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 红与 萧 军
——既是夫妻又是文学伴侣
两人的感情经历:
初次相识: 萧红一个人挺着大肚子,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她被 困在了旅馆,处境艰难。山穷水尽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 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报社副主编裴馨园遂派“三郎”去探望萧红,给她 带去一些书籍和杂志。
相知相恋: 萧军发现萧红不是一个平常的女性,她的经历和见解都让他惊 讶,竟让他“感觉到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 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在我面前的只剩下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 的、闪光的灵魂!……我马上暗暗决定和向自己宣了誓:我必须不惜一切牺 牲和代价—拯救她!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那夜,他们谈了太多,有关文学, 有关人生,有关爱情,临别时候,两人已经将彼此的心深深地许在了一起。
萧 红 与鲁 迅
——良师益友
结识鲁迅:在青岛,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
与鼓励。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和许 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 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引荐文坛:1934年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
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 是导师,亦是知己。萧红对鲁迅先生 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 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
回 忆 鲁 迅 先 生 萧 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 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 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 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 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 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 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 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 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最终分手:萧红回来后,两人的感情依旧无法愈合,最终分开。萧红跟随端木蕻良。 萧军选择参加抗日。
萧军与萧红的文学创作:
文学启蒙:萧军是报社的编辑,时有文章发表,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 他还积极鼓励她并几近手把手地扶持她进行文学创作,萧红开始以“悄吟”为笔名 进行创作。她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 萧红迈入了文坛的门坎 苦难的素材:在他们住进欧罗巴旅馆生活开始贫困生活后,萧军身兼多职,在外拼 搏,赚取口粮。萧红则一个人待在旅馆等待他回来并且进行了些文学创作。主要记 录琐屑生活的散文,散文集大部分的文章都围绕着饥饿、寒冷、贫穷、借钱、求职 等主题在写。有《商市街》、《饿》、《飞雪》、《当铺》等作品产生。
生活转机:萧军找到了一份家教工作,萧军不收学费,只要求对方提供一处住所, 对方答应了。这辗转漂泊了不少日子,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落脚处,筑成了一个家。 萧红在萧军宽厚臂膀里得到了小憩。他俩用萧红河萧军来做他们各自的名字发表作 品。二萧在哈尔滨度过了一段安宁而充实的时光。 结识鲁迅:他们亲自执笔写信给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将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呈 到了鲁迅先生的案头上,使得萧红得以与萧军并驾齐驱蜚声国内外文坛。
主要作品
早期诗歌创作:《可纪念的枫叶》、《静》、《春曲》、《偶然想起》、 《栽花》、《幻觉》、《沙粒》
三本散文专集:《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牛车子》
三部中长篇小说: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 乐》、《呼兰河传》
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 特 色及 成 就
作品分析
沙粒 一 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 八月里开花了。 我伤感它们的命运, 我赞叹它们的勇敢。 二 我爱钟楼上的铜铃, 我也爱屋檐上的麻雀, 因为从孩童时代, 他们就是我的小歌手呵! 三 我的窗前结着两个蛛网, 蜘蛛晚餐的时候, 也正是我晚餐的时候。 四
赏析:这篇长篇组诗作者1937年1月3日在东京写作。每一小节都是萧红生活的
萧 红
—— 一位牡丹花般的女子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萧红简介

2.萧红人生经历
3.萧红与萧军
4.萧红与鲁迅
5.主要作品 6.创作特色及成就 7.代表作品分析
萧 红 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 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 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 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 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 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 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 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 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 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 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位没有 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 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 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 人都不在身边。
生活照顾:1936年,因为萧军的感情出轨,这件事对萧红产生了很大
的刺激。她经常发烧、失眠,口干,胃痛,肚子痛。鲁迅和夫人许广平 经常照顾她并且给她情感上的安慰。
知己深交:鲁迅家客人不少,但纯真活泼的萧红到来,总让鲁迅开朗 快乐许多。为了和萧红聊天,鲁迅是宁可不休息的,有时聊天到十二 点都没夜车了,鲁迅就让许广平送萧红,叮嘱要坐小汽车,还要许广 平把车钱付了。
感情危机:萧红这种在文学上的飞速进步,在萧军心里,或多或少,我想都会形成一个 落差。萧军暴躁的性格,与萧红忧郁的心情之间的不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显现出 来,这种不和谐深深刺痛了萧红的心。“往日的爱人,为我遮避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 风雨了!让我怎来抵抗?”萧军出轨,与友人妻子之间产生了关系。
拯救爱情:萧红出走日本,希望通过暂时的离别挽回两人之间的爱情。她在日本依旧深 深地思念记挂萧军。萧红从1936年7月18日踏上到日本渡船给萧军的第一封信到1937年1 月4日不到半年时间就给萧军写了35封信。
痛怀故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 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1937 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 哀思。3月,她写下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 上。萧红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 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 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办《时代批评》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攻陷香港。她正患严重肺病,靠 朋友的接济住院治疗。炮声隆隆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18日, 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21日,所住医院被 日军占领,改为日本战地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22日,在战争与病痛 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32岁。
剪影。似乎可以看到萧红面对生活面对诗歌创作时内心深处仍未散去的天真,然 而生活的苦涩却又于那字字真诚中凸显渗透出来。
《生死场》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 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 画”———鲁迅
文学合作:萧红为与萧军一起进行创作,改笔名为萧红。两个人名字的意思为“小 小红军”。199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小说散文集《跋涉》。《跋涉》的出版, 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旅居日本:旅居日本,萧红过着寂寞、孤独的日子,但她还是写出了《红的果 园》、《孤独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 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并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
萧红独特的创造在于她打破了现代文学中小说 通常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 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超常规语言、自 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 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 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 意义的存在。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 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 帜,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营救萧红:,因为萧红欠下的房租实在是太多了,有600多块。萧军付不起,他 一筹莫展。1932年的7月份,哈尔滨连续降水27天。店主逃跑,在洪水袭来的黑 夜,旅馆将倾的那一刻,三郎趁乱救出了萧红,带着她逃离了那个恶浊的旅馆。 从一个旅馆逃到另一个旅馆,他们只能暂时栖身在欧罗巴旅馆。初秋的一个雨夜, 萧红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里顺利生下一名女婴。 旅馆共患难:每天只吃一顿饭,就是这一顿饭都吃不饱。能当的东西都当掉了,能 借的门路也都求借了,两个人的生活晦暗到了极点。饥饿、寒冷、贫穷、借钱、求 职是他们那段时期生活的主旋律。正是萧军,给了萧红以做人的尊严,生存下去的 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萧军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养活了产后 在家待业的萧红。

人 生 经 历
1911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 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汪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 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 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 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 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 脱出困境。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一 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 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 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
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 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奴隶社”的创建:1935年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
“奴 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推荐作品: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 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 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 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 刊出。
萧红是从荆棘丛中杀出了一条血与泪的路, 但她并未把创作当成个人情感的宣泄,取 材上并未困囿于女性生活,而是着眼于群 体——女性群体、民族群体、人类群体, 艺术视野恢弘开阔,写作思想处于理性的 自觉状态,语言明丽、和谐、沉静,没有 幽怨、阴郁、罹怒,关于民族、关于历史、 关于人生、关于人性……所有的感慨和无奈 都沉在苍凉的底子里,使她迥异于同时代 的任何一个女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