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与晚清政局
单元突破卷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原卷版)
单元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突破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对于英国殖民扩张,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的《每日邮报》写道:“我们始终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的好事。
”1869年,在英军正式挑起侵藏战斗后,《泰晤士报》称“当和平无从谈起时,通过战斗实现和平将是不行避开的。
”这说明西方的新闻传播()A.能够自由而真实地再现事实B.强调打开世界对外开放大门C.为殖民扩张供应了正值掩护D.揭示了优势文化的扩张本性2.下表是洋布(机器织出的布,又称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该表反映了()A.列强重视资本输出B.外国商品优势凸显C.传统经济根深蒂固D.民族工业初步进展3.在近代的内陆城市中,武汉租界之多仅次于天津。
下表是汉口各时期租界变化统计(比利时租界时间较短,未计入统计)。
汉口租借地的变化()A.反映了英法日独占中国的局面B.表明白沿海经济进展超过内陆C.缘于国际形势与国内政治影响D.体现了中国渐渐摆脱列强把握4.徐继畲曾著《瀛寰志略》,动笔时本打算先排列各大洲地图,再列举具体的国家地图,但好友提示他应把中国的版图单独放在卷首并与他国区分开来,并以徐光启“负谤至今”的故事告诫他,最终徐继畲接受建议并在书中特意加上“此书专详域外”,表明没有任何中外对比的意思。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中国的地图测绘技术较发达C.士大夫的眼界没有变化D.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开头萌发5.面对清代中期以来严峻的内外统治危机,晚年的姚莹(1785——1853年)一方面反对门户分立的学界之争,对非主流史学持宽容态度;另一方面又站在宋明理学的立场,担忧开放性可能造成对思想重心之冲击;呼吁了解西方时对西学保持警惕。
这()A.实践了地区阶级维护统治的主见B.根源于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冲突C.影响了清代学术思想具有开放性D.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6.据《北华捷报》报道,洪秀全对于引进欧洲铁路、蒸汽机等极表赞成;李秀成经常向西方传教士争辩如何仿造外国机器;1862年,太平天国建筑铸造厂,仿造西方枪炮。
叙利亚危机:一国国内政治问题?
叙利亚危机:一国国内政治问题?作者:苏长和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08期【摘要】叙利亚问题不简单是一国国内问题,大国对其持有的态度,反映了它们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态度;同时,叙利亚问题不是西方媒体报道的自由—专制和民主—独裁的问题,而是公道与否的问题。
要避免更多大国欺负小国的现象的发生,不仅需要大国抛弃“保护”的思维,也需要小国反思如何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
叙利亚危机中的国际舆论场揭示了国际新闻报道历来是有价值观的。
新兴国家应认识到,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场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力争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叙利亚问题的解决在向中国所理解的正确方向演变,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捍卫国际公道的基本价值观的责任。
【关键词】叙利亚危机新型国际关系公道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中图分类号】D55 【文献标识码】A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及思考未来世界秩序问题时,需要认真反思西方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遗产。
如果许多理论问题没想清楚,或者不能独立自主地从中走出来,就必定成为我们探索更好的世界秩序的思想负担。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叙利亚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国际关系反思样本。
这个问题不仅是叙利亚内部问题和地区问题,也不简单就是“保护的责任”①的分歧问题;由小观大、小中见大,可以看到它其实涉及到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的许多基本问题,考验着人们看待建设良好国际关系的态度。
对叙利亚问题的反思:“大国不欺负小国”的可能性国际关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战争问题,另外一个是大国不欺负小国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自西方的“国际关系”扩张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西方特色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始终没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这也为我们展开对未来世界秩序探索提供了很大的理论空间。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一个多世纪前曾反思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一个良好的国际关系必须要解决大国不欺负小国的问题。
孙中山先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目睹帝国主义内部战争和对外战争给弱小国家带来的灾难,感叹国际关系是列强“吃人的”、“灭人的”关系,没有仁义道德可言。
论清末的官制改革
论清末的官制改革[ 内容提要]:1906年的清末官制改革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为摆脱内外交困的状况,挽救濒临灭亡的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大权统一于朝廷”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官僚机构的改革。
由于清朝统治者不肯放松手中的权力,其机构的设置与官员的任用都紧紧围绕着加固皇权进行,改革未触及实质,失败势所必然,引人深思。
[关键词]:清末官制改革一、官制改革的背景1898年以改革清末政治制度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失败,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同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光绪出逃西安,清廷政局动荡,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面对清朝社会层出不穷的内忧外患以及各种内、外矛盾,清政府感到再也不能“因循粉饰”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
1901年1月清廷颁布上谕:切实整顿“一切政事”,“以期渐致富强”,“取外国之长”,“补中国之短”。
同年春夏之间,清政府提出“考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实施新政。
但由于新政只是对原有的封建政治制度修修补补,并没有给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带来转机,清朝社会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且更趋激化。
为缓和各种矛盾,挽救清王朝垂危的命运,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在“新政”破产后,又接过了维新派“立宪”的旗帜,打出“预备立宪”的招牌。
1905年7月慈禧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访欧美、日本,考察各国宪政。
同年10月设考察政治馆, 研究各国政法,招揽人才。
1906年7月五大臣回国后,面陈慈禧实行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
同年9月1日慈禧正式下诏“预备立宪”。
并规定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西方列强可以说是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动因:随着国内外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特别是辛丑条约签定以后,清政府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西方列强也清楚的知道,清嘱咐虽然不堪一击,但它毕竟有一定的统治基础,还能控制相当的社会资源足以发动一场变法改革,列强寄希望于改革成功,以便利益能得以维持和兑现。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段考(一) 历史试题(含解析)
东莞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段考(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辏”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视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B.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C.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D.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2.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
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
”“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
“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3.图1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
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
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
据此可知,该画像砖图1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4.东汉时期,以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大土地所有制田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闭门自市”的农工商相结合的经济现象。
这一现象A.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B.加强了城乡经济联系C.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D.提高了工商业者地位5.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
”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
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A.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B.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C.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D.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6.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摘要: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所做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中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忠诚外须和戎洋务运动所谓历史,是无数的必然和偶然的集合体.有时候它就像一个一阵狂风,把一群人物像是一打枯叶一样置于自己的浩瀚洪流中,其实看他们身不由己的翻滚沉浮,都是身不由己. 然而脱开了历史课本去看李中堂大人的一生,他又是一个应该如何去定义的人物呢?一、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作为中国由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
由于他手中所具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使其与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上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之时,适逢其会的李中堂大人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身为清朝“柱石重臣”,他的思想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对内则“开拓”与“因循”并具,对外则抗争与妥协皆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弄潮儿,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的螳螂臂。
李鸿章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家庭,其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诸多因素,无一不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赫德与晚清中朝关系
赫德与晚清中朝关系
张志勇
【期刊名称】《国际汉学》
【年(卷),期】2022()4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想方设法维持自己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以保持住这一抵抗日本侵略的屏障。
赫德对此全力支持,建议清政府由其管理朝鲜海关以显示中国在朝鲜的宗主权。
赫德的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是其后朝鲜海关实际是由赫德所派洋员管理,并得到朝鲜国王的默许。
赫德还曾希望利用朝鲜借款问题实现其控制朝鲜海关的企图,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所拟反对各国向朝鲜贷款的照会却为清政府所采纳,对中朝借款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赫德还曾向清政府建议朝鲜国王来中国朝觐,由清政府管理朝鲜对外关系,但都没有被采纳。
【总页数】8页(P149-155)
【作者】张志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9
【相关文献】
1.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条约观
2.赫德与晚清中外关系
3.赫德和晚清蚊子船订造中的佣金惯例
4.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条约观
5.晚清时期赫德与英国驻华使领馆矛盾论析\r——以中英商务司法案件交涉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在晚清中国,李提摩太是个知名度相当高的人。
他集传教士、学者、政客于一身,传教,译书,进行广泛的政治活动,样样搞得有声有色。
他没有像赫德那样,在中国政府中取得实质性的位置,但他对晚清社会思想的影响,远超过赫德。
他没有像傅兰雅那样,具体介绍过那么多的科学书籍,但他对科学价值的宣传,并不比傅兰雅逊色。
至于政治活动,与达官显宦的交往之多,与各种政治力量的接触之广,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之大,那是晚清任何传教士都不能1880年与李鸿章的一席谈话,促使李提摩太对自己以往的传教方法进行了反省。
李鸿章说:“你的教徒无非吃教,一旦教会无钱养活他们,自然散伙。
我知道信奉耶稣教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的读书人在内”。
这番话对李提摩太触动很大。
他觉得自己应该对中国的读书人作些研究,应该用科学知识赢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任。
来华之前,他对近代科学知识所知并不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花了1000英镑,购买各种科技书籍、科学仪器及标本,进行自修。
不久,他便能就以下各题,向中国官绅作深入浅出的宣讲:一、哥白尼所发现的天体秘密;二、化学的奥秘;三、机器的效能,诸如车床、刨床、缝衣机等;四、蒸汽机带给人类的福利诸如火车、工厂的原动力;五、电力的奇迹,诸如发电机、电报;六、光学的贡献,诸如摄影机、幻灯等;医学与解剖的进步与奇迹。
从1881年到1884年,他每月在太原举行一次报告会,邀请一些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前来担任《时报》主笔,历时一年多。
这段时间,他在《时报》上发表社论二百多篇,后汇集成册,以《时事新论》为题出版。
1891年10月,他到上海担任同文书会(后名广学会)总干事,开始了他在华生活的新的一页。
上任以后,他对广学会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有了明显的起色。
第一,他强调广学会的工作对象,应以中国的士绅和官员为重点,对中国上层社会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和研究。
第二,扩大、加强业已开展的有奖征文工作,曾征得英商汉璧礼的支持,在北京、苏州、广州等地,进行影响广泛的征文活动。
近代传教士林乐知和《消变明教论》
儒家重视“仁”“、义”“、礼”“、智”“、信”五常,其实《圣经
也一一讲求。有人疑惑地以为《圣经》中没有讲“仁”,实际上
《圣经》是以“爱”来代替“仁”。《圣经》中说,耶和华以义为喜,
必观正直之人,这是讲“义”。又讲要“以礼相让”,还说智慧之
虽然刊物的办报方向代表了办报人林乐知的观点,但最能反
映林乐知当时政治观点的,还是他亲笔撰写,从1869年12月起
连续发表于《教会新报》上的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消变明教论》。
文中林乐知把基督教的部分教义同中国社会备受尊崇的儒家学说
相互揉合,摈弃了早期基督教徒主张的以西方的耶稣上帝取代中
十诫中说:毋偷盗,不要贪图邻屋邻妻及其仆俾、牛驴等邻居的
财产。总之,儒家的五伦五常三戒,在《圣经》中都有论述。
林乐知的《消变明教论》在《教会新报》发表后,在西方传
教士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绝大多数传教士,开始在中国的传教进
程中,结合儒家的教义,把基督教的观点牵强附会地同中国几千
年来的儒家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对基督教在华的推广宣传和势力
作,翻译了大量西书,如《印度国史》、《德国史》、《格致启蒙化
学》等介绍西方史地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
林乐知在中国的最重要活动是他自费创办的《教会新报》以及
后来的《万国公报》。《教会新报》是林乐知以“林华书院主人”的名
义自编自营的一份中文年期月,1868年9月第1期正式创刊,该刊
扩大,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的重视。又如论述夫妇之间的关系,《圣经》中倡导,丈夫宜只有
一位妻子,妇女宜一位丈夫,要免除邪淫。又说妻子要服从于丈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端探究——赫德与同文馆
二、 转变培 养 目标 。 改革 课程 内容
如果 仅仅 是给 予经 费 上 的支持 , 赫德 是无 法对 同 文 第 二 次鸦 片战争 以后 , 留守北 京 的恭 亲 王奕 新在 与 馆 施 以深 远 的 影 响 。同 文馆 也 无 法 冲破 封 建学 校 的束 外 国代 表 交涉 的 过程 中 , 深感 “ 语言不通 , 文 字难 辨 , 一 缚 , 开启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同文 馆 最初 的创 办 动机 ,奕 新在 奏 折 中说 得很 清 切隔膜” , 为了不受人欺蒙, 奏请开办西文学馆n l 。 这份奏 折很 快得 到批 复 , 并于 1 8 6 2 年6 月 1 1日正式 开馆 , 定 楚 , “ 欲先 谙 其语 言 文 字 , 方 不 受 人欺 蒙 ” 嘲 , 就是 培 养 外 名“ 京 师 同文馆 ” , 隶 属于 总理衙 门。 语译员以作应急之用 ,充其量只能是一所初等语言学 此时 的清 政府 内外 交 困 ,面 临着严 重 的财 政 危机 。 校, 不符合高等教育 的基本特征。 在此 困难 之 际 ,赫 德所 主 管 的海 关 解 决 了这一 问 题 , 由 当赫 德初 次人 京 听说 这 所学 校 时 , “ 马 上被 它 潜 在 。他 预 见到 , “ 这 所学 校 不仅 可 以在促 进 船钞 中提取三成 , 解送总理衙 门, “ 以资应用” 嘲 。若是船 的能力 所 打动 ” 钞不 济 , 通 常 由赫德 先行 垫付 。 随后 , 赫 德又 继续 拨 款支 中 国和外界 的友 好关 系 的发展 方 面 , 也 可 以在 同样重 要 持 和加 大 同文馆 的基 础设 施 建设 ,如 1 8 7 6年 的化学 实 的方 面—— 中国本 身 的内部发 展 , 起 积极 的作用 ” 。 因为 验 室 和博 物馆 , 1 8 7 9 年 的印刷 厂 , 1 8 8 8 年 的 天文 台 和物 “ 中国拥有众多能吃苦耐劳的农 民、 艺术家和商人 , 拥有 大量的, 几乎从未开采过的煤矿 、 铁矿和其他矿产资源 , 理 实验 室 。 值得 注 意的 是 , 赫德 对 同文 馆 的资 助并 不是 一 时 的 拥有 辉煌 的进 出 口贸易 前景 , 这一 切都 在 呼吁 发展 。有 应急之策 , 他在海关机构中专 门设置一个教育股 , 主管 效 的引进与采用现代的方法可以提高她的农业生产力 , 还 可 以 为成千 同文馆 业务 。他 本人 则担 任 同文 馆 的监察 官 , 监 察 同文 使用 机器 可 以改革 她 的工业 和 家庭作 坊 , 先 进 的仪 器 可 以查 明和开 采她 馆的财务, 使海关的每笔资金能切实落实到同文馆的建 上万 的人 提供 就业 机会 , 设中。 的 矿藏 , 她 的外 贸和 国 内贸 易 是这 么 广 泛 , 完 全 可 以为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素养解读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文献史料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理解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赋役制度不断变革。
2.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史实,认识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危害,提升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3.立足于史料实证,认识个人所得税征收的过程,理解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积极意义。
知识点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1.秦汉时期(1)田赋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人头税:口赋和算赋口赋算赋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汉朝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3)财产税: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4)徭役种类役龄役期任务更卒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思维点拨] 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1)继承性:是对自春秋晚期以来至秦代赋税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2)现实性:在制定赋役制度时,不仅吸收了前代赋役制度的基本内容,而且又顾及了汉代初期的现状。
2.隋唐时期(1)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3.宋元时期(1)宋朝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中国近现代史】
一、名词解释:(80分)
1、中体西用
2、万国公报
3、祺祥政变
4、黄埔军校
5、五卅运动
6、临时约法
7、1935年币制改革
8、史迪威事件
二、问答:(1、30分;2、3、各20分;共70分)
1、分析评述晚清督抚权力上升的原因和表现。
2、评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为什么说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新的政治路线和策略方针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3、试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历史学考研真题
【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共54分)
1、《贞观政要》
2、棉花革命
2、简评二十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
3、简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及其对中国国内外政策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两汉与隋唐在选官制度上的异同。
2、为什么要到1860年之后中国才会发生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西方学习的早期现代化运动,请进行分析和阐述。
3、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分共”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随之转入低潮。有人评论这一结果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国共关系之“当初”与“今日”的理解,并解释何以会从“当初”走向“今日”?
3、简述中共八大的主题及其历史功绩。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大量的农业和聚落考古的研究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此说能否成立,请论述之。
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中国国内外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
36042403
不索兵费 , 不入滇境 , 馀亦于 国体无损 , 可允。 北 ”“ 洋 ( : 北洋 大 臣李鸿 章 ) , 言福 禄诺初 索 兵 案 指 函 极 费, 极力 辩 论 , 定 此 五 款 。 ……末 言 此举 各 国 使 始 臣 皆深 忌 , 皆有 幸灾 乐 祸 之 心 , 为 所 摇 惑 。 巴兰 勿 德、 赫德 皆然 ” 第 册 。 ’ 7月 4日, 道 : 巴德 纳 到 上 海 , 间 , 挟 写 “ 初 有 制 意 。… …朝 廷 之 意未 尝 不 欲 和 。 ……赫 德 允 向 巴使讲说 , 亲往上海一行 , 四起身 , 十 十七八 听 回 信。 ”次 日, 又写 道 : 昨 日勖 公 与 醇 邸力 言 和 局宜 “ 保全 , 邸怫 然 而起 , 拟 调 神机 营 兵 三 千 防 山海关 并 也 。赫 德 云 琼 、 台未 必 有 事 , 门 、 海 、 州 、 厦 定 金 山 海 关 皆可 虑” 第 册 4’ 。【‘ 8 ] 。 1 6日, 又写道 : 李凤苞( : “ 案 为驻法公使 ) 电: 巴使 不 欲赫 德 居 间 , 或告 谢 满 禄 , 或告 李 丹崖 ( : 案 即李 凤 苞 )均 可 约 巴使 详 议 。赫 电 : 宣 示 赋 于 , 如 江 督 全 权 , 于 廿 七 日前 到 沪 集 议 , 则 自取 抵 令 否 押 。 0日, ”2 又写 道 : 昨赫 电 : “ 巴允 将条 约重 议 , 再 限八 日, 面 知 照 孤 拔无 动 兵 。 孤拔 欲先 占马 尾 一 船政局 以为抵押 。 次 日, ” 又写道 : 丹( : “ 案 即李凤
18 84年 4月 3日, 因盛 昱 等参 劾恭 亲王 奕 诉 等军机大 臣无状 , 慈禧太后 面责军机大 臣, 谓边方 不靖 , 臣 因循 , 疆 国用 空虚 , 防粉饰 , 可 以对祖 海 不 宗 。 同毹惭 惧 , 以 自容 。 而思之 , 汗不 己。 翁 难 退 沾 ” 8日, 慈禧 太 后 降 旨 , 亲 王 奕 沂 开 去 一切 差 使 , 恭 大学士宝望原 品休致 , 协办大学士吏部 尚书李鸿
中国近代史作业————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的两个前提要认识和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
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们,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所以洋务派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早期改革舞台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众多改革派别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众多的集团,如中央的奕讠斤、文祥集团;地方的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其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些集团里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
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
由于他所具有的权力和地位,使得和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历史人物。
二是李鸿章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与此国际法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本文将探讨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情况及其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和启示。
在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列强纷纷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然而,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国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运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
此时的中国,开始重视国际法的运用。
一方面,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如万国邮政联盟等,通过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
另一方面,中国也通过国际法来抗议列强的侵略行为,如对英国发动阿波尔战争的抗议。
晚清中国还通过国际法来解决与列强之间的争端。
例如,在“中英缅甸条款”中,中国运用国际法,成功地解决了与英国之间的边界争端。
然而,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列强并不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导致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尚浅,缺乏专业的国际法人才,无法有效地运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和启示是多方面的。
晚清中国在运用国际法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国际法的重要性,这为现代中国重视国际法奠定了基础。
晚清中国通过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也启示了现代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要善于利用国际法来保护自身利益。
晚清中国在运用国际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促使现代中国更加努力地培养国际法人才,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为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在晚清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外国势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英国人赫德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赫德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政治上,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上,中国遭受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国家经济命脉被牢牢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逐渐消失,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
《翁心存日记》中的李鸿章翁同龢日记真实性
《翁心存日记》中的李鸿章翁同龢日记真实性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7月15日,李鸿章在午饭后登门拜访翁心存。
所谈何事,日记中均未涉及,估计是礼节性拜访而已。
这一天,翁同龢正在外出公差,有家书来向父母家人报平安,让翁心存“甚为欣慰”。
1850年的2月8日,李鸿章再次登门,翁心存仍是惜字如墨,无一句置评。
道光之后是咸丰,社会已呈分崩离析的乱象纷纷。
翁心存的政治地位却不断攀升提高,咸丰主政十一年后驾崩,翁心存更深得两宫皇太后的信任倚重,在恭王、惠王、醇王之间也算如鱼得水。
更为重要的是,似乎度过了被肃顺等人构陷的严重危机。
三个儿子也得以逐步显达,尤其是小儿子翁同龢,更为让人期许。
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3月4日,翁心存记下了“吕贤基奏编修李鸿章等随带前往”,大概是指李鸿章终于吐气扬眉辞别京华南下从戎一展抱负?此去六年,翁心存对李鸿章再无一字涉及。
咸丰九年己未(1859年)3月31日这一天,翁心存的儿子翁同爵来探望父母,讲翁曾源又“发厥甚可忧也”,另外就是曾国藩奏克复南安府城,编修李鸿章被伊兴额“差地委用”。
莫非李鸿章开始在曾国藩耳边时来运转崭露头角?时隔七个月之后的10月31日,翁心存得到消息,胜保恳请回京穿孝,让袁甲三代替他督办皖省军务,袁甲三就是袁世凯的叔祖父,也是进士出身的晚清名臣。
此时,翁心存的儿子在安徽,与袁甲三共同抗击太平军,算是同事,后来受到曾国藩弹劾,一同“落马”,这是后话。
与此同时,李鸿章被补授福建正建道,算是迈上厅级干部的门槛了。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转眼间到了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
翁心存在这一年撒手人寰,撇下自己的儿孙在晚清政局中挣扎浮沉。
岁在壬戌这一年的4月25日,翁心存记下了一系列官员的载浮载沉,最为显眼的是李鸿章署江苏巡抚,这也意味着,经过三年奋斗拼杀,李鸿章已经成为江苏的“代省长”,算是“省部级干部”了。
5月29日,“李鸿章奏四月十四日官军会同英、法两国克复青浦,两国提督传旨褒奖,副将衔华尔以副将补用”,李鸿章又奏“新授苏松粮储道杨坊丁忧开缺,保荐湖南在籍编修郭嵩焘苏松粮道,即着郭嵩焘补援,着曾国藩、李鸿章纷令迅赴新任”。
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他预言中国必强,他掌握着大清的经济命脉却廉
⼋国联军⽠分中国,他预⾔中国必强,他掌握着⼤清的经济命脉却廉
⼋国联军⽠分中国,他预⾔中国必强,他掌握着⼤清的经济
命脉却廉洁⾃律!
这个外国⼈出⾝在英国,名叫罗伯特.赫德,他来到中国之初的⼯作其实是作为⼀个⼩翻译,在领事馆⼯作期间读了许多中国的古典书籍,渐渐的他对中国也有了⼀些了解,加上⼯作上的原因,他认识了不少清朝⼤官们,正好第⼀次鸦⽚战争过后,⼤清便开始请洋⼈帮忙办税务,因此罗伯特.赫德进⼊了中国海关为官。
罗伯特.赫德⼀上位就改变了原来的⼯作风格,对待清朝的官员很是有着⾃⼰的原则,⽽且罗伯特.赫德作为⼀个聪明的⼈,知道⾃⼰只是清朝的⼀个雇员⽽已,所以⾃⼰所做的每⼀件事都应该为雇主所考虑,为中国利益所展开⼯作。
也为中国现代邮政系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中国官⽅很是认可罗伯特.赫德,经过⾃⼰的努⼒,罗伯特.赫德⼀步步的成为了中国海关的掌门⼈,有意思的是他所管理的海关衙门是⼀个没有贪污的好衙门。
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原来,在他⼿下⼯作的中国海关⾼级员⼯最多⼀年可以拿到年薪九千两,⽽且还有各种奖励,包括⼀些年终奖、退休费等五⾦⼀险了,有着如此⾼薪的待遇,⽽且再加上监督制度完善,所以没有⼈愿意去贪污,这样⼀位对中国有着贡献的英国⼈,⼜是如何看待⼋国联军对中国所犯下的滔滔罪⾏的呢?
其实在⼋国联军对中国进⾏洗劫的时候,罗伯特.赫德就有着这么⼀个预⾔:中国迟早会有着⾃⼰强⼤的军队,他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只为拿回外国⼈从中国拿⾛的每⼀样东西,并把中国的国旗和武器带到世界的各个地⽅,为了伟⼤的民族复兴,他们将会保持为国的热⾎,并贯彻到底民族计划,未来的中国必将让世⼈刮⽬相看。
本⽂作者:军事窗。
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本年正月,总理衙门出台《传教章程》。
上年天津教案结案之后,曾国藩入京痛陈:近来各处滋事,均由教堂、教民欺压百姓,教士庇护教民,教堂纵容教士,官府无力管制而造成,朝廷应及时严格议定传教章程,用以规范西洋各国在中国的传教行为。
清廷于是命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沈桂芬议定《传教章程》。
十九日,总理衙门将《传教章程》节略本分送在京各国公使。
各国均表示反对,对《章程》置之不理。
《传教章程》的出炉,是清廷希望一劳永逸彻底解决“教案毒瘤”最主动的一次尝试。
其无疾而终,实为近代以来中外文化、理念冲突调和无望的隐喻——自1860年代以后,“教案”纷起,反馈到庙堂高层,则是晚清脆弱、混沌的外交体制不断遭受冲击,清廷一次次被拖入不平等条约的泥潭。
《传教章程》遭西方各国一致拒绝总理衙门拟定的《传教章程》主要内容有八条,如下: 1、外国育婴堂一概裁撤。
如必欲设堂,则只许收奉教者之儿.且必报官立案。
2、中国妇女不准进入教堂。
外国修女也不准在中国传教。
3、传教士当服从中国法律、风俗,不得自立门户。
尤不可僭越权柄及凌辱民众。
4、法律施行中国人照中国例,外国人照西例。
以服民心。
5、传教士往何省传教,须办护照。
不得暗赴他省或将护照转给他人。
所过关卡一切应纳税,货不得私自携带。
6、传教士收人入教,须先细访其人有无作恶犯律之事,当收方收之,进教后所为不法者即逐出教外。
7、传教士不可干名犯义,擅用关防印信送递照会。
8、传教士不得任凭私意,致侵平民,以免启衅。
章程发布后,遭到各国政府一致拒绝。
“欧洲各国不甚嘉纳,意谓中间所指教士劣迹无据非真,且谓总署所见得一失二,偏而不该”,因此,“皆置不理”。
譬如,美国驻华公使镂斐迪声称:对清政府的几点章程几乎没有必要回答,因为它们似乎只与罗马天主教士有关,美国的新教传教士从未被指控干涉诉讼。
镂斐迪还指责章程第二条是“最不明智的”,因为允许妇女入教表明“妇女地位的提高.是西方国家的光荣。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李鸿章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表层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德与晚清政局精32 祝鹏飞 2013010626一、赫德其人1.赫德年表赫德,英文名Robert Hart,1835年出生在英国北爱尔兰阿尔玛郡波塔当镇;185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王后学院,被英国外交部破格录用,任宁波领事馆翻译;1859年,辞去领事职务,任广东海关税务次;1861年,代理总税务司,开始管理中国海关事务;1863年,正式接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加按察使衔,官阶为正三品;1865年,将总税务司署迁往北京;1869年,升任布政使,关节为从二品;1875年,代表中方参与中英《烟台条约》谈判;1878年,代表中国筹办和参加巴黎世博会;1889年,晋升为正一品高官;1893年,获得英国女王授予的从男爵勋章;1901年,代表中国参与《辛丑条约》谈判;1902那年,得到清廷加封的太子少保衔;1911年,病卒于英国,清廷专门派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追封其为太子太保尚书衔。
2.生平影响赫德在中国50余年,经历了清王朝国门大开后在风云激荡中苦苦挣扎,却最终难免走向灭亡的几乎全过程。
在这50余年中,他促成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向清廷提出了许多极具前瞻性的强国建议《局外旁观论》;劝说清政府第一次派员出国考察;协助清廷购买军舰创立北洋水师……而他最大的成就,则是使新生的总税务司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并成为清廷最为廉洁、高效的机构,为清廷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又一重要来源。
可以说,在晚清这段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来华洋人能够像他这样,对中国海关、外交、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施加如此深刻而全方位的影响。
3.各方评价或许正是因为影响深远,身份特殊,赫德身后也饱受争议。
一方面是《泰晤士报》等外国媒体的极力推崇:“在中国海关工作时的赫德是所有英国人的天才和劳绩所能创造出来的最值得纪念的人物之一”、“在赫德的管理下,中国海关成为世界上行政管理方面的奇迹之一”;另一方面是许多中国学者的彻底否定:薛福成在《庸庵文编》中认为他“阴鸷而专利,沽势而自尊,虽食厚禄,受高职,其意仍内西人而外中国”,新中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汪敬虞先生则认为他“是英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名重要代理人,是一个非常狡猾的殖民者。
”而官方修订的《清史稿》对他的盖棺定论则是:“赫德久总税务,兼司邮政,颇与闻交涉,号曰‘客卿’,皆能不负所事”,是一个“食其禄者忠其事”的大清忠臣。
4.小议赫德每个历史人物,特别是对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都是极其复杂的,远非一两句话所能说清,远非一两个词所能定性。
从工作角度来讲,无论赫德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段,终归是把总税务司建成了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机构,“食其禄者忠其事”的评价可以认为是中肯的;而从政治角度来讲,说他是一个代表英国利益的侵略者也并不为过。
因为他在中国无论是发展文化教育、建言献策还是批判除英国外的其他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其根本立场都是站在英国一方的,只是因为为了更好的实现英国的利益,需要一个更加稳定、统一、文明、开放的中国。
我们不能因为他在为英国利益努力的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就过分的抬高他的地位,当然因为他的根本出发点而抹杀他的历史贡献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归根结底,赫德自幼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爵士”,并且直到晚年他仍在努力的修订家谱以证明自己出身显贵。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赫德在中国总税务司的职位上为了清朝的富强而奋斗时,他的出发点仍然是万里之外能够给他梦寐以求的无限荣光的大英帝国。
5.赫德画像这幅图充分的表现出了赫德“内西人而外中国”的特点。
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做到表里不一50余年而在中国的官场中应对自如的?是他的性格修养足以使他应付中国官场的种种?亦或是清廷面对千古之大变局无可奈何启用客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国绅士在大清帝国的官场浮沉。
二、赫德在中国的宦海生涯1.引言外国人在中国任职甚至身居高位,赫德并非首例。
大唐帝国万邦来朝,曾有3000多人入朝为官,更有波斯人官拜宰相;马克·波罗在元朝为官17年,将中原王朝的辉煌盛景传回欧洲。
但与倾慕中国的强盛而来的那些人不同,赫德却无疑是极为特殊的——他为官的朝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统治日薄西山,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让清王朝措手不及,社会的巨大变革在悄悄酝酿;他为官的时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各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即将迈入帝国主义时期,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整个世界都在却依然装作是:为一次大地震积聚力量;他为官的国家,更是不同于唐、元等强盛的帝国,积贫积弱,饱受欺凌,被迫打开门户,面临列强瓜分,面对新政茫然失措,面对列强天朝上国……因为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背景,赫德的为官经历及其与中国高官的纠葛,便显得极为有趣了。
2.初入中国,如鱼得水1854年,赫德乘船来到中国,并在宁波领事馆任翻译官。
在初到中国的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因为远离家乡而感到不安,也没有沉迷于神奇的异国风光,而是认识到了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并将之付诸行动。
强大的自制力与学习能力使他很快迅速掌握了中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更重要的官场规则,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显示极强的出与中国官员打交道的能力。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增进私交而非公事公办的方法来与中国官员沟通协作,表明赫德已经融入了中国的政治文化。
而这,也是他未来五十年平步青云的最根本保障。
而在1861年,正是因为对中国官场的这种极高的适应性,赫德赢得了与费子洛共同署理总税务司的职位,并最终在首任总税务司司长李泰国因为试图越权控制中国海军乃至外交权而被迫辞职后接任总税务司,开启了自己传奇性的海关政治生涯。
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得不提到的两个人就是恭亲王奕䜣和总理衙门大臣文祥。
前者在咸丰帝去世后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并在1861年以后的30余年中几度起起伏伏,多次执掌大权,是清末政坛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实力派。
而后者则是总理衙门首任大臣,敏锐而机警,极为清廷所倚重。
赫德在第一次进京的过程中就凭借自己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圆滑的处事技巧,赢得了这两人的赞赏与初步信任,甚至被奕䜣称为“我们的赫德”,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初步铺铺平了道路。
虽然如此,但是这一阶段的赫德,仍未受到完全的信任,总理衙门仍将其看做一个“亦难遽信”的外国人,对其保持着警惕。
3.担任总税务司,一手建立海关制度赫德在接任总税务司后,兴奋异常,在中国当官的欲念压倒了一切。
因为李泰国造成的良心上的不安也很快消失无踪。
这之后,他便开始在总税务司大展拳脚。
而谨慎的赫德给自己制定了五条规则,为他以后的种种行为提供了一些解释:(1)凡事讲求实际;(2)永不站在错误的一边;(3)尽可能把自己限制在海关事务之内,莫要介入与自己无关的事务而自寻麻烦;(4)对于中国的反抗计划,要么敬而远之,要么支持外国;(5)不要反对外国人的要求和建议,除非明显看出来它有损于中国。
这五条中的前两点可以看做赫德自保的总原则,和中国官场的自保之术颇有些相通之处;而第三条则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时候,对于晚清政坛上的派系纷争,明争暗斗,赫德只是冷眼旁观,采取中立态度,这或许和他的外国人身份有一定关系,但他自己的态度肯定也起到主要作用;最后两条则又一次展现出了赫德的真正立场,他之所以维护中国的利益,更多的是为了稳固清政府的统治,从而确保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并向着自己最终的“爵士梦”而做出努力。
接任总税务司之后的赫德,迅速通过清廷发表了一系列通令:明确总税务司与海关税务司署的职责,明确了总税务司对海关的绝对统治,调和了海关税务司与各国商人的关系,并灵活调整海关人员组成,运用平衡术对复杂的国际矛盾应付自如,既满足了各国插手海关的要求,又牢牢地把海关掌控在自己手里。
而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又逐步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海关管理制度,包括会计制度、统计制度、录用人员的考试制度、考核制度等科学而现代化的制度;此外,他不仅要求外籍工作尽量学会中国话,甚至要求外籍人员理解中国人的感情,弄懂清朝官员的心理。
为了海关及各口税务司的高效运转,赫德可谓殚精竭虑,做出的努力远非一两句话能说的清楚。
而他的努力最终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改造既防止了旧中国海关盛行的贪污舞弊的行为,又有利于西方商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展开。
关于赫德在海关的建设上所做的种种努力,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从他的这一系列努力中就可以看出赫德老到的中国官场经验——要长久的保持高位,首先要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成绩;其次要保证有稳定的势力范围和牢固的根基;最后最好不要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谨慎的保持中立或许会使你失去很多机会,但同时也会减少很多风险。
这些都是赫德掌管海关五十余年的重要保证。
4.积极从事业余外交并未过多的参与而且似乎也无权过多参与清廷内政的赫德,除了将自己在海关的一亩三分地管理的井井有条外,参与最多的就是外交事务了。
而在外交中,他又更多的以一个中间人的身份出现,沟通中国和外国。
他对于外交做出的努力由主要在一下几个方面:(1)促进清朝的对外开放,例如促成清廷第一次派遣使者向外参观,促成清廷派遣使团访问各国并商谈外交事宜等;(2)在清廷购买外国军备的过程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3)在清廷同各国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担任清廷代表,在面对非英国家时努力维护清廷利益,在与英国签约时则两边平衡,实则偏袒英国。
作为清廷代表的赫德,仿佛一个双向的大功率变电站,把双方的信号经过转化之后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另,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不得不说赫德在清廷许多对外事务中确实功不可没:一力承担参观使团的行程安排,为清廷推荐访问使团的代表;购买军舰时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配备人员,避免李泰国因为妄自尊大,一意孤行导致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签约时用一种比做惯了“天朝上国”的清廷更务实的方式同外国谈判,为清廷挣回了不少利益。
赫德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和能力,在清朝外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巩固在总税务司的地位,试图建立并兼任总海防司赫德在骨子里是一个权利欲望极强的人,因此他在将海关建设的高效廉洁的同时也将其建设成了自己的独裁机构。
当然,他的独裁并不是无所事事的发号施令,而是兢兢业业,事必躬亲。
他曾说过:“应该办的事,一天24小时都不够用;然而,即使一天有72小时,我也怀疑是否我能有点闲暇时间!”而他的勤勉,又使他获得了更多的支持:清廷方面,因为海关高效率运作,关税征收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清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清廷对赫德宠信有加,日益依赖,赫德的地位和权势日益提高。
“中国海关岁收税项日渐起色,莫不盛推总税务司综核之功,而总税务司亦居之不疑,俨然已丰财赡国功臣自居。
”外国政府方面,他们对于海关总是按时偿还的债务也表示满意。
赫德本人极为中国海关的行政长官,又同时为列国债权的代表,“从来没有一次按期立即偿付各项外国债务发生过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赫德也得到了外国政府的一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