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2.生物进化的历程 (4)2 生物进化的原因 (7)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2、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1.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对于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所以此重点可以在学生讨论和归纳观点的同时得到落实。
难点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和原理是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点,要对装置中各部分模拟原始地球的相似性讲清,学生才能够理解此实验的意义所在。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资料。
【教学过程】板书: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起源学说二、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有机高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三、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 45-35 亿年间。
课后反思:本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在生命起源假说的讨论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关注生命科学。
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的合理性要讲清,学生才能理解并认可其实验结果。
在有机小分子形成后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的过程要给出学生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让学生们认识到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
更要通过习题和资料分析加强学生对假说、证据、推测、想象的理解。
2.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列举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2.生物进化的历程 (4)2 生物进化的原因 (7)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2、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1.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对于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所以此重点可以在学生讨论和归纳观点的同时得到落实。
难点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和原理是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点,要对装置中各部分模拟原始地球的相似性讲清,学生才能够理解此实验的意义所在。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资料。
【教学过程】板书: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起源学说二、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有机高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三、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 45-35 亿年间。
课后反思:本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在生命起源假说的讨论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关注生命科学。
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的合理性要讲清,学生才能理解并认可其实验结果。
在有机小分子形成后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的过程要给出学生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让学生们认识到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
更要通过习题和资料分析加强学生对假说、证据、推测、想象的理解。
2.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列举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 第三章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生物进化的原因时间2016年月日第周第课时课题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观察图片,引出问题二,自主学习(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实例完成下列自主探究1、1850年大多数桦尺蠖是色的,少数是色的,深色桦尺蠖出现的原因是100年后,桦尺蠖由占多数变成占多数,是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2、模拟实验中,(1)你的假设是保护色及其意义: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观察图片完成图片分析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填空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二)生物进化的原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探究4. 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5、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
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是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6.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7.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8. 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
9.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二、合作交流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
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请回答:(1)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实现的。
(新)苏科版生物八下《第3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公开课(教案) (9)

22.3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拟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2〕知道变异有能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初步了解变异的意义。
4〕初步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变异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物变异的意义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2〕通过学习“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难点:1、重点:变异的类型及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难点:能遗传的变异。
教学过程:一、引言: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
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
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
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
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假设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假设不是,叫做什么?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第二节生物的变异〔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拟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
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根底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原因》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原因》教案教案课前检测: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发生存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沦为化石的生物越直观、越低等;距今越将近的地层,沦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繁杂。
教学目标:1.演示保护色的构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读p58页图24: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大多数就是浅色的,只有少数就是深色的读p58页图25,年后的年,曼彻斯特已成为一个工业城市,树皮被熏成黑色,结果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
思索:它们的数量为什么随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保护色:1、生物进化的原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内因:可以遗传的变异外因:环境的变化生物的后代可以出现相同的变异,若变异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备此种变异的后代就能够存活下来;若变异无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备此种变异的后代就不能生存下来,将可以被自然界出局。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年,达尔文出版发行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重要著作。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来累积的资料,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从遗传、变异、人工挑选、生存斗争和适应环境等方面论证了物种的起源。
该书特别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至的关键促进作用,给神创论以沈重的压制。
《物种起源》就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著作,就是生物学研究历史上的代莱里程碑。
①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产卵,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万头。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重点难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教学设计: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举例:1、化石化石:生物的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才出现。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距今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
所以说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也是最直接的.证据。
2、始祖鸟通过比较发现,始祖鸟的身体结构特点及和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与鸟类有相同之处,由此可以推断始祖鸟是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成鸟类的中间产物。
3、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科学家比较了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异,发现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与马的差异则大一些,而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则更大,因为蛋白质在基因的控制下合成,基因控制生物的形状,由此可以推测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果蝇、向日葵的的亲缘关系最远。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1、读p55页进化树动物:原→腔→扁→线→环→软→节→棘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植物:藻→苔→蕨→裸→被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生物的进化-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生物的进化-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的进化课。
本课主要围绕“生物的进化”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以及人类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等重要概念。
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并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的定义:生物在长期的漫长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适应和变异,最后形成新的物种或亚物种的过程。
2. 进化的原因2.1 环境因素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变化。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
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产生了挑战,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才能够生存下来,从而在进化中得以发展。
2.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
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信息的单位,人类在驯养植物和动物的过程中,选择了具有有利基因的生物,加速了生物进化的进程。
3. 进化的方式生物进化的主要方式有两种:自然选择和突变。
3.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一种生存竞争的过程。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存条件较好的生物会活得更长,能够繁殖更多的后代,传递其有利的基因给下一代。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模式,能够促进物种适应环境。
3.2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出现变异的现象。
突变通常发生在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中,是生物进行进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虽然突变的发生概率非常小,但正是因为突变的出现,才能够使生物多样性增加,进而促进生物进化。
4. 人类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条件。
人类驯养植物和动物,改变了它们的基因,加速了生物进化。
人类的活动还加剧了生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
5.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学、地球科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课程教学设计

2017年初中生物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课题:《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年级:八年级姓名:学校:联系电话:《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要求: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核心内容是生物进化的历程,。
生物进化经历了几十亿年,没有人能够亲历这一过程,那么人们是怎样知道生物进化的历程的?这可能是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
因此,教材在介绍生物进化的历程之前,先介绍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比较方法,教材中设置了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比较、始祖鸟化石和爬行动物与鸟类的比较、同源器官的比较、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比较等等,在此基础上阐明生物进化历程。
三、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生物的类群有一定认识,此时对生物进化的历程具有很强好奇心,这使本节知识的学习有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和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是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较直观的图片,学生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在讨论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学会分析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六、教学方法七、教学准备上课课件、“动植物进化大致历程”教具。
八、课时设计1课时九、教学过程4.找出贴错的并修改。
师生共同说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生物进化的历程》导学案小组合作完成讨论一:1、化石化石是形成的。
2、比较不同类型的动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鱼类化石出现在较________的地层中,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的化石依次出现在越来越_______的地层中。
3、科学家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动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可以推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进化的顺序:→→→讨论二:比较人与动物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数目的差异,可以发现人和动物间的亲缘关系远近。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2)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3)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化石,分析生物进化的趋势;(2)运用比较法,探究生物的适应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意义;(3)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物进化的概念;(2)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3)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因。
2. 教学难点:(1)生物进化的机制;(2)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生物的多样性;(2)提问:生物是如何多样化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进化。
2. 教学新课:(1)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2)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3)讲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因。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生物进化的趋势;(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生物进化的趋势。
四、课堂练习:1. 根据化石分布图,分析生物进化的趋势;2. 运用比较法,探究生物的适应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生物进化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生物进化的概念、证据和基本原因。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锻炼了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深入讲解生物进化的机制和自然选择的关系。
六、教学内容:生物进化的机制1. 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进化的机制;(2)掌握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分析生物进化中的遗传与变异。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生物进化的机制;(2)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生物进化的趋势;(2)讲解生物进化的机制;(3)分析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4)讲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镇海中学陈志海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化石证据支持。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
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的。
9.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10.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1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但是从大分子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的过渡还没有被实验验证)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3. 生物进化的历程:(1)采用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目标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1.彩色气球、彩色衬纸2.视频、图片材料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时一教师: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录像认识了勇敢的总鳍鱼祖先是如何从水生生活艰难地登陆的。
1938年人们在南非又捕获了这种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鱼类。
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对这种鱼的研究,重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吗?学生:不能。
要几百万年的时间。
教师:很多进化现象由于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没有办法被人类观察到,可是也有些进化现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英国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就是这样的例子。
学生表演:学生扮演爷爷和孙子上场。
孙子将自己捕捉的昆虫标本拿给爷爷看,爷爷奇怪怎么找不到浅色的桦尺蛾,并拿出祖爷爷的研究笔记证明:1850年曼彻斯特的桦尺蛾是浅色占多数。
孙子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找到的桦尺蛾都是黑的呢?教师: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找原因?学生:因为环境污染,树皮都熏黑了,浅色的虫子容易被天敌发现,就减少了,黑色的不容易被发现,就存活了下来。
教师:是这样吗?我们通过一个模拟探究活动来检验一下你们的推测。
(指导学生讨论课本上模拟探究活动的步骤,组织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记录数据,书写活动报告。
课时二学生:发布探究活动结果。
教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能够的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和环境颜色一样的生物容易生存下来。
教师:在人们对桦尺蛾的观察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阅读课本58页)桦尺蛾从浅色品种变成深色品种,也是一种进化。
这种进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教师: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直接引发的吗?由于煤烟,一只浅色的桦尺蛾会被熏黑,变成深色的桦尺蛾吗?学生:不是,桦尺蛾本来就有深色和浅色两种。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了解达尔文及他的进化思想;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3.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对达尔文的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模拟探究实验的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通过对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模拟探究实验的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通过对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一、复旧迎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出示问题: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总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完善、补充,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二、新课导入1.出示“恐龙灭绝”“各品种鸡的形成”和“生物进化树”三组图片。
2.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灭绝?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三、新课学习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62 页桦尺蛾的工业黑化事例。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6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6篇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1教材分析: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
因此,本节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增加知识的难度。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比较感兴趣,但对生物进化的顺序和判断依据却不甚清楚。
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fossil)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他们亲缘关系的研究,可帮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
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可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生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表述交流看书思考表述交流得出结论看书分析讨论表述交流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进一步明确巩固新知创设情景: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样有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进化来的?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看书进行资料分析点拨指导组织学生看书(生物进化树)组织学生技能训练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究布置作业课后记:生物化石作为进化证据,生物进化的总趋势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关于进化历程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也能很好理解,只是要按顺序记起来,有些学生有难度。
另外课本中进化树与原来静的进化过程不相符,例如软体动物在环节动物之前,爬行动物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之后,这是什么原因,需要查资料解决。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2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重点难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教学设计: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设计

提升
虽然我们看不到生物进化的历程,但通过科学的探究可以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历程,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还有待进一步验证。那么请问上面的探究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方法,比较法有多少种?还有别的探究方法吗?表格比较、胚胎比较。化石比较、器官比较等。
探究方法很多,但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涉及多学科知识;胚胎学、地质学、遗传学、分类学等。所以要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认真学习各门学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课堂
练习
设计
1、研究化石采用什么方法?
在资料1中,科学家采用了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进化顺序的方法。在资料2中,采用了比较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方法,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是由始祖鸟进化而来的,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在资料3中,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
现在自然界中的生物是怎样进化而来的?我们能看到生物进化的过程吗?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重
难
点
突
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一
请各小组把你们收集到的图片、化石标本或文字资料取出来,按生物生活地质年代进行分类。
教师给以客观地评价
引导学生收集各小组小表,汇总成总表
引导用别的方法验证?
(显示始祖鸟化石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看这种动物的身体结构像哪种动物?
能说出哪点像鸟,哪点像爬行动物吗?
各小组对本组资料进行分类,并按地质年代设计表格,把各化石名称填入表格,选代表展示表格、交流归纳,其他小组注意观看
通过比较总表中的生物,根据地质时间前后顺序发现,越早地层里出现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越多,而越晚地层出现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越多。从而得出生物进化的历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教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教学过程设计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
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
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
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
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
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
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
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
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
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
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
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
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
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
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
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
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
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
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
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
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
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
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
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
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课后记: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
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
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这样设计是依据如下论述:“由于所有的科学概念均依赖于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所以从原则上讲,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
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定律等科学核心概念已经经过了广泛的证实,因而在他们被检验过的那些领域似乎不大容易发生变化。
在那些数据尚不完整,理解尚不充分的领域(例如人类进化的细节和全球变暖问题),新的证据一旦出现很可能要导致现有概念的变化或当前冲突的解决。
在信息依然支离破碎的情况下,科学概念不完整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这也是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
”(引自《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9~12年级)课后记: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2.纸板、彩笔、剪刀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
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
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学生:有化石!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
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
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
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
(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
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
还有很多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有时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这门比较解剖学。
(展示同源器官的比较解剖图)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学生:他们的骨头顺序其实都是相同的。
教师:对。
这些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存在进化现象的。
那么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又上什么样的呢?很多同学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下节可我们用拼图比赛来测验一下。
课后记:在教学里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对教材讲述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有的则很陌生,有的则完全不感兴趣。
在这样的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
一般的情况下,对知识比较渊博的部分学生,邀请他们发言可以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关注。
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因为学生的很多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他虽然知道,但讲不明白甚至有错误,反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
于是我尽量把同样的知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
比如本节课讲“化石年代顺序”时用的标图比赛的方式。
通过同学的动手活动,使已经具有这部分知识的同学积极参加竞赛,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的同学可以通过观摩来学习知识。
我也经常会精心引进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如本节课的“同源器官比较”、艾滋病教学中的“不回的艾滋病的人”等内容),既保持了新鲜感,又达到了同样的教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效果。
课后记: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目标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1.彩色气球、彩色衬纸2.视频、图片材料教学过程设计课时一教师: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录像认识了勇敢的总鳍鱼祖先是如何从水生生活艰难地登陆的。
1938年人们在南非又捕获了这种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