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小波《变形记》的叙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王小波《变形记》的叙事

作者:刘磊李改婷

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7期

王小波是中国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东方的乔伊斯和卡夫卡,无独有偶,这位东方的“卡夫卡”也创作了一篇极具奇幻色彩的《变形记》。与卡夫卡小说灰暗阴郁的风格不同,王小波在这篇文章中延续了他幽默机智的风格,在看似戏谑的文字中追求着对性别差异的思考。

一、极具奇幻的叙述特征

《变形记》的整体布局就是奇幻的,它本身就是一篇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文章怪诞新奇,描写了一对恋人接吻之后互换了性别,用对方性别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怪异、新奇的感觉,整篇文章都笼罩在奇幻甚至是荒谬的世界中。

当然,王小波这篇文章的奇幻还表现在一些细节事物的描写上,他在《变形记》中这样写道:

她站在那儿等我,穿着一件发紫光的连衣裙,头上有一团微微发红的月白色光辉。那一点红色是着急的颜色。我跳下自行车说:“你有点着急了吧,其实时候还不到。

她没说话,头上的光又有点发绿。我说:“为什么不好意思?这儿很黑,别人看不到我们。”

人物的心理,我们往往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相关事物表达的,但是在这篇文章中,王小波偏偏将人的心理外化到实质的东西上来——用一种看得见的外在的“光”的颜色去表达,这样的表现手法直接突兀,令人过眼不忘,更显文章的奇妙。

二、拉家常式的叙述方式

王小波的小说常常处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边缘地带,一部分原因固然来源于他奇幻得似不食人间烟火式的怪诞,另一方面不能不说是来源于他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

他的作品很少给人以“正式文学”的特点,所以在他刚刚出现在文坛的时候,是不为人理解的。他往往把人置身于一种故事的境界中,让你觉得这不是一部文学作品,反而像是身边的人在给你讲一个身边的故事,这种拉家常式的叙述方式使文章更容易被人接受。文章在两人身体互换之后的叙述真实可感,让人觉得这样的事情真的在他身上发生过:

变成女人之后,我变得千刁万恶,上午一小时就和她吵了十一架。我觉得屋里布置得不好,让她移动一下,她不乐意,我就嘟哝个不停。后来又去做午饭,她买的菜,我嫌贵嫌老。……

这样的文字中,除了“她”这个文字和当时的性别不符以外,还真是两口子过日子的样子,王小波对女性心理的把握可谓是恰到好处,这也正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问题。

三、性别错位的叙事视角

王小波的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他自己曾经说过:“叙事没有按时空的顺序展开,但有另外一种逻辑作为线索,这种逻辑我把它叫做艺术——这种写法本身就是種无与伦比的创造。”

《变形记》中男人和女人完全颠倒了,他从男人视角去判断女人失去了意义,一个女性身体中的男性思维看起来是多么不伦不类,所以,主人公就必须服从自己的身体,使得意志也像女性靠拢。于是“他”扭捏、啰嗦,“他”变得多愁善感,爱掉眼泪,当对方很好地融入男性角色时,“他”猜疑善妒;当对方要在这样错位的情况中“办坏事”时,“他”的表现无疑是一个很地道的女性,小肚鸡肠甚至还怀恨在心——“我在黑地里哭了好久,想着不报她弄伤我之仇誓不为人。”

四、梦境般的的叙事结构

《万寿寺》里王小波写道:“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变形记》实际上就是一场充满诗意的梦。文章开始是梦外,恋爱中的男女见面,说着一些不痛不痒的调情的话,然后接吻,接吻之后进入了梦境。因为梦境是不真实的,所以在梦里可以为所欲为——两人变换了身体,可以说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将其解释成恋人在接吻时进入的一个漫长的梦境。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人又变回了自己,于是梦境结束又回到了梦外。显然,这样的现实——梦境——现实的叙事结构是极具创造力的,同时也是王小波早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五、戏谑中追求思索的叙事艺术

周国平曾经说“他(王小波)的文章写得恣肆随意,非常自由,常常还满口谐谑,通篇调侃,一副顽皮相。如今调侃文字并不罕见,难得的是调侃中有一种内在的严肃,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教养。”

当时的时代人们大都谈性色变,社会的压抑和人本能的追求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的矛盾,于是一批人纷纷在那种畸形的社会中寻求出路,而最先反应的就是人本能的追求。所以针对当时一些人的批评,王小波回应道:“现在可以谈谈为什么别人说我的作品格调低——这是因为其中写到了性。因为书中人物不是按顺序干完了格调高的事才来干这件格调低的事,所以它得分就不高。”

相对于《黄金时代》来说,本文的描写是隐晦的是清新的,但是文中依然在戏谑的语言中较大程度地宣扬了他对人性的要求: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她的身体十分讨厌。在那婀娜多姿的曲线里包含着一种令人作呕的味道,丰满的乳房和修长的大腿都很使我反感。

要当一个女人,应该远离淫秽。我希望脸上爬满皱纹,乳房下垂,肚子上的肉搭拉下来,这才是新中国妇女应有的形象。招引男人的眼目的,一定是个婊子。我觉得我现在这个形象和婊子就差不多。

在当时,人们对美的认识显而易见是不正常的,王晓波用反讽的手法阐述着自己的审美原则。他时刻冲击着当时社会的“道德”底线,让人性在压抑中得到真正的解放,实现其反抗的最终目的。

同时,王小波还对人性的要求不仅仅是本能上的,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思索:

……男人和女人之间天然不和,她们偶尔愿意和男人在一起,而后就开始折腾起来,向男人发泄仇恨。到现在为止,我们夫妻和睦,可我始终防着她一手。

这是文章的结尾,也是作者对人性的不断思索。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交往,常常都是一个模式,如何维持相互之间的和睦和谐?“防人一手”想来也是最佳的解决办法吧。

(作者单位:刘磊,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李改婷,河北传媒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