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高二语文药教案
高二语文《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小说《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进行文学批评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药》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
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简要介绍作品内容、主题及鲁迅的写作风格。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药》全文,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学生边读边标记出生词、难句,教师适时解答。
3.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夏瑜、华小栓、华大妈等的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课堂讨论让学生就《药》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分析情节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药》的情节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3.鲁迅小说艺术特色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讽刺、象征、现实主义等。
学生结合《药》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鲁迅小说的认识。
第三课时1.课后作业讲解教师针对课后作业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课堂检测教师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药》的理解程度。
3.课后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药》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2. 掌握《药》这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鲁迅的代表作品及其内涵。
2. 分析鲁迅的思想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3. 讨论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2. 课文精讲:通过讲解《药》这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重点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思想的读后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评价学生对鲁迅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文本的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领悟鲁迅笔下的深刻内涵。
3.感受鲁迅独特的艺术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领悟鲁迅的艺术风格。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小说的深层含义,理解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药”为主题,让学生谈谈对“药”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药”在这个故事中有什么特殊含义?2.文本解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夏瑜、华老栓、华小栓、康大叔等。
讨论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批判。
3.主题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国民的愚昧、麻木、自私。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什么选择“药”作为载体来表现这个主题?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4.艺术手法分析分析鲁迅的语言特点:简洁、明快、讽刺。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细节描写,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药”、“人血馒头”等。
5.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对鲁迅其他作品的了解,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国民性问题,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鲁迅的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选择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更加细致地挖掘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2.在拓展延伸环节,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国民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在课堂小结环节,要强调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夏瑜与华家父子的性格对比,理解其象征意义。
理解“药”的双重含义,即实际的药物治疗和象征性的社会救治。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理解其通过人物塑造所传达的深层次含义。
鲁迅《药》教案5则范文
鲁迅《药》教案5则范文第一篇:鲁迅《药》教案2013年度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药》教案陕西科技卫生学校姚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目《药》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反思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文章主题。
难点:依据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回顾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引发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药》这一篇文章中,设置悬念,激发兴1趣。
(二)熟悉文本,分析结构1、采用分角色、分组、小组自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复述时要求学生注意内容顺序、段落层次、重点部分、情节发展。
3、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对双线结构的教学。
①小说的结构?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这篇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明确: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③这样一个恐怖的馒头被小栓吃了,但是人血从何而来?明确:是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④对照华家,从夏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明确:夏瑜被杀害、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⑤这四部分分别发生在什么地方?明确:刑场、茶馆、茶馆、坟地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东西,通过谁将两家联系在一起?明确:通过康大叔用人血馒头将两家华、夏两家联系在了一起。
⑦华家和夏家在文章结构中是什么关系?明确: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板书设计:(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我们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分类,怎么分?明确:华老栓一家、茶客可以归结为愚昧麻木的群众;夏瑜归为革命者一类;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归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2 《药》的背景: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情节概括: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革命者夏瑜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他的鲜血被当作治病的良药,卖给愚昧的民众,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华老栓:一个普通的市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为了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2 夏瑜: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最终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封建思想的毒害:通过华老栓和民众的行为,展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导致他们无法看清现实的真相。
4.2 民众的麻木:小说中的民众对夏瑜的遭遇毫不在意,甚至将他当作治病的工具,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不仁。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鲁迅其他作品简介:可以介绍《呐喊》、《彷徨》等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5.2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可以推荐一些与《药》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民众的麻木状态。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细节。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药》与其他鲁迅作品进行对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与文学地位简介《药》的情节梗概与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探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7.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药》的兴趣,如“你认为革命是什么?”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情节和人物。
药_鲁迅_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药》的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关注民生。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鉴赏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药》原文、鲁迅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药》原文,查阅鲁迅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作品。
2. 提出问题:鲁迅的《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二、学习背景1. 介绍《药》的创作背景,包括鲁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环境等。
2. 学生阅读鲁迅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讨论《药》的创作背景。
三、阅读课文1. 学生阅读《药》原文,注意抓住重点段落。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分析主题1. 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包括对旧社会的批判、对人民的同情等。
2. 教师总结并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五、人物分析1. 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华老栓、康大叔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药》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药》的主题思想。
2. 提出问题:如何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二、人物分析1. 学生继续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华老栓、康大叔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
三、探讨现实1. 学生结合现实,探讨《药》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现实。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注社会现实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鲁迅的《药》,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对革命先驱的悼念。
(2)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药》,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从不同角度分析《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药》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药》创作背景介绍文章主题引入1.3 教学活动展示鲁迅生平简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药》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鲁迅的思想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选择以“药”为?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主题?第二章:文章梗概与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章梗概梳理人物关系分析文章结构分析2.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第三章:主题与象征手法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掌握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2 教学内容文章主题探讨象征手法分析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证据,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药”的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人物形象分析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人物形象分析的框架,引导学生从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拓展活动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历史语境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药》创作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语境。
培养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鲁迅创作《药》的文学背景《药》反映的历史语境6.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创作《药》时的文学环境。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药》篇1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时数:三教时备注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三、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药》教案(综合版)
《药》教案(综合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帮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小说《药》的情节概述。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和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供相关文献和评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使用在线讨论平台,方便学生交流和提交作业。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共计10个学时,每个学时45分钟。
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作业写作三个部分。
3.2 教学步骤引入小说《药》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
概述小说的情节,介绍主要人物和事件。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文献5.1 教学资源提供小说《药》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在线讨论平台,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
5.2 参考文献鲁迅.《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王瑶.《鲁迅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李健吾.《鲁迅小说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一:小说情节接龙学生分组,每组轮流描述小说《药》中的情节,要求下一组学生需以前一组描述的情节为基础继续叙述。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鲁迅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3)能够领悟鲁迅通过《药》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鲁迅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和作品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2)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和敬意;(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鲁迅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3. 鲁迅通过《药》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难点1. 鲁迅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2. 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和作品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药》原文、相关评论、鲁迅生平介绍等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药》原文,了解鲁迅生平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发学生对《药》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药》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对鲁迅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鲁迅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3)探讨鲁迅通过《药》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评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和作品价值;(2)学生结合个人感受,谈谈对《药》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2)强调鲁迅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以及作品所传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6. 课后作业(2)学生选择一篇与《药》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六、教学拓展1. 鲁迅的其他作品介绍: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
药_(鲁迅)教案(共五篇)
药_(鲁迅)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药_(鲁迅)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4、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副对联: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这是一个怎样的馒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二、时代背景:1、写作背景:本文收入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
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更加反动黑暗、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的鼓舞。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的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看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族革命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
《药》教案(5篇可选)
《药》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药》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一明一暗的双线情节结构,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三、了解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理解作品主题。
二、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二、领悟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乌鸦”的深刻含意。
三、理解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教学方法:一、朗读法。
如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法。
如对小说的主题及“花环”“乌鸦”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研讨,自己只作相应点拨。
教具准备:格调悲哀低沉的相关音乐。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1分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一、导入新课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然而我们想想,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
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
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
二、介绍写作背景《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上。
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光复会”“同盟会”等到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从1906年江西萍乡县和湖南浏阳县一带的矿工、农民起义,一牟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课堂讲解和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感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及其作品《药》的背景介绍2. 作品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3. 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4. 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探讨5. 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梳理《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感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的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 小组分享法:小组成员分享对作品的感悟和体会,共同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鲁迅及其作品《药》的背景介绍,作品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2. 第二课时: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探讨。
3. 第三课时: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悟,总结与反思。
4. 第四课时:课后作业布置,对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
5. 第五课时:分组讨论,小组分享,课堂总结。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深入剖析《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2. 课堂讲解:分析《药》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如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现象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的批判意义。
《药》公开课教案(含)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药》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药》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手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药》;(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关注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其对小说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看其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简要概括小说《药》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 请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3. 请学生尝试运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药》优秀教案精选三篇
《药》优秀教案《药》优秀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理清情节,初步理解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作品主题。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的能力。
2.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梳理情节,明确明、暗线结构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2.通过列出情节结构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标题入手导入教师用红笔在黑板左侧写“药”我们在“药”的后面加“?”文中的药为何成分?用来医治何病?疗效如何?我们在“药”后面加“!”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震惊!凶残卑劣!愚蠢可悲!我们在“药”上加“”,就充满了讽刺。
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感叹、讽刺来走进《药》中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给10—15分钟读书,可将自己梳理情节的重点记在书旁;可将质疑之点记在书旁,待读后和同学讨论。
2.整理自己梳理情节的思路,小组讨论补充,教师巡视,发现优秀者。
让一优秀者展示修改后的结果。
教师作简要板书,或出示投影片。
重点:明确明线、暗线结构。
三、从双线结构探究主题问: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下注释,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教师或请他生稍作补充。
从明线——华家的悲剧,可见怎样的百姓?(愚昧!)从暗线——夏家的悲剧,可见怎样革命现状?(令人悲哀!)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从明线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为明线,华家为暗线合适吗?请说出依据。
(不合适。
以华家为立场命题,意味尤深。
“药”不仅是医治疾病的药方,更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病态的中国要服什么“药”?写作时为五四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需要。
四、小结回到导入的“?”“!”,“人血馒头”之药医治不了小拴的肺痨,小栓之死死于群众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鲜血制成的人血馒头,夏瑜之死死于群众的愚昧。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详实的教案,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药鲁迅先生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四学时。
第一学时,解课文大意;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
第一学时,熟读课文,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他的哪几件事;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1、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
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第二学时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高二语文《药》教案
高二语文《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挖掘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光辉,认识历史,关注现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小说《药》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深入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启课堂教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部描绘历史、反映社会、揭示人性的经典之作——鲁迅的《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勾画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的探讨做好充分的准备。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例如:角度一: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探讨作者创作这些人物的意图。
角度二:通过对作品情节的梳理,探讨小说揭示了哪些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迷信、革命者的牺牲、人血馒头等。
角度三: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出发,分析作品的构思、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如讽刺手法、对比手法等。
4.分享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探讨成果,其他同学可就分享内容进行补充或提出疑问,教师作点评和指导。
5.深入剖析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对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形象的分析,要关注他们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药》教案(综合版)11
药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写作意图2.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构造, 把握情节及其整体构造3.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提醒主题的写法4.分析人物形象, 进一步认识、体悟作品主题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小说双线构造的安排及用意2.环境描写的作用3.作品的主题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活当中, 我们如果有什么病, 常常要吃药。
俗话也讲: 药到病除。
可见, 药确实能够治病救人。
然而鲁迅笔下的华小栓, 吃了他父亲给他买来的药后, 却没能好起来, 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药?, 看看这“药〞是一种什么样的药, 它有什么样的寓意。
二、写作背景1907年, 光复会成员徐锡林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事败被捕, 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 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 后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 写了这篇小说。
三、写作意图说明:当时的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人物、途径等问题, 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答复, 所以只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已。
四、题目“药〞是指什么?小说是怎样围绕“药〞展开情节的?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明确1.标题“药〞指人血馒头。
血是被害革命者夏瑜的鲜血, 给华小栓治痨病用的。
2.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 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3.人物:华家: 华老栓〔父〕华大妈〔母〕华小栓〔子〕夏家: 老女人〔母〕夏三爷〔叔〕夏瑜〔子〕其他: 康大叔〔刽子手〕茶客〔民众〕五、对华、夏两家来说, 都是悲剧。
请复述两家具体的悲剧情节。
要求以课文为序。
明确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
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痨病, 从刽子手康大叔那儿买了人血馒头。
当天早上华小栓吃了药, 第二天就死了。
这人血来自革命烈士夏瑜。
夏瑜参加了革命, 因夏三爷告密被捕, 在狱中他大义凛然, 坚持革命宣传, 最终就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名着《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着《药》教学教案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小说单元中有鲁迅名着《药》,像这样的名篇,无论思想成就或是艺术成就,在高中阶段所选的课文,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作品。
《药》主题蕴义深邃,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典型性。
讲好经典作品,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药》的主题,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对早期课文“预习提示”中主题表述方面,我早就有不同看法。
(一九九二年曾写文章与同行交流。
)由于教学受考试规范制约,有时不得已只能“照本宣科”。
现根据本人的理解,谈谈对《药》主题的看法,以祈得到同行的指正。
关于《药》的主题思想,历来较为流行的观点是:
“小说通过华老栓、夏瑜形象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从政治上压榨人民,经济上剥削人民,而且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罪行,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唤醒人们觉悟起来,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鲁迅作品分析:〈药〉分析》1973年2月号)
一九八七年前所版高中语文课本“预习提示”内容更强调“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人民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
这方面认为是“更为重要”,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前者嫌
杂,后者则偏。
“辛亥革命”这一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学与历史学问题,当中有革命者的自身问题,也有敌我力量对比的问题。
而较多的政治学家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革命者的自身问题,认为革命者自身性质决定了其“革命的不彻底性”及“脱离群众”。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我所不同意的是某些人把《药》的主题说成是“更重要的是”暴露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脱离群众”。
其实这种说法带有观念性,而不是从具体作品的分析来得出结论的,因而显得牵强和武断,脱离作品实际,有“强加于文”之嫌。
本人认为,鲁迅先生的《药》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去剖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期引起人们思考和注意。
《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
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
我们试从《药》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来把握这个主题。
《药》共描写了十一个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华老栓”与“夏瑜”。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
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
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
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
华老栓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是在长期封建重压下变成这样愚昧、麻木的,为了突现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作品还描写了一组群像:在杀害夏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外,毫无别的感觉,在议论夏瑜之死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听说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后,把他当成“疯子”。
烈士的母亲觉悟比起华老栓他们并不见得高,她觉得儿子被杀,是无脸见人的事,上坟时“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
这些描写把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