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学:大致包括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和交叉(跨学科)新闻学。

2.新闻评论:是以传播观点为目的的新闻传播行为,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
新闻引发的关于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是应用新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也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表达观点的能力。

这样的能力,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也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3.新闻评论所满足的社会需求(价值):新闻评论表达作者特定的认识,对象是新闻事实,传播渠道为大众媒介。

新闻评论不仅是属于新闻的文体,更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新问题、新观点增多,人们可议论的内容在增多,新闻评论发展的驱动力增强,资源也日益丰富。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报纸言论版和互联网言论空间的发展,使新闻评论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局面。

4.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一个表达主观性信息新闻报道主要报道客观性信息。

语言表达的特点。

作品的内部关系:新闻报道的写作着眼于通过选择和组织材料,反映新闻事实的整体或者某一个局部、侧面。

新闻评论虽以客观事实作为认识的对象,但整个作品的核心却着眼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围绕这个任务建立结构,思想材料和写作素材之间本身并不具有时空上的客观联系。

具体表现为事实的连贯与思维的连贯。

5.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观点传播:评论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包括作者针对新闻事实说了什么,或者是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判断,或者是新闻事实所引发的一些认识。

新闻评论首先以新闻信息作为评论对象,但也有人们当下都在思考着的问题。

新闻评论传播的对象是新闻媒体的受众,往往与评论对象相关的同一群人。

人们阅读新闻报道,自然会对报道中设计的事实的意义、价值、相关性、可能性、矛盾性、冲突性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产生期待。

新闻评论就是满足这种期待的。

评论者要时刻敏锐地关注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关注其中的认识价值。

新闻性议程:包含一定的新闻信息,新闻事实作为评论对象或论据出现。

新闻评论有意识搭上新闻传播节奏中的事实信息,是有效地传播观点的一种传播策略。

一个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才得以形成的观点,往往只有以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作为由头,才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而人们的思想认识却不大可能更新过快。

新闻评论实际上就是人们用相对稳定的思想认识来对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作出具体的判断。

这样的判断在认识水平上可能会出现重复,但在评论对象上却永远是新的。

大众传播:新闻评论是一种对公共事务的观点表达,所预设的传播目标是社会公众,其传播渠道是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的渠道预设,反过来也会影响写作过程和作品文本。

从内容方面,要求评论符合社会基本价值;从形式方面,要求作品的表达比人际或“人
内”传播的文本更为有效率。

这一方面是由于大众传播的对象是不确定的陌生人,选择性很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受众的注意力和传媒的传播成本都是有限的资源。

6.思维:
收敛式思维,就是集中、回拢运思的对象性客体,经过筛选、摒弃和淘汰与运思对象无关的信息,对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

新闻评论的思维特点
集中,连贯,有效率
发散式思维,是主体有目的的围绕一点发生,或受外界信息刺激,引起向四面八方扩散,造成想象和联想,是信息沟通和联接起来,产生新的形象性和观念性信息
(1)集中:需要逻辑思维:新闻评论所要求的认识的确定性和可论证性,都要求它采取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而不是无所约束的联想这种形象思维方式,因为逻辑思维本身有一套保证结论确定性的规则和方法,而形象思维则没有。

逻辑思维具有很高的确定性、说服性和公共性,形象思维则“个性十足”
(2)连贯:对任何有着线性的接受过程的作品要求,体现为作品内容在关系中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连续性,如果作品缺乏内在的连贯性,作品就是断裂的,分散的。

而非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而受众的接受过程就可能卡壳,甚至完全中断,即接受中断。

新闻评论的连贯性体现在思维过程,内在关系和表现方法三个层面。

连贯性三个层面:
思维过程层面:首先表现为持续性,即沿着一个思维方向不断向前推进的持续思维,而不是在多个思维方向上跳动。

深刻的、有价值的认识,也只由在集中思考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则,思维只能停留在事实的表层。

内在关系层面:连贯性表现为作品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合理的层次安排。

当你写出一个主题句的时候,你就是在做出一个承诺:后面的整个段落都与这个主题句相关。

不要离开这个主题
表现方法层面:作品的连贯性表现为有着确定的、可以看到的逻辑关联,具体体现为对语言、结构的合理的组织,如支持、解释、引申、并列、递进、演绎、归纳、因果、总分等。

表现方式是通过连接性副词、标志语、重复性用词等。

这些关系总的来说是论证性的关系,是评论作品内在的本质性关系,也是评论作品区别于叙事性作品内在关系的本质性特征。

(3)有效率:效率是大众传播的本质特征。

新闻学在技术、形式层面的核心在于效率。

新闻评论的效率性,应该着眼于是否有效率地表达了论点。

辩证思维: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是产生真理性认识的思维方式之一。

辩证思维主要运用于哲学、思想领域,在判断具体的新闻事实方面,容易生发错误的判断,得出迷惑性的结论。

7.新闻评论的选题:选题就是对评论价值的判断。

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

标题功能:提示论题、体现论点、表明态度、引发兴趣
8.判断是对事物或事件进行肯定或否定,或指明其具有的某种属性。

新闻评论的判断是理性精神在新闻评论中的直接体现。

判断的理性,体现在“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再说利害”。

事实判断:事实判断是指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判断,比如事实是什么,事实的原因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的判断。

等等。

事实判断的基础是客观事实,有客观的标准可以衡量,所以事实判断最终可以用事实进行验证。

价值判断:从某种价值观,情感,道德,审美等标准出发对事实做出的判断,比如这样是不
对的。

不同的人对价值有不同的标准,价值没有客观的共识和量化的标准。

9.新闻理性:与感性相对,指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方式来达到说服目的的思维过程,理性往往是就事论事,由此及彼,而非道德说教乃至道德绑架。

新闻评论是一种公共交流,需要通过对“理性”的共同认知来实现思想的沟通,理性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大公约数。

息量:限定空间之内的信息量。

速度:受众的接受、理解速度。

深度:受众留下印象的深刻程度。

三个维度:方法论:要符合逻辑,能“自圆其说”。

价值论:符合普世公认的价值,即超越文明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普遍认同的那些底线性的价值,如敬畏生命、不说谎、天赋人权、倡导民主、言论自由、信仰法律等。

责任论:不能自说自话,要承担言论的社会后果,以有利于公共利益为最高的职业准则。

10.新闻评论效率表现:(三个方面)
表现在结构,语言和标题中。

开门门见山是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结构。

把最重要的的判断放在最前面。

从语言上说,新闻评论往往使用简洁的文笔,传递确定性的信息,避免过渡修辞造成的不确定性。

主要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明确的认知形式表达观点,有效的传播对新闻事实的认知结果。

标题中最大程度地反映文章内容的最重要论点,有效率的表达文章内容。

11.效率性的具体要求:(6点)
1.引述新闻竟尽可能简洁,当然也不能断章取义。

2,铺垫部分尽可能短,快节奏进入主题
3.言简意赅的在开头亮出自己的观点
4.引述事实和观点的时候,尽可能简略。

5,论点之间有层次感,或并列,或递进,不要在一个论点上重复论证。

6.结尾处以引人注目而有不让人有重复之感的方式重申核心观点。

具体方式:最短时间最快理解你的观点,切忌信马由缰的发散性思维,尽量少谈抽象概念,让人琢磨的语言不是好语言,精彩要体现在标题中,漂亮的开头迅速征服读者(6点)
12.新闻评论和杂文区别
同属议论性文体。

杂文多用曲笔,结构上体现认知的思维过程,观点不一定前置,甚至不明确表达观点。

好的杂文能运用多种笔法深刻触及事物的本质,往往具有很强的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但很难满足普通受众对于新闻事实的认知性期待
新闻评论主要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明确的认知形式表达观点,有效地传播对新闻事实的认知结果
杂文的论题可能会被转移或放大以至于偏离新闻,最后给出的判断和新闻没有必然联系,但新闻评论需要明确表达判断
13.论证:
论证:“论证就是给出自己所持观点的理由。

”“论证就是增加一个命题(观点)的可接受程度”。

具体到新闻评论上,就是增加论点的可接受程度。

论证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服传播对象接受其观点的重要手段。

外层结构反映开头、结尾与中间论述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陈述观点-提供理由-佐证事实-解决路径。

内层结构反映论证部分的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

认识的结构与表现的结构。

“发生-发展-高潮”,“高潮-发生-发展”。

开头:吸引眼球!让人进入你的氛围。

消息的倒金字塔。

新闻评论的开头既要承担陈述事实性信息的任务,又要承担传达观点性信息的任务。

(事实性信息和观点性信息)
开门见山:从新闻由头说开去。

先摆情况。

先把问题摆出来。

先把要批驳的论点摆出来。

把结论摆在前头。

从经典著作中引出一段话来说开去。

(范荣康,根据新闻性信息的强弱来选择)摆事实。

亮观点。

提问题
结尾:首因-近因效应”。

使读者的对观点、对文章的认识更为明晰。

结尾如何处理,既涉及论证材料如何分配权衡、布置的问题,也涉及文字表达的方式如何分配布局的问题。

结尾一定是整体的,不能是“枝节”的。

论证部分的结构:并列:对多个论据的处理方式。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递进:反映评论者对新闻事实认识深度的递进。

14.逻辑:逻辑是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事物的思维过
程。

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政见,但为了可交流,就必须接受一套共通的关于讲道理的规则,这套规则就是逻辑。

逻辑无涉价值,是一套比价值更优先的元规则。

逻辑的规则保证思维的有效性。

不同的逻辑推理方法,能帮助人们得到新的见解或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见解。

掌握新闻评论中的逻辑,关键在于辨清新闻评论论证的前提与结论。

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表现为前提与结论的三种关系。

演绎的: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演绎推理是以一般原理作为前提,对个别事物进行判断的,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其思维特点,是从一类事物的普遍规律中推导出其中某一个事物的性质,因为这一事物的性质包含于它所属的一类事物的共性之中,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三段论”是演绎逻辑的典型表达形式。

它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三段论”的公理是:一类事物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这类事物中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对一类事物的全部有所断定,那么对它的部分也就有所断定。

新闻评论要做的演绎推理,就是要把新闻事实作为某一事物的部分而做出的具体判断。

在这样的推理过程中,人们对新闻事件可能属于的某一类事物,已经有了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判断,是为大前提。

新闻评论要做的,就是要论证新闻事件属于这一类事物(小前提),因此也具有同样的属性(结论)。

归纳的:由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

对于新闻评论来说,归纳推理的前提,往往是那些多次出现的相同或相似的新闻事实。

它最初也许没有引起你的注意,也没有触发认识,但是观察和积累得多了就会触发思考
类比的: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类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类似。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属性的结论类比推理强调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一个类比推理是从两个事物在某个已知的方面具有相同的性质,由此推导出它们在某个未知的方面也将相同。

15.新闻评论的结构:
新闻评论的结构既是认识性的,也是表现性的。

评论表现的不是作者认识的思维过程,,而是创造一个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认识的简洁的“图示”。

包括论证的内外层结构,也包括文章的开头。

结构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反映了文章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分、时间、空间、因果、并列、递进……一是各要素之间要有关系,二是读者能很清晰地发现这种关系。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承转合”“新闻评论不是交响乐,是嘹亮的小号。


原则:叙事文章,说明文的写作规律;
议论文的各要素之间是论证关系,评论的结构是围绕论点和论证展开的,其结构的基本功
能,就是有效率地表达论点和论证。

议论文所有的材料,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支持论点。

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是认识层面的内在关联。

在文章中体现为语句、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让步与转折的关系;分述与概括的关系。

16.社论: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
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是表明新闻媒体政治面目的旗帜,其重要地位历来为国内外报刊所认可。

与其他的评论文体比较,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

社论代表媒体而不代表个人,其选题往往通过集体讨论产生。

社论的发展,经历了“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的变化,并最终体现为选题的新闻性。

“社论时评化”是当前社论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种文体的表态功能多于评论功能,政治功能高于新闻功能,立场在价值之上。

社论写作应该具备的要素:
1,要有高度。

要站在比一般评论更高一点的位置,看到更全面的价值。

要有独到的见解。

见识不能平庸,不能为了观点的安全和迎合多数人的立场,而磨平社论判断的独立和独到。

2,要有感染人的气场。

这种气场,不仅是有感染力的语句营造出来的气氛和气势,还要有一种能将读者融入文章中的强大气场。

3,写作者的语言和视角还是应该降下来,让自己俯身与读者交流,而不是自以为在智识上高读者一筹,用自己的智识去启蒙大众。

4.社论的表态功能很重要,但不能停留在浅层的、每个人都明白的道德表态,还是要提出有洞见的观点,这方面的要求与其他形式的评论是一样的。

“社论时评化”的意义:
1,使社论的题材更为丰富,更有新闻性;使社论这样一种多年来已经濒临僵化的报纸文体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2,使社论的刊发频率更高,符合每天发表社论这样一个全世界报纸都遵循的普遍规范。

使长期以来社论在党报体制之内的崇高地位有所下降。

因为社论每天都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作出判断,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无疑将大大增加。

这一方面固然使社论的权威性与指导性受到了动摇,但另一方面也为人民群众批评社论、与报纸平等交流提供了空间。

如《新京报》创刊之始就设立了“社论批评”栏目,几乎每天都有读者对前一天社论的批评,效果很好。

3,使得社论有可能脱离千报一题、抽象层面的议论,而更多地触及地方的社会生活。

17.评论员文章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

当某个话题不适合以报社的立场来表达,重要性和严肃性又高于一般评论时,就采取评论员文章的形式。

形式上虽然没有社论那样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或同级党委的意见,但它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有着一定的权威性。

随着都市报媒体时评的发展,评论员文章正在弱化和消失,除了党报,一般都市报如今只有社论和普通时评。

评论员文章的形式主要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等。

本报评论员文章,以体现报纸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为主旨,通常是不署作者姓名或者笔名的。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规格高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特约”二字,用以加重评论作者的身份,也为了表明系社外人员所写。

观察家评论,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着重于评析和论辩,寓评论于“观察”之中。

18.新闻述评
新闻述评被认为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体裁,以融合新闻和评论于一体为基本特点。

述评介于新闻与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特点和优势。

它既报道事实,又对事实作出分析和评价。

述评与一般新闻评论的区别在于其结构中的事实材料的来源和呈现形态:一般评论中的客观信息多为间接引用信息,不完整;而述评中的客观信息,往往来源独立、结构完整,是作者采访得到的材料。

根据内容和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性质,新闻述评大致可分为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和思想述评。

近年来“新闻专业主义”受到推崇,认为观点应与事实分开,所以新闻述评出现得越来越少。

19.短评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便的编辑部评论,常常配合新闻报道就现实生活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代表编辑部发言。

短评的形式,不外乎这样两类:一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事物,发表简短的评论;二是通常配合新闻报道,就实论虚,起深化报道、启迪一般的作用。

短评要想达到短小精悍的目的,需做到以下几点:立论以报道为依托,在深化上下功夫;20.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的文字,也是新闻媒介的编者最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公认的中国最早的编者按语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太史公曰”。

根据性质和内容来分,按语可以分为说明性按语和政论性按语两种。

根据与文章的位置关系,按语可分为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三种。

21.新闻评论的伦理
伦理,原指血亲、姻亲之间处理问题的原则。

新闻评论的伦理,指的是新闻评论员在进行新闻评论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

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体制转型,商业利益,内部混岗,违规聘任
新闻从业者职责忠诚的倒金字塔模式从上到下,社会职责,专业职责,个人职责,组织职责
新闻评论的伦理规范(8点)
•评论人应客观引述新闻事实。

•论证中要引述明确和权威来源的数据、信息作为论据。

•引用别人的观点应标注。

•批评官员或者专家的言论时不能断章取义。

•评论人的观点应基于公共利益,不能夹带私货。

•谨慎地考虑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

•评论的交锋要尊重对方,不歪曲对方的观点,不进行人身攻击。

•保持恒定的价值观。

新闻评论员的角色定位
•公正的旁观者:中立而客观
•冷静的介入者:真正让人动容的是冷静下的隐忍
勇敢的说不者:勇敢的质疑,勇敢地说不
22.网络新闻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见信息,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

网络评论现象提供了比传统媒体评论更新鲜的传播与交流的经验,这些经验丰富了人们对新闻评论的认识。

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即时性、交互性、扩散性的特点。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资讯传播和评论更加向短平快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更为自由的表达环境丰富了评论的形式和语态。

这表现在一些网络评论独特的节奏、结构和戏谑风格之中。

同时,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和海量空间,以及特殊的超链接技术,给网络评论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将评论文本与更多的网络资源(页面、视频、音频)相连接,从而拓展阅读空间,优化阅读效果。

传统的评论写作实际上是单向传播、间接反馈的。

写作的效果与传播的效果一般难以直接看到。

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使评论作者直接面对无数匿名的读者和可能毫不客气的批评。

23.微博新闻评论
微博已经成为人们思想观点交锋的重要“集散地”。

微博使得普通民众的网络评论参与度更高,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是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通过微博新闻评论实现多向传播,最终汇集强大的力量,促进事情解决的例子比比皆是。

微博评论的特点,一是篇幅短小、内容简洁;二是发布快捷方便,不受时空限制;三是互动性很强,“围观”更有力;四是裂变式传播,“微中见威”。

微博新闻的写作,一是要抓主要还,一语中的;二是要注重时效,出手迅速;三是要有针对性,一事一议;四是要把握个性,遵循共性。


•社会的守望者:在别人都熟睡时担当夜间警卫
24.广播评论
广播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内传送声音符号的大众传播媒介,它通过有声语言和音响表情达意,口说、耳听是其基本的传、受手段。

从传播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新闻评论写作经验的积累,是从报刊到广播,再到电视的。

广播评论在我国20世纪40年代就存在了,但长期以来基本是以报纸评论文本为主导的评论,也就是简单地口播报刊。

与其他媒介的评论相比,广播评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快捷、浅显、平易和生动上。

广播评论的体裁和样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报刊评论沿袭而来的,如本台评论(相当于社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编前话、编后话、述评等;另一类是更能体现广播
25.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

电视评论的特点与电视媒介独特的传播个性和传播方式直接相关:它不同于仅靠文字符号传播的报刊评论,也不同于仅靠声音符号传播的广播评论,而是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与论述性语言等多种传播手段,集文字、声音与图像符号于一身的声画合一、视听结合的新闻评论,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化的政论”。

电视评论的节目形态大致可分为参与式评论、主持人评论和电视述评。

其构成要素包括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