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个方面范文 (一)

意识形态个方面范文 (一)意识形态是指在某一社会中所存在和流行的观念、思想和价值观体系。
它是社会成员心灵的结晶,是指引和影响人们行为、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一种力量。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意识形态的不同方面。
一、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指各种社会政治运动和政党对于政治制度、权力和国家构建的思想和理论,也是指不同群体或个人通过政治活动所持有的政治信仰、立场和意识。
在现代政治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曾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保守主义等观念则占据主导地位。
二、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是指社会上对于文化和艺术的一种认识,包括对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的看法、对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的观念、审美、观赏等方面的观点和态度。
它既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一种文化创造。
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文化意识形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是指关于神秘、信仰和宗教实践的思想观念。
它不仅对个体信仰和宗教生活产生影响,也影响着社会发展和政治格局。
在全球范围内,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占据不同的地位。
四、经济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是指针对经济发展、财富分配和社会阶级分化等问题形成的思想观念。
它涵盖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不同经济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是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是指教育体系中对于课程、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约定。
它反映了社会各个群体对教育目的、内容以及教育的实践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意识形态也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是指社会上流行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它涵盖了政治、文化、宗教、经济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不同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同作用和影响。
我们应该积极广泛地了解和接受不同的意识形态,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推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心得体会怎么写

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引言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认知、态度和观点。
它们在个体和群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个体的行为决策、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起着影响。
在我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等。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些心得体会。
政治观念的形成政治观念是人们对政治价值、政治目标和政治行动的认知和评价。
它是个体对政治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是人们对政治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个人的政治观念一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的政治观念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对政治问题的认知和评价。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政治课程、历史课程和公民教育都会对学生的政治观念产生影响。
教育机构通过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另外,社会环境也对政治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在社会中的交往、观察和经验会影响其政治观念的积累和转变。
政治观念的形成还与个体的需求和利益密切相关。
个体在面临不同的政治问题时,会基于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产生相应的政治观念。
不同的阶级、职业和群体会因为不同的利益诉求而形成不同的政治观念。
意识形态的塑造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反映一定社会阶级的利益、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想体系。
它是一种对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的认知、评价和解释。
意识形态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社会团结和凝聚的重要因素,是一种权力的工具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
意识形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和教育来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个人的意识形态形成与政治观念的形成相似,都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思想文化产品、社交网络中的观点、政治活动和改革运动等都会对其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此外,个体的经济状况、职业和社会地位,也会对其意识形态的塑造产生影响。
文化与意识形态考研知识点归纳

文化与意识形态考研知识点归纳文化与意识形态是考研政治科目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相关概念、重要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
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渐传承、积累和发展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有形和无形产品。
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代表着特定社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观念、信仰和思想体系。
它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各种途径对社会成员的意识进行塑造和引导,是一种对社会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体系。
三、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化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而意识形态是文化的精神表现。
文化是通过意识形态来传播和表达的,而意识形态则在文化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世界。
四、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特点1. 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
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与时俱进。
2. 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整体性。
它们是社会的总和,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 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群体性。
它们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和维持的,反映着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共同利益。
4. 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指导性。
它们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够影响和引导人们的行动和选择。
五、文化与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促进社会团结与束缚。
文化和意识形态能够形塑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形成共同的信仰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的团结与协作。
2. 传承历史与繁荣发展。
文化和意识形态通过对历史的传承和继承,使社会能够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
3. 塑造社会文明与进步。
文化和意识形态能够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促使社会文明的提升和进步。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情况汇报材料意识形态建设是指在社会中对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引导和塑造。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情况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下面我将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角度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政治角度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政治领域的表现主要体现为国家对核心价值观的强调和宣传。
国家在各种场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宣传口号、主题教育活动等手段,强调这些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文化角度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文化产品的引导和塑造。
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作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认同。
再次,从教育角度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政府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指导,推动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加强对师范院校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确保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
总的来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和实施。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文化支持。
当然,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的推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融合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融合近些年来,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融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政治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公共权力、权利、利益的分配和管理。
而意识形态则是指一系列价值观、信仰、思想、文化等组成的理论体系,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界的理解和看法。
虽然政治和意识形态有着不同的本质和功能,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关联和互动。
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政治和意识形态存在对立的情况,是因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和人类的问题,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等的立场和利益。
具体来说,政治注重的是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阶级斗争、谋求权利和公共资源的竞争,而意识形态则注重的是思想理论和文化批判,反映的是人类认识和文明的进步。
因此,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政治和意识形态之间往往产生冲突和对抗。
1、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历史冲突历史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表现为两个问题。
一是阶级斗争和政权更迭所带来的思想变革。
例如,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推行长城、针灸等政策,打破了以往的封建局面,开创了文化大一统的历程。
但这也导致了文化上的纷争,例如焚书坑儒和流寇危害等。
二是文化思想主流和次流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经常涉及到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品味、时尚风格等问题。
例如,19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中,对儒家、资产阶级等元素的排斥和批判,导致了文化遗产和知识分子的大破坏。
这些历史事件都说明了政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张关系。
2、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现实对抗现今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同样表现的非常明显。
例如,红色政治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抗,民主政治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对抗,市场自由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对抗等等。
在不同的国家和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政治争议和意识形态纠纷。
例如,中国对香港政治民主化的问题,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新冷战,美国对外国政治干预的斗争,都是政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现实对抗。
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

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是两个常常被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它们是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构建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价值观、信仰和思想体系的总和。
它是由社会中各种权力和意见形成的,是一个社会中支配和被支配阶层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观念和文化形态的集中反映。
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的一般看法和态度,包括民主、法制、公共参与、政党制度、政治权力、政治价值、国家观念、领导人评价等方面的共同模式。
在政治学中,政治文化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它涉及了社会结构、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在某种程度上,政治文化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文化基础,是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
三、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具有内在的联系。
首先,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对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起着直接影响。
其次,意识形态是稳定政治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维持一个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塑造政治体制的方向和特征。
最后,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改变。
具体来讲,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形态在塑造政治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定的意识形态可以构建出特定的政治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2、政治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可以促进意识形态的传播、诠释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限制或者扭曲其传播方向和方式。
3、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演变具有历史性,其关系会随着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进程而不断发生变化。
四、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意义愈加重要。
政治发展 简答题 (2 分)

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
政治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稳定、繁荣和民主化的重要保障,对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体制的发展1.1政治体制的演变政治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各国的政治体制都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从封建制度到君主制,再到今天的各种形式的政治体制,如民主制、议会制、总统制等。
政治体制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行政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和进步。
1.2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各国政治体制也在不断迈向现代化。
现代政治体制强调民主、法治、透明和效率,致力于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政治体制。
西方国家实行的多党制、三权分立、选举制度等,都是现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发展我国家,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实现政府的科学决策、公平执政,是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重要挑战。
1.3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政治体制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体制的变革包括制度的创新、机制的改进等方面,旨在使政治体制更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但也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民族等因素,注重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和尊严,促进国家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二、政治文化的发展2.1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中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规范和政治参与方式。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认知和态度的集中体现。
政治文化的发展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
2.2政治文化的培育与传承政治文化的培育与传承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共37页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Biblioteka 37▪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十个方面内容包括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十个方面内容包括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总称。
它不仅仅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更深层次地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意识形态的八个方面和其中涵盖的十个具体内容。
一、意识形态的八个方面1.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涉及到人类对于神、宇宙和生命等本质问题的认知和信仰。
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
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导致不同的意识形态差异。
2.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涉及到对政治权力和社会组织形式的观念和信仰。
它包括了对于国家、政府、权威和社会公共利益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在国家和政治行为方面会产生重要影响。
3.经济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涉及到对于经济制度、财富分配和资源管理等问题的观念和信仰。
它影响了个体和社会对于货币、贸易、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4.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关注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准则和社会关系的观念和信仰。
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对于社会公平、正义和幸福等问题的看法和期待。
5.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涉及对于文化、艺术、传统和价值观念等问题的观念和信仰。
它反映了个体和社会对于美学、道德和认同的追求,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6.科学意识形态:科学意识形态涉及对科学方法、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观念和信仰。
它影响了个体和社会对于科学知识的接受和应用,对于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7.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涉及到对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观念和信仰。
它影响了个体和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机会的分配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8.环境意识形态:环境意识形态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它涉及到个体和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看法和行动。
二、十个方面的内容1.世界观:指对于世界本质、人类存在和意义等核心问题的认知和看法。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与解答(三)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与解答(三)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一、填空题1、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得以传播和沿袭。
3、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4、现代社会科学把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始终是手段。
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
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8、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9、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1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1、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A 政治态度B 政治信仰C 政治感情D 政治价值2、政治理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的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
A政治动机 B 政治情感 C 政治态度D政治行为3、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 伯恩斯坦 C 马佐尼 D 葛兰西4、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
A代议制 B 民主制 C 法治 D 法制5、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并把()作为其基础。
A 机会平等B 个人责任C 公民和社区动员D 自治6、20世纪后期在西欧,“新法西斯主义”往往与()的狭隘民族主义相联系。
A 超国家主义B 反对民族融合C 反对全球化D 反对移民运动7、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一、政治文化(教材197页)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
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
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认知或意识、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
往年试题专科05年7月,本科补修06年7月名词解释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教材197页)05年1月填空题(《学习指导》90页填空题第1题)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教材197页)09年7月填空题答案:政治社会化。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1. 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教材198-200页)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等。
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ppt 36页)

•
——政治信仰
•
——政治理论
• (3)政治价值观
•
案例 西奥多.罗斯福
• (4)政治意识形态
• ——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 取得后者的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 特定的权威解释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 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
• ——以哲学、宗教、伦理、政治、法律和 经济的思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 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The Civil Culture) (中文 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 1989年。)
•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 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 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 程所促成。
• 派伊(Lucian Pye)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 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 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 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 等,其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 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
(4)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互相 融合、共存,在许多方面具有同质性,从 而具有普遍的、相似的特性,在世界范围 内就体现为政治文化的世界性。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 1、政治文化的结构
• (1)政治心理
•
——政治认知
•
——政治情感
•
——政治动机
•
——政治态度
• (2)政治思想
•
——政治理想
• 地域型政治文化 以封闭状态的部落和结构 单一的小型社会文化为典型。由于社会成 员被封闭地域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简单, 事务单纯,所以,人们不关心自身区域之 外的事务,国家政策也很少影响他们的生 活。这种较为原始的政治文化一般与部落 酋长、宗教巫师的统治相匹配。
意识形态强调八个方面

意识形态强调八个方面意识形态是一种指导和影响人们思想、信仰和行为的理念体系。
它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塑造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能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表现。
意识形态通常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强调八个方面的内容:1.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政治信仰、观念和价值体系,决定了人们对权力、国家和政府的看法。
它包括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理念和信念。
政治意识形态可以对国家的发展和运作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政治权力如何分配、治理如何进行和社会公平如何实现的看法。
2. 经济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的看法和信仰。
它包括对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等不同经济制度的态度和观点,还包括对财富、私有制、公共福利、贫富差距等经济现象的认知和评价。
经济意识形态对于个人的经济决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公平程度。
3. 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指人们对于宗教信仰和神秘力量的看法和信念。
它包括人们对于神、灵魂、生死等宗教问题的答案和理解,以及对宗教组织、仪式、规则的态度和行为。
宗教意识形态对于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宗教政策和文化传统起着指导作用。
4. 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指人们对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看法和认同。
它包括对于语言、宗教、艺术、文学、音乐、风俗等文化元素的态度和理解,以及对于文化交流、文化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评价。
文化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和多元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也对个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产生深远影响。
5. 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指人们对于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看法和认同。
它包括对于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观点和信念,以及对于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等教育问题的态度和期待。
教育意识形态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教育选择。
意识形态包括哪八个方面问答

意识形态包括哪八个方面问答1. 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关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观念、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意识形态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对社会事件的解读。
2. 意识形态的起源与发展意识形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同的群体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并通过教育、传统、宗教等方式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也受到了科技和媒体的广泛影响。
不同政治团体和利益集团借助媒体渠道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并通过舆论和宣传塑造公众的意识形态。
3. 意识形态的分类意识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以下是八个常见的方面:a.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关注政治制度、权力分配和社会公平等政治问题。
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对政治权力的性质、作用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的方式存在差异。
b. 经济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关注经济制度、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等经济问题。
不同经济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路径、市场角色和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持有不同观点。
c. 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关注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等文化问题。
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对于文化传承、多样性和文化冲突等有不同的看法。
d. 科学意识形态科学意识形态关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等科学问题。
不同科学意识形态对科学的目的、方法论和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
e. 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关注宗教信仰、教义和宗教仪式等宗教问题。
不同宗教意识形态对宗教信仰的真实性、宗教规范的遵守和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存在差异。
f. 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关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等教育问题。
不同教育意识形态对教育的目的、内容设置和培养人的方式存在差异。
g. 性别意识形态性别意识形态关注性别平等、性别角色和性别主义等性别问题。
不同性别意识形态对性别平等的定义、性别角色的设定和性别歧视的评价有不同的观点。
h. 环境意识形态环境意识形态关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环境问题。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理论体系、信仰、价值观、政治主张和文化概念等的整合体,是一种观念体系,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意识等方面。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总结了意识形态的各个层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科学、教育、艺术和宗教等。
意识形态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和指导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对意识形态八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经济经济意识形态是指关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意识形态不仅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走向。
不同的经济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例如,自由市场经济主义强调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私人所有制,注重经济效率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社会主义经济主义则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强调社会公平和共同发展。
二、政治政治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政治体系、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政治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政治意识形态不仅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也决定了国家的政治走向。
政治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学、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等。
三、文化文化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文化发展、文化理论和文化制度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和精神面貌,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观念。
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电影、电视等。
四、哲学哲学意识形态是指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思考,也是描述存在和认识的理论。
哲学意识形态主要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民族哲学等。
五、科学科学意识形态是指关于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体系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科学是指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探索,它是人类智慧和文明进步的代表。
科学意识形态主要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
六、教育教育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以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为分析视角

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以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为分析视角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以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为分析视角导言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的相互交映对于塑造社会意识形态、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为分析视角,探讨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关系,以及文学对于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影响。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关系1. 政治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方式、政治价值观念及其所蕴含的符号、习俗等的整体,它包括了政治信仰、政治认同、政治参与等方面。
政治文化在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2. 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各种观念、思想、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反映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并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 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联系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互为补充和促进关系。
政治文化可以为文学提供思想与价值观念的源泉,而文学作为载体,可以将政治文化传达给更广泛的人群。
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交融,可以更好地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
二、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1. 塑造社会认同与共识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情节、人物、事件等元素,揭示社会的构成和运行方式,提炼出一系列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念被广泛传播,逐渐形成社会认同和共识,从而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
2. 反思与批评社会弊端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深入地触及社会的弊端,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通过对社会的反思与批评,文学作品能够唤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
3. 激发社会的创造力与创新意识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激发社会中更多个体的创造力与创新意识。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一、政治文化的功能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
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
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
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
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
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
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
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二、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意识形态包括哪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意识形态包括哪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内容1. 定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价值观的总称,一般指一群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的集体共识。
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还包括了对于该体系的信仰、观念、态度和行为。
2. 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是指关于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公共事务的一般性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涉及到国家、政府、权力、民主、平等、法治、公正等方面。
不同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在对这些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上存在差异。
3. 经济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是指对经济制度、生产关系以及经济活动的一般性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涉及到财富分配、资源调配、市场机制、公有制与私有制等方面。
不同经济意识形态在对这些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上存在差异。
4. 科技意识形态科技意识形态是指对科学、技术以及对创新和发展的一般性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涉及到科技进步、科学方法、技术应用、信息社会等方面。
不同科技意识形态在对这些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上存在差异。
5. 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是指对文化价值、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涉及到文化认同、文化传统、文化创新、多元文化等方面。
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在对这些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上存在差异。
6. 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是指对宗教信仰、宗教实践以及对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一般性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涉及到神的存在、宗教仪式、道德规范、生死观等方面。
不同宗教意识形态在对这些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上存在差异。
7. 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是指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以及教育价值的一般性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涉及到知识传授、思维培养、人格塑造、教育公平等方面。
不同教育意识形态在对这些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上存在差异。
8. 性别意识形态性别意识形态是指对性别平等、性别角色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一般性观念和价值观。
意识形态包括哪八个方面文化

意识形态包括哪八个方面文化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社会存在的观念和信仰体系,它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人类社会中,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其中,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识形态在顶层设计中又会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介绍意识形态中包括的八个方面文化,并对其进行简要深入的阐述。
1.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一种信仰体系,它包括了对神的存在、宇宙的本质以及人类与神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宗教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表现出多样性,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宗教文化不仅影响个体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也在社会层面上塑造了法律、伦理和道德规范。
2. 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文化是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的判断标准的体系,它包括了道德、伦理和行为准则等方面。
价值观文化的形成受到宗教、哲学、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它不仅指导个体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行为准则。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不同的原因之一。
3. 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是社会中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总称,包括绘画、音乐、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
艺术文化既是个体表达个性和情感的方式,也是整个社会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
4. 科学文化科学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和地点,人类通过科学方法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探索和认知的文化形态。
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通过科学文化,人类不断拓展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科学文化还与其他方面文化相互作用,如宗教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5. 教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指对于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进行传授和培养的文化体系。
教育文化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特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人,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发展个人潜力。
教育文化包括了形式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培训等。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具体内容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政治上的价值观念和信条体系,用以指导一个政治集团或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包括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政党纲领等方面。
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的认知和利益追求。
各个国家和政党的政治意识形态各有不同,例如民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
2. 经济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方式的观念和信仰体系。
它关注如何分配资源、实现增长和发展,以及如何平衡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等。
不同的经济意识形态会对社会制度、财产权制度以及市场和计划经济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3.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指针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观念和信仰体系。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个体与集体、社会阶层、性别、种族等方面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例如,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可能会对平等、公正、权力分配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4. 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和媒体创作的观念和信仰体系。
它关注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保护,以及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会对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5. 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和宗教仪式的观念和信仰体系。
它关注人与神的关系、人类的存在意义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问题。
不同的宗教意识形态会对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等产生重要影响。
6. 科学意识形态科学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对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技创新的观念和信仰体系。
它关注科学推理、实证主义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科学意识形态强调基于实证的知识和理性思维,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7. 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价值的观念和信仰体系。
它关注知识传授、个体发展和社会培养等方面问题。
不同的教育意识形态会对教育政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产生重要影响。
8. 环境意识形态环境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对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观念和信仰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一、政治文化(教材197页)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
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
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认知或意识、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
往年试题05年7月名词解释:政治文化05年1月填空题(《学习指导》90页填空题第1题)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教材197页)二、政治文化的构成1. 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教材198-200页)【09年1月名词解释:政治心理;08年7月名词解释: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等。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
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和系统的表述。
2. 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
体系文化主要反应了国民对于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宪法性安排的态度和看法。
过程文化是人们对政治过程的一整套看法,它反应了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度。
政策文化是国民对于国家政策的基本看法,它反映的是公民对于重大问题的政策倾向和价值取向。
往年试题09年1月名词解释:政治心理08年7月名词解释:政治态度三、政治文化的类型1. 根据政治文化的特性来划分(1)地域型政治文化(2)顺从型政治文化(3)参与型政治文化难点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制度卷)(202页):一种有关民主制度稳定的心理分析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组织了一次旨在比较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美国和墨西哥的民众对民主制的态度的跨国调查,在这一背景下,公民文化的理论得以成型。
尽管如此,它仍然是试图解释政治稳定的久远传统的一部分。
这一传统上溯至亚里士多德,包括了波利比乌斯、西塞罗、托克维尔、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白哲特、熊彼特和其他许多人。
这些理论家的一个相同之处是,他们依据各自的历史经验都承认民主政体的内在困境——对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来说,是雅典民主政体下的过度民主;对西塞罗来说,是罗马的混乱;对托克维尔来说,是法国大革命;对穆勒和白哲特而言,是法国和英国的历史经验;而对熊彼特和30, 40, 50年代的整整一代政治学者来说,是魏玛民主制度的崩溃。
在阐明稳定民主制的心理要求时,亚里士多德提到了“政治友善性”、“伙伴”意识和“政治约束”;托克维尔指出了“正确认识的自利”、“世俗、节制和自我命令”;白哲特论及了“受鼓励的节制”;埃克斯坦则强调了“差异平衡”的重要性。
公民文化理论试图通过对比英国、美国与德国、意大利的公民对民主制稳定性的态度,揭示出这类态度与稳定民主制的历史经验之间的联系。
这个理论认为,民主制度的有效实行一方面要求,负责创制和执行的领导人权力要相互协调,使政府能够治理;另一方面,要求公民参与政治过程。
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分工,很难想象会怎样做出政治选择,也很难想象选民会怎样来评价一个政治领导人的表现。
什么样的公民能与权力和责任感的适当平衡以及稳定民主制相适应呢?公民文化研究指出,与稳定民主制相适合的公民文化可能是一种混合的公民文化,在其中,主动与被动、义务与执行、一致与分化可以得到平衡和结合。
公民不会参与所有的事情;他们可以有“公民的保留”——这是解决对他们而言的重要问题可采用的技巧和约定。
他们会平衡主动与被动,从而使领导人能够行使权力,也能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响应。
公民的责任与公民实际履行责任之间可能会出现紧张状态。
大多数公民会承认参与的责任,并且相信政府能够接受他们的参与;但他们实际履行责任可能是有选择的,而且可能达不到他们的责任感。
最后在一致与分化之间也会出现紧张状态。
冲突是政治的本质;因而政治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开放的民主制中。
但在一个稳定的民主制度下,政党与团体之间的对抗服从于民族忠诚和对政治制度的支持。
最近几十年来在欧洲和美国所发生的态度转变并没有否定这个有关稳定民主制的心理构成的理论。
在英国和美国出现的政治极端化发展以及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衰落,被认为是两国政府和经济的有效性和业绩不断下降的相应体现;就象德国公民文化的发展被认为同政府和经济的有效运作有关一样。
文化模式上发生的这些变动表明,公民文化依赖于民主制的运作.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探讨民主制的稳定性的理论,它还是过分依赖于英国和美国的实例。
低地国家和奥地利——利哈特所谓的联合民主制——通过发展精英协调文化、一整套保护种族团体、宗教团体和社会团体的利益安排,找到了各自通向稳定民主制的途径。
施密特和卡岑施泰因的社会合作主义可能是在小国实现民主制稳定的另一条道路,尤其是那些易受国际贸易波动影响的小国。
在这些国家,利益集团不介人冲突性的、有碍稳定的活动,而是与议会领导人及行政官员一起,就各种有关工资、工作条件、福利、物价和投资政策等问题进行协调性谈判。
这类安排的采纳,意味着出现了不断增长的意见一致和对制度的支持。
(全文引自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公民文化”词条,125-126页)2. 根据政治文化的分布状态来划分(1)同质文化(2)极端文化(3)多元文化3. 根据现代/传统两分标准来划分(教材203-205页)往年试题05年7月、07年7月选择题(《学习指导》91页选择题第5题)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 AC )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材205页)A、冲突B、合作C、竞争D、团结四、政治文化的功能(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
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
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
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
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
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
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
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五、政治意识形态的含义(教材209-212页)【05年1月、07年1月名词解释】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六、政治意识形态的定位和分布(教材212-215页)往年试题05年1月选择题(《学习指导》91页选择题第7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 B )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教材213页)A、无政府主义B、自由主义C、保守主义D、法西斯主义注解:1、自由主义以自由为首选价值,强调社会活力,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向着兼顾平等的方面靠拢,所以,走的是一条以自由为本位兼顾平等的道路;社会主义优先考虑平等,强调社会公平,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向着兼顾自由的方面靠拢,所以,它走的是一条以平等为本位兼顾自由的道路。
二者殊途同归,目标是要解决自由和平等、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上述结论也得到了事实方面的支持。
我们看到,欧洲的社会党与老牌的自由党可以轮流执政,正反映了它们有着更大的相容性,表明它们都代表着社会的中间力量和中间立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共产主义国家的改革,纷纷放弃原来的极“左”立场,转向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方向,也显示了“极端”向着“中间”趋近的事实。
应当承认,中间力量的形成和壮大,各意识形态向着温和立场的转化,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国际社会,都不是坏事。
2、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废除一切国家和政权,实现个人充分和完全的自由。
(教材230-231页)3、保守主义极力抵制来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压力,为深受重围的传统社会秩序辩护。
(教材220-225页)4、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相信民族国家至上的极右政治意识形态。
(教材231-232页)05年1月选择题(《学习指导》91页选择题第7题)( A )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教材215页)A、自由主义B、福利社会主义 B、社群主义 D、“第三条道路”注解:1、瑞典社民党是1932年首次以多数派身份上台执政的。
当时,瑞典深受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就业人口中有30%以上失业,贫困蔓延之状令人震骇,社会严重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