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如电视、网络等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健康、积极的传媒内容可以 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而不良传媒内容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和不良 习惯。
04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 养策略
家庭教育策略
01
02
03
树立榜样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好 榜样,展示出亲社会行为 ,如分享、合作和关心他 人。
激发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价值观念
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如尊重他人、热爱和平、积极 向上等社会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监督作用。正面的社会舆论可以激励孩子表现出更多的 亲社会行为,而负面的社会舆论则可能抑制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要点三
家校合作加强
未来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 密。家长和教师将更加注重沟通和协 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加良好 的环境。同时,社区和社会组织也将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前儿童教育中来 ,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
THANKS
感谢观看
会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05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评 价指标与方法
评价指标
分享行为
愿意与他人分享物品、 食物、玩具等,表现出
慷慨大方的行为。
合作行为
能够与他人协同完成任 务,遵守轮流、等待等
合作规则。
帮助行为
主动关心他人,提供帮 助和支持,如安慰哭泣 的同伴、协助他人完成
任务等。
同情心
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产 生共鸣,表现出理解和
巩固阶段(4-6岁)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趋于稳定,能够主 动关心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 也能够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地、有意地向他人或社会提供帮助、关心、支持等有益的行为。

在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对于孩子的社交能力、情感发展、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当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并不乐观,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整体偏低。

例如,一项对4-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表明,仅有2%的幼儿表现出明显的亲社会行为,而8%的幼儿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较为微弱或缺乏。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多的是利己行为,而非亲社会行为。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例如,父母温暖、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而惩罚、冷漠的教养方式则可能阻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教育因素:幼儿园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

教师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例如,民主教育方式的教师更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权威教育方式的教师则可能抑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包括社区、媒体、文化等。

这些因素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产生影响。

例如,在媒体暴力的影响下,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而在和谐社区的影响下,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以小明为例,他是一个4岁的男孩,在幼儿园中常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小明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和严厉的教养方式,导致小明在家庭中很少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在幼儿园中,小明常常与同伴发生冲突,对于教师的提醒和批评也常常不予理睬。

针对小明的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我们与小明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改变教养方式,采用更温和、民主的方式对待小明。

我们加强了与小明的沟通,帮助他理解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并鼓励他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我们引导其他幼儿和家长参与互动,增进小明与其他孩子的友谊和互相帮助的机会。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 亲子关系等都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例如,父母温暖、民主的教养方式 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而惩罚、冷漠的教养方式则可能阻碍幼儿亲社会 行为的发展。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教育因素:幼儿园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教育方式、 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例如,民主教育方式的 教师更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权威教育方式的教师则可能抑制幼儿亲 社会行为的表现。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包括社区、媒体、 文化等。这些因素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产生影响。例如,在媒体暴力的影 响下,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而在和谐社区的影响下,幼儿可能 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三、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
以小明为例,他是一个4岁的男孩,在幼儿园中常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通过 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小明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和严厉的教养方式,导致小明在 家庭中很少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园中,小明常常与同伴发生冲突,对于教 师的提醒和批评也常常不予理睬。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制约 因素与对策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 发展的制约因素
03 三、促进幼儿亲社会 行为发展的对策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地、自发地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行为。它是人类 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 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体自身等因素。本次演示 将探讨这些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精选全文

《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注:本学期开设的此课程为考查科目,不再参加课程考试!考查内容包含两部分:学期课程作业、依照考查办法需完成的相应文档或作品,缺一不可!请各位考生届时参照主页上所发布的通知附件:《本学期考查办法》提交相关文档或作品!一、选择题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典型理论流派有哪些()A.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生物学理论 D.认知结构理论2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有()A.决定论原则B.客观性原则C.发展的原则D.教育性原则3.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有哪些()A.社会文化的影响B.家庭的影响C.学校的影响D.同辈群体的影响4. 同伴关系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A.观察法B.访谈法C.实验法D.社会测量技术5.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A.移情B.强化C.榜样D.认知因素6.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最高级,它包括()A.自我认知B.自我评价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7. 婴幼儿的依恋有下列哪几种类型()A回避型依恋 B. 安全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 矛盾性依恋8..根据艾理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哪个阶段的发展使儿童获得主动感()A.婴儿期B.童年期C.学前期D.学龄期9.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根源有哪些()A.进化论观点B.强化观点C.榜样作用D.认知发展理论10. 厄利安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取向,将6到18岁个体性别角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A.生理取向阶段B.社会取向阶段C.心理取向阶段D.生物取向阶段11.谁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A.班杜拉B.弗洛伊德C.皮亚杰D.柯尔伯格12.下列不属于安斯沃思对婴幼儿的依恋分类的是()A.安全型 B.回避型 C.反抗型 D.模仿型13.将幼儿父母的教养类型分为权威型、专断型和放纵型的人是()A.麦考比B.鲍姆令 C.马丁D.班杜拉14.下列哪一种理论是最早被用来解释婚姻冲突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关系的()A.认知——背景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情绪安全假设”理论D.间接作观点15.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李 丹(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200234)摘 要 本研究以小学二、四年级和初中预备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测查。

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交往状况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同伴关系好、人际信任度高的儿童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太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焦虑程度较高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相对较少。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同伴关系 人际信任 教养方式 个性特征1 目的 亲社会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其发展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发展心理学家的重视。

近些年来,发展心理学家除了继续研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趋势外,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研究领域,诸如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情感因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研究。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讨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客观因素,诸如儿童的个性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儿童所处的家庭、学校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2]。

那么,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哪些因素的影响更多些?国外的一些研究虽然谈到了父母的教导、同伴关系、儿童自身的个性特点等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但我们仍然不清楚父母怎样的教导对儿童有影响,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以什么为中介,所谓的利他特质指的是什么?而国内的研究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涉及得更少。

本研究着重探讨亲社会行为与儿童人际交往状况、个性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人际交往状况包括同伴关系和人际信任两方面。

本研究假设:(1)同伴关系、人际信任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2)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些指标可能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较密切的关系;(3)儿童的某些个性心理特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密切。

2 方法 被试: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初中预备班学生总共349人,除去无效被试,最后统计的被试人数为337人,其中男生175人,约占总数的52%;女生162人,约占总数的48%。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相关问题分析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相关问题分析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相关问题分析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尤其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1]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真正反映的是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特征的稳定性。

因此,现代教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日渐重视。

1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1.1 家庭教育的影响而今社会,“4-2-1”是普遍的家庭模式,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是众多家庭成员中关怀、照顾的唯一中心人物,而且家长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意识程度远远大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长此以往,幼儿的“自我中心性”逐渐突显,容易产生“自私、自利”的极端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为孩子系鞋带,而幼儿却“心安理得”地不会说一句“谢谢”;妈妈费尽心思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小寿星却只懂得高兴接受,并没曾想到若干年前的这一天,是母亲的“受难日”……家人无微不至地照顾、毫无保留地付出,却忽视了孩子的最初品德教育——感恩。

感恩是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2]感恩意识的内化,也是亲社会行为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1.2 同伴交往的影响调查表明,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60%来自同龄人,40%来自与成人。

[3]可见,同伴关系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现代家庭的高楼大厦和单门独户减少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使得幼儿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

合作意识的提高、分享行为的促进,皆成了“纸上谈兵”的空话。

有研究发现,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占主体地位,其行为的发展可以从幼儿的同伴交往发展中看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应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国外心理学家就围绕众多的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分享、合作、援助、捐献等利他行为做了较多的研究。

随着亲社会行为理论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们对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及其发生发展与影响因素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一词是1972年由美国学者威斯伯提出的,他运用“亲社会行为”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应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这些行为虽然表现各异,具体情境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的,即使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

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对亲社会行为所下的定义是:“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动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

”目前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颇有影响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Nancy Eisen-berg。

她的《同情心理的发展》一书出版后,“亲社会行为”受到了心理学界的重视。

她认为“亲社会行为为自愿的,有意地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动机是无指向性的,可能是积极的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两者都有。

”(Eisenberg,1982;Staub,1978)拉什顿认为亲社会行为对其建构相对容易,而且这样包含的行为范围也较大。

若把亲社会行为定义为牺牲自己的利益,不期望得到任何内部或外部奖励的条件下做出的善行,那是一种理想模式。

多数学者把这种无私地关心他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在我国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真正开始。

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

俞国良、辛自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用来表达社会所确定的道德行动的术语,如分享、助人、合作、同情等。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研究目的与问题 (3)3. 研究范围与限制 (4)二、文献综述 (5)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7)2. 国内外研究现状 (8)3. 研究趋势与不足 (9)三、研究方法 (10)1. 研究设计 (11)2. 研究对象与样本 (12)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13)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分析 (14)1. 概念界定与测量 (15)2.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类型与特点 (16)3.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6)五、影响因素分析 (18)1. 家庭因素 (19)2. 社会因素 (20)3. 幼儿个体因素 (21)六、讨论 (22)1. 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23)2. 幼儿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24)3. 幼儿个体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5)4.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与建议 (27)七、结论与展望 (28)1. 研究结论 (30)2. 研究贡献 (31)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2)一、内容概览幼儿亲社会行为概述:介绍亲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以及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包括不同年龄段、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详细分析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内外因素,包括家庭、幼儿园、社区环境、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等。

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通过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各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影响。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促进:提出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和建议,包括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区支持等方面的措施。

国内外研究比较与借鉴:对比分析国内外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结研究成果,强调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48幼教园地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王丁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碧水幼儿园,福建 龙岩 364300)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教育基础中的基础,幼儿学前阶段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本文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现状入手,就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做出分析,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前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就表现出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情感和行为,具体包括同情心、安慰、分享、友好、助人等。

幼儿期是培养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其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幼儿期也是培养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

可见,研究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自身的认知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模仿和认知发展的结果,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直接动力。

皮亚杰认为幼儿显著特点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林崇德的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

尽管利他行为在3岁以前会出现,但这些行为可能是家长示意的或是经过同伴的请求或威胁才做到的,而自发的利他行为要到3—6岁才会出现。

产生年龄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的增加有关。

二、移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是指个人看到他人忍受痛苦或得到好运时,所产生的不安或愉快的情感。

许多理论家认为这种自我与他人共享的情感导致了友爱、善意以及亲社会行为。

大量研究表明,移情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源之一,它与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都呈正相关,移情能力越高,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 –电视媒介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 –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主要途径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4.促进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 (3)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 满足心理需要,减少受挫心理; • 提供宣泄压力的途径 • 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和强化
小结
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注意事项; 攻击性行为的基本概念、注意事项。
2. 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 攻击行为的起因 • 攻击行为的方式 • 攻击行为的类型 •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 模仿: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 • 经验的积累与强化 • 挫折 • 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 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 攻击行为分为两种类型:
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想得到的东西采取的抢夺 、推搡等行为; 敌意攻击:为了伤害他人而采取的攻击行为。 幼儿攻击的方式主要有: 身体攻击、语言攻击、物品攻击和关系攻击等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主讲:郝少毅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是指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如自己的玩具
给人看、送人、拿出玩具参与别人的行动。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的个别差

(幼儿学前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幼儿学前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亲社会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开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根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的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助于幼儿今后更好的习惯社会,也有利于学校素养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

因此,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阻碍因素及培养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亲社会行为定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关心或打算关心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2.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一岁之前,儿童能够对别人微笑或发声,这表达了儿童最初的一种友好倾向。

能够说儿童在1-2岁时就表现出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比方,3个月的飞飞和翔翔是一对双胞胎,一天,飞飞因为尿湿了开始哭泣,紧接着翔翔也开始哇哇大哭。

妈妈手忙脚乱的帮他们换尿布,才觉察翔翔全然就没有尿湿,他只是因为飞飞的哭泣而哭泣。

2岁时,儿童越来越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别人看,或者送给别人玩,有时候拿着自己的玩具参加他人的活动中,有时候关心妈妈做些简单的情况。

尽管这时的儿童专门难弄清别人遭受困境的缘故,但他们却明显的表现出对处于困境的人们的关注。

看着哭泣的同伴,他们会妈妈走进并轻轻拍拍同伴。

会给弄伤手指的母亲拿来创可贴。

2岁以后,随着儿童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会进一步开展。

他们会逐渐的依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关心行为。

比方,5岁的欢欢和佳佳在一起玩玩具,欢欢不小心碰到了自己搭的玩具,之后心情不行,开始不讲话。

这时佳佳会觉察并抚慰欢欢,并和他一起搭玩具。

3.阻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开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响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

论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

论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

论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作者:周敏敏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4期摘要:儿童亲社会行为是社会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文化因素、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及媒体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儿童的情绪状态及个性品质。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入手。

在学校中要适时开展价值澄清课程,对儿童进行行为修正和规范儿童的道德行为。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并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加强移情训练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要用适当的表扬强化巩固。

另外,应制订统一的教育计划,协调彼此的教育观念,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获得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培养策略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人或社会有益的行为,起源于威斯伯1972年的《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在这篇文章中,他以“亲社会行为”一词表示怜悯、善良、仁慈、共享、协助、捐赠等行为,与否定性、不好的行为呈现明显差异。

现如今的解释是,亲社会行为指“个人在各种社会往来中出现的忍让、帮助、协作、分享、为他人着想等对他人有益的举动”[1]。

根据各种研究显示,亲社会的举动与孩子的年纪有关,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性的趋势及特点。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与其道德行为的发展相一致。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意味着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能在活动中有效帮助别人,更有助于儿童提前适应社会,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有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个人亲社会行为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在婴幼儿期这种行为刚刚开始萌芽。

皮亚杰表示,8个月-12个月的婴幼儿会出现怜悯、帮助和分享行为,1岁后,儿童开始安慰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次数随着年纪的变化而增多。

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和对社会环境的探索是亲社会行为出现和得以延续的根本。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李 丹(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200234)摘 要 本研究以小学二、四年级和初中预备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测查。

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交往状况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同伴关系好、人际信任度高的儿童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太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焦虑程度较高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相对较少。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同伴关系 人际信任 教养方式 个性特征1 目的 亲社会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其发展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发展心理学家的重视。

近些年来,发展心理学家除了继续研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趋势外,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研究领域,诸如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情感因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研究。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讨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客观因素,诸如儿童的个性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儿童所处的家庭、学校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2]。

那么,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哪些因素的影响更多些?国外的一些研究虽然谈到了父母的教导、同伴关系、儿童自身的个性特点等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但我们仍然不清楚父母怎样的教导对儿童有影响,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以什么为中介,所谓的利他特质指的是什么?而国内的研究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涉及得更少。

本研究着重探讨亲社会行为与儿童人际交往状况、个性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人际交往状况包括同伴关系和人际信任两方面。

本研究假设:(1)同伴关系、人际信任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2)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些指标可能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较密切的关系;(3)儿童的某些个性心理特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密切。

2 方法 被试: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初中预备班学生总共349人,除去无效被试,最后统计的被试人数为337人,其中男生175人,约占总数的52%;女生162人,约占总数的48%。

浅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以及影响因素

浅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以及影响因素
重社 会行 为( p r o 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 ) ” 一词是 1 9 7 2 年 由美国学 者威斯 伯提 出的 , 他运用 “ 亲社会行 为” 来代 表所 有 的与侵 犯等否定性 行为相 对 应的行为 , 如同情 、 慈善 、 分享 、 协助 、 捐款 、 救灾 和 自我牺牲等 。这些 行为虽然 表现各异 , 具体情境 也有所不 同 , 但有一个 共同 的基本 目的, 群 体一致性 降低 , 规范力 度下降 。儿 童和群体 的这种 互动进行 下 去 就有 可能使现有的规范瓦解 , 代之 以其他 的规范 。因此 , 在 大力进 行 即使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 。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 在社会交往 中所表现 出来 的谦让 、 帮助 、 合作和 道 德宣传教育 使人们认识 并 自觉按规范 行为的 同时, 要 维持规范对 儿 分享等有 利于他人和社会 的行为, 是道德行 为的一种 。 有人将亲社会 童 行为约束 的力度, 使儿 童在没有达到 内化时感到有一 定要服从 的外 行 为分为 自主 的利他 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 为。 自主的利他行为 即由同 部制约 。 情他人或 坚持 内化 的道德准 则而表现 出的亲社会行 为 ; 规范 的利他行 三、 亲社 会行 为的影响因素 为指为 了避免惩罚或为 了获取 报酬或社会 赞许 而引发的亲社会行为 。 心理 学家们认为 , 引发亲社会行为 的动机是多种多样 的, 如 为了期 或为了获得社会赞许 , 或为 了减轻 自己消极 的内部状 态 亲社会行为不是 本能的 、 与生俱来 的, 而是儿 童通 过后天学 习得来 待外部 的奖赏 , 例如 , 因看到一个需要 帮助者而感到 内疚 或悲伤) 等 。一 般来讲 , 亲 社 的 。从本质上说 , 亲社会行为是在人 际交往 中发生的 , 是个体为 了维护 ( 彼此的友 好关系 和利益而产 生的积极 的社会 行为 , 它受到社会 的肯定 会行 为受个体 差异( 助人动机 、 对情境的认识 、 移情 、 内部奖赏 、 心境) 、 外 和鼓励 。儿童很早 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的倾 向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儿童 部 情境( 他 人在场 、 榜样 、 逃 避情境 的难 度 、 危险 的增 加 、 社 会期望 以及 时 间紧迫性等) 和被 帮助者特 征3 个 方面因素 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 不断接 受各种社会强化 , 亲社会行 为呈逐 渐增加 的趋势 。 ( 一) 认知发 展水平 二、 J L 童亲社会行为 的培养 儿 童的亲社会行 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多方 面因素有关 的 , 与家庭 、 社会 学习理 论和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模仿和认知发展 学校、 同伴之 间等都 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 以, 应该从 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的结果 , 强调个 体的认知 发展是亲社会行 为发展的直接动 力。皮亚杰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 认 为幼儿显著 特点是思维 的“ 自我 中心性 ” , 这一时期 的幼 儿还不能很 ( 一) 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 好地 区分 “ 自我一 他人” 维度 , 不能理解抽象的利他观念 , 他们 已认识 到 然而 , 幼儿 的亲社会行为较 多表现出顺从 , 极少 的亲社 移情是一 种非常 重要 的社会 性情绪 、 情 感, 也经 常被称之 为“ 积极 他人需 要帮助 , 的社会性 情感 ” 。霍夫曼 指 出: “ 移情 是诸 如助人 、 抚慰、 关心、 合作 、 分 会行 为是 自发 的 。林崇德 的研究 认为 : 亲社会行 为在幼 儿期逐 渐增 享 等亲社会行为 的动 机基础。它激发 、 促进人们 的亲社会 行为 , 是儿童 加 , 尽 管利他行为在 3 岁 以前会 出现 , 但这些行 为可 能是 家长示意 的或 亲社会行 为的推动 器。 l ’ ’ 利用 移情教育 , 使儿童具 有内在的 自我调节 是经 过同伴 的请求或威胁 才做到 的 , 而 自发 的利他行为 , 要到 3 —6 岁 能力 , 比一味地 限制 、 要 求等外部约束有效得多 。儿童若 能深刻体验他 才会 出现 。产生 年龄差 异的原 因可能 与儿童社会 信息加 工能 力的增 人的情绪 、 情感 , 以后 当其遇到类 似情境 将作 出消极反应 时 , 便会 回忆 长 、 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 的能力和知识 的增加有关 。 般认 为 , X t , J L 童亲社会行 为影 响较 明显 的两种认知能力 是观点 起 以往 的体验 , 于是便会 抑制 自己的消极行为 , 而作 出互 助 、 分享 、 谦让 等积极 的亲社会行为 。 采择能力 和道 德判断能力。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对特定情景 中他人思 移 情训练 的具体 方法很多 , 可以 向儿童 推荐一些有 利于培养他 们 想 、 情感 、 动机 、 需要 的认 知和理解。昂特伍得 和摩尔对 l 6 项有关研究 亲社会 行为的课外读物 、 影视节 目, 鼓励其 阅读 、 观看 , 潜 移默化地影响 的综 述表 明 , 观 点采择 和亲社会行 为呈 高相关 , 即使年龄 因素 被控制 他们的道 德行为 ; 在儿 童生活 的周围 , 总会 有人遇到 困难和不幸 , 有亲 时 , 两者之 间仍然具 有显 著相关 性。另外 , 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与亲社 人, 有朋友 , 有 同学 , 有 许许多 多不相干 的人 , 在这时 , 作 为教育 者可 以 会倾 向也有一定 的联 系 。研究者 用道德两难 问题来 测定道德 成熟度 , 及 时引导 儿童设身处 地地为他人 着想 , 细 心地去体会 自己周 围每一个 发现道德判 断成 熟者不仅帮助别人更快 , 他们还更会抚慰沮丧的 同伴 , 儿 童的情绪 、 情感 , 向那些有 困难 的人伸 出援 助之手 , 渐 渐地在 实践 中 与之分担痛苦 , 并谴责那些看到伤害事件而无动于衷 的人。[ 7 1 学会关 心 、 帮助他人 。 ( -) 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 实践 证明 , 具有 良好移情 能力 的儿童能更好 、 更经常地作 出亲社 会 亲社会行 为的发生 需要特定 的认 知技能 , 其 中最重要 的是 观点采 行 为, 对 同伴 亲切 、 友好 ; 移情能 力缺乏 的儿童, 亲社 会行为 很少 , 而消 择能力 。具有观点采择 能力 的儿童 , 才能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 , 并做 出 极的、 不友好 的行 为则较多 。总之 , 移 情是一 种十分重 要 的社会性 情 助人行 为。然而观点 采择能力也并 不必然导致儿童 的助人行 为 , 因为 感, 它有助 于人格 的完善, 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 观点采择 只是一种信 息收集 的过程 , 它只能 为儿童 更好的理解情 境和 ( 二) 利用 榜样示范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 他人 的需 要及情感提 供认知前提 , 个 体是否用 已获得的信息去 助人还 心理 学家班 杜拉认为 , 儿童 的学 习在很大程 度上是通 过观察别 人 依赖于他 自己的道德 判断 、 价值 观念 和其他个人特 点。移情是个 体觉 来学 习的 , 在这个过程 中榜样发挥 了很 大的作用 , 榜样 的好与坏 直接 影 察到他人 的情绪反应 时所产生 的与他 人相 同的情绪 体验 。艾森伯格等 响 了儿童 的学 习。所 以在儿 童的亲社会行 为中要考虑到榜样的作用 。 人认为 , 移情 是产生 同情 他人的 动机 的基础 , 通过 “ 移情一 同情一 亲社 设置 一定 的社会情境 , 树立一 定的榜 样 , 使儿童有意无意地进行模 会行为” 这一模式 , 实现对助人行为 的影 响 。大量 的研究 表明 , 移情与 仿, 可 以有效 促进儿 童品德 的形成 和发展 。示 范作用 之所 以能够影 响 各种形�

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身心俱健的社会栋梁,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进行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势在必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使他们能在未来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获得生存的空间,赢得更好发展。

一、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生物因素首先是激素的作用。

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不仅人类如此,在关于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男女儿童在攻击性上的性别差异。

其次是遗传基础。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

这些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再次是个体气质差异也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着影响。

幼儿从其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的特别的抚育方式,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具体的行为方式。

(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传统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极端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有的则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

(2)大众传媒对教育和社会的意义而言,一种媒体的优点可能是另一种媒体的缺点,如果我们能综合运用各种传媒的优势,加上儿童传媒使用过程中父母积极的中介作用,就能使传媒在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2、家庭环境因素。

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姐妹的横向关系。

在这种家庭结构里,极易造成幼儿形成“自我中心” 的意识,养成“小霸王”、“小公主”的娇纵性格。

探析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

探析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
c.正面强化:教师可以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正面强化,给予肯定和鼓励, 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组织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和培养幼 儿的亲社会行为:
3、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和培养幼儿的 亲社会行为:
a.宣传教育: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亲社识。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同 伴关系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同的文化背 景和教育方式会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引导与培 养策略
1、家庭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以 下方式引导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 行为:
1、家庭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a.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展示积极 的社会行为。
b.引导幼儿他人: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幼儿他人的需要,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1、家庭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c.鼓励幼儿参与家庭活动:家长可以邀请幼儿参与家庭活动,如一起做家务、 一起购物等,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2、学校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 下方式引导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 行为:
2、学校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3-4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 的行为更多是基于自己的情感和兴趣,对于陌生人的帮助需求反应不够敏感。此 外,由于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还在发展中,因此亲社会行为的稳定性 和持久性有待提高。

儿童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
期儿童助人动机发展的特点是: 期儿童助人动机发展的特点是:各年级中同 时存在多种助人动机; 时存在多种助人动机;低年级的主导动机是 互惠助人,高年级的主导动机是利他性助人, 互惠助人,高年级的主导动机是利他性助人, 男女儿童在助人动机的发展上无显著差异。 男女儿童在助人动机的发展上无显著差异。
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
即在别人需要帮助时, 助人行为即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提供物 质或活动上的帮助。 质或活动上的帮助。儿童的助人动机是多种 多样的, 多样的,可分为由情景直接引发的助人
动机、互惠性助人动机、 动机、互惠性助人动机、责任心和义 务感驱使的助人动机、 务感驱使的助人动机、服从权威的助 人动机、 人动机、利他性动机以及角色期望所 六种。调查表明, 产生的助人动机六种。调查表明,儿童
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
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就是人在相互交往的 过程中对各种事件,对他人的行为 或言语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反 应。具体的交往行为是人们通过社 会性行为来实现的。根据社会性行 为的动机和目的,可分为亲社会 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类。
主要研究问题: 主要研究问题: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二、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呢?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呢? 三、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四、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五、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三、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 首先是激素的作用。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 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不仅人类 如此,在关于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 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更容易发生攻 击性行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男女儿童 在攻击性上的性别差异。其次是遗传基础。在 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 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 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这些 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再次是气质 差异。气质在个性的三个主要特征中,相对而 言是与生物因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关最 密切的。儿童从其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围环 境相互作用。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的特别的 抚育方式,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 具体的行为方式。研究发展,“困难型”儿童 往往在学前期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敌对性,容 易成为攻击性较强的儿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己缺乏竞争力! 满晶等 的研究表明, 从小班到学前班幼
两点, 一是模仿, 二是内化! 如果榜样学习过程中内化机制发 生作用的话, 榜样学习的结果应该能够泛化并具一定的持久 性! 有实验表明, 对亲社会行为榜样的观察不仅使儿童在接 下去的活动中明显增加了亲社会行为, 也使他们在 ( 周后的 活动中比其他儿童更易发生亲社会行为! 斯陶布的另一项研 究表明, 同成人良好的情感联系以及成人的榜样行为会增加 儿童的助人行为! 成人的榜样行为可以增加儿童对决定行为 适合性的规范的注意!
“ 向社会行为” + 有人将亲社会行为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 %+ % 年龄 规范的利他行为+ 自主的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 年龄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因素, 心理学家之所以对年龄这 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 规范的利他行为指为了 个因素有兴趣, 主要是想弄清儿童究竟在何时开始表现出亲 避免惩罚或为了获取报酬 或 社 会 赞 许 而 引 发 的 亲 社 会 行
渐增加, ) N %! 岁增长显著+ 产生年龄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儿 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 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项目编号: !""# $ ’( $ "!) ) 作者简介: 贾 47蕾 ( %&*% $ 万方数据 ) , 女, 河南周口市人,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 $ -./0: 1/.02/3 -./0+ 45/6.+
[%] 为 +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越来越引起发
社会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如 何等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 儿童最早有可能表现出类似成人 亲社会行为的举动大约是在 % 周岁+ H" 年代的一些研究表 明, %H 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试图帮助成人作一点家务活+ 但被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仍然是: 儿童是在 ! 到 9 岁时才表 现出亲社会行为的+ 因为一般说来, 儿童在此时才显示出与 其他儿童一起玩的兴趣+ 在共同活动中, 他们会帮助其他受 到伤害的儿童, 把玩具提供给他们, 或试图安慰他们+ 国内有 关以幼儿园幼儿为被试的研究表明, 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就存
第 && 卷 第 & 期
贾蕾: 试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 % . %% .
的能力和知识的增加有关! 尽管利他行为在 " 岁以前会出 现, 但这些行为可能是家长示意的或是经过同伴的请求或威 胁才作到的! 而自发的利他行为, 如合作、 分享或其他的亲社 会行为, 要到 " # $ 岁才会出现; 儿童与他人分享的意愿到了 $ # %& 岁会迅速增长! 许多研究都表明, 学前儿童在与同伴 分享方面表现得很自私,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愿意分 享! 对于这种情况, %’() 年, 皮尔的一项研究试图对此作出 解释! 他让 * 岁和 ’ 岁的儿童看一套连续的小画片, 中心内 容是别人需要帮助! 需要帮助的社会线索有的很细微, 有的 了麻烦, 并让他们提出解决的办法! 当社会线索很明显时, * 岁和 $ 岁儿童都能注意到并提出解决办法; 当线索不明显 时, 较小的儿童就不像较大儿童那样能注意到并解决麻烦 了! 因此, 年幼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少是因为他们无法提供这 些社会信息! 此外, %’(" 年, 潘得森的实验研究还证实, 年长 的儿童对他人更负责, 更有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 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亲社会行为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 加! %’(" 年, 亚罗研究了大量以往的实验, 认为有两种亲社 会行为, 即显示同情心的行为和与他人合作的意愿没有随年 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这之后, (+ 年代一系列这方面的研究都 证实了这种情况! 例如, 艾森伯格指出, 安慰其他儿童的行为 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斯陶布认为儿童的助人行为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并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会由于恐 惧的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年龄在 ) 岁 至 %& 岁的儿童来讲, ) 岁至 ( 岁期间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 的增加而增加的, 而 ’ 岁至 %& 岁期间的助人行为是呈下降 趋势的! 斯陶布认为, 助人行为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年龄较大 的儿童更担心由于率先采取行动而受到指责! 单独在场的儿 童表现的助人次数为 "%! (, , 而两人在场时, 则上升为 $%!
%! *
认知发展水平
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发展理论十分重视儿童认知技能的
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般认为, 除智力水平外, 影响较 明显的两种认知能力是观点采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观点 采择能力是个体对特定情景中他人思想、 情感、 动机、 需要的 认知和理解! 认知发展理论假设, 随着儿童理解他人体验的 能力的发展, 他们对认知对象的反应能力也相应地增强! 昂 特伍得和摩尔对 %$ 项有关研究的综述表明, 观点采择和亲 社会行为呈高相关, 既使年龄因素被控制时, 两者之间仍然 具有显著相关性! 除观点采择能力外, 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与亲社会倾向也有一定的联系! 研究者用道德两难问题来测 定道德成熟度, 发现道德判断成熟者不仅帮助别人更快, 他 们还更会抚慰沮丧的同伴, 与之分担痛苦, 并谴责那些看到 伤害事件而无动于衷的人!
班儿童基本上不表现亲社会行为, 大班才开始出现亲社会行
[9] 为 + 之所以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 除人群、 实验设计等方面
的差异外, 也可能与对亲社会行为定义的不同理解有关+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一般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呈 增长趋势, 但涉及到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行为种类, 情况
[#] 又有所不同+ 林崇德 的研究认为: 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
间也存在不同! 女孩更多善于通过彼此间言语的交流、 沟通 和协商以达到合作的目的, 而男孩更多是通过身体动作来实
[-] 现的, 言语交流相对较少! 在曾屹丹等 的实验观察中发现,
男女孩子之间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并不是按 “ 完” 、 “ 无” 的分 野方式进行的! 男孩在对待一些重要事件 ( 如困难或者复杂 的任务) 时比女孩子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 女孩子的亲社 会行为更多以不伤及自身利益为前提! 还有, 在小学期间, 不 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在对同伴实施亲社会行为中仍然更多的 在同性中展开!
(, ! 另一名儿童在场, 可以增加相互沟通, 从而减少由给定 %! ) 榜样学习经验 情境引起的紧张与恐惧, 解除抑制, 表现出较多的助人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儿童之所以能在特定情景中表现出 斯陶布的结论是, 这种现象说明社会上各种媒介过分强调了 亲社会行为, 是因为他们在先前类似的情景中学会了怎样去 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 而没有充分强调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做! 有许多实验研究可以证明榜样学习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 从而使许多青少年、 成人常怀疑别人是否会使人窘迫或感到 促进作用! 榜样学习能够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机制可能有
[!] 在以利他为目的的互助行为 + 但也有研究认为, 幼儿园中
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 并已成为心理学研究领 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 面就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
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心理学家们认为, 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
的, 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 或为了获得社会赞许, 或为了减 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 ( 例如, 因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者而感 到内疚或悲伤) 等+ 一般来讲, 亲社会行为受个体差异 ( 助人动机、 对情境的 认识、 移情、 内部奖赏、 心境) 、 外部情境 ( 他人在场、 榜样、 逃 避情境的难度、 危险的增加、 社会期望以及时间紧迫性等) 和 被帮助者特征 9 个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斯陶布曾提 出一个社会行为理论 ( J527=K 7> B74/.0 L25.M/7= ) 来解释亲社 会行为是怎样产生的+ 该理论用亲社会价值取向来表示人们 帮助他人的动机和目标, 认为亲社会价值取向体现为 9 种动 机源: 一是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 其目的在于帮助 收稿日期: !""# $ %% $ !&
很明显! 看过以后, 让儿童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主人公遇到 %! "
同伴关系
[(] 李丹 在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因素的实证研究中, 以小
学二、 四年级和初中预备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 ) 种问 卷量表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测试, 结果发现, 同 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效用, 对人际不信任有 显著的负效用!
为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女孩显著优于男孩! 以合作 为例, 耐特等人的研究发现, 男女儿童在竞争和合作的价值 认知上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 女孩倾向于选择合作, 男孩
万方数据 ! 在合作的行动方式上, 倾向于彼此之间的竞争 男女儿童之
""& ’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 年 , 月
的能力是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移情为什么能促进儿 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霍夫曼的解释是: 一旦儿童认识到他 人的苦恼和不幸是他们自己移情情绪的原因, 并且知道如果 自己采取行动来安抚他人能减轻或消除这种情绪, 儿童就会 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移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具有动机功能和 信息功能, 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 并产生 情感上的共鸣反应, 所以能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有效的 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基础, 而同情心又是对困境中的 他人实施帮助行为的重要条件; 富有同情心的人更有可能帮 助人, 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第 !! 卷 第 ! 期 :70+ !! (7+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7<=6.0 7> ?57<@7< A2.452=B C7002D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