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合集下载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鉴别中医诊断:1.辨证要点: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要遵循血证论治,其证属于吐血和便血范围,吐血多由食道或胃起来,便血则要分清近血和远血,近血不属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则属血在便后者,其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

不论吐血或便血,中医证治首先要辨清寒热,若寒热混淆,就会加重病情。

对于吐血,多认为由热邪而致,故治疗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

便血则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能统摄,阴络损伤所致,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

其次,中医治疗血证,要辨清标本,出血之现象是标证,出血之根源是本,治疗大出血之时,首先治标,血止后再治本。

治疗中小量出血,则可标本兼顾,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达到立即止血,另一方面针对原发病,制止出血之由。

2.证候(1)胃中积热:①主症: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2)肝火犯胃:①主症:吐血鲜红或紫暗,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黄疽,胁痛宿疾,或见赤丝蛛缕,痞块。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肠道湿热症: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4)脾虚不摄:①主症: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清。

②兼症:病程较长,时发时愈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神疲,腹胀,纳呆,便溏,四肢乏力,心悸,头晕。

③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气衰血脱:①主症:吐血倾碗,大便溶黑,甚则紫红。

②兼症:面色及唇甲白,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志恍惚或昏迷。

③舌、脉象: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

西医诊断:首先必须迅速问清病史,不可忽视,重病出血亦可一边抢救,一边了解病史。

(1)既往有否胃、十二指肠疾病史、有否肝病史、有否钡餐和胃镜检查史。

(2)出血前有否服用药物的历史,如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制剂及解热镇痛剂,有否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等药物。

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概况

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概况
认为 I 圮H患者必有脾 胃虚 弱的病理 存在 。脾 失健 运 , 热 内 湿 生, 加重出血。故脾 胃湿热也是 U H的重要病机 G
!日j日jE
6; g阴虚火旺型用玉 女煎 加减 : 生地 2 g麦 冬 1g 生石膏 3s 0, 5, o ( 先煎) 知母 , 川牛膝各 1g丹皮炭 、 2, 侧柏炭 、 炙藕节潆 璩草各
栀子、 茜根炭 、 陈棕炭 、 炙藕 节 、 丹皮炭各 ls 黄连 3 ; 血阻 o, 癀 滞型用 四逆敖、 挑红 四物 汤台失笺散加减 : 当归 、 赤芍、 枳壳 、 炒 蒲黄 、 五灵脂 各 lg红 花 、 芎 、 胡各 6 , 0, 川 柴 E生地 1g 5 。脾 气亏
虚型用补 中益气 沥加 减: 参 lg黄 芪 3 焦 白术 、 党 o. , = 、 茂苓 当 归、 升麻炭 、 阿胶各 1g 炒柴胡 3 . 眼肉 5 , 姜 4 , 0, g龙 g炮 g 炙甘草
[]林文森 . 9 补肾药物治疗x D bJ 药物 性耳聋 的临床与 实验研
究 . 中西医结合 杂志 ,999 7 : 2 18 ,( )4 0 [0 1]乔岐 . 中国中西 医结合杂志 ,97 54 :1 19 ,()2 l
蜗毒性的保护作用
中药新药与 临床药理 ,99 1() 1 19 .03 :6 7
[1 凡成, 2]李 聂孝 平 , 姚箐 , 等
[1 1]赵文斌 , 家兰 . 王 中西 医结台治疗 老年 性耳 鸣耳聋 7 例 8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咽喉科 杂志 ,97 54 :0 —25 19 ,()24 0
性的保护作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84 t2 4 19 () 1 —1 [2 2]刘佳运 , 徐绍 勤 . 彭斌 , . 等 复聪片对老 年大 鼠耳蜗 内神

中西医结合诊治上消化道出血

中西医结合诊治上消化道出血


致 , 以益 气 摄 血 为 主 。 出 血 之 象 是 标 , 血 之 源 是 治 出
本 , 出血之 急 , 治其 本 , 量 出血 , 本兼 治 , 大 首 小 标 针对 病因, 是为治 本 。分述 如下 。 2 1 胃热 壅 盛 。主 症 : 热 作 痛 , . 灼 恶心 泛 呕 , 吐血 量
经 过仪 器 检查 , 液 分 析 , 准 确 诊 断 出 血 的 原 因 和 位 血 能
1 I 暴饮 暴食 , . 饮酒 过 度 , 过食 辛辣 , 胃有 积热 , 热伤 胃络 , 迫血外溢 而 吐血 。或脾 胃失 和 , 湿 生 痰 , 火 酿 痰 扰动 胃络而 吐血 。热郁肠 道 , 伤阴络 而致便 血。 灼 12 七 情所 伤 , . 郁怒 伤肝 , 气郁 结 , 肝 气郁 化火 , 火 肝
实 之 分 。 实 证 者 , 湿 热 下 注 大 肠 , 及 阴 络 ; 证 者 为 伤 虚
3 1 急救 .
对 中重 度 大 出血 , 其是 休 克患 者 , 尤 首要
任 务是抢 救休 克 , 迅速 补充血 容量 , 利用先进 的检查 并 手段 , 结合 病史 , 速 准 确诊 断 出血 原 因 , 快 制定 出手 术
病症。 2 中 医 的 辨 证 施 治 : 般 遵 循 血 证 论 治 , 证 属 吐 血 一 其
和便 血范 围。首先要 辨 清寒 热 虚实 , 次要 辨 清 标本 其
缓 急 。 吐 血 一 般 为 热 邪 所 致 , 降 逆 清 火 , 血 止 血 为 以 凉 大 法 , 血 多 由脾 胃虚 寒 , 虚 不 能 统 摄 , 络 损 伤 所 便 气 阴
多 , 鲜 红或 紫 暗 , 食 物 残 渣 , 色 夹 口臭 , 秘 , 红 , 便 舌 苔 黄 , 滑 数 。治 法 : 胃泻 火 , 血 止 血 。 方 药 : 心 汤 脉 清 凉 泻 加减 , 煎服 。 水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消化道肿瘤出血是因为肿瘤组织缺血性坏死造 成肿瘤表面糜烂、溃疡使血管破裂。 ---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多因门静脉 压力增高所致。 ---胆道结石、寄生虫合并胆道感染引起胆管粘 膜炎症水肿、糜烂、溃疡是引起胆道出血的常 见原因。 ---血液系统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往往是因 为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不全,凝血因子缺乏, 使凝血机制障碍、或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出血。
急性失血的全身症状消失;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不再下降,网织红细胞数天内恢复

正常; 血中尿素氮浓度下降渐至正常; 黑便量减少,由稀软转为成形或较干硬,颜色由黑色 转为正常的黄色; 放臵胃管或三腔管者,抽出液清白,未见血液; 肠鸣音不亢进。
鉴别诊断:
与呼吸道出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鉴别
来自呼吸道的咳血常见有支气管扩张、 肺结核等病,血色鲜红,常混有痰液和 气泡,伴咳嗽,喉痒,无黑便。而来自 消化道的呕血常由消化系统疾病所引起, 血色呈咖啡色,常混有食物残渣,伴有 恶心、呕吐和上腹部疼痛,有黑便。
诊断---出血部位与病因的诊断
器械检查
若患者有胃镜检查禁忌症或不愿进 行胃镜检查,或经胃镜检查出血原因不明,疑 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小肠段,可进行胃肠 钡餐造影、小肠灌钡造影检查。X线钡餐检查 多主张在出血停止和病情基本稳定数天后进行 为宜。选择性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99m锝标记 红细胞扫描、吞棉线试验及小肠镜检查等主要 适用于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由于胃镜检查已 能较确切搜寻十二指肠降段以上消化道病变, 故上述检查很少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饮食不节,热蕴胃 肠或燥火伤阴
忧思恼怒,肝郁 化火 劳倦过度,肝病胃 病日久,脾胃虚弱 肝病、胃病日 久,气滞血瘀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AFP升高→
• 黄疸:黄疸寒战发热伴右上腹绞痛而呕血者→ • 皮肤粘膜出血:呕血或便血伴皮肤粘膜出血者→
五、诊断要点:
• 有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病史 • 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或呕血、黑便
等。
(一)辅助检查:
• 血液检查:Hb、RBC反映出血程度; • 血尿素氮↑ :提示肠源性氮质血症; •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出血; • 内镜检查 :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
(四)贫血和血象变化
• 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在急性出
血后3~4小时开始减少;
• 白细胞在出血后2~5小时升高,可达1万
~2万;血止后2~3 天才恢复正常;
• 血小板略升高 • 但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
者,如原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血小 板计数可不增高
(五)发热
• 出血24小时内发烧,多数在38.5℃以
肝动脉瘤等引起者以黄疸为主要表现
• 出血多较突然、凶猛,体检可及肿大
而压痛的胆囊
四、临床表现
(一)呕血与黑便:
• 一般来说幽门以下出血易致黑便,而幽门以上出
血易致呕血
• 如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内未引起恶心、呕吐,则
全部向下排出呈黑便
• 如出血量大,在幽门以下血液反流到胃内引起恶
心、呕吐,亦可产生呕血
下,可持续3~5天。 发热机制尚不清 楚,一般认为是循环血容量减少,周 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障碍,与肠道积血、代谢产物吸收无 关。
(六)其他:原发病的症状
• 上腹痛:反复发作的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痛→ • 老年人出现无规律上腹痛、纳差和消瘦者→ • 肝脾大:肝脏明显肿大,质地硬并结节不平,
•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运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运用
6 2
少、 凝血功能 障碍 等血液 系统疾病 , 无前 列腺 素类药 物禁忌 且 近期未使用过前 列腺 素类药 物 , 其 中初产 5 6例 , 经产2 2例 , 年 龄2 1 — 4 1岁 , 平均 2 4 . 1±4 . 2岁 , 平均 产次 ( 1 . 1±0 . 3 )次 。 以上产妇随机分为两组 , 每3 9组例 , 两组产 妇一般资 料 比较 , 差 异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具 有可 比性 。 1 . 2 方法 : 观察 组产妇胎 儿娩 出后 , 立 即将米索前列 醇 4 0 0 n g 置人直肠 , 距肛 门深度约 6 c m左右 , 紧贴 于直肠前 壁 , 随即于产 妇臀部 肌肉注射益母 草注射 液 4 0 m g; 对照组 产妇胎 儿娩 出后 即给予肌 肉注射 缩 宫素 1 0 u g , 继 以缩 宫 素 2 0 u g+5 %葡 萄 糖 5 0 0 m l 静脉滴注 , 比较两组产妇在产后 2小时和 2 4小时 内出血 量及出血发生率 , 观察用药后血压 、 心率 、 血糖、 肝 肾功能变 化。 产后出血量的计算 : 采用容 积法和称重 法 , 分 别于产后 2小时 及2 4小时测定 出血量 。采用称重法测量两组用药后 2 、 2 4小时 内 出血量 ; 将灭菌纸垫置于 产妇臀部 , 以吸血后 纸垫重量 与原 纸垫重量之差 , 测得 出血量 (血液 比重 ) , 产后 2 4小 时内出血 量> 5 0 0 m l 者, 即可诊 断为为产后 出血 。 】 . 3 统计学处理 : 计数 资料 用 检验 , 计量资料用 t 检验 , 采 用S P S S 1 1 . 0软件处理 , P<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医辨证治上消化道出血

中医辨证治上消化道出血

家庭医药 2020.1146传统医学传统中医辨证治上消化道出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黄芩、白芍、栀子炭各12克,茜草根、柴胡各10克,茯苓15克,生地黄30克,龙胆草9克,甘草5克。

加减:伴发热黄疸者,加绵茵陈15克;胁痛明显者,加素馨花12克,佛手9克;呕血不止,乃肝热盛极,血络不宁,加用生大黄粉3~5克,以通腑清热,化淤止血;烦躁不安者,加水牛角、玄参各12克,以清营凉血宁心。

脾虚不摄证主症:大便色黑,伴体倦神疲,面色无华,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白及、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黄芪、仙鹤草各30克,当归、阿胶珠(烊化)、血余炭各12克。

加减:脾阳虚明显者,加用炮附子、炮姜炭各9克;兼肝郁者选加柴胡6克,佛手、郁金各9克;偏脾气虚者方可加用归脾汤加减;偏脾阳虚者方用黄土汤加减。

胃络淤阻证主症: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吐血紫暗或夹血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或有淤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淤汤加减。

柴胡、桃仁、当归各10克,牛膝、茜草根、生地黄各15克,红花6克,赤芍、枳壳各12克,三七(冲服)、甘草各3克,桔梗、川芎各9克。

加减:出血明显者,加藕节9克,蒲黄炭10克;淤血明显者,加丹参15克,五灵脂12克;肝郁气滞明显者,加延胡索12克,郁金9克;发热烦渴者,加牡丹皮9克,水牛角12克,清热凉血宁心;兼见宿食内停,吐血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莱菔子15克,山楂炭12克,以消食导滞,宽胸畅膈。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腺和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最为常见。

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失血的速度、出血前身体的健康状况及血红蛋白量。

少量出血(24小时<500ml),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心慌;中量出血(24小时为500~1000ml),血压在90mmHg,呕血伴黑粪;重度出血(24小时>1000ml),血压<90mmHg,有休克,如心率加速,肢冷,出汗,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昏厥;致死性出血24小时>2000ml。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食道癌
全 身 性 疾 病
急性感染: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流行 性出血热、重症肝炎,钩端螺旋体病 血液病:白血病、再障、血友病、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DIC。 尿毒症(尿毒症性胃肠炎) 结缔组织病:SLE、结节性多动脉炎、白 塞病或其他血管炎等。 其他:脑出血等。
临 床 表 现
临 床 表 现
取决于病变性质、部位、失血 量及出血速度。 也与病人年龄,心、肾功 能等全身表现有关。
黑 便
上消化道血液经过肠道时,经细菌 作用,血中的铁变成硫化铁,故排出黑 便。 呕血一定伴黑便 如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内未引起恶心、 呕吐,则全部自下排出呈黑便 出血量大,胃内压升高引起恶心、呕吐, 除黑便外还可呕血
呕 血
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呈
暗红色血块,甚至为鲜血,如食管V 曲张破裂。反之经胃酸充分作用后则 呈咖啡色或黑褐色。 有些病例,突然大量出血,由于肠蠕 动亢进,除呕血外,还可排出暗红色 甚至是相当新鲜的血便。
* 抑制胃酸分泌 * 降低门脉压 * 一般止血药物
抑制胃酸分泌
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 雷尼替丁 0.10 iv Bid 雷尼替丁抑酸作用比甲氰咪胍强6倍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洛赛克)40mg iv Bid 或 潘妥拉唑 40mg iv ,Bid 生长抑素: 主要有思他宁和善宁(奥曲肽)
药物引起的胃粘膜损害
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疼 、 保泰松、消炎痛) 抗肿瘤药 洋地黄 氯化钾 铁剂、碘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发病机制(以阿司匹林为代表)

阿司匹林等位点为3.5,在 PH>3.5溶液中, 以离子形式表现为水溶性物质。 在PH<3.5溶液中, 以非离子形式表现为脂 溶性,脂溶性阿司匹林能通过细胞膜。 在胃液PH<3.5, 阿司匹林很快被吸收, 脱 氢后形成水杨酸盐,因此,阿司匹林的损 伤作用是以阿司匹林与水杨酸盐两种化合 物进行的。

三黄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3例.

三黄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3例.

三黄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3例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药治疗三黄泻心汤/临床应用中分类号R259.73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

临床以呕血和黑便为主要特征,属中医的“血证”范畴。

迅速有效地止血是救治本病的关键。

我科1990年以来采用中药三黄泻心汤加味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炎症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3例,并与西药治疗组30例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科住院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炎症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83例,随机分为两组。

三黄泻心汤加味治疗组(治疗组)53例,男46例,女7例,年龄在18~61岁,平均41.7岁。

西药治疗组(对照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在20~60岁,平均42.3岁。

治疗前后纤维胃镜检查,治疗组53例中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6例、复合性溃疡6例、慢性胃炎4例、十二指肠炎3例;对照组30例中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复合溃疡4例、慢性胃炎2例、十二指肠炎1例。

两组病例病程多在1年以上,最长达30年。

两组病例均为急性出血病人,其中治疗组38例为第1次出血,4例为第2出血,5例为第3次出血,1例为第5次出血;对照组21例为第1次出血,5例为第2次出血,4例为第3次出血。

两组病例始发病情基本相似,均有黑便、大便潜血强阳性,呕血、低血压,例数比例两组基本一致。

两组出血情况:按全国中医治疗血证(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程度标准判断,治疗组属轻度出血32例(出血量在400毫升以下,黑便成形),中度出血13例(出血量在400~1000毫升之间,黑便不成形),重度出血8例(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黑便呈稀溏);对照组属轻度出血18例,中度出血8例,重度出血4例。

入院时检测血红蛋白,治疗组血红蛋白>100克/L者31例,<100克/L者22例;对照组血红蛋白>100克/L者17例,<100克/L者13例。

中医四诊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评估中应用与论文

中医四诊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评估中应用与论文

内蒙古中医药*江苏省中医院(210029)2012年9月11日收稿摘要:本文收集上消化道出血病人60例,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收集有关病人健康和疾病的资料,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辨证治疗,辨证护理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便更能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配合抢救,挽救病人的生命。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四诊;护理评估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24-0136-02中医四诊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与体会黎军*动和被动屈伸双下肢,并做直腿抬高运动,辐度逐渐增大。

术后4~5天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先用五点支撑法,3天后增加飞燕式,2周后改用三点支撑法。

3.4饮食护理:术后禁饮食6h 后,按骨伤科分散辨证施食[2]。

术后1~2周气滞血淤饮食宜清淡可口,食易消化而富含有营养的饮食,如蔬菜、米粥等,忌油腻生冷酸辣之品;2~6周筋骨未接,应进清补之口,如牛奶、维生素等以促进气血的恢复。

6~8周则进滋补肝肾及含大量蛋白质、钙磷的食物,如骨头汤、动物肝脏等,以补养气血,强筋壮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4出院指导嘱病人调情志,慎起居,保持良好的心情和舒适的环境,卧硬板床休息,近期避免长时间坐位,腰部保暖、防寒、防潮。

持之以恒地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

1个月内带腰围下床,3个月内不负重,半年内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弯腰拾重物,避免腰部受伤。

均衡饮食,防止便秘,如出现持续性腰腿痛等异常及时复诊。

5小结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并做好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功能锻炼在术后恢复中尤其重要。

腰背肌锻炼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利于增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复发。

直腿抬高训练可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对腰椎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近远期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方案是什么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方案是什么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方案是什么“消化道”这个词想必大家听起来并不陌生,是人体内部的重要结构之一,从人体口腔开始,一直到肛门为止,这部分的长度大约在7~9米之间,包括口腔,咽喉,食道,胃和小肠这几大部分。

医学上将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其中上消化道是指位于十二指肠以上的部分,下消化道是指位于空肠以下的部分。

人吃五谷杂粮就免不了发生各种疾病,尤其是出现各种消化道系统方面的问题。

就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人体的食道,当胃和十二指肠有出血症状时,就将这种症状称为上消化道出血。

通常情况下,医学上将该病大致分为三类:急性大出血,慢性隐性出血和慢性显性出血。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可以多加了解,本篇文章将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症状,护理与治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预防这些方面进行科普。

一、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多种,最常见的就是胃溃疡出血,因此,患者要积极治疗胃溃疡出血,才能有效地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由肝脏病变引起胃部血管静脉曲张,也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另外,一些胃癌和胃炎患者也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二、症状一些人群可能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知识了解甚少,上面讲了该病的病因,接下来就简单说说出现该病时的一些症状,希望能对患者朋友们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患者出现呕血和黑便时,很可能就患上了上消化道出血症,这种症状与出血的量和出血的速度有关,在出血量比较少,血流的速度缓慢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出现呕血现象,患者也不容易觉察到。

但是当出现血流速度过快,血流量比较大时,患者就会出现呕血,情况危急的还会出现头晕,全身发冷,四肢无力,昏厥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当人体上消化道出现大量失血时就会排出黑便,如果当血流量较大,在体内停留时间比较短,这时大便会呈现暗红色。

除了这两种常见症状以外,还会有一些并发症,比如发热和贫血。

当机体失血到一定程度,无疑会造成人体失血性贫血,如果一旦贫血严重,则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甚至出现昏厥等现象,病情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现象,危及生命。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简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简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简述摘要】目的用中医药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方法根据上呼吸道出血的类型,专方专治。

结论根据病人不同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对症诊疗,专方专治,效果良好。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专病专方专方专治【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367-02上消化道出血属于祖国医学血证中“吐血”及“便血(远血)”范畴。

如《诸病源候论》说:“上焦有邪则伤诸脏,脏伤则血下入于胃,胃得血则闷满气逆,气逆故吐血也。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且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原理,是在脏腑病变、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导致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脉损伤,血溢于外所致。

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病机虽较为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临床分实证和虚证。

随着疾病的发展演变,不断地发生病理变化,而产生各种证候类型,所以病因最后还是与脾有密切关系。

中医药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具有副作用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现将前人不同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1.辨证分型治疗全国中医急证协作组于1987年8月建议,拟将上消化道出血分为:胃中积热、肝火犯胃、脾虚不摄、气衰血脱四型。

治疗分别选用泻心汤或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归脾汤或黄土汤、独参汤或生脉散、参附汤为代表方加减[1]由于各医家在临床上的认识角度不同,其分型有所分歧,用药差异更大,笔者根据杨殿洪、黎琮毅、周辉学等医家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辨证分型,大致总结为以下四型:1.1胃热壅盛型: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大色黑如漆。

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治疗多以泻心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十灰散等加减治疗。

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丹皮、栀子大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等[1,2,3,4,6]。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
择]1000字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由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粘膜破坏或溃疡,导致胃肠道黏膜血管破裂出血的疾病。

该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其主要症状为呕血、黑便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以下是808方案的具体介绍。

1. 中药治疗方案
(1)活血化瘀:白芍、川芎、三七、丹参等
(2)清热止血:蒲公英、地榆、凋萎藤、栀子等
(3)平肝健脾:柴胡、泽泻、茯苓等
(4)调整胃肠功能:半夏、木香、草果等
2. 西药治疗方案
(1)止血药物:如氨甲泼尼龙、卡介苗、丙戊酸、安络血、分层红等
(2)消炎药物:如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等
(3)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
(4)胃肠道保护药物:如铝碳酸镁、麦角新碱等
3. 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1)补充维生素K、维生素C等有助于血管修复和减少炎症反应的物质
(2)适当饮食,避免刺激性、难消化食物
(3)口服或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即808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2022年版吐血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2022年版吐血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吐血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临床路径(2022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吐血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吐血病(TCD编码:BNP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ICD-10编码:K92.2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8年)》(《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内科杂志,2018年)。

根据《亚太地区工作组关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共识意见:2018年更新》(Gut,2018,67(10):1757-1768.)《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2019)》(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2):203-219.)。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吐血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吐血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证候:胃热炽盛,络破血溢证脾不统血,血溢脉外证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吐血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第一诊断为吐血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吐血病TCD编码:BNP120与ICD-10:K92.208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病程在48小时以内的患者,可进入本路径。

3.有呕血、便血(包括黑便、血便)等表现,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同意胃镜检查且无胃镜禁忌者。

4.消化道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的出血,不进入本路径。

5.需要手术止血或内镜止血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6.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调养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调养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调养要点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呕血、黑便是其常见临床症状,其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等。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日饮食不当。

健康教育一、饮食指导1.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日常饮食应当注意什么?日常饮食对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及预后有很大关系,故应引起重视,应注意以下5点。

(1)饮食要有节制,吃坂定时足量,细嚼慢咽,不同时看电视报纸等引起注意力分散。

既往有胃溃疡病史的病人,在溃疡活动期,以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好。

(2)食物要容易消化,并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的食物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热量的食物有稀饭、细面条、软米饭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鸡蛋、瘦肉、豆制品等。

(3)不吃煎炸油腻的食物,不吃较硬的食物,如坚果类,以免损伤胃肠黏膜,引起出血。

(4)对于病情较轻、出血量小的病人而言,不需要禁食。

但进食的种类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且食物不能过热。

如豆浆、稀米汤、面条等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性较小,可以食用。

(5)如果病人出现的是大出血、幽门梗阻、呕吐频繁,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则应立即禁食,去医院就诊。

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可以喝牛奶吗?怎么喝可起到预防出血的效果?经常喝牛奶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溃疡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多因酸性胃液销蚀胃壁,损伤血管所致,为防止晚间胃酸分泌高峰期分泌过多胃酸,临睡时喝杯热牛奶,可保护胃黏膜并中和胃酸,并可有效地预防反复发作的胃出血。

3.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酒、烟、浓茶、咖啡可以饮用、吸食吗?经常饮用烈性酒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禁饮。

长期嗜酒,对肝脏的损害也较大,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极易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烟叶中的有害成分对消化道黏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易使消化道黏膜发炎,造成幽门及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紊乱,以致胆汁及胃内容物反流,加重病情。

13急诊科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13急诊科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呕血/便血》(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

(1)呕血: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混有胃液;初起常有恶心,胃部不适或疼痛,脘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可见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或晕厥,以及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2)便血: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或色黑呈柏油状;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出血量过多,可有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内科杂志,2015年)。

(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内镜检查禁忌症,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人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二)证候诊断1.胃热炽盛,络破血溢证: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伴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不统血,血溢脉外证:吐血或黑便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伴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文字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文字

上消化道出血便血(吐血)的中医综述该病属于祖国医学“便血”(吐血)范畴,早在《内经》就对“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篇》“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塞淫所胜,……民病厥心痛, 呕血,血泄,……,岁少阴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 甚则血便”,“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口烂、血溢、血泄”,《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阴阳别论》“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认为“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失节,劳累过度,七情内伤及外感六淫致胃肠积热,肝郁化火,湿热下注和邪留五脏,但此时尚无方药记载。

《金匾要略》则较详细记载了便血,吐血的辩治规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 脉沉弦者妞,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渴者,必吐血”,“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心气不足,吐血蛆血,泻心汤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总结“便血”的病机主要是两条:一是火热迫血妄行,二是虚寒气不摄血。

并给予具体治法和方药,其理论和方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并一直沿用至今。

隋嘿元芳《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夫吐血者,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损所致也……”, ,’,自主血,肝藏血,愁忧思虚则伤心,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心二脏伤,故血流散不止,气逆则呕而出血”,“热气在内,大便下血,鲜而腹痛, 冷气在内,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不甚痛”,“远近者,病在上下焦也”,提出虚损,饮酒可致吐血,对七情内伤所致便血(吐血)作了更进一步综述,并对便血的出血部位和辩证论治作了准确的分析,与现代医学比较吻合。

唐《备急千金要方》创制了生地黄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胃热吐血,以达凉血止血目的。

宋《济生方》提出治血四法“风者散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虚则补之”,认为风邪入肠胃也致便血,即后世所说的肠风下血,并提出用散风除邪以达止血目的。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可伴有相关病症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急症。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缘由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裂开、应激性溃疡等。

临床可依据病史、X线钡餐造影、胃镜、B超检查等,明确引起出血的原发病。

本病属中医血证中的“吐血”、“便血”范畴。

社区医生遇到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患者时,在乐观分析推断可能的病因时,应同时进行治疗,以防止患者发生休克或已有休克者进一步恶化而危及生命。

本文特从中西医的不同角度动身探讨一下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方案一般治疗方案大出血宜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头侧位,对于呕血病人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吸入气管发生窒息;已有休克或老年患者应赐予吸氧;有呕血或出血量大或考虑为食管静脉裂开出血者应禁食,少量出血可适当进流食;对肝病患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

应加强护理,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及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通路,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和心电图监护。

补充血容量方案首先可输入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血浆代用品,以及与体液等渗的盐水和葡萄糖溶液;右旋糖酐24小时内≤1 000 ml,以免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加重出血倾向。

对于失血过多者或已消失休克表现者,当血红蛋白6时,才有利于诱导血小板向出血部位聚集,以促进凝血块的形成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此外,pH>6时,胃蛋白酶的活性丢失,使凝血块中的纤维蛋白不再发生溶解,使已形成的凝血块不再被消化、破坏,从而可更好地达到止血的目的。

②生长抑素:讨论证明,生长抑素有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因此,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裂开出血有较满足的疗效。

常用的制剂有两种,即14肽的生长抑素(施他宁)及8肽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善宁)。

生长抑素对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等疾病所致的出血亦有效。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

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

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

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

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

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

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小蓟10g,侧柏叶10g,茜草根10g,白茅根10g,棕枢!炭10g,牡丹皮10g,炒桅子10g。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IOgo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并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根据临床表现,其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畴。

本病来势凶猛,病情急重,随时可出现亡阴、亡阳之脱证,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和劳倦过度有关。

胃热内盛,火伤胃络,或忧思恼怒,肝火横逆犯胃,灼伤胃络而吐血,损伤肠络而为便血。

或禀赋不足,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发生本病。

另外呕血、便血不止,气随血脱可致亡阴、亡阳之脱证。

辨证分型胃中积热证:
吐血紫暗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大便黑如漆,口干喜冷饮,胃脘胀闷灼痛。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1/ 6
主要药物:
大黄、当归、白芍、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栀子、甘草。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热伤胃阴,加麦门冬、石斛、天花粉。

肝火犯胃证:
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泄肝清胃,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主要药物: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可加白茅根、茜草、旱莲草加强止血;吞酸者加乌贼骨、贝母。

脾不统血证: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溏,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主要药物:
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及、仙鹤草、乌贼骨、
---------------------------------------------------------------最新资料推荐------------------------------------------------------ 阿胶。

脾胃虚寒者加熟附片、炮姜,或改用柏叶汤;出血量多者,可加地榆炭、侧柏叶、血余炭。

气随血脱证:
吐血量大,大便溏黑甚则紫暗,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眩晕心悸,烦躁口干,神志恍惚,甚或昏迷。

舌淡红,脉细数无力或脉微细。

【治法】益气摄血,回阳固脱。

【方药】独参汤或四味回阳饮加减。

主要药物:
人参、制附子、炙甘草、炮姜。

经验方 1.朱良春方【功效】回阳止血。

【药物组成】制附子 9 克,红人参 10 克,生白术 10 克,炮姜炭 10 克,炙甘草 8 克,灶心黄土(包煎) 60 克,三七粉(分吞) 5 克,乌梅 20 克,阿胶 15 克。

【用法】水煎两次,取汁约 300 毫升,熔入阿胶,待药液微温少少服之。

【主治】气随血脱证。

2.胃血宁 I 号、胃血宁 II 号【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药物组成】胃血宁 I 号:
3/ 6
紫珠叶粉 2 克,白及粉 3 克,乌贼骨粉 5 克,生大黄粉 1.5克,混合装入塑料袋内,封口。

胃血宁 II 号:
血余炭粉 2 克,紫珠叶粉 2 克,白及粉 3 克,乌贼骨粉 5 克,生大黄粉 1.5 克,混合装入塑料袋内,封口。

【用法】每次一包,每日 3 次,温开水送服。

【主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胃中积热证:
取上脘、内庭,针用泻法:
肝火犯胃证:
取不容、劳宫、梁丘、太冲、地五会,针用泻法;脾胃虚弱证:
取中脘、脾俞、足三里、隐白,针用补法加灸。

2.穴位贴敷法(1)栀子 1 克,郁金 6 克,白芷 6 克,大黄 15 克,共为细末,韭菜汁调成糊状,敷于膻中、上星、上脘三穴,药干另换新药。

适于热盛伤络型。

(2)白芷、炒栀子各适量,水煎,布包药渣趁热敷胸口,适于热盛伤络型。

(3)紫珠草、地稔根各 150 克,水煎,浓缩 500 毫升(可按此比例制取药液),用时先取 300 毫升,用胃管注入胃内,左右变换体位,使药液与胃各部充分接触,然后抽出。

---------------------------------------------------------------最新资料推荐------------------------------------------------------ 另取 200 毫升注入胃内保留。

(4)吴茱萸末适量,醋调敷于涌泉穴。

3.敷脐疗法(1)大黄 30 克研细末,加米醋适量调成膏状敷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3~5 次为一疗程。

适于胃热壅盛型。

(2)大黄、栀子各 20 克,研细末,米醋适量,用法同上。

适于肝火犯胃型。

(3)鲜小蓟、鲜旱莲草各适量,捣烂取汁,大蒜一枚捣如泥,与西瓜霜 15 克和匀成膏状,敷于脐窝及双侧涌泉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适于吐血不止者。

4.中成药(1)云南白药:
功能化痰止血,活血止痛。


每次一克,吞服,每日 4 次。

(2)参三七粉:
3 克,口服,每日 3 次。

用于各种部位出血。

(3)大黄粉:
5/ 6
3 克,口服,每日 3 次。

用于各种部位出血。

(4)白及散:
6 克,口服,每日 2~3 次。

用于吐血、便血、肺伤咯血、金疮出血等。

(5)乌芍散:
6 克,口服,每日 2~3 次。

用于消化道出血。

(6)十灰散:
3~6 克,口服,每日 2~3 次。

用于血溢妄行出血。

5.中药针剂(1)生脉注射液:
功能益气回阳养阴。

每次 20~40 毫升,用 5%~10%葡萄糖稀释静脉滴注。

(2)参附注射液:
功能益气回阳固脱。

20~100 毫升加入 5%~10%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

6.其他疗法内镜对出血灶喷洒止血,常用云南白药、参三七粉、白及粉、复方五倍子液等药物局部止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