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系列课件(中南大学)—第三章 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地震勘探系列课件(中南大学)—第三章 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2 x 2 Z 1 − (V1 / V2 ) = + V2 V1

当 x = 0 时,
2Z 1 − (V1 / V2 ) 2 t0 = V1

x ∴ t = t0 + V2
可见,折射波时距曲线也为 直线 ,其斜率 为1/V2 。 直线,其 斜率为 或截距时”,它是折射波时距曲线延伸 式中:t0 为“交叉时 交叉时或 到 t 轴与 t 轴的交点所对应的时间。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利用 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求出 V1、V2,同时,将折射波 为: 时距曲线延伸到 t 轴求出交叉时 t0 ,则界面埋深 界面埋深为:
第三章 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本章重点:
★ 时距曲线的定义 ★ 不同介质、不同界面形态下的直达波、 折射波、反射波、特殊波的时距关系。 性 质:掌握 目 的:深入了解运动学特征,便于掌握勘探方法
� 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置与
其传播时间之间的几何关系(即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 作用:通过研究地震波的时距关系,深入了解地震波的运动学特
依次排列在一起所形成的图形。
� 同相轴:地震记录中各地震道的波
形曲线上波峰(或波谷)的规则排列。
� 时距曲线:在一维测线上观测得到
的时距关系所构成的曲线。亦可描述 为:各道的同相轴时间 t 与其对应的 炮检距 x 所展现出的 t - x 关系曲线。
典型地震记录( 1)
典型地震记录( 2)
第一节 直达波及折射波时距曲线
,则在O点激发,OO'段接收时的折射波时距 � 采用相遇观测系统 相遇观测系统,则在 曲线为:
t= OM + PO′ MP + V1 V2 Z + Z 下 OQ − ( Z 上 + Z 下 )tgi = 上 + V1 cos i V2 x ⋅ cos ϕ Z 上 + Z 下 x ⋅ sin( i + ϕ ) 2 Z 上 = + cos i = + cos i V2 V1 V1 V1

2-1地震波的时距方程与时距曲线

2-1地震波的时距方程与时距曲线

的人组成地震队,工作时间可能几年或十几年。在所研究的 具体对象上也具有明显不同。寻找石油和煤炭的中深层反射 波法勘探,是研究地面以下数百米至数千米的大区域的地质 构造,但是对于近地面1~2百米的地层和较小的构造就难以 精确的定位,达不到工程勘察要求地精度。在找矿勘探中, 由于勘探目标较深,处理地震数据资料时,对于地表面1~2 百米的地层的数据,为了消除干扰和提高地震波信噪比,克 服地表低速层的影响,往往都被切除掉。而浅层反射研究和 应用的区域正是被深层找矿勘探资料处理时切除的部分。浅 层反射这种工作方法,研究地表浅层的构造和地层,要求勘 察的精度高,并能排除表层不均匀和中深层各种各样地震信 号的干扰。因此浅层反射波资料采集处理,难度就较大。这 就构成了工程地震浅层反射法本身的特点。
三)均匀两层介质条件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与理论时距曲线 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最简单的地质模型,它表示分界面 两侧的介质都是均匀的。分界面是水平、平界面。 1)建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 建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 建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 设两层介质的分界面为R,两侧介质为W1、W2。波阻 设两层介质的分界面为 ,两侧介质为 、 。 不相等。 点激发地震波, 抗Z1和Z2不相等。在O点激发地震波,使用地震检波器,在 和 不相等 点激发地震波 使用地震检波器, 测线上的D1、 、 处接收来自地下分界面R上的 测线上的 、D2、D3…Dn处接收来自地下分界面 上的 、 处接收来自地下分界面 上的A1、 A2、A3…An点的反射波。X1、X2、X3…Xn分别为各道接 点的反射波。 、 、 、 点的反射波 分别为各道接 收点的炮检距。反射波到达各道的时间, 收点的炮检距。反射波到达各道的时间,从地震波的记录图 上可以测量出来。为寻找到X和 t 的函数关系,从图中直接 上可以测量出来。为寻找到 和 的函数关系, 可以看出:: 都是随入射交α的 可以看出 :OA1、A1D1、OA2、A2D2…都是随入射交 的 、 、 、 都是随入射交 增加而加大,因此比较难以直观、 增加而加大,因此比较难以直观、简单的寻找出 时间 t 和炮 检距X 的函数关系。 检距 的函数关系。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波旅行 时间tX 和同一反射界面的t0之差。
tn t x t0 t0
1 X 2 t0 2V 2
t0
正常时差精确公式有时讨论问题不够直观。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二项式展开可以得到简 单的近似公式,以后讨论某些问题时经常用到。
tx t0
1

x2 v2t02
越平缓,曲率越小。
从视速度的角度考虑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视速度定理
t

s v

s' v*
s sin
s'
v* vs' v
s sin
A
△ S‘ B


△ t,△s
由此式可见,视速度一方面反映真速
度,另方面又受传播方向影响,故也 成为识别各种地震波的特征之一。
反射波时距曲线
A工区
B工区
什么情况下直达波的时距离曲线不是直线?
共炮点反射
同一炮点不同接收点 上的反射波,即单炮 记录,也称同炮点道 集。在野外的数据采 集原始记录中,常以 这种记录形式。
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 放炮。
共反射点反射 另一种方式是在许多炮得到的许多张地震记录 上,把同属于某一个反射点的道选出来,组成 一个共反射点道集,于是可得到界面上某个反 射点的共反射点记录。

t0

1


x2 2v2t02
Leabharlann t0x2 2v2t0
x 1 vt0
x2 tn tx t0 2v2t0
结论:
a)、炮检距越大正常时差越大;
b)、反射深度越深正常时差越小;
c)、速度越大正常时差越小。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波的吸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地滤波作用,即吸收作用,并发生能量衰减频散现象: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这种现象叫频散球面扩散:地震球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成反比衰减现象称为球面扩散波阻抗:地层密度与波在该层传播速度的乘积规则干扰: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视速度: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的波速为视速度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相当于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视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振动图:记录介质中某点不同时刻振动情况的图件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其下面地层的波速低得多,该深度范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称为直达波。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纵测线: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和总时间之比。

波剖面:把某一时刻各点震动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所形成的的图件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有效波:那些可用解决地质问题的波非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测线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地震构造图:以等直线(等深度线或等时间线)以及一些符号(断层超覆,尖灭),表示某一地震反射层面在地下的起伏形状,从而就表明了其对应的地质界面的构造形态。

地震波理论

地震波理论

地震波理论读书报告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及自己课外的一些读书认识和实习经验,对地震波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地震波的基本概念1.地震波是在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

2.波前: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开始震动的点组成的一个面,叫波前。

3.波面:介质中某时刻同时开始震动的点组成的面,叫做波面。

4.波后:介质中某时刻刚刚开始震动结束的点组成的面,叫波后。

5.波线: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传播的,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向外传播,这样的理想路径叫做波线。

6.震动曲线:震动中某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情况描述图一震动曲线7.波形曲线:将同一时刻各点的震动情况画在同一个图上,来反映各点震动之间的关系图二波形曲线不同的质点可能有不同的震动曲线,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波形曲线,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来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刨面”。

8.正弦波:各点的震动都是谐震动。

对于正弦波各部分震动频率等于波源频率,周期t和频率有固定值。

9.波长:在一个周期内波沿着波线传播的距离,在此处键入公式。

V=λf或λ=TV公式一图三10.视速度:不是沿着波传播方向来确定波速和波长时,所得的结果叫做波的视速度和波长时如图四A̅B′̅为沿着测线方向的视波长A̅B̅=λA̅B′̅=λa公式二波沿着测线方向传播速度:V a=λaT有:V=λT =>V a=Vsin⁡(θ)公式三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1.反射和透射:图五波的传播波阻抗:第一种介质ρ1V1第二种介质ρ2V2当两种介质的波阻抗不等时才会发生反射。

2.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入射面:入射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垂直分界面。

反射定律:反射性位于入射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六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公式四图七全反射:图八开始出现全反射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

3.斯奈儿定律:图九对于水平层装介质,各层的纵波横波速度分别用Vρ1,V s1,Vρi,V si则:sin⁡(θp1⁡)Vρ1=sin⁡(θs1)V s1=……=sin⁡(θp i)V pi=sin⁡(θs i)V si=p 公式五4.费马原理:图十波在介质中传播满足时间最短条件。

物探精品课程 第二章 第二节 地震波时距曲线

物探精品课程 第二章 第二节  地震波时距曲线


2 zu V1
cosi
根据视速度定理有
(2-10) (2-11)
代入(2-11)式得
T *
V1
d sin i
(2-12)
t x
d
Td* t0d
(2-13)
图2-13 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图
第二节 地震波时距曲线
同样方法亦可得到O2激发,O2O1区间接收时的时距曲线方程:
式中
tu

在图2-12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为选择最佳观测段提供了依据。
第二节 地震波时距曲线
四、绕射波和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1.绕射波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断层的
棱角、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
或侵入体如上所述,绕射波将以这些点
为新震源向周围传播。如图2-19所示,
点)左侧时,上式取负号。
由方程可见,该时距曲线为一条过原点O的直线,该直线斜率的倒数即为
V*。即
V * x / t
(2.2.2)
当忽略震源深度时,一般可近似认为V*等于表层层速度V1。其时距曲线
参见图 2-12所示。显然,在一定观测范围内,直达波最先到达接收点。
第二节 地震波时距曲线
2、折射波时距曲线
若以T=t2,X=x2为变量作图,式(2-19)变成斜率为和截距为的直线,如图2-17
所示。利用这一关系可确定反射界面之上地层的速度值V。
根据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式(2-17),可求得沿测线变化的视速度:
V*

dx dt
V
1 4H2 x2
(2-20)
分析式(2-20)可以看出,在爆炸点附近(x→0),V趋于无穷大,而在无穷远处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引言: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种用来解释地下结构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反射波在地下结构中的传播路径,我们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进而推断出地质构造的特征。

本文将对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推导过程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一、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基本原理1.1 反射波的产生与传播当地震波到达地下界面时,一部分能量将被反射回地面,形成反射波。

反射波沿着地下界面传播,遇到不同介质的边界时,部分能量将发生折射和反射。

倾斜界面的存在会导致反射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推导出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来对地下结构进行解释。

1.2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概念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是指在倾斜界面上某一点产生的反射波在地表上的时距分布曲线。

通过分析这一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地下结构的信息,例如界面的倾角、深度和反射系数等。

二、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推导过程2.1 推导时距公式我们需要推导出倾斜界面上反射波的到达时刻与地下结构的关系。

假设反射波由地下点A沿倾角为α的界面发射,并在地表上的检波点B 接收到。

反射波的到达时距T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T = 2AB/cos(θ)其中,AB为地表上A点到B点的水平距离,θ为地表上的倾角。

2.2 倾斜界面下的时距公式接下来,我们将推导出倾斜界面下的时距公式。

根据斯涅尔定律,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下式表示:sin(α)/vp = sin(β)/vs其中,α为倾角,vp和vs分别为纵波和横波的速度。

由于反射波在倾斜界面上发生反射后被检波点接收到,因此反射波的入射角等于倾斜界面在检波点上的倾角β。

将此关系代入反射波的时距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倾斜界面下的时距公式:T = 2AB/[vp*cos(α)+vs*cos(β)]三、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应用3.1 地下结构解释通过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我们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一、绪论二、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三、地震波的时距关系四、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五、浅层地震勘探仪器六、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七、数据处理八、地震资料解释绪论:地震勘探方法简介: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变化规律。

浅层地震勘探:常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填图、建筑、水电、矿山、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多被人称之为:“工程地震勘探”。

分类据波的类型分:纵波、横波、面波勘探据波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n.100m,中层(n.100~n.1000m),深层>n.1000m 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浅层), 煤田, 石油, 地震测深地震测深: 研究大地构造、深部地质问题。

浅震的特点: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探测对象规模小,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轻便第一章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弹性理论概述一、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1.弹性介质弹性: 外力体积、形状变化外力去掉恢复原状: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弹性体,其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弹簧、橡皮等。

塑性: 外力体积、形状变化去掉外力不恢复原状,保持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塑性体,其形变称为塑性形变:……. 如橡皮泥外力下,是弹是塑,取决于: 是否在弹性限度之内,即三个方面: 外力大小、作用时间长短、物体本身的性质。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沉积稳定的沉积岩区,各项同性,简化问题地震勘探中,只要岩土性质差异不大,都可以将岩土作为各向同性介质来研究,这样可使很多弹性理论问题的讨论大为简化。

第三章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第三章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2
Va下
Va上
1 (sin 1 V1 sin 1 V1 )
2
Va下
Va上
利用上式就可以求出临界角i和界面倾角φ。 (4)互换时间
互换原理:O1激发、O2接收,同O2激发、O1接收,路径都是 O1ABO2,两个特定点处折射波的旅行时间完全相等。
两点时间用T表示,称互换时间。
在上下倾方向分别激发和接收,称相遇观测,得到的二支时 距曲线称相遇时距曲线。 (5)界面倾角的影响
2 cosiຫໍສະໝຸດ 由此,可用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得出V1、V2、t0,按式上式 计算出震源点下界面埋深h。
此外,盲区为 X m 2htgi
2.
三层模型如图表示:
V3>V2>V1 图中,OABCDS是在界面R2上 产生折射波的射线路程。在B点形成
折射波,则入射角必须满足界面R2的 临界角,据斯奈定律得
X2 V2
t02
t0
1 X 2 t 0 2V 2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波旅行时间tX 和同一反射界面的
双程垂直时间t0的差
X2
t n t x t 0 t 0
1 t 0 2V 2
t0
当t02V2 ﹥﹥X2时,即2h﹥﹥X时,二项式展开,略高次项
上式tn表明t0,[1正常12时(t差0X2可V2 用2 )抛物81 函( t0数X2V逼2 2近) 2。 ] t0
当h2=7.5m 时,P1、P121、P12321三条曲线交于A点,过A点后 (h2≤7.5m),折射波再不能以初至波的形式出现,即中间层 由初至层蜕变为隐伏层。
因而从初至波时距曲线看,也只是假两层的情况。和低速夹层的 影响相似,同样不可能进行正确的解释。
四、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地震勘探-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地震勘探-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2
地震波由震源激发,经过地下岩层反射、折射等 传播路径,被地面检波器接收,形成地震记录。
3
对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得到地下构造 的图像,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常用地震勘探方法概述
反射法
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岩层界面处的反射现象,通过观测反射 波的传播时间和振幅等信息,推断地下岩层的形态和性质 。
供依据。
曲线拟合
根据初至时间和速度信 息,采用合适的数学方 法进行曲线拟合,得到
时距曲线。
质量控制
对绘制的时距曲线进行 质量控制,确保其准确
性和可靠性。
03
地震勘探技术与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简介
1
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通过 观测和分析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推断地 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04
时距曲线在地震资料解 释中应用
层位标定与追踪技术
层位标定
利用已知地质信息和钻井资料,将地 震反射层与地质层位进行对应,确定 地震反射层的地质时代和岩性特征。
追踪技术
在地震剖面上,沿着目的层位连续追 踪其反射波,通过反射波的连续性、 振幅、频率等特征,判断层位的横向 变化。
断层识别与描述技术
01
02
数据预处理
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去噪、滤波 、静校正等预处理操作,提高数据质 量。
03
速度分析
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速度分析, 得到地下岩层的速度模型。
解释与评价
对偏移成像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识 别地下构造的形态和性质,为油气勘 探和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05
04
偏移成像
基于速度模型对地震数据进行偏移处 理,得到地下构造的偏移成像结果。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2.1.6)标准形式为
(2hv c 1o 2ts2)2(x (2 h 2 c h o ssi n )2)21 (2.1.6')
1.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是双曲线
2. 双曲线以其极小点M为对称,M向反射界面上倾
方向偏移距离xm= 2hsin;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纵坐
标为tm
tm
2hcosx
v
3.倾角时差(界面倾斜引起的单位距离的时间差) 为td /x,
图2.1-1 直达波和反射波时距曲线
(4)折射波、地滚波、声波等都有自己特有的形状。地滚波、 声波都是过原点的直线,但比直达波斜率大,原因是面 波和声波速度小于直达波。
(5)每一类特定的时距曲线,其时距曲线的斜率与地下介质 的纵波速度v有关。
因此,了解不同地质体产生的地震波时距曲线的特征,对 于利用地震记录及时指导野外施工,以及进行地震资料 的处理与解释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图2.1.3,经推导,水平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 曲线(在炮检距不大时)仍看成是双曲线;多层 介质的时距曲线方程式如下:
t2 t02vx22
(2.1.13)
均方根速度为
v
n t v2 ii i1
n
1/2
ti
i1
(2.1.14)
均方根速度是以各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得到的 。
在震源附近接收时,i角较小,可以略去pvi的高次项得到 结果,所以仅在震源附近满足假设,远离震源时有误差, 时距曲线是高次曲线。
6.用一般分析手段,从反射波法很难获得详细的地层速度 资料,而只能求得反射层位以上比较笼统的所谓有效速度。 有效速度有时也近似看作平均速度
7.反射波法要求界面比较"光滑",否则会发生散射现象, 使记录不易辨认。

04-1-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04-1-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1 ( X 2h sin ) 2 (2h c os ) 2
V
1 4h 2 X 2 4hx sin
V
O* 倾斜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可变换成
t2
( X 2h sin )2 1
(2h cos V )2
(2h cos ) 2
上式即为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方程,为双曲线。
2)时距曲线的特点
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 视速度定理
t
s v
s' v*
s sin
s'
v* vs' v
s sin
A
△ S‘ B
△ t,△s
由此式可见,视速度一方面反映真速
度,另方面又受传播方向影响,故也 成为识别各种地震波的特征之一。
走时曲线斜率 k dt
dX
反射波时距曲线
t OA AS 2
V
V
h2
(X 2)2
(1) 极小点
X m 2h sin
极小点对应虚震源,其坐标为
tm
2h c os
V
显然,极小点向界面上升端偏移了Xm,时距曲线对称于通过极 小点的纵轴。
(2) t0
X 0
当X=0,可得t0时间坐标为
t0
2h V
则反射界面法向深度
h
1 2
V
t0
界面水平时,极小点就在t0点。
O*
时距曲面:波的到达时间是二维观测坐标(x,y)的函数
成t0时间。 t x tn t0
t x tn t0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意义:校正后,时距曲线的几何 形态与地下反射界面的起伏形态有了直接的联系。
3.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用视速度定理讨论:Va

时距曲线

时距曲线

S OSA S O SA OS O S , OA O A
* *
*
波由O 入射到A 再反射回S 点所走过的路 程就好象由点直接传播到S 点一样,在地 震勘探中,把这种讨论地震波反射路径的 简便作图方法称为虚震源原理。
O* S 1 2 1 2 2 2 t x (2h0 ) x 4h0 v v v
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没有遇到分界面直接 到达接收点的波叫直达波。一个纵波入射到 反射面时 ,即产生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也 产生透射纵波和透射横波。与入射波类型相 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同类波。改变了类 型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转换波。入射角不 大,转换波很小,垂直入射不产生转换波。
㈢按波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 体波:
1 2h x 4hx sin x x 4h 4hx sin 1 , 当 1时 v v 4h 2h x 4hx sin t t 1 8h x 4hx sin t t 1 , t 为O点处自激自收时间 8h t x sin 2 x sin vt t t t sin h v 2x
纵波和横波可以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 中传播,合称为体波。
面波:
沿自由表面或分界面传播的波叫面波。其 强度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
R
2v2 1v1 2v2 1v1
R:反射系数(由介质1入射到分界面时界
面的反射系数)。
在界面产生反射波条件:分界面两边介 质的波阻抗不相等。 波阻抗界面才是反射界面,速度界面不 一定是反射界面。 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目前主要利用反 射纵波),习惯上把这种被我们利用的波称 为有效波,妨碍记录有效波的其它波都称为 干扰波。

地震勘探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地震勘探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tn t x t0 t0
1 X 2 t0 2V 2
t0
tx t0
1
x2 v2t02

t0

1


x2 2v2t02



t0

x2 2v2t0
tn

tx
t0

x2 2v2t0
结:
a)、炮检距越大正常时差越大;
b)、反射深度越深正常时差越小;
c)、速度越大正常时差越小。
4、正常时差(NMO, Normal MoveOut)
t0时间:时距曲线在t轴上的截距: t0

2h V
表示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自激自收时间。
t
X 2 ( 2h)2 V2 V
X2 V2
t02
t0
1 X 2 t0 2V 2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波旅 行时间tX 和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 直时间t0之差。
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对两个界面:
深层反射波返回地表的α角比浅层的要小 (α深<α浅),Va相对变大,斜率变小,曲 线变缓,则深层的时距曲线比浅层平缓。
反射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平 缓,反正,则越陡!!
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曲率大
曲率小
4、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1.反射波时距方程
R为倾斜界面,倾角为 ,界面 以上波速为V。 先求取时距方程。为讨论简便, 采用镜象法。
视速度定理:
t OA AS 2
V
V
h2
(X
2)2
1 V
4h2 X 2
Va

dX dt
V

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

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

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
地震波时距曲线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形象地表示了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由公式t=f (x)来表达,其中t代表传播时间,x代表炮检距。

地震波的类型和地下地质结构的不同,都会对地震波的时距曲线产生影响。

例如,直达波的时距曲线就是当地震波没有遇到反射界面,直接从激发点传播到接收点的情形下产生的。

在均匀各向同性的地下介质中,如果一点激发多道接收,并且激发点和多个接收点的连线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共炮点的直达波的传播时间就是炮间距x除以传播速度v。

因此,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过炮点的直线,其斜率为1/v。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来确定地下介质的速度。

另一种常见的地震波是反射波,它是当地震波遇到反射界面后返回到地表的地震波。

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在x-t 坐标系中呈现为双曲线,其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而在x2-t2坐标系中,反射波时距曲线是直线,利用该直线的斜率可以求得界面上方介质的速度;同时,反射波时距曲线以直达波时距曲线为其渐近线。

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我们可以推测出地下构造的特点。

物探--7地震时距曲线、野外工作处理解释

物探--7地震时距曲线、野外工作处理解释

线,其斜率为1/v2,延长线与T轴 的交点称交叉时,与界面的法
向深度有关。
三、折射波时距曲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直达 波、折射波、反射波 之间的关系:
三种波在时距曲线上
A
到达时间是不同的

B
反射波法勘探应在 A点以内观测;

折射波法勘探应在 B点以外观测。
四、绕射波时距曲线
地层中,当存在断层、直立地层的棱角、地层尖灭点等 不连续点时,可以产生绕射现象。(狭义绕射)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反射波法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
一、地震资料采集 1、测线布置与观测系统
地震测线的布置一般要求与构造走向垂直。 地震测线一般为直线,有时为折线或弧线,随地质条件
而定。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见图。 在二维地震测量中,常采用纵测线。 在三维地震测量中,常采用纵测线
和非纵测线同时并用。
多次波:地震波遇到波阻抗分界面时,除产生一次 反射外,还会产生一些来往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 射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反射波。
多次波的类型:全程多次反射 波、短程多次反射波、微曲多
次反射波、虚反射。
二、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只有在反射系数较大的反射界面产生的多次反射, 才能够形成较强的多次波。
这样的界面有:基岩面、不整合 面、火成岩面、低速带底界面、 海水面和海底面等。
面波(也叫地滚波ground roll):低频、强振幅、低速, 野外可用检波器排列压制。
工业电干扰(50Hz):陷波压制。
多次波(multiples):与初次反射有同样的速度,可利用 预测反褶积消除。
边部散射波(side-scattered noise):水底不平,散射点
不对称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略)第二章地震波传播基本规律与时距关系第 1 节地震波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2.1.1基本概念1.地震子波:Wavelet,是一段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能量有限且有一定延长长度的信号,它是地震记录的基本单元2.波面:介质中每一个同时开始振动的曲面3.射线: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其他位置。

这样的假想路径称为通过P点的波线或射线4.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5.波剖面: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6.视速度和视波长:如果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波速和波长,得到的结果就不是波速和波长的真实值。

这样的结果叫做简谐波的视速度和视波长7. 全反射:如果V2>V1,则有sinθ2>sinθ1,即θ2>θ1;当θ1增大到一定程度但还没到90°时,θ2已经增大到90°,这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出现了“全反射”现象,因为θ1再增大就不能出现透射波了8. 雷克子波:地震子波的一种,由雷克最早提出,其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为:f(t)=[1−2(πf p t)2]e−(πf p t)22.1.2基本原理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α=α′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第二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即:sinα/sinβ=V1/V2Snell定律:波的传播路径满足斯奈尔定律(Snell’s Law),其中P称为射线参数。

即:sinαv p1=sinα′1v p1=sinα′2v s1=sinβ1v p2=sinβ2v s2=p惠更斯原理: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认为是独立的、新的点震源,每一个点都应看成是新的独立的小震源,叫做次波源费马原理:又称时间最小原理,指波在介质中的实际传播路线所需的旅行时间比任何其他理想传播路线所需的“旅行时间”要短2.1.3地震波的分类在地震勘探中,地层弹性介质内传播的弹性被称为地震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X2 1 X2 2 X2 ∆tn = t0 [1+ ( 2 2 ) − ( 2 2 ) + L] − t0 ≈ 2 2 2 t0 V 8 t0 V 2t0 V
上式表明,正常时差可用抛物函数逼近。 上式表明,正常时差可用抛物函数逼近。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把各点时间减去相应正常时差,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把各点时间减去相应正常时差,都变 ):把各点时间减去相应正常时差 时间。 成t0时间。
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 视速度定理
∆s ∆s ' ∆t = = * v v
A △ S‘ B
α
α
△ t,△s
α
∆s ∆s = sin α ∆s '
v∆s ' v v* = = ∆s sin α
由此式可见,视速度一方面反映真速 由此式可见, 另方面又受传播方向影响, 度,另方面又受传播方向影响,故也 成为识别各种地震波的特征之一。 成为识别各种地震波的特征之一。
第三章、 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 第三章、 地震波的时距关系(1)
资源学院:贾豫葛 2010 年 9 月 25 日
地震波的运动学(几何地震学原理)
地震勘探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利用地震记录确定形成地震波地 地震勘探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利用地震记录确定形成地震波地 地震记录确定形成地震波 层的空间位置,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的形态、位置等信息。 层的空间位置,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的形态、位置等信息。 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空间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置与 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空间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置与 波前的空间位置 传播时间之间的几何关系 借助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之间的几何关系。 其传播时间之间的几何关系。借助惠更斯-菲涅尔原理、费马原理 等,如果已知地震波速度 V ( x , y , z ) ,就能够研究地震波在空间 的传播距离、传播时间和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 的传播距离、传播时间和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 地震勘探的正、反演问题: 1、 地震勘探的正、反演问题: 正演问题:已知地下界面的产状要素(倾角、倾向、深度)、 正演问题:已知地下界面的产状要素(倾角、倾向、深度)、 地下地质结构(界面形态、岩性、物性)及速度参数, 地下地质结构(界面形态、岩性、物性)及速度参数,求取地震波 时间场(或者地面观测到的时距曲面(或曲线))。 时间场(或者地面观测到的时距曲面(或曲线))。
t = 2
i=1
t i (1 +
1 P 2V 2
2 i
+
1 3 ⋅ P 4V 2 4
4 i
+ L )
1 2 2 t ≈ 2∑ ti (1 + P Vi ) 2 i =1
n
而双程垂直时间为 t 从而
t = t0 +
0
=
2 i
2

n
t
i = 1
i

n
i=1
t i P 2V
另外, 点的横坐标X 炮检距) 另外,S点的横坐标X(炮检距)为
t x − ∆t n = t 0
t x − ∆t n = t 0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意义:校正后,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意义:校正后,时距曲线的几何 形态与地下反射界面的起伏形态有了直接的联系。 形态与地下反射界面的起伏形态有了直接的联系。
3.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V V 用视速度定理讨论: 用视速度定理讨论: a = sin α
1 O *S t = = MS 2 + O * M 2 V V 1 = ( X − 2 h sin ϕ ) 2 + ( 2 h cos ϕ ) 2 V 1 = 4 h 2 + X 2 − 4 hx sin ϕ V
O* 倾斜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可变换成
t2 ( X − 2 h sin ϕ ) 2 − = 1 2 2 ( 2 h cos ϕ V ) ( 2 h cos ϕ )
4、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 1.反射波时距方程 为倾斜界面, R为倾斜界面,倾角为 ϕ ,界面 以上波速为V 以上波速为V。 先求取时距方程。为讨论简便, 先求取时距方程。为讨论简便, 采用镜象法 镜象法。 采用镜象法。 作 虚 震 源 O* , 显 证 : OA=O*A , 三点共线。 OB=O*B,O*、A、S三点共线。 所以,路径 OAS=O*AS,那么 OAS= AS, 所以,
X = 2∑ X i = 2∑ hi tgα i = 2∑
i =1 i =1 i =1
sin α sin α 1 sin α 2 sin β1 sin β 2 = = = = =P v s1 v s1 vs 2 v p1 v p2
O(0,0) ( , ) X 层1 i 界面1 界面 层2 界面2 界面 层3 界面3 界面 层4 界面4 界面 层5 界面5 界面 层6 i
n 1
h1,V1 i
2
h2,V2 h3,V3
hn,Vn A(X,H) ( , )
cos ik = 1 − sin 2 ik = 1 − P 2Vk2
n li hi / cosα i t = 2∑ = 2∑ Vi i =1 Vi i =1 n
t = 2∑
i =1
ti =
n
hi Vi 1 − P 2Vi 2

n
hi Vi
t
tD = −
1 x V
tD = +
1 x V
t 0 = t min
c
2h o s o h x 1 s 2 3 x
α
α
o∗
一个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图
第一节: 第一节:直达波
一、直达波时距曲线 直达波:从震源出发直接到达地面各接收点的地震波。 直达波:从震源出发直接到达地面各接收点的地震波。 假设:地表为均匀介质,波速为 , 为炮检距 为旅行时 为炮检距, 为旅行时。 假设:地表为均匀介质,波速为V,X为炮检距,t为旅行时。 时距方程: 时距方程: X t=± V 两支过原点且对称于t轴 两支过原点且对称于 轴 的直线,斜率为: 的直线,斜率为:
t= OA + AS 2 1 = h2 + (X )2 = 2 V V V 4h 2 + X 2
上式即反射波时距方程, 上式即反射波时距方程,是一个 关于X的二次方程, 关于X的二次方程,化简得
t2 X2 − =1 2 2 ( 2h V ) ( 2 h)
水平界面的反射波距曲线
上式为双曲线方程,可见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对称于t 上式为双曲线方程,可见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对称于t轴, 曲线的 2h V 1 = 顶点坐标: h/V, 渐近线斜率: 顶点坐标: (2h/V,0) 渐近线斜率: m =
2h
V
结论: 结论:直达波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 特点: • 1)双曲线(共炮点接收) • 2)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 相当于自激自收时间 • 3)t2和x2的关系曲线为 直线
2、正常时差 时间: 轴上的截距: t0时间:时距曲线在 t 轴上的截距:0 = t
2h V
表示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 表示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也叫回声时间或自激自 收时间。 收时间。 X2 2h X2 X2 2
Hale Waihona Puke dX 2h 2 Va = = V 1+ ( ) dt X
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dt k= dX
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陡缓 H不变,炮检距x影响: 不变,炮检距 影响 影响: 不变 x变大,偏导数大,斜率大,趋近于直达波时距曲线 变大, 变大 偏导数大,斜率大, X不变,埋深 影响: 不变, 影响: 不变 埋深h影响 1)h大,偏导数小,曲线越缓 ) 大 偏导数小, 2)h小,偏导数大,曲线越陡 ) 小 偏导数大,
X → ∞ 走时曲线斜率为 走时曲线斜率为1/V
视速度斜率为为0 视速度斜率为为
视速度: 视速度:时距曲线沿测线变化率的倒数
对二个界面: 对二个界面: 深层反射波返回地表的α 深层反射波返回地表的α角比浅层的要小 相对变大,斜率变小, (α深<α浅),Va相对变大,斜率变小,曲 线变缓,则深层的时距曲线比浅层平缓。 线变缓,则深层的时距曲线比浅层平缓。 此外, 此外,由反射波时距方程式可求得水平界 面时沿测线变化的视速度
上式即为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方程,为双曲线。 上式即为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方程,为双曲线。
2)时距曲线的特点 (1) 极小点 X m = 2 h sin ϕ 极小点对应虚震源, 极小点对应虚震源,其坐标为 t m = 2 h cos ϕ
V
显然,极小点向界面上升端偏移了Xm,时距曲线对称于通过极 显然,极小点向界面上升端偏移了X 小点的纵轴。 小点的纵轴。 时间 (2) t0时间 X=0,可得t 当X=0,可得t0时间坐标为 则反射界面法向深度
(a) 水平层状介质中波传播的模型
(b) 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如图示:O点激发,S点接收,波经n个界面反射到S点的旅行时间 如图示: 点激发, 点接收,波经n个界面反射到S

SV 波入射 Sv1 Vs1 Vp1 Vs2 Vp2
Sv1Sv1
α
β1
α1
α2
Sv1P1
β2
Sv1P2 Sv1Sv2
h =
X t
0
= =
0 2 h V

1 Vt 2
0
界面水平时,极小点就在t 界面水平时,极小点就在t0点。
O*
时距曲面:波的到达时间是二维观测坐标(x,y)的函数 时距曲面:波的到达时间是二维观测坐标( )
5、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反射波时距曲线 、 两层介质:波只在一个界面上产生反射,所建时距方程较简单。 两层介质:波只在一个界面上产生反射,所建时距方程较简单。 多层介质:波沿折射线传播,要建立时距方程较困难。为讨论方便, 多层介质:波沿折射线传播,要建立时距方程较困难。为讨论方便, 可用某种速度的“等效层”替代实际的层状介质。 可用某种速度的“等效层”替代实际的层状介质。 1)均方根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