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局中的翁同龢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故事-翁同龢为何被慈禧撵走?翁同龢主战到底有没有私心?

中国历史故事-翁同龢为何被慈禧撵走?翁同龢主战到底有没有私心?

中国历史故事-翁同龢为何被慈禧撵走?翁同龢主战到底有没有私心?翁同龢是晚清名臣,同时也堪称晚清第一帝师。

他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长大之后自然而然走上科举之路,中咸丰六年状元。

翁同龢有才华而又出生名门,德行也是好的。

所以在同治四年之时,被慈禧太后聘为同治帝师。

此后光绪帝时期,也为光绪帝帝师。

翁同龢担任帝师,是皇家对他的提拔,他也因此平步青云,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

但是光绪二十六年,她却被慈禧罢官撵走了。

冤枉还是不冤枉,实际上就是上位者一句话的事情。

站在慈禧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不冤枉的。

随着光绪帝的渐渐长大,帝后矛盾越来越严重,朝中大臣自然也开始站队。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从光绪帝幼时起就教育他,算的上是帝党领袖。

后来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历史上著名的《明定国是诏》就是他草拟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氏也是由他举荐给光绪帝的。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实力,明显强于帝党。

所以戊戌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

而作为光绪帝师,已经明确站在慈禧对立面的翁同龢,慈禧自然不会放过,这才有了罢官。

当然从翁同龢的角度来说,自己是冤枉的,他曾作诗“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表达自己为官多年的无限感慨。

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永远的痛,需要后世铭记的教训。

这场战斗以日本的完全胜利告终,李鸿章创办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后世有人将甲午海战的责任安在翁同龢身上,认为是他全力主战,才有了这么一次巨大的惨败。

清·王伯恭在自己写的《蜷庐随笔》一书中,这样批判翁同龢。

认为他全力主战,只是因为与李鸿章的私仇。

当初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任安徽巡抚,犯了失守封疆之罪,李鸿章为曾国藩草拟奏章弹劾。

翁同书被判充军,父亲翁心存被气死,于是翁同龢和李鸿章结了梁子。

翁同龢当时已经意识到了甲午战斗,中方极大可能会战败,但是却力战只是为了将李鸿章拉下马。

翁同龢要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承担一定的责任,的确如此。

因为当时李鸿章创办发展北洋的时候,翁同龢正好在户部管钱。

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

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

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国家设官授职旨在管理社会事务,造福百姓,清廉是对官员的基本要求。

晚清官场腐朽,社会风气败坏,但仍有少数清廉的官员,翁同龢就是其中一个。

研究翁同龢的清廉思想和从政活动,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曾担任晚清同治帝、光绪帝的师傅,主持宫廷教育长达40年,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

他曾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长期担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职务,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权贵人物。

但他还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

无论是在晚清还是在今天,也无论是对他一生持肯定的人还是有所保留的人,对于他为官清廉这一点都是承认的。

翁同龢的清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拒受馈赠、不失志节。

清代官场存在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同乡、同宗、同年、师生、同僚、上下级等等。

官员遇事或出于某种需要,往往通过这些关系,用送“礼”的办法来贿赂相关人员。

在清代,如果是地方官来京,大多用“冰敬”、“炭敬”、“别敬”等名目给有关京官送礼;若京官到地方办事,地方官送礼的名目则有“程仪”、“津润”、“路费”等,馈赠的礼物主要是银两或贵重物品。

清朝官员俸入微薄,尤其是京官,平日生活清苦。

按照清朝不成文的规矩,官员接受了馈赠,只要与公事无关,就不算受贿,更不算贪污。

因为有了这个规矩,所以大多数官员都接受馈赠。

尽管如此,翁同龢仍坚决拒受,对于地方官寄赠银两一律退还。

比如,同治五年,他护送父亲灵柩回籍安葬;同治十二年,母亲去世,他回籍丁忧。

由于当时他身任同治帝师,所以这两次回乡事毕返京时,当时的一些重要官员如曾国荃、丁日昌、高心夔等人均先后向他赠银,但他认为受之有愧,坚决不要。

严管子弟、严肃家风。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官员本人很清廉,拒受馈赠,但家中子弟却因修养不够,私下收受他人送的钱财。

因此,一个官员要真正做到清廉,还必须严格管教子弟、严肃家风。

翁同龢书法价格需要多少

翁同龢书法价格需要多少

翁同龢书法价格需要多少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以书法名世。

而他所书写的文章,对现代来说更是价值千金。

那关于翁同龢书法价格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翁同龢书法价格需要多少他的书法遒劲,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

晚年沉浸汉隶,是同光时期书写第一人,书法造诣极高。

沙孟海先生曾指出:翁同龢能兼收众长,将颜字和北碑打通,是他的一重大特色。

翁同龢所书写的《节临华山碑扇面》,由隶、行、楷三种书体组成,整体布局疏朗又谨严,得到书法家徐珂:“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之无匹”的赞赏。

由此可见,在清代书坛翁同龢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也正是这样,使得他的书法的价值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翁同龢书法价格值多少呢?据相关调查,曾在2011年的时候,关于翁同龢的墓志书法四屏就以106万的价格出售,而他的行书以及相关的行书屏轴均以103万左右的价格出售。

曾记得在清朝末年,关于翁氏藏书的主要部分都是这时期购入的,其中所收藏的一批秘籍,还被学界认为:“学人仰望而不知其存否的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善本。

”是国宝级重要文物,可见从那时起,他的书法价格因该是价值千金了。

而对于他的一些书法作品深受后人青睐,即便是价格很高但依旧有一些收藏家的愿意花费高昂的价格来收藏。

纵观近几年来的文物交易市场,关于翁同龢的书法作品一直处于热门阶段。

曾在2013年的时候他几乎的书法作品拍卖价格都不低于上万的价格,他的四屏立轴作品就以86万左右的价格被拍卖,而他的行书八联作品更是卖到了100万以上的价格。

可想而知,翁同龢的书法是有多值钱了。

瓶庵居士翁同龢简介翁同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艺术家。

对于他的书法,幼年时期多以欧、褚的书法为学子,中年时期则致力于颜真卿的书法。

以书法而闻名,晚年沉浸于汉隶,在同光书法家中名列第一。

当时的书法家都对他的书法造诣十分敬佩。

关于翁同龢的介绍

关于翁同龢的介绍

关于翁同龢的介绍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

清代书法家。

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

咸丰六年(1856)进士。

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

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卒后追谥文恭。

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

书法遒劲,天骨开张。

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

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

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

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

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

这是翁同龢的特色。

”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传世书迹较多。

《节临华山碑扇面》,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

纸本墨迹,隶书3行,共8字,题款10行,共46字。

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

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

此幅扇面,由隶、行、楷三种书体组成。

跋语和题款,字虽小,而所占篇幅强半,整体布局,既疏朗而又谨严,甚为得体。

扇面正文为隶书8字,看出其隶书功力深厚。

结体用笔,恪守古法。

跋语行书,8行37字,写得老健、厚重,书卷气甚浓。

题款为楷书,很有北碑味道。

徐珂《清稗类钞》说:“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

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

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

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

翁同龢

翁同龢

翁同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六岁入塾时,“四书”、“五经”琅琅成诵。

21岁选为拔贡,23岁中举人,27岁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

父心存,咸丰朝历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授读同治帝。

长兄同书、次兄同爵,均官至巡抚。

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

同治驾崩,光绪继位,慈禧又命同龢入值毓庆宫,教授光绪读书。

两朝帝师,翁同龢享此殊荣。

翁同龢中状元后,曾暂代刑部右侍郎。

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就是经翁同龢之手查明真相,得以平反的。

他在学习上,是光绪的师傅;在生活上,是监护人;在政治上,又是最受宠信的大臣。

曾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两度入军机,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典馆正总裁、国史馆副总裁等。

他“立朝数十年,矢诚矢敬,有古大臣风”,被视为国家栋梁。

使翁同龢美名留芳的,主要有二:一是甲午海战,二是维新变法。

前者他是主战派,后者他是改良派。

尤其是甲午海战,翁同龢与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是史书上对他的评价。

可是我最近读朋友送的清·王伯恭(曾任袁世凯总统顾问)著《蜷庐随笔》一书,对翁同龢的认识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还是来看王伯恭所记述的一段亲历吧:“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去见翁同龢,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

我想翁同龢也是我的老师,他向来是器重我的。

但翁同龢听了我的劝说后,笑我是书生胆小。

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翁同龢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翁同龢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翁同龢的主战,可谓一箭双雕:若胜,翁同龢是抗倭的英雄;若败,那整顿李鸿章的“余地”就捏到翁老师手里了!结果不用说了,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结束。

翁同龢:一位追踪时代、与时俱进的政治家

翁同龢:一位追踪时代、与时俱进的政治家

翁同龢:一位追踪时代、与时俱进的政治家
谢俊美
【期刊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8()3
【摘要】翁同龢自1856年(咸丰六年)状元及第后跻身政坛,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因支持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被西太后强令开缺回籍,前后从政40余年。

在这40多年中,先后担任同、光两朝帝师、两次授为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有凡同光年间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诸如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无不参与。

他的言行举止“动关朝局”,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程和结局。

在晚清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下,他追踪时代,与时俱进,不失为一位进步的政治家。

【总页数】6页(P71-76)
【关键词】翁同龢;晚清重臣;光绪帝师;维新变法
【作者】谢俊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翁同龢与荫堂--翁同龢尺牍赏读 [J], 陆昱华
2.学术引领,提升内涵——翁同龢纪念馆“学术翁馆”建设刍谈 [J], 王忠良
3.南京博物院藏翁同龢致翁同爵家书十三通系年考 [J], 万新华
4.忠君爱国与时俱进──评谢俊美《翁同龢传》 [J], 徐梁伯;闾小波
5.翁同龢与康有为交游考——兼论翁氏书法的碑学取法问题 [J], 黄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帝师翁同龢的科举人生

晚清帝师翁同龢的科举人生

第34卷第1期2021年1月镇江高专学报JournalofZhenjiangCollegeVol.34 No.1Jan.,2021晚清帝师翁同騄的科举人生邹 学1,陈 斌2(1.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江苏苏州 215131;2.翁同騄纪念馆资料室,江苏常熟 215500)摘 要:翁同騄与科举结下不解之缘,作为考生,经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状元及第;作为考官,任乡试、会试、殿试、朝考等主副考官,校士抡才;作为学官,历学政、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管理监事大臣等职,兴贤育才。

关键词:翁同騄;科举考试;校士抡才;国子监中图分类号:K825.46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8-8148(2021)01-0094-03收稿日期:2020-08-10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18〕12号);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6122173)作者简介:邹 学(1981—),男,江苏常熟人,副教授,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陈 斌(1981—),男,江苏常熟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翁同騄及家族文献整理和研究。

翁同騄(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

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

翁同騄作为考生,经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状元及第;作为考官,任乡试、会试、殿试、朝考等主副考官,校士抡才;作为学官,历学政、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管理监事大臣等职,兴贤育才,与科举结下不解之缘。

1 考生翁同騄“少壮才名第一流” 翁氏家族以耕读起家,秉承“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的祖训。

翁同騄的父亲翁心存力持“富贵不足保,惟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1]177的齐家理念。

翁同騄6岁时,他的母亲许氏在其父要求下将他送入表伯朱启宇的私塾就读。

1.1 少有佳句,进身秀才翁同騄9岁时,翁心存回乡奉母,他得以在父亲的督导下读书。

当得了状元,上得了庙堂,闹得了改革,写得了书法,真佩服翁同龢!

当得了状元,上得了庙堂,闹得了改革,写得了书法,真佩服翁同龢!

当得了状元,上得了庙堂,闹得了改革,写得了书法,真佩服翁同龢!提示:点击↑'书画超市'免费订阅,右上角转发书画超市采编,转载需授权,否则举报!翁同龢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状元。

同治、光绪帝师。

翁氏在朝40多年,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

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参与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以及对英、法、德等国的交涉和近代银行开设、铁路修建、新式大学堂兴办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他的一生,与许多风云变幻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同时,这位清廷重臣、两朝帝师还赢得许多“天下第一”的美誉。

青年时代,二十七岁便殿试一甲第一,“状元及第”。

晚年在维新运动中,他积极支持变法,被推尊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此外,他还工诗、擅画,尤以书法著称于世。

近代书论家称之为“乾嘉后一人”,“同光间天下第一”。

翁同龢不但是近代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晚清书坛重镇。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

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

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翁氏晚年曾说“写大字,始悟万法不离回腕纳怀,此外皆歧途。

”所作行书,笔力沉郁,气度恢宏,别具雍容肃穆之致。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

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

这是翁同龢的特色。

”搜:历代|牌匾|书法有法|所谓大师|点将|王羲之|名家100人|黄秋园|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张大千|扇面……还可回复任何词查看哦!左下“阅读原文”看往期·右上“分享朋友圈”转发。

当真是文人误国?翁同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当真是文人误国?翁同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当真是文人误国?翁同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了解点清代历史的人,大多数都知道翁同龢,对于他的了解,相必不少一部分人来自走向共和这部剧,这部剧甚至被网友评为国剧的典范,剧中对翁同龢这个人物的表现不必多言,大多数人都感叹:书生误国啊!谈起翁同龢,还是先从他和李鸿章的故事开始说起,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翁同龢老爱和李鸿章唱反调,这两人之前就有过过节,在太平天国"叛乱"的时候,他哥翁同书在一次守城战中,眼看战势不妙,老早的就弃城逃跑了,结果这哥们中了人家的圈套,曾国藩对此非常恼火,但是呢,翁同书他爹是帝师,也不敢轻举妄动,就以文采不好之原因,让李鸿章来上这份折子,李鸿章有才啊,文采好。

不费吹灰之力就写了一份出色的折子,就上书了皇帝,这下可好,皇上大怒,想宰了翁同书,其爹吓了一跳,然后就一命呜呼了,皇上改变了主义,把他哥哥去发配充军了,这下李鸿章可是得罪人了,你一个上书,爹爹死了,哥哥走了,翁同龢气的不轻。

然后就是甲午战争时候的事了,大家都知道结果,大清败了(还没亡),有的课本是说避战保船的原因,其实这事可不这么简单,李鸿章和翁同龢的官都够大的,一个是2代帝师兼任民政和财政部长,管着爱新觉罗家的钱财,一个是北洋大臣,管着北边的海军部队,这两个人斗起来大清可没好果子吃,因为之前的原因,每当李鸿章有求于朝廷时,翁同龢就横叉一脚,而对于军队建设,缺的恰好就是钱,翁同龢正好管着钱。

当时,北洋舰队还是非常厉害的,战斗力名列前茅,小日本确实不是对手,北洋的船吨位都很大,战斗力很强,世界在进步,因为连年没买新东西,这些老铁皮在射速航速上已经落后了很多了,小日本却在频频买新船,李鸿章担心得很,很多次上书光绪,请求发点钱,买几个新舰艇,光绪帝就找翁同龢要啊,翁同龢肯定不给啊,拿慈禧太后当挡箭牌,说修颐和园得花钱,没钱了给不了了。

翁同龢心里也打着算盘,害死俺爹赶着俺哥能让你好过?另一方面,他确实高估了北洋舰队的实力,以为李鸿章是危言耸听,但是翁同龢毕竟是一个儒学学者,对于新事物一概不知,错误的估计了形势。

谁罢免了翁同龢

谁罢免了翁同龢

历史筒论卜栏目主持人/王伶教学参考谁罢免了翁同龢〇刘扬1923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中系统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认为先秦的历史记载是层层累积起来的,后 人的不断添加使它越来越丰富。

人为造就的历史不仅存在于先秦文献里,也同样存在于中国近代历史中。

翁同龢被罢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提出问题翁同龢被罢免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事件,在史 学专著、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史读物中均有详细描述。

如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说:“慈禧采取了三项措施:一、命翁同龢‘开缺回籍’……去掉了光绪皇帝最亲信的重臣(翁同龢)。

” 11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叙 述:“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对新政并不热心,新政开始不久,她就解除了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这些论著表述基本一致,均可概括为:翁同龢因支持新政而遭慈禧太后罢免。

但是 笔者认为,“翁同龢因支持变法被慈禧罢免”并不 符合史实。

“翁同龢因支持变法被慈禧罢免”一说最早出现在康梁著述中。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 称:“懿旨逐常熟”[2]。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更为 详细:“自四月初十以后,皇上日与翁同龢谋改革之事,西太后日与荣禄谋废立之事。

四月廿三日皇上下诏誓行改革……而廿七日西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其谕略云: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开缺回籍……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 如何。

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翁同 龢一去,皇上股肱顿失矣。

”[3]“翁同龢因支持变法被慈禧罢免”一说除见于当代专著以外,还被多部影视作品采用。

如纪录片《解密光绪》、连续剧《翁同龢》等。

经过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的传播,该说法俨然已成定论,却与翁同龢本人及清代档案的记载完全不同。

“翁同龢因支持变法被慈禧罢免”并非历史事实,而是来自康梁的捏造。

二、挖掘真相1.《翁同龢日记》记录:翁同龢多次阻挠变法甲午战后,中国割地赔款,列强瓜分中国。

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与徐用仪

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与徐用仪

* [收稿日期] 2010 - 12 - 15 [作者简介] 陆玉芹( 1970— ) ,女,江苏大丰人,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第2 期
陆玉芹: 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与徐用仪
69
为了改变战场上淮军不堪一击的面貌,挽救战局, 了‘宣战’之外不敢讲别的,一个星期以前还没有
认为是翁同龢所为。大量的史实证明,虽然翁、徐二人政治倾向不同,但徐用仪被罢斥绝非翁同龢授意所为。
翁同龢并非完人,徐用仪并非毫无是处。
【关键词】甲午战争; 翁同龢; 徐用仪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6873( 2011) 02 - 0068 - 07
翻检《翁同龢日记》,可以发觉翁同龢与晚清 的许多重大 内 政 外 交 活 动 均 有 所 关 联,晚 清 政 局 中的重要 人 物 几 乎 都 与 他 有 交 往。 翁 同 龢,字 声 甫,号叔平,晚 号 松 禅,江 苏 常 熟 人,咸 丰 状 元,光 绪的师傅,历 任 刑、工、户 部 尚 书。 由 于 他 的 特 殊 地位,在他当 政 期 间,从 皇 帝 到 地 方 大 员,从 太 后 到皇后,从亲王到阿哥,他与他们都有所交往。对 于他的参政 活 动 和 人 际 交 往,时 人 和 后 人 一 直 褒 贬不一,使 他 成 为 一 个 颇 有 争 议 的 人 物。 在 翁 同 龢的人际交 往 中,学 术 界 论 述 比 较 多 的 是 翁 同 龢 与奕譞、李鸿章、张謇和康有为的交往。关于翁同 龢与徐用仪交往的记载,主要是作为“政敌”散见 于一些论述 甲 午 战 争 的 专 著 和 论 文 中,缺 乏 深 入 系统的阐述和客观分析,且观点有失偏颇。
事事仰承其意,即会议一事,徐用仪毅然秉笔,翁 保护之国; 一日本须偿( 给) 兵费。限明日三( 点)

翁同龢(政治家)—搜狗百科

翁同龢(政治家)—搜狗百科

翁同龢(政治家)—搜狗百科平步青云翁同龢半身雕像自隋朝开科考试至晚清的1200年间,状元难计其数。

然而,中国的历史却不是在学术考试中获取高功名的状元们书写的。

在状元们纷纷被历史的烟尘掩埋的时候,有限的几位状元,却为后代留下了显赫的历史功绩。

作出千古传颂《正气歌》的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考中状元时年仅21岁。

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

而另一个彪炳史册的状元则要数翁同龢了。

翁同龢之崛起,自然得益于其父翁心存。

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

自此,翁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

既然41%的清朝状元都来自江苏等吴地,翁家的兴盛,自是情理之中。

在道、咸、同、光四朝,翁氏两代累任高官。

当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以27 岁中一甲一名进士后,便擢任翰林院修撰。

同治四年,又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

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

从教授光绪启蒙识字到被撤职回乡,翁同龢与皇帝之间以师生关系相处长达24年。

仅凭这层关系,翁同龢定能在晚清内政外交中发挥重大作用。

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时期,翁同龢与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等官僚士绅形成了与后党抗衡的帝党集团,进一步加强了在政坛中的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

举凡翁同龢为官六十年所做大事,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卷入甲午战争洪流;支持盛宣怀等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户部拨100万两“生息官款”存于中国通商银行,实际上也成为开办伊始的中国通商银行的最初营运资金;再就是举荐康梁等维新人才,亲自草拟《明定国是诏》。

杨乃武小白菜一案是晚清四大冤假错案之首(四大冤案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月楼案、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此案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浙江余杭县杨乃武案发生,懦弱无知的葛毕氏(死者葛品连之妻,即小白菜)被百般威逼欺哄,诬杨乃武(与小白菜相识的举人)为奸夫,杨乃武“被屈打成招”定为“谋夫夺妇”之罪。

两代帝师两入军机的维新状元翁同龢

两代帝师两入军机的维新状元翁同龢

两代帝师两入军机的维新状元翁同龢翁同龢(1830—1904),清咸丰六年(1856)状元。

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

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

两入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最为光绪皇帝宠信,“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一个官宦人家。

其父翁心存是道光进士,历任礼、户、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作过上书房总师傅。

翁同龢9岁参加当地的童子试,考进县学游文书院。

15岁考中博士弟子生。

次年参加府试,考上了诸生。

1850年,翁同龢参加了礼部举行贡试和拔贡考试,朝考得一等,又两与廷试,均名列第一。

1852年,他又考中举人。

1856年,即他26岁那年,顺天会试中试,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胪唱那天,礼乐喧阗,翁同龢身着锦袍,顶戴花翎,在太和殿前向咸丰皇帝三拜九叩。

这时,翁同龢只感到“皇恩皓荡,永世不忘”,报恩效忠思想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

新状元照例被授为翰林院修撰。

两年以后,庶吉士学习尚未期满,又被咸丰帝破格提升为陕西乡试副考官,旋授陕西学政。

同治元年(1862),又任山西乡试正考官。

这对初涉仕途,年方29岁的翁同龢来说,无疑是一种殊荣了。

此后,他屡柄文衡,多攻充任乡会试的正副考官,门生故旧遍布朝野。

1861年,咸丰帝驾崩,年仅6岁的同治帝即位,由两官皇太后垂帘听政,小皇帝在弘德殿读书。

1865年,两宫皇太后批准增添翁同龢为弘德殿行走,又在养心殿召见了他,温谕再三,勉励他“尽心教导”,并当着他的面,规谕同治帝“须听话,勿淘气”。

翁同龢知道,身为帝师。

责任重大,能否造就一代圣君贤主,可谓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他当即向两宫皇太后表示:“自问受国重恩,无可图报,书房巨任,力所其难。

”他的讲授,一直受到皇帝和太后的好评.称赞他“讲授有方”、“入值甚勤”。

晚清大臣翁同龢个人资料

晚清大臣翁同龢个人资料

晚清大臣翁同龢个人资料翁同龢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曾担任过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老师。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翁同龢人物简介翁同龢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曾担任过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老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位。

翁同龢代表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他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甲午战败后,翁同龢被革职,于1904年去世,追谥文恭。

翁同龢人物生平学优则仕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

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

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

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

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

咸丰七年(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

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

咸丰八年(1858年),典试陕甘,旋授陕西学政,后因病请回京城。

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返京调养。

二月,翁同龢从陕西起程回京。

三月底,回到了北京。

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为赞善。

典试山西。

父去世回去守孝,期满,转任中允。

授命在弘德殿行走,五日一进讲,于帘前说《治平宝鉴》,得到两宫皇太后嘉奖。

累迁任内阁学士。

母去世后,守孝期满,继续担任以往官职。

同龢居讲席,每以忧勤惕厉,启沃圣心。

当八年武英殿之灾也,恭录康熙、嘉庆两次遇灾修省圣训进御,疏言:“变不虚生,遇灾而惧。

宜停不急之工,惜无名之费。

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

”上览奏动容。

又圆明园方兴工,商人李光昭蒙报木价,为李鸿章所劾论罪。

廷臣多执此入谏,恭亲王等尤力诤,上不怿。

同龢面陈江南舆论,中外人心惶惑,请圣意先定,待时兴修。

乃议定停园工,并有停工程、罢浮费、求直言之谕。

翁同龢及其家族文化现象初探

翁同龢及其家族文化现象初探

翁同龢及其家族文化现象初探南京大学98文强水庆锋翁同龢是晚清中国政局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自26岁状元到1898年被慈禧撵出京城回到常熟的42年间,都在京师任要职,是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师傅,刑部、户部的尚书,总理衙门的大臣,并且两入军机,授头品顶戴,这在汉族官僚中实属凤毛麟角。

他直接参与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积极支持康梁维新变法,被康有为赞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对他的是非功过,历来评价不一,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翁同龢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文才出众、学养深邃,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画家。

他的《瓶庐诗稿》是晚清的重要诗集。

其画“破墨枯毫任自然”。

其书法与道州(何绍基)、南园(钱泳)齐名,被誉为“乾嘉后第一人”。

另外,他四十多年从未间断记的《翁文恭公日记》,下笔矜慎,言简意赅,内容十分广泛,尤其再政治方面“观微知著,同光两朝四十年大事粲然具备”称得上一部晚清社会政治的实录,一部缩微的近代史。

与《荒静居士日记》、《越缦堂日记》同为近代三大著名日记。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他占有一定的地位。

翁同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他天资聪颖,刻苦攻读等主观条件以外。

还与他出身于名门,家世显赫,家学深厚有着莫大的关系,其父翁心存是咸丰、同治两朝宰相,同治皇帝的师傅。

长兄同书,官至安徽巡抚……,这样的门第,在晚清汉族官僚中实属罕见。

不止如此,翁氏家族,自晚明至清末,科名仕宦历久不衰,曾著称于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翁家共出进士11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及举人25人;共有27人担任了知县以上的官职、其中2人担任过皇帝的授读师傅,2人官至大学士,3人在故世后得到皇帝的追谥。

两位状元中的一位就是翁同龢,他不仅是翁家的第一位状元,也是常熟的第一位状元,当时就名闻常熟了。

另一位状元是翁同龢的侄子翁曾源。

父子帝师,叔侄联魁,是晚清政坛的一段佳话。

同一个家族,在三百多年的时间内,能保持荣耀,长盛不衰,本身就十分引人注目。

将相故事-如何评价翁同龢此人?翁同龢为什么支持变法?

将相故事-如何评价翁同龢此人?翁同龢为什么支持变法?

将相故事-如何评价翁同龢此人?翁同龢为什么支持变法?翁同龢,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同治帝、光绪帝帝师。

公元1830年,翁同龢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常熟,字叔平,号松禅。

翁同龢是官宦世家出身,父亲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本人的成就也非常的高,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

除了在政治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之外,在书法艺术方面,翁同龢同样是一位书法大家。

他早年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

晚年之时,则沉迷于汉隶之中,有同光一朝书法家第一的称号,获得许多书法家的尊重与敬佩。

就是这样一个在政治上和艺术上都有很高成就之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却出现了两级分化。

有人说翁同龢是一位非常清廉高洁的官员,是当时清朝难得的好官。

他早年的时候,便因为判定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案件而闻名。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几百年来仍然家喻户晓,不仅仅是戏剧,同样也在影视剧中出现。

而当时为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件平冤昭雪的便是翁同龢。

最早的时候他接替自己父亲教导同治帝,光绪皇帝继位之时,又转而教导光绪皇帝。

在翁同龢为帝师的期间,他与光绪皇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不仅仅是教导光绪皇帝识字读书,同样的也教导他做人的道理。

光绪帝年幼且体弱多病,对读书兴趣不大,且不能吃苦。

翁同龢循循善诱,试过许多种办法,最终找到了表扬法,激发了光绪帝读书的积极性。

有人说翁同龢好,自然也有人说他不好。

而翁同龢本人的恶评,大多数都出自其在甲午中日战争之时的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因位自己的亲人翁同书被李鸿章害死一事,翁同龢对李鸿章多有厌恶。

在李鸿章掌管北洋海军之时,翁同龢恰巧管着户部。

当时李鸿章练兵和购买战舰等,都需要经过翁同龢的批准,才能调来钱银。

但是翁同龢却因为翁同书的原因,对李鸿章多有苛责,多次将军饷按下不放。

使得北洋海军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在购置新式战舰。

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翁同龢又一力主站,无视李鸿章所说中国海军力量不足以对抗日本海军的陈诉,最终使得清朝对日本开战。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是什么意思?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是什么意思?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是什么意思?回答收藏问题| 查看更多问答我有靠谱回答13个回答珞珈山的猫历史问答达人12-16 21:22 51赞踩这副对联说的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和翁同酥。

二人均是十九世纪末期晚清政府的重要官员。

以前人称呼别人不能直接称呼名字,熟悉的人会以字代替,但是很多人也会以官职或者家乡代替,配以姓氏便成了一个人的代称。

这种习惯自古有之。

比如大家熟悉的书圣王羲之,因生前任右军一职,世人便称呼其为王右军。

宋江宋押司。

黎元洪黎黄陂。

袁世凯袁项城。

因此,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官至军机大臣。

而清朝不设置宰相一职,所以将内阁的人一般都称为宰相。

因此上联说的是李鸿章李合肥。

翁同酥,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中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

从此开始走向仕途。

光绪十六年,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酥上奏朝廷说户部缺钱为名,停止了北洋海军的军务费用。

两个人从此结下了仇怨。

这也直接导致了中日海战中中国战败。

因此民间便有了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用来讽刺清朝末年的社会现状。

但历史的发展本就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改变的。

本质的东西才决定了事情的结果。

李鸿章和翁同酥也是成了历史的替罪羊。

19评论搬不动的小强体育问答达人12-11 13:58 22赞踩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常见的艺术形式,这幅对联应该作于清末甲午海战之后,此联是“嵌名”联,上下联各自说了一个人物,“宰相”是指军机大臣李鸿章;“司农”是指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龢。

当然宰相和司农都不是清朝的正式官职,而是约定俗称,自从明朝之后,中央就不再设置丞相、宰相,但从雍正朝开始设置的军机大臣,从地位上实际上相当于宰相的位置,比如李鸿章,当时的官职是文华殿大学士(一品)、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不折不扣的“宰相”;司农是上古职务,在明清时一般代指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而翁同龢虽然只是协办大学士、参赞机务,但却是户部尚书,此外他“两代帝师”的身份无疑更为显赫。

两人一个是封疆大吏,一个是京官领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政局中的翁同龢
摘要:翁同龢,先高中状元、两入军机,且为两朝帝师、官阶显赫,在满清一代实属仅见。

同时,由于翁同龢在晚清身居要职,也是晚清政坛上的关键人物。

其对两朝重大内政都有参与,如洋务新政、晚清军制改革、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等。

同时,翁同龢在从政期间,他的言论、主张也直接影响了朝局的变化与历史进程。

翁同龢也留给世人很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革新勇气、爱国精神,而其在书法上的造诣更令人敬佩。

本文则就翁同龢于晚清从政活动进行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翁同龢;晚清政局如若谈及晚清史,则就不可不提关键人物之一的翁同龢。

翁同龢曾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总理衙门大臣等要职,还曾为两朝帝师,慈安、慈禧两太后谕令翁同龢为弘德殿、毓庆宫行走,甚得慈禧信任、恩宠与重用。

但随晚清政局的动荡,翁同龢却因“帝党”与“后党”的政治斗争在光绪年间,又受到慈禧太后的罢官。

其一生沉浮、波折于晚清政局之中,但却留给后人更多的革新思想与爱国精神。

1翁同龢生平
翁同龢(1830~1904),晚清时代的重要人物之一。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常熟人。

咸丰六年时(1856年),状元及第之后跻身政坛。

在清代,作为状元出身的汉族大臣能入军机者仅3人,而翁同龢就是其中之一。

就仕途经历而言,自翁同龢高中
状元后,即可谓平步青云。

其先后于工部、刑部、户部任职,并为两朝帝师、两入军机。

这些也都证明了翁同龢在个人学识与能力上都非比寻常。

翁同龢于同治四年(1865)为同治皇帝师傅,而于光绪二年(1876)为光绪皇帝的师傅。

由于翁同龢在光绪继承皇位以及在慈禧再次垂帘过程中功非寻常,而深受慈禧宠信,并奉旨参政。

而于1883年,则奉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直接参与清廷核心决策,这也说明翁同龢在光绪一朝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在经同治、光绪两朝,翁同龢不仅参与了洋务新政、晚清军制改革、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事件与变革,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也由翁同龢的政治地位、思想、言行都决定他在晚清政局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翁同龢在支持变法之中严重损害到了慈禧、荣禄等人的利益,就在颁布国是诏后的第四天,慈禧就强迫光绪下令将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地方官对其严加管束。

最终,翁同龢在惊恐、贫病之下于1904年去世。

同时,翁同龢在书法上造诣也更令人敬佩。

早年翁同龢从习欧、柳等名家,偏瘦劲;在其中年之后,则转而颜体,重其浑厚;在其晚年却又得力于北碑,重其精神。

翁同龢书法则自成一体,是晚清时期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名家。

2翁同龢参政的基础事件
2.1力挺慈禧太后二次垂帘
慈禧第一次垂帘并非出于本意,但同治夭亡后,其膨胀的权欲却极力想再度临朝,却又碍于舆论,慈禧不好直言。

翁同龢则以弘
德殿师傅参与了慈禧再度垂帘的议事。

而翁同龢又根据慈禧意图,手书了宣布奕譞四岁长子载湉为皇帝的诏旨以及请旨训政的奏折。

由于翁同龢深谙朝章典故,并能领会慈禧的意图,并将诏旨与奏折写得言简意赅,且十分得体,帮助了慈禧成功地再次垂帘、重掌朝政,这样一来则更得慈禧的宠信。

其在朝廷中的地位以及未来的仕宦前途自然可想而知。

2.2毓庆宫行走,倾力授教光绪帝
翁同龢虽曾为同治皇帝师傅,却只是尽心教读,且师生之间关系并不融洽。

而对于光绪则不尽然,一是受慈禧宠信,二是翁同龢也竭尽全力将年幼、弱小的光绪皇帝教育成为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立志振兴朝纲与变法的明君。

20余年间,翁同龢与光绪既为师徒,又为君臣,亲如父子,非一般大臣可比。

故此,翁同龢在光绪一朝中的地位与作用更为突出,几乎所有内外重大事件及决策都会有翁同龢的参与。

3翁同龢爱国精神与革新思想
3.1参与收回伊犁失地
同治元年(1864),沙皇俄国强占伊犁后,翁同龢就开始表现出来其爱国精神,他支持左宗棠出兵新疆,以武力进行收复伊犁。

1876年左宗棠收复北疆之后,翁同龢又建议在新疆进行屯田政策,全面实行寓兵于农。

翁同龢此举,不仅解决了西征军饷问题,还为西北的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同时也减轻了内地各
省的负担。

而在左宗棠收复北疆后,沙俄却赖着不走。

而于1879
年崇厚使俄谈判之时,却擅自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

当清政府得知消息后,朝野皆怒。

翁同龢虽痛心疾首,却又在审时度势之下,提出“和局不可破,战备不可缓”思想,并坚决拒绝批准崇厚所订的条约,决定派曾纪泽进行重新谈判,并签订了《伊犁条约》,为清政府争回了许多权益,同时也表现出翁同龢爱国精神之所在。

3.2对于外国侵略战争的主战思想
光绪九年(1883),法国入侵越南后,又对河内黑旗军发起进攻,同时又对东南沿海进行挑衅。

当时清廷心存苟安,妥协退让,李鸿章等人畏敌求和之时,翁同龢极力主张出兵应战,并一直坚持着抵抗侵略的主张。

并在战争结束后,作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又积极建议、支持,并继续推行洋务新政,大力加强海防建设,以提高御敌能力。

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翁同龢同样力主加强战备,并积极参与促成对日侵略的抗击决策,坚决反对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的主和避战、妥协的思想并与之进行了长期针锋相对的斗争。

同时,并不惜甘冒激怒慈禧,极力主张停止其庆典活动,并建议将其庆典资金用于军费支出。

同时翁同龢还先后推荐刘坤一、魏光焘、唐仁廉等一批抗战爱国将领。

虽然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均未成功,并为翁同龢种下日后横遭厄运的祸根,但翁同龢却没有退缩,没有甘当误国误民之臣,并将其爱国思想传承于后世。

3.3极力支持革新
翁同龢在为光绪皇帝的师傅之时,就已经将新思想、新知识灌输给了光绪皇帝。

同时,翁同龢也清楚地了解、感觉到了当时的晚清统治危机与国力的薄弱,于是他先后支持兴筑卢汉铁路、建汉阳铁厂、开办中国通商银行,并积极支持与推进军制改革以及编练新军等举措。

而在戊戌变法中,翁同龢更是极力推荐康有为,促进光绪进行锐意变法。

并亲见康有为、梁启超,与其探讨变法事宜。

而翁同龢在维新派的推动下,也积极进行着手拟草了有关停捐纳、办学堂、改科举、练新兵、荐人才等12道新政诏书,却因奕訢等人反对而未果。

但于1898年5月,在翁同龢的大力支持之下,光绪皇帝决心变法。

翁同龢则又代光绪拟书了“国是诏”以宣布变法。

同年6月11日,光绪则将国是诏正式颁布,维新变法得以开展。

而在当时,以元老重臣、帝师宰相之力来支持光绪进行变法者,唯翁同龢一人,并因支持变法而遭贬逐,但却使其给晚清政史与后人,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4结语
翁同龢在晚清时期,因朝局纷争、外患频发,他面对着极端复杂的局面以及内外矛盾的重重压力,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使光绪重振朝纲之后,又支持、促进光绪进行一系统的强国、变革举措,虽然在晚清动荡不稳定的局势之下,翁同龢未能成功,并从政治斗争中跌落下来,但其的爱国精神与变革思想却永远给后人留下了不
可磨灭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张岩岩.论两朝帝师翁同龢的教育思想[j].理论界,2010(08).
[2] 郭连保.戊戌变法中保守势力并非很强大[j].贵州文史丛刊,2011(03) .
[3] 刘继兴.翁同龢为何被称为“人参状元”?[j].旅游时代,201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