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五代史伶官传序

合集下载

《 五代史伶官传序》ppt课件

《 五代史伶官传序》ppt课件

得天下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 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 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对比
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
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晋王临终赐箭嘱托,庄宗受箭实现父志
一系列动词, 表现庄宗恪遵 父命,矢志报 仇,竭诚尽忠, 励精图治,冲 锋陷阵,凯旋 而归。
天子祭祀
猪、羊
牛、猪、羊
梳理文意·得天下
状语后

用 名作动,用木匣装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
捆绑
绳子
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动词,禀告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
译 文
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
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伶官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序: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文章的“前言”或编者的“按语”,或提纲挈领
地评价该书内容,或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读者理解下文有的内容。 分为“书序”“赠序”“宴集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
史料补充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
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
任务一:研读章旨,赏鉴史论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原:推究,考查。

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

同年灭后梁。

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shǐ)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q ì)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qiǎn)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

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矢:箭。

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

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与:赐给。

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乃:你的。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

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

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纳之:把箭放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三、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 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 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 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 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 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 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 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 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 死庄宗。
理论论据: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用:使论证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4、《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 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 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 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 也哉!作《伶官传》。 (1)、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 句? (2)、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 (3)、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突出中心论点?
明确 :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 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 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 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 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 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 普遍性.
一、重点词句: 1、原: 2、举: 3、莫: 4、为: 5、忽微: 6、所溺: 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重点字词 抑-- --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 相近。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有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 事业,成为知名教授。得志之时便猖狂,或迷恋女色,沉溺 享乐,身败名裂;或贪图金钱,抛弃事业,专事“招研”培 训,斯文扫地。

《伶官传序》
证 结
总起 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 总 分
分 说
正面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反面 后唐庄宗失天下 说 逸豫可以亡身
庄宗李存勖
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善于骑射,文武双全。骁勇善战,长 于謀略,唐朝末年,随父李克用征战四方,颇有功勋,后袭封晋王 。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 。
公元923年,于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称帝,建立后唐。带兵 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在位期间,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 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
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历史背景
在五代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 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 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 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 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
4、伶,旧时指戏曲演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 职的伶人,叫作伶官。伶官也是乐官,既掌管乐队,又负责乐器 和演出安排,自己更是精通音乐之人。伶官比其他伶人的地位 高。
5.《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皇宫,货赂交行,偶 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 息。
疏通文意
第一段
道理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30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05】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30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05】

大吃,吃果子狸,吃活蝎,吃河豚,吃黄金宴……吃倒了品牌,
吃去了信誉,吃掉了未来。
参考示例
③有些基层领导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卓绝,带领群众走上致
08 富道路,建设小康村,亿元村。但是成就事业之后,独断专横,
拓 飞扬跋扈,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俨然一个土皇帝。最终身陷囹
展 圄,悔不当初。


④有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事
课 史,看到了勇于抗敌才可以兴国。那么欧阳修读五代之

导 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入 今天就一起去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去回到历史现
场, 鉴往知来。
欧阳修(1007—1072)
02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
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有些政府干部,先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有口皆碑,政
08 绩显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实权,因为有个人嗜好,贪图逸豫,
拓 被别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拢腐蚀,开始拿一点,后来多拿点,
展 拿去了国家的财产,拿丢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


②许多民营企业家(如山西煤老板)白手起家,以汗水浇铸
辉煌,以诚信树立品牌。一旦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便张开巨嘴
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 的志向。”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 此后出兵打仗,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
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祭告祖庙,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来,用锦囊盛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 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

大学语文散文篇 5. 五代史伶官传

大学语文散文篇 5. 五代史伶官传

叁· 课堂讨论
欧阳修敢于摒弃从董仲舒以来居正统地位的 “天人之变”的观点,而从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寻找 国家盛衰的根源,并且向统治者提出这样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结合马克思 主义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说一说后唐庄宗要如何 避免国家走向衰败?
中国 传统
贰 课文简介
文章议论抒情相结合,虽以议论为主,但融入了浓 重的抒情意味,行文中时而以唱叹起笔,时而又出感 慨淋漓之言,如“岂非人事哉”“何其衰也”等句,增强了 史论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脉络清晰,以“矢”为线索将众多头绪纷繁的史实 串联起来,材料安排井然有序。正反对比论证,说服 力强,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 与其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对比,突出庄 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作为一篇为君主提供借鉴的 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全文一气呵 成,淋漓酣畅,议论简明扼要,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贰 课文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以叙史 为主,作者开篇明旨道出中心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 非人事哉”,接着写道“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随后作者将列举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据, 对上述论点加以论证。论点和论据间衔接紧密自然,论述缜密 有力。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中国 传统
壹 作者介绍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 坛领袖,王安石、曾巩、“三苏”等都得到过他的提 携,名列“唐宋八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 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传承了韩愈发起的古文运 动,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提倡平实自然的文 风,主张著文应当“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免不了骄傲自满招致的损失,“满招损、谦得益”这样的古训能时 刻鞭策青年学生,无论任何时候,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自己

发语词
数十伶人 困之,而 身死 国灭,为天下笑。夫 祸患 常
围困
积 于忽微,而 智勇 多困 于 所溺, 岂 独 伶人也哉?
极小的事 才智和勇气

难道 只是, 只有
译文: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跟他抗争; 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 国家灭亡,被天下 人讥笑。可见 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聚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常常 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溺爱伶人 才会这样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
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 对 为 后唐庄宗所宠幸 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郭从谦等 三人 予以鞭挞,揭露他们 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 上下离心 互相猜忌、祸乱不息 的罪恶行径。
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本文写作背景
预习检测-字音
伶官
líng
锦囊
náng
仇雠
chóu
乱者四应 yìnɡ 困于所溺 nì
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批注重点 文言现象,翻译全文,梳理脉络。
疏通文意——第一段
人的作为(指政治上 的得失)
推其根本, 推究,探究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
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作家作品简介——欧阳修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两部 史书:主修《新唐书》(与宋祁等合 写)、独撰《新五代史》。
他的文章,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语言酣 畅又自然凝练,《伶官传序》就很好地体现 了这样的风格特点。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实 践和理论,奠定了一代文风。
解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

祖籍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田荻杆画地教他误字读书。

二十四岁(仁宗天圣八年)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在政治上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件,上书斥责谏官高若讷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排挤和打击。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坚决反对“论卑气弱”的时文和风靡宋初诗坛的“西昆体”。

嘉祜二年(1057年)他主持礼部考试,凡考生“为险怪奇涩之文”的一律不予录取,从此文风得到扭转。

他曾大力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苏洵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我国古文创作的又一个全盛时期。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成就最高。

他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方向,强调“道”(内定)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答吴充秀才书》)在创作实践方面,他努力按照韩愈“文从字顺”、“务去陈言”的主张去做,形成平易晓畅、委婉多姿的独特风格。

他的诗歌一反“西昆派”空洞无物、一味追求形式的浮艳之风,重新回到杜甫、白居易的反映现实、平实朴素的路子上来,其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则开了宋诗的新风。

词集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编》风格和五代的冯延巳相近,多写文人学士的闲情逸致和男女相思、伤春离别的题材,此外,其中一些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词,清丽可爱。

欧阳修学识渊博,勤于写作,自称作品多在“马上、枕上、厕上”写成。

除诗词文创作外,他还编撰了《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同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对于金石考古也很有研究,所著《集古录》详细考证了周汉以来金石书画断简残编。

他的《六一诗话》查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第一部诗话。

《归田录》记载了宋初以来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们的遗闻轶事,也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著有《欧阳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

(注:其中的著作均用图像表示出来)二、背景资料●《新五代史》“发论必以‘呜呼’”发论必以“呜呼”是《新五代史》的特点,这篇《伶官传序》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五代之事可取,故多用亡。

有这么一个故事(制图:《垂询》):宋仁宗:荆公(即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王安石: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

《东皋杂志》的作者对此这样评价:“余谓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题。

”这个说法固然有些主观,但其认为五代之事可叹,故多用“呜呼”,这是搔到了痒处的,但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一面。

二是同欧阳修的时代及其态度和遭遇有关。

《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卷五载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等所述《事迹》中有云:“先公……自撰《五代史》七十四卷……褒贬善恶,为法精密。

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

’其论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

余述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

’此其志也。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乱世。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得到了暂时的相对稳定(投图:清明上河图)。

然而紧接着,统治者日益荒淫腐化,社会矛盾日益扩大加深。

到了仁宋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人为首的农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投图:荒淫图、农民起义图、外敌入侵图)。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边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投图:庆历革新图)。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

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投书封面图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

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通过对五代政治与历史人物的记述、描写和批判(出示一些相关图片),表现了他对北宋王朝的忧虑和对当时弊政及当权派的不满。

它以“呜呼”开头,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的。

●《伶官传序》在“序跋类”中的地位在“序跋类”古文中,《新五代史》里的一些序,是和《史记》里的《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秦楚之际月表序》等同样著名的(投图:《史记》著作及相关篇目名称)。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云:“余撰次古文辞,不载史传,以不可胜录也。

惟载太史公、欧阳永叔表志序论数首,序之最工者也。

”(投图:书名和著中原文(红线标出))其中的《伶官传序》,明代古文家茅坤推为“千年绝调”(赞词用大手笔书法出现于画面之中),虽然未免溢美,然而跌宕唱叹,情韵绵远,确乎得《史记》神髓而不袭其貌。

这篇既是中评,又是针对北宋的现实而发的政论文,它作为《伶官传》(出示著作投影)前的短序,旨在说明写《伶官传》的意图。

很明显,有关伶官的事实,自然应该写在传里。

事实上,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任其败政乱国的史实,正是写进了《伶官传》里的。

那么,既要写明作传意图,又要避免和传文重复,就难免概念化。

欧阳修的这篇短序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既避免了和传文重复,又说明了作传意图,而文字生动,形象鲜明,毫无概念化的毛病。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故事唐朝末年,在中国北方,有一个沙陀族的首领,名叫李克用,因为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受封为晋王。

晋王临死的时候,把儿子李存勖叫到床前,取出三支箭交给儿子,要他去消灭梁、燕和契丹等仇敌。

李存勖哭着接受了遗命,把箭放在祖庙里(制图:庄宗受命图)。

李存勖继位为晋王,训练士卒整顿军纪,经过四年努力,灭燕,活捉了燕王刘宋光父子,又过了十一年的连年征战,他最后亲自带兵攻破梁的国都开封,梁末帝命令部将杀死自己,梁亡。

契丹也被驱逐出境。

每次征战前,李存勖总是先叫他的属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祭告先人,然后把箭请出来,用锦袋子装好,背在身上在前边开路,等打了败仗,把箭再藏在祖庙里。

他经过十五年的南征北战,统一北方,国号为唐,这就是历史上的“后唐”庄宗。

(制:金戈铁马图)称帝后的庄宗亲信宦官和伶官。

他年幼就喜欢演戏。

当皇帝后仍然涂粉墨,和优伶同演。

他的浑号叫“李天下”。

有一次他演戏,他向着四面大声呼喊“李天下、李天下”,有一个伶人叫敬新磨的上去打了他一个嘴巴,大家都很惊骇,庄宗也变了颜色。

伶人们抓住敬新磨质问:“为什么打皇上?”敬新磨说:“理(李)天下的人只有一个,怎么叫两个。

”庄宗挨了打,还很高兴,重重的赏赐了这个敬新磨。

又有一次,庄宗穿上刘叟(庄宗妻子刘皇后之父,号刘山人。

富贵之前卖药算卦为生。

)常穿的那种衣服,背着药袋和药书,并叫他的大儿子拿着破帽子跟在后边,直接走到刘皇后的卧室,学着刘山人的口气说:“刘山人来看他闺女了。

”对此刘皇后很生气,打了他儿子一顿,并且把他撵走。

一时,宫中把此事作为笑话来取乐。

原来,刘皇后其时正与其他贵妃争宠,常为自己身世低贱感到羞耻。

因此,特别忌讳这个隐私被人揭穿。

后唐伶官的权力特大。

据史载,他们出宫廷,侮辱和戏弄朝臣,为所欲为。

群臣愤恨,不敢出气。

其中最受宠信的伶官名叫景进,专替庄宗探听宫外事情。

每逢他向皇帝奏事,左右都得退出,国家大事,军事机密,他都得参与决定。

一些朝臣和四方边疆大臣,都争着送贿赂给伶官。

只要伶官说了好话,做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庄宗任用贪官污吏,信任宦官、伶官,群臣之间互相猜忌,怒声载道,众叛亲离。

先是军人皇甫晖句结党羽作乱,庄宗派李嗣去平乱,军人又拥立李嗣源反抗庄宗。

庄宗从洛阳往东走,想进入开封。

走到万胜镇,听说李嗣源已占据开封,庄宗神色颓丧,登高叹息说:“我不行了!”下令把军队开回去,一路上士兵叛逃,失散了一半。

李存勖到洛阳石桥西,摆了酒悲痛地哭泣,诸将百余人相对号泣,都截断头发,誓死以报。

庄宗回到洛阳,这时伶人郭从谦,乘机作乱,庄宗率兵抵御,被乱箭射死。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北宋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死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反对北宋初年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强调内容重于形式,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而文章想写得好,即要道胜文致,也就是说要道德修养好。

只有道德修养好的人文章才会达到高的境界。

欧阳修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的作品是《新唐书》。

二、文体知识。

这篇文章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一文写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监修一部《五代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文体卑弱,叙述或失之于烦冗。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自撰的,文章远初旧五代史之上,欧阳修又仿照《史记》设《刺客列传》,《滑稽列传》,《义儿传》,《伶官传》等,伶官是宫中的东工和扮演杂剧的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爱好音律,庞用伶人,使得财政乱国,故欧阳修特立《伶官传》。

欧阳修为此做序,以庄宗的史实展开论述,以总结历史经验,警世未来。

序,是实用性文体,它可是记叙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本文属于史论。

三、主旨。

本文阐述了盛衰取决于人事,不取决于天命,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为人“事”上的成败之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

四、层次段落。

全文三段,紧扣盛衰两字展开议论。

第一段高层建瓴的提出自己观点,说明一个国家的盛衰归根结底是由人事决定的,而且指出这可以由庄宗的“得天下”与“失之者”的事实中得到印证。

第二段用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和正反对比的议论归结出江山难得而易失,成败全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这第二又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及“凯旋而纳之”。

记叙庄宗接受父命,忍辱负重,为国忧劳,胜利凯旋而归得天下的事实,证明事在人为。

第二层由此发出议论,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到这段的结尾。

写庄宗得天下时意气昂扬,所向无敌;失天下时“士卒离散,不知所归”,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得出结论:“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第三段是最后一段。

转入精辟的阐释,阐明人事的含义,前面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国家的兴亡盛衰确实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那么人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这要重点进行分析,作者对此的分析既是总结,又是对现实状况的警世,他先引入《尚书》上的警句“满招损,谦得益”作论据,然后顺理成章地分析出由于庄宗的历史事实说明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包藏着祸患。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日常不注意这些细微小事,沉溺于自己所偏爱的事物,灾祸就会到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