《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PT 人教课标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2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52de57f783e0912a2162a1a.png)
100 200
300
20:山脊
E
E:鞍部
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
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闭合曲线 中心(点)
等高线 向 低处凸 出(线)
等高线 向 高处凸 出(线)
两个山顶 之间低地 . (点)
等高线 重合 的 地方(线)
A
E
F
D形成河流
单位:米
贵 广 云 珠 江 大 内 纳 川 州 西 林 江 南 地 川 人 风 西 之 念 间 蒙 吹 南 木 峰 丹 三 西 元 桂 母 青 南 净 草 省 第 唐 地 古 低 高 错 芝 寨 江 江 阳 林 三 古 高 雪 见 江 女 拉 域 高 牛 坎 岑 堡 哈 龙 神 的 坎 江 羊 妻 原岭 南 梯 要 牙 梯 尼 脊梯 子 梯 田 梯田 梯 田 田 田田
1.正确选用地形图。 2.认识等高线。 3.正确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不同的 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4
1 2
3
a
b
c
3
最高
1
最低
3和4的高度:一样高
等高线
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我们称之为“等高线”。
自主学习 结合P24和图1.35,自主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
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 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甲
1500米
某点到海平 面的垂直距 离叫绝对高 度,即海拔
1000米
乙
500米
海平面
山
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300米 100米 200米
a
2、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怎么样呢?
1、b等高线图中的数字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 海拔
b
1.4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 课件(共33张PPT)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1.4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 课件(共33张PPT)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fddd0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f.png)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课件(共33张PPT)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共33张PPT)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相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海平面1000米500米500米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注意:最能直观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状况的是地形剖面图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与判读方法:等高线地形图名称方法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减小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地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增大方法点拨LOREM IPSUM DOLOR方法点拨1、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1)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线都是一些闭合的曲线,即使在某一张图上有断开的现象,也会在相邻的图上闭合。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时要做到“一读二看”:一读:是指读数值,读数值可知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等高距等;二看:是指看疏密和看形状,看疏密可知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看形状可知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方法点拨2)判断山顶海拔高度的范围大于最内圈等高线海拔小于最内圈等高线海拔+等高距的海拔高度。
如右图,最内圈的等高线为300m,等高距为100m。
求该山的海拔高度。
方法点拨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① 判读坡度陡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② 判断地形部位:A ;B ;C ;D ;甲;③ 判断地形类型:图中以为主。
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山峰方法点拨3、识别五种地形类型地形海拔地面起伏程度山地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大,坡度陡峭高原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小,边缘陡峭丘陵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起伏和缓,一般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 平原盆地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平坦广阔四周高,中间低方法点拨1)凸向法200300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是山脊300200100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是山谷4、区别山脊与山谷方法点拨2)垂线法4、区别山脊与山谷1)先画出山脊线或山谷线及其垂线2)该垂线与两侧的等高线相交于几个点3)读出这几个点的海拔,由内向外海拔降低为山脊,由内向外海拔升高为山谷100200300山脊ACD100200200100方法点拨3)利用紧握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4、区别山脊与山谷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13ea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6.png)
中间高 四周低
两个山 峰间的
低地
等高线 向低处
凸出
等高线 向高处
凸出
等高线 重叠
凸凸 低高 为为 脊谷
重 叠 为 崖
第一章 第一节
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河流:F地
瀑布:C地 G地上山更容易
第四部分
Part 4
课堂脉络梳理
脉络梳理
知识点一
海拔 相对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知识点二
地表五种基本地形
知识点三
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 不同部位判读
第五部分
Part 5
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01 读右图,完成下 列各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 名称:
A.
C.
E.
(2)A 、B山顶的相对高度为____米。
(3)从C到B 与从D到A登山, 较容易的是__
_______;
若是攀岩爱好者如果要登山,则选则__ 。
(4)AB两点图上距离为7厘米,则AB两点间的
Part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
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
100
100
100
200
平滑的 100
100
闭合曲线
200
200
200
100
100
100
等高线地形图
原理
概念
等高线地形图:用多条等高 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活动 请同学们尝试用不同材料 (泡沫纸板、橡皮泥等)制 作模型
特点 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
1 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 海拔高度都相同
2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变 化有什么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pt人教课标版课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pt人教课标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79529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5.png)
凸坡:等高线形态为 凹坡:等高线形态为
凸坡:等高线形态为“上疏下密” 凹坡:等高线形态为“上密下疏”。
2、地形图的判读
3、地形图的应用分析
(1)选点:要根据要求考虑点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等。如选择气象观测站,就要选择地势适中,地面较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屏障的地点较合适。
等高线和地形图的含义
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等高线的判读
等高线的应用分析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判读
1
2
3
4
5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
A
300米
B
200米
海拔高度
地面上某地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的垂直距离
A
B
C
海平面
50米
40米
60米
海拔?
海拔?
海拔?
海拔?
A与C的相对高度?_____。
结 束
判断地形类型 大地形类型 平原:海拔<200m,地势起伏很小,等高线很稀疏 高原:海拔>500m,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山地:海拔>500m,地势起伏很大,等高线很密集 丘陵:海拔200-500m,地势起伏较大,等高线较密集 盆地:海拔无标准,中间低,四周高,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二、特点:
1、同线等高
2、等高距全图一致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除了陡崖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
5、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
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顶
山脊
缓坡
陡坡
鞍部
山谷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应用 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应用 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0d310010661ed9ad51f35f.png)
例、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的应
是B 。
A
B
C
D
0 2千 米 1: 100000 0 5千 米 1: 500000
判断坡度陡缓:
规律
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
比例尺、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比例尺、等高线疏密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I H
城镇
2、等高距(contour interval)、等
高线平距、地面坡度
h
h
h
等高距——相邻等高线
h
h
之间的高差h。
h
d1 d2
d3 d4 d5 d6
等高线平距——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d。
D.判断坡度陡缓:
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
规律
比例尺、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水平距离 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 (5)透视性问题:
A、推算等高线的值:
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相邻两等高线之间 的数值差为0(如在鞍部)或相差一个等高距。知道任一条等 高线和等高距,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等高线的值。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
例闭1合、区如域图:,判断图中A、B的海 拔◆范若围其高各度是值多与少两?侧等高线中的较
选
点 图中最适宜修建水库的拦河坝的地点是 。 理由是: D处。工程量小(水库蓄水量大)。
但随之可能带来的
问题是:
甲
问题:淹没村庄和 农田,需要移民。
1.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1.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3b0cc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c.png)
A B
D
C
C
E
B
A
AD
E
C
B
B
第一章第四节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张大爷,家住马
亓山山脚下,在
马亓山放了大半
辈子羊,有一天
他看到山顶的石
碑上写着:马亓
山
743米
他非常生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
在马亓山放了大
张大爷说的高度和石碑上
半辈子的羊,马
标的高度一样吗?
亓山绝对没有超
过600米啊!这
不是骗人啊! 任务一:读p24页,来解答张大爷的困惑
3.根据等高线制作视频,将你们手中的山地模型绘制成 等高线地形图。
绘制步骤:
1.将模型倒扣在桌子上,在固定轴底端涂上颜色 2.将模型平铺在纸上,按压固定轴在纸上印上颜色。 (必须固定画好这两固定点) 3.第一层的画法:准确对准纸上的两点和模型中的两孔 位置,然后沿边缘描出第一层; 4.第二层:准确对准纸上的两点和模型中的两孔位置, 然后沿边缘描出第二层。 …… 最后标上高度(底层为100米,等高距100米)
。
在图2中,③是 山脊 ,④是 山谷
。
A
300
B
200 C
100
3.如上图,等高距是:100 米,C点的高度是300 米, A点的高的是:100<A<200,山顶B点的高度不会超 过: 400 米。
等高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海拔)差。
这种用数值不同的等高线表示地形(高低) 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任务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1.尝试学习 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 A
A
山峰
A
B
山谷
E
山脊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PPT课件 1 人教课标版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PPT课件 1 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d482efd15abe23482f4d8e.png)
2、特征 4、注意事项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1、一般方法
{
直接读数
*计算
{
两 地相对高度 陡崖相对高度
*2、特殊方法—高的更高、低的更低原则
巩固练习
1、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
若要完整表示P点附近的海水深度变化,应再补画几条等深条 D、6条
2、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判断: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只要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就能算出两 地间相对高度 例题:若a=100m ,b=200m ,c=300m
求③④的相对高度;甲和乙的相对高度
解:读图可知 H ③=100m,H ④=300m故 H ③- H ④=300-100=200m
200-200〈H乙-H甲〈300-100
同理 100〈H甲〈200,200〈H乙〈300
二、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图。 2、常见等高线地形图。
鞍部是山谷线的最高处,山脊线的最低处。鞍部相对两侧,一侧为 一组山脊,一侧为一组山谷它们等高线的凸出部分都指向鞍部中心。 地形 地形特征
山地 四周低 山峰 中部高 山脊
从山顶到山 麓凸起高耸 的地方
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 说 明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山峰处常用▲ 表示, 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1)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可能是( C ) B、 ( 45m,55m ) A、(40m,50m ) C、( 50m,60m ) D、 ( 50m,55m ) (2)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BC ) B、21m C、36m D、43m A、18m (3)PQ海拔的比较,正确的是( A ) A、P一定比Q低 C、P可能比Q低5m B、P一定比Q高 D、P不可能比Q低20m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cc065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f.png)
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 盆地五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比较容易地判读 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表的起伏状况。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山地小。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 起伏较为和缓。
平原
从等深线上标注的数值,如100米、200米。可以看 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 度的大小。
活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
等高线地形图
识别图中①—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①③:山峰;②:陡崖; ④⑥:山脊;⑤:山谷; ⑦:鞍部。 比较图中④和⑥两地的坡度差异。
④地等高线较⑥地稀疏,坡度 比⑥地平缓。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阅读教材,结合以上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地形类型 高原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海拔
500米以上 500米以上 500米以下 一般在200米以下
地势起伏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相对高度较山地小 宽广平坦
四周高,中间低
等高值 每条等高线上的数值,
是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 直距离,也称海拔。
等高距 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
之间的高差,是相对高度。
海拔计算
A点的海拔是_1_5_0_米__。
A、B两点的相对高度 是_1_5_0_米__。
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 _9_0_0_~__1_0_5_0_米____。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图
等深线 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
的
大小
判
人教版地理七上1.4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上1.4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944058102de2bd97058850.png)
一、等高线地形图
除了等高线,还有哪些等值线?
等深线、等温线(水 温、气温)、等压线 (等压面)、等降水量 线、等盐度线、等震线、 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 度等……
人教版地理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展示
人教版地理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练一练
一、等高线地形图
判断哪个是海拔高度?哪个是相对高度?
(1)庐山最高峰汉阳峰高度为1474 米。 (2)周末我和同学爬山,从山脚到 山顶,高度大约是300多米。
一、等高线地形图
展示
看图,感受海拔基准点
一、等高线地形图
2 等高线地形图
定义: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 接成线,就是等高线。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 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人教版地理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一、等高线地形图
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人教版地理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画一画
一、等高线地形图
利用拳头,制作等高线地形图
(1)观察“拳头山”,找出山顶、山脊、 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2)在拳头上画出等高线,标出高度。 (3)张开拳头,总结山顶、陡坡、缓坡、 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 上的弯曲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名称
特征
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
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 等高线密集,山谷转折呈“V”字形
盆地
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从中心向四周升高
丘陵 高原
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海拔高度大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 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3)选面:水库、坝址的选址---有充足水源的地方; 口小肚大
(4)发展农业:
开辟梯田,应选择在坡度平缓,有灌溉水源及其附近修建水库 后不能被淹没等条件的地区;
山地宜以生态林为主,丘陵宜以经济林为主。
(5)选择城镇:
一般应在地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比较便利,具有污染 环境的工厂的上风向和上水源。
等高线和地形图的含义 1
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2
等高线的判读
3
等高线的应用分析
4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判读 5
海拔
B
A
300米
200米
海相拔对高高度度地某面地上点某高地出点另高一出地平点均
海的平垂面直的距垂离直距离
练
一 练
什么是海拔高度 和相对高度?
50米
海拔?
A
90米
海拔?
B
40米
海拔?C150米
60米
(7)判断气候特征:
分析气候特点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 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 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8)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A、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 B、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海港码头应选择海水较深且避
11
•续表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图
等高线
一对山脊 鞍部 等高线组
成
地形
特征
相邻 两个 山顶 之间 呈马 鞍形
说明
鞍部是山 谷线最高 处,山脊 线最低处
峭壁 陡崖
多条等高 线会合、 重叠在一 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 称峭壁。峭壁上 部突出处,称悬 崖或陡崖
12
2、常见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用 表示 (山顶海拔 的估算)
陡崖顶部和底部的海拔
崖顶处海拔范围是:A ≤h<(A+d)
其中A为崖顶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大
值,d为等高距
崖底处海拔范围是: B-d<h ≤ B
其中B为崖顶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小
值,d为等高距
NEXT
• 4.不同地形的等高线
• ①零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也是 海岸线。 • ②地形类型包括以下五种,在地 形图上的基本特征如下表:
等高线凸 向低处, 山脊线也 称分水线
等高线凸向 高处,山谷 线也称集水 线(易形成 河流)
两个山顶 的中间部 分
多条等高 线会合重 叠在一起
一、等值线判读的两个规律
1、“高低规律”: “高”指等值线
的弯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即每条等值
线弯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值线数值递
增的方向,这时弯曲所示部位为低值
区域;“低”指等值线的弯曲部位向
500 A
600 600 B
500 NEXT
3、两条等高线决不相交。因为在一般 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 在悬崖峭壁,等高线可以重叠。
陡崖的判断:该图中崖顶高度、崖底高 度和相对高度 ?
≥500米,<600米
>200米,≤300米 相对高度:≥200米,<400米
陡崖的相对高度 为 (n-1)× d ≤h<(n+1)×d
21
高考考点:
1、不同图上: 如果等高线疏密相同,等高距也相同,比例 尺大的坡度 陡 ;比例尺小的坡度 缓 。 如果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也相同,等高 距大的坡度 陡 ;等高距小的坡度 缓 。
α
β
知陡缓(坡度问题)
a.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b.坡度大小比较:
c.凸坡和凹坡判断: 凸坡:等高线形态为“上疏下密” 凹坡:等高线形态为“上密下疏”。
(6)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 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 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流域内降 水量(内流区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 积扇。
0米
海拔?
50米
海平面
A与C的相对高度? _____10。0米
等高线地形图
一、概念:
通过等高线来表达地面 高低起伏的地图。
等高线:
地图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 成的线。
等高线—— 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100
100
100
200 100
100
200
200 200 100
100 100
练习P18
二、特点:
示坡线画 在等高线 外侧,坡 度向外侧 降
盆地、闭合曲线, 洼地 外高内低
四周 高、 中间 低
示坡线画
在等高线
内侧,坡
度向内侧
降
10
•续表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图
等高线
地形 特征
说明
等高线凸 山脊 向低处山
脊线连线
从山顶 到山麓 凸起高 耸部分
山脊线 也叫分 水线
等高线凸 山谷 向高处山
谷线连线
山脊之 山谷线 间低洼 也叫集 部分 水线
2、地形图的判读
3、地形图的应用分析
(1)选点:要根据要求考虑点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围 的环境等。如选择气象观测站,就要选择地势适中, 地面较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屏障的地点较合适。
(2)选线:主要有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 线、输油管线等。
公路应选择在地面坡缓,距离较短的路线为好, 避开沙漠、沼泽、河谷等工程量大的地方。 确定引水线路:引水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 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1、同线等高 2、等高距全图一致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除了陡崖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 5、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
山
体 的
不 同 部缓 位坡
鞍部 山顶
陡
山谷
坡
•3.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
型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 图
地形 特征
说明
山 山地峰、闭外▲合低符曲内号线高, ,
四周 低、 中间 高
低值凸出,即每条等值线弯曲的凸出
部分指向等值线数值递减的方向,这
时弯曲所示部位为高值区域。即“凸
高为低,凸低为高”。
NEXT
400 A 500 600
700 B
C 400 500 600 700
A B C
NEXT
2、“大小规律”: 在两条有规律分 布的等值线间如果出现闭合等值线圈, 若圈上数值与两条等值线中的大数相 同,则圈内数值大于大数,若圈上数 值与小数相同,则圈内数值小于小数。 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