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责任感规则 互酬规则
2、外部因素
(1)成人 自身言行的影响; 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态度、要求和行为; 创设和提供条件与机会,并给予指导、评 价和强化;
(2)同伴 提供认识、体验他人情感、感受的 机会; 榜样; 行为实践机会; 强化;
3、文化媒体 4、即时情境因素 (1)儿童在当时情境下的即时状态 (2)亲社会行为可能接受者的特点:
源自文库
2、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意图的一致性逐渐提高
横向:在不同情境和条件下,行为具有一致性。
纵向:在一段时间里是比较稳定的。
3、他人取向的亲社会行为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
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1、儿童自身 (1)社会认知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
对社会规则的认知能力 自我概念 (2)自控能力 (3)气质、个性、自信等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概述
(一)定义:
是指个体想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
表现:
同情、分享、安慰、谦让、帮助、合作、 捐赠、救援……
与亲社会行为相近的概念: 利他行为
2、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1)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类,也是亲社会行 为的高级表现形式。
(2)从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区分,利他行为完全是为 他人的利益考虑,一般的亲社会行为原因多样,可 能利他,也可能利己,获得奖励、回报、逃避批评, 减轻消极体验等。
具体表现存在个体差异。
2、精神分析理论 (1)把亲社会行为看成个体的一种防御 机制。 (2)重视内在冲突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形 成中的意义。
3、社会学习理论
(1)强调社会经验是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2)把亲社会行为看作是观察学习、模仿、强化等 共同作用的产物。 (3)认为个体的注意和调控过程在亲社会行为的学 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2.需要取向的推理; 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4.a自我投射的移情推理;b过渡阶段; 5.深度内化推理。
(三)其它相关理论流派及其解释
1、社会生物学理论
• 亲社会行为部分是本能的,是人类天性的基本
成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为了保存其基因。
• 不排斥文化和学习的作用,且指出亲社会行为的
二、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
(一)、艾森伯格亲社会行为的产生的三阶段: 1.初始阶段——对别人需要的注意阶段; 能否注意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个体的先 前状态、特质特征)和个体对情景的解释的 影响。 2.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 3.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
(二)、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的五阶段
(1〕成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重视培养、 有效强化 〔2〕同伴:榜样、重视儿童交往、评价 〔3〕注意媒体影响:内容选择、共同分析
3、注重对儿童自身的培养与促进
〔1〕发展社会认知/自控能力 〔2〕培养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建立亲社会 的自我概念 〔3〕帮助儿童发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效果 〔4〕具体方法:如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 移情训练法
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兄弟姐妹)
心目中地位高的人(受欢迎的儿童、朋友) 明显需要帮助或明显会从帮助中获益的人
年龄、性别、身体状况
外部 内部
(3)当时的情境 如:别人的反应、情境线索
5、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
外部
五、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结合内、外因素,综合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 2、创设适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和教育
(4)既重视外部环境、教育的作用,又强调个体内 部认知因素的作用,将认知、情感、行为联系起来。
4、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1)关注社会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2)未说明认知如何转化为行为。
三、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1、随年龄增长总量增多; 形式逐渐丰富多样 自发性提高
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 和移情能力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