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怎么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而乐于表达
在谈到当年从事写作的动机时,莫言说是为了顿顿有饺子吃,因为他那时看到一个写文章的人就经常有饺子吃。在那个食不果腹经常饿死人的年代,吃饺子就是他很高的需求,就是他的写作动机。但是时代不同了,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资得到极大的丰富,吃顿饺子对大多数学生的吸引力恐怕是有限的。虽然物质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相对而言,人们对精神的需求更为突出。那么学生有哪些精神需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马斯诺需求理论表明: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一样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他们甚至比成人更渴望被认可、被赏识、被需要,更有参与欲望和表现欲望,更有急于证明自己的冲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可通过作文教学转化成为“乐于表达”的动因。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通过表达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持续拥有“乐于表达”的积极心理状态。所以我们在设计作文教学时,要考虑满足学生什么心理需求,怎样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评价作文教学时要思考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满足到什么程度。这比要求写多少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什么技巧要重要得多。
作文教学研究因此也呈现百花齐放的面貌。教学的内容超越了课本中的那几篇作文,很多学校及教师自主开发了行之有效的、极具特色的作文教学课程内容;教学突破了那种“40分钟指导、40分钟练写(课后)、40分钟讲评、20分钟修改(课后)”传统的低效的模式,我们看到很多作文课40分钟完成激趣、练写、讲评及修改的教学内容,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出现了诸如“话题作文”“活动作文”“绘本作文”“想象作文”“生活作文”“游戏作文”“童话作文”“素描作文”等作文教学模式,涌现了一批作文教学名师,形成了一些作文教学流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练习要与学习、生活、社会联系起来,学生习作练习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中学写小练笔,可以写日记记录日常生活练笔,可以写调查研究报告练笔,可以给政府建言或给灾区的小朋友写慰问信来练笔,可以参加作文竞赛或给报刊投稿练笔,可以办校刊、办板报练笔,可以开展童话作文接龙游戏来练笔,甚至可以用出作文集的方式来练笔。
再看一个作文课例。
教师进课堂,从兜里拿出一张一百美元的纸币,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因为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老师开口说。
“美元!”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想要吗?”老师接着问学生。
“想要!”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
“谁想要?”老师继续问学生。
“我!”学生回答震耳欲聋。
这些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为我们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供了广泛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更为我们持续开展作文教学研究、探索作文教学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但是,面对这纷繁丰富的研究及成果,我们有些一线教师显然难以也不需要兼收并蓄全盘接收。我们要透过这些研究及成果,参照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 的建议,并结合儿童学习心理,找到作文教学的本质及规律,找到学生作文水平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必须把握三个关键词,它们依次是: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
3. 分享经历,交流经验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每个学生成长之路上,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可抹去的足迹,这些足迹承载着孩子们的情感,回看这些足迹,可以拨动孩子们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如前文所述,人都有表达交流分享的需要,别说人类,就连鸟儿到一块儿不也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吗?因为表达分享本身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这个快乐可能是表达感恩之心、敬仰之情、羡慕之意,可能是积郁一吐为快,当然也可能是那几分自我炫耀,还可能是表达得到了互动呼应。充分的分享、精彩的表达本身又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自豪感。因此,我们要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表达交流的欲望促进作文教学,并通过作文教学满足他们这种欲望,达到乐于表达的目的。
“因为它还是一百美元。”
“它的价值一分都没减少。”
“说得真好!那么从这件事中你们受到什么启发?”老师醉翁之意尽显。
“是金子总会发光。”
“金子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表面光泽,而在于它的重量和纯度。”
“金子无论什么形状,它都是金子。”
“人的价值不在外表,而在他的本质。”
“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没有本领,外表再好看也没有用。”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罗昆霞
(上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作文能力之于现代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作文及作文教学愈来愈重视。有的专家提出以作文为中心来设计语文课程;有的学者建议将作文从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课程;有相当多的教师正在尝试着从表达入手实施阅读教学,结合阅读教学指导习作方法,随文练笔。武汉市的中小学生“楚才杯”作文竞赛已连续举办了29届,并多次扩容,依然一证难求,这项赛事被誉为武汉市的一张名片。这一切证明了作文在学生、家长、教师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社会上的重要影响。
现代教育呼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倡让学生做(或者学习做)生活的主人,但在教育实践中让他们参与或呼应社会生活还做得不够。从长远看,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毛主席说过世界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我们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但置身于生活之外是学不会生活的!运用作文教学参与或呼应社会生活能达到多重功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及重要性,从而获得做生活主人的满足感,进而促使学生“乐于表达”。我国城乡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变化翻天覆地,乡村建设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家乡建设发展的建议者,而不是局外人。组织学生将家乡建设的设想、建议写下来,通过交流、点评、整合、润色成为集体公开信发给相关部门或领导,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做意义重大的事情,他们就会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就会认真、虔诚地去做好。如果我们能促使相关部门回应,那更是锦上添花。我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让学生了解这些并组织他们给灾区小朋友捐物、写信,不仅可提高学生居安思危、防灾避险的意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善良和同情心。人类天生就有表达交流的欲望,没发生表达交流,一般原因是内心没有需要表达交流的情感,或外部没有表达交流需要的环境。给灾区小朋友写慰问信既有内在动因,又有外在条件,这是促成“乐于表达”的有效方式。当然,建言、书信的对象远不只这些。虽然书信已不是现代人联络或表达的主要方式,但它表情达意的独特作用是其他联络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在促使学生乐于表达、提高表达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有个毕业班的一节作文课是这样设计的。题目是《我的小学生活》。开课后,老师相继出示了几十幅照片,照片里的主人公涉及全班每一个人,照片拍摄时间涉及这个班的各个年级。每出示一幅照片,老师就会问:“这是谁?”有时还点评道:“变化多大呀!”“瞧!小不点儿都长成大小伙了。”然后老师选择了几张照片,并让照片的主人公说说照片的来历及当时拍照的情景。有的兴奋得噼里啪啦滔滔不绝,有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绘声绘色,有的触动心弦声音哽咽热泪盈眶。此时的表达是回忆,也是说明,还是倾诉,更是分享。这时老师说:“同学们的表达分享是那么纯真感人,这是我们人生中的珍贵财富,应永远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还有几个月我们就毕业了,毕业纪念册的制作也要纳入议事日程。我建议同学们回去在自己的照片中,挑选一张,并用作文加以解说,然后集结成我们班的毕业纪念册,大家说好不好?”学生激动地点头称好。
2. 探索科学,发现真理
教师设计或移植有意义的、可启发学生思考、供学生作为写作内容的活动,并围绕这个活动展开作文教学,我们称之为活动作文。活动作文是目前常采用的作文教学方式,也有将其他作文方式和活动作文综合起来进行作文教学设计的。但无论是活动作文也好,还是综合作文也好,这些设计的初衷基本上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写作内容。这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些设计潜在的重要作用发挥不够。这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成为科学、真理的发现者,让学生经历科学、真理发现的过程,享受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快乐。使之不仅能够完成表达,而且乐于表达。
在一次作文教学竞赛的课堂上,教师将两个大小相等的气球分别充气,一个充的气多,一个充的气少,所以看上去一个大一个小。然后教师用一根吸管连接两个气球的充气口。在即将连通之际,教师问会发生什么情况,绝大多数同学说大气球中的气会跑到小气球中去,少部分同学说气体不会流动,气球大小会维持不变。随着教师解开系着气球的细线,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结果让同学们惊呆了:小气球中的气居然流向了大气球,大的越变越大,小的越变越小,这是孩子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他们惊奇、兴奋,感受到发现科学、见证奇迹的快感,此时教师让他们记录发现科学的过程、见证奇迹的快乐,他们带着兴奋、带着新奇欣然动笔,一气呵成。更让人称道的是,教师在即将下课时说:至于小气球中的气为什么会流向大气球,老师也不太清楚,我们课后分别去想办法寻找答案,再将答案写下来。这样就让孩子们保持着持续的探索发现欲望,也为下一次表达分享奠定了基础。
一、乐于表达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很少有人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坚持下去并取得成就”“对某一项活动的喜欢,会大大降低参与该项活动的疲劳感” 这样的教育学名言和心理学结论听起来都显得有些老生常谈,但它所揭示的真理却永远不会过时。兴趣、热爱是一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儿童作文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是儿童学习表达和交流的活动,他们要是不喜欢或没兴趣,其学习效果肯定会让人失望,更遑论高效教学了。那种不关注学生作文兴趣而想通过技能训练追求作文教学高质量的做法只能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因此我们教儿童作文,首先要把目光放在怎么让他们喜欢和有兴趣上,而不是作文水平要求及技法上。管建刚老师将“兴趣比技能重要”位列于其九大作文教学主张之首,可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吧。课程标准用了7个自然段对作文教学建议进行了表述,其中3个自然段直接或间接谈到了写作兴趣问题。并在这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就明确提出让学生“乐于表达”。可见“乐于表达”是作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我们不能不重视它!
“你们说得太好了,句句都堪称名言警句啊,句句都闪耀着智慧和真理的光芒,都可以用来激励我们成长。你们是真理的发现者,让我们记录下自己发现这个这个真理的过程。”
很快,一篇篇描写具体、语言流畅、思想性强的短文就诞生在学生的笔端。
这两个课例的共同特点是学生都表现得非常乐于表达,是教学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这除了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外,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见证奇迹 、发现真理的快感。
(二)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1. 呼应社会,融入生活
曾经观摩过的一个作文课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课伊始,教师将当地的一份晨报头版展开,并大声朗读了头条的题目:《现在的孩子不会表扬爸爸妈妈》。然后老师将正文也朗读了出来,其大意是说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亦不会表达感恩之情。读完之后,教师引导道:“文章中所说的‘现在的孩子’当然也包括在座的你们,你们有感恩之心吗?你们会表扬爸爸妈妈吗?”教师这番话的目的,并非要得出“现在的孩子会不会表扬爸爸妈妈”的结论,其激发学生为自己正名的用意显而易见。果然,学生异常整齐响亮地回答“有!”“会!”教师进一步激将:“有没有,会不会,口说无凭,让我们用我们的笔有根有据、有理有情地来表扬一下养育我们的爸爸妈妈。”话音刚落,学生就进入积极的写作状态,全然没有那种唉声叹气、执笔望天的无奈和倦怠。究其原因,其一是没有学生会轻易认输,好胜心强是学生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好胜就会努力证明、努力争胜;其二是给学生提供的对手够级别,是报纸,是记者。他们是在与大人平等讨论问题;其三是讨论的是社会问题,是重要问题,是严肃问题。呼应社会生活与老记们“较劲”让学生很兴奋。课后我还建议执教教师将学生作文寄到当事报社,形成持续的积极呼应和互动。
“你们为什么想要?”
这下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一百美元很值钱,相当于六百多元人民币啊。有的说:这下可以买很多肯德基、麦当劳了。有的说:我可以买很多文具寄给农村学校的小朋友。有的说:我可以买一双轮滑鞋。
老师不动神色,拿出一张与一百美元大小等同的纸片说:我们把这张纸当做这一百美元的替代品,它就是一百美元。说完将这“一百美元”在手里揉得皱皱巴巴,然后问:“谁还想要?”
“我还想要!”回答依然是铿锵悦耳。
老师将“一百美元”丢在地下,用脚踩了又踩,美元变得污秽不堪,再问:“谁还想要?”
“我还想要!”回答依然毫不含糊。
“如果这一百美元从垃圾桶翻出来或从臭水沟中捞出来,你们还想要吗?”
“想要!”回答没有变化。
“这张美元已破败不堪、色彩黯淡,你们为什么还想要呢?”这一问让老师的动机初现端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