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之辨的释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在女真族统治之下的郝经为论述蒙元政权的合法性提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卷三七《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

郝经卷一九《传国玺论》:"二汉之亡,天地无正气,天下无全才,及于晋氏,……致夷狄兵争,而汉之遗泽尽矣,中国遂亡也"."中国而既亡矣,岂必中国之人而后善治哉?圣人有云:‘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苟有善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何有于中国于夷?”郝经打破了作为“中国之主”的种族界限,这就从理论上为夷狄统治中国提供了依据.

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郝经被任命为大蒙古国国信使出使南宋, 竭力敦促南宋统治者承认大蒙古国“中国之主”的合法地位并与之“讲信修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他提出了“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的主张。

满清入主中国后,则继承了满清对华夷之辨的阐释。雍正《大义觉迷录》云:“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

《论语》:“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5]“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6]《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7]“(孔丘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些才是孔子的意思

韩愈《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说过这种话,但人家的主语是诸侯,诸侯是华夏,与周天子有着各种血缘关系


据说是最开放的唐朝是怎么看待华夷之辨~

《全唐文》中程晏的《内夷檄》: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岂止华其名谓之华,夷其名谓之夷邪?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即为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有悖命中国,专倨不王,弃彼仁义忠信,则不可与人伦齿,岂不为中国之夷乎?四夷内向,乐我仁义忠信,愿为人伦齿者,岂不为四夷之华乎?记吾言者,夷其名尚不为夷矣,华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

不谓之夷又不是谓之华而是谓之四夷之华!!!!
不谓

之华又不是谓之夷狄而是谓之中国之夷!!!

古人说穿了还是有华夷之防


这是宋学时代的理解,可以对比一下汉学时代的理解,比如皇疏:
“此章重中国,贱蛮夷也。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夷狄虽有君主,而不及中国无君也。故孙绰曰:诸夏有时无君,道不都丧。蛮夷强者为师,理同禽兽也。释惠琳曰:有君无礼,不如有礼无君也。刺时季氏有君无礼也。”



有趣的是,皇侃《论语义疏》宋以后在中国失传,而在日本保留,清乾隆年间回传中国,并被编入《四库全书》。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四库馆员害怕触犯清朝忌讳,在抄写时擅自改易原文,变成了“此章为下僭上者发也。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即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统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意思与《义疏》原文完全相反。

我喜欢这种理解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