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诗歌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海:自由精神的见证与象征———普希金《致大海》
普希金是俄罗斯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在短短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八百余首抒情诗。他的抒情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颂歌、哀歌、情歌,也有讽刺诗、祝辞、风景抒情诗等。他的诗歌语言既活泼、潇洒、豪放,又结构整齐、韵律严谨。他的诗作思想、情感、意境与音乐性浑然一体,堪称美的典范。
普希金所生活的时期正是十九世纪初俄国沙皇专制最黑暗的时期,一个专制整体是害怕异端和自由的声音的,于是在这个体制上都会设有一个宣传部门用以监控舆论,比较代表性的是希特勒第三帝国的戈培尔领导的宣传部。在普希金时代的沙俄政府也有一大批书籍检察官从事这样的工作,普希金一些列歌颂自由抨击沙皇政府的诗篇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惊恐与警觉,他们严格查禁普希金的作品,并且对诗人展开了人身迫害,准备将他流放到遥远荒凉的西伯利亚,但是由于当时的文坛领袖,发现普希金的如科夫斯基,普希金外交部的领导以及他的母校--皇村中学的求情,普希金也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两年内不写反对沙皇的任何东西,普希金才得以免赴西伯利亚服劳役,但是依旧被流放到南俄地区。
其实读到普希金的生命历程的时候,我有种感慨,俄罗斯的沙皇毕竟还是没有中国的封建帝王来的更专制,他毕竟没有把我们的诗人直接杀掉,否则后面也就没有《耶铺盖尼奥涅金》了。
总之1820年5月普希金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在这段苦闷的日子里,大自然成为了他派遣心绪的朋友,在流放敖德萨期间,普希金曾经打算逃亡海外,脱离国内严酷的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但是最终未果,否则也许他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结局。西方很多知识分子在蒙受政治打击和迫害的过程中都愿意选择流亡,但是如果你仔细整理这些流放者,可能会发现他们都走的是一条逐渐向西方路线。
无论如何敖德萨的大海冲涤着他心头的苦闷,他经常一个人徘徊在海边思索,大海的博大,惊涛拍岸的气势,海风拂煦的自由畅快激发着诗人新的创作热情,1824年在由敖德萨前往他父亲的家乡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期间,普希金创作完成了他生命中又一个经典诗篇--《致大海》。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岛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致大海》充分表现了浪漫主义抒情诗的特点。首先,全诗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抒情性,抒情主人公“我”始终高高地孤傲地站在大海的对面,时而高昂,时而沉郁,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浮想万千:“我”告别、“忘我”谛听、“我”向往......诗人将自己的激情投入到自然景物中,一一点染了大海的各种景致:蓝色的波浪、沉郁的吐诉、海底的喧嚣......其次,写实手法和象征手法二者并用。在诗人笔下,大海既是具体的实在,也是理想的境界。在状写大海的各种情态的时候,诗人尊重大海的本来面貌,既写它的优美,又写它的
残酷。然而无论是大海,还是我的告别,亦或是与大海有关的故事,都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再次,一系列的对应关系(大海和“我”的对比,大海与现实的对照,告别大海和拥有大海的前后呼应),也构成本诗的一个艺术特色。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