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高一化学专题1第二单元第1课时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专题1-第2单元-第1课时.pptx

【答案】 (1)BCEF (2)Fe2(SO4)3+3BaCl2=== 3BaSO4↓+2FeCl3,MgCl2+2NaOH===Mg(OH)2↓+ 2NaCl,FeCl3+3NaOH===Fe(OH)3↓+3NaCl,CaCl2+ Na2CO3===CaCO3↓+2NaCl,BaCl2+Na2CO3=== BaCO3↓+2NaCl,NaOH+HCl===NaCl+H2O,Na2CO3 +2HCl===2NaCl+H2O+CO2↑ (3)盐酸 过滤 漏斗、 烧杯、玻璃棒
(2)渗析法。 渗析又称透析,是一种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操 作,利用半透膜对溶质的选择透过性,实现不同性质溶质 的分离,即利用半透膜能透过小分子和离子,但不能透过 胶体粒子的性质,可除掉作为杂质的小分子或离子。 (3)升华。 实验原理:利用固体混合物中的某一成分加热到一定 温度时,可直接变为气态,而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如碘 (I2)、萘的升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的掌握 情况。(1)Ba(NO3)2、K2CO3、稀硫酸都会使食盐水中引入新的 杂质离子。(2)化学药品的加入顺序可以是: BaCl2―→Na2CO3―→NaOH―→盐酸,或NaOH―→ BaCl2―→Na2CO3―→盐酸,或BaCl2―→ NaOH―→Na2CO3―→盐酸,无论采用哪种加入顺序, Na2CO3必须在BaCl2之后加入,以除去过量的BaCl2,加入盐 酸放在最后一步,以便除去多余的NaOH和Na2CO3。(3)在加 入盐酸之前,要将沉淀物过滤出来,否则Mg(OH)2、 Fe(OH)3、CaCO3、BaCO3等会被盐酸溶解,导致除杂失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乙醇为有机溶剂,可以用来萃取碘水中的碘 B.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可用萃取分液法 C.除去KNO3中的NaCl杂质可采用结晶、重结晶方法 D.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可采用过滤方法 E.除去乙醇中少量的水可先加适量CaO后,加热蒸馏 F.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液体中 G.分液时,先从上口倒出上层液体,再从下端放出下 层液体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专题2第二单元第1课时

2NaCl(熔融)=====2Na+Cl2↑
电解
问题探究
1.Na与O2反应一定生成Na2O2吗? 【提示】 不一定,常温下生成 Na2O ,加热 生成Na2O2。 2.钠块为什么浮在水面,且能熔化成小球? 【提示】 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与水反应放热, 钠的熔点较低,使钠熔化成小球。 3.Na与O2、H2O的反应体现了Na的氧化性还 是还原性? 【提示】 钠的还原性。
课前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讲练
探究整合应用
知能优化训练
课前自主学案
自主学习
一、钠的结构 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失去 最外层一 2 .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容易 _______ +1 价,在反应中显示 个电子,显________ _________ 强还原 性。
二、钠的物理性质和保存方法 银白色固体 小 ,熔 钠是_______________ ,密度比水 ____ 低 ,硬度较_______ 小 ,实验室将钠保 点较______ 煤油 存在_________ 中。 三、钠的化学性质 1.与O2反应 (1)将一小块切去表层的钠,露置于空气中, 银白色变暗 片刻后,钠表面由__________________ ,生 成了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 4Na+O2===2Na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 根据该同学的设想可知实验探究的 目的是验证 Na 与 CuSO4 溶液反应是否有铜生 成。 (2) 由于 Cu(OH)2 是难溶性的碱,可与稀酸反 应,而 Cu 不与稀酸 ( 盐酸或硫酸 ) 反应,故只 需将所得沉淀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看沉淀 是否完全溶解即可。 (3) 由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分两步进行:①金属 钠与 CuSO4 溶液作用制备 Cu(OH)2 沉淀,所 给必需品缺少镊子、烧杯;②将制得的 Cu(OH)2 沉淀溶于稀酸,缺少的试剂为稀盐 酸或稀硫酸。
电解
问题探究
1.Na与O2反应一定生成Na2O2吗? 【提示】 不一定,常温下生成 Na2O ,加热 生成Na2O2。 2.钠块为什么浮在水面,且能熔化成小球? 【提示】 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与水反应放热, 钠的熔点较低,使钠熔化成小球。 3.Na与O2、H2O的反应体现了Na的氧化性还 是还原性? 【提示】 钠的还原性。
课前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讲练
探究整合应用
知能优化训练
课前自主学案
自主学习
一、钠的结构 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失去 最外层一 2 .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容易 _______ +1 价,在反应中显示 个电子,显________ _________ 强还原 性。
二、钠的物理性质和保存方法 银白色固体 小 ,熔 钠是_______________ ,密度比水 ____ 低 ,硬度较_______ 小 ,实验室将钠保 点较______ 煤油 存在_________ 中。 三、钠的化学性质 1.与O2反应 (1)将一小块切去表层的钠,露置于空气中, 银白色变暗 片刻后,钠表面由__________________ ,生 成了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 4Na+O2===2Na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 根据该同学的设想可知实验探究的 目的是验证 Na 与 CuSO4 溶液反应是否有铜生 成。 (2) 由于 Cu(OH)2 是难溶性的碱,可与稀酸反 应,而 Cu 不与稀酸 ( 盐酸或硫酸 ) 反应,故只 需将所得沉淀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看沉淀 是否完全溶解即可。 (3) 由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分两步进行:①金属 钠与 CuSO4 溶液作用制备 Cu(OH)2 沉淀,所 给必需品缺少镊子、烧杯;②将制得的 Cu(OH)2 沉淀溶于稀酸,缺少的试剂为稀盐 酸或稀硫酸。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22页 0128页 0149页 0189页 0240页 0268页 0330页 0387页 0446页 0448页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专题一综合复习 第一单元 பைடு நூலகம்、溴、碘及其化合物 专题二 综合复习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附录I 原子质量表 附录III 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高中苏教版化学必修1 目录课件PPT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第2课时 物质的量 第3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4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第2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第3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专题复习课 专题 Nhomakorabea合测评(一)
专题复习课 专题综合测评(二)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1课时 铝及铝合金 第2课时 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专题复习课 专题综合测评(三)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第1课时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第2课时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氯气的生产原理及其性质 第2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微专题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3课时 溴、碘的提取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第2课时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第3课时 离子反应 微专题2 离子推断 第4课时 镁的提取及应用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第1课时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第2课时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第3课时 硝酸的性质 微专题3 常见气体制备装置
专题复习课 专题综合测评(四)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第2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第3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专题复习课 专题 Nhomakorabea合测评(一)
专题复习课 专题综合测评(二)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1课时 铝及铝合金 第2课时 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专题复习课 专题综合测评(三)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第1课时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第2课时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氯气的生产原理及其性质 第2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微专题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3课时 溴、碘的提取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第2课时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第3课时 离子反应 微专题2 离子推断 第4课时 镁的提取及应用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第1课时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第2课时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第3课时 硝酸的性质 微专题3 常见气体制备装置
专题复习课 专题综合测评(四)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高一化学课件:专题二第1单元课时1PPT

高中化学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zxxk
zxxk
z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xk
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表
元 浓度 元 浓度 素 (mg/L) 素 (mg/L)
锂 0.17 铷 0.12 硼 4.6 锶 8 钠 10770 钼 0.01
元 浓度 元 浓度 素 (mg/L) 素 (mg/L)
钾 380 铯 0.0005 钙 400 钡 0.03 钴 0.0005 金 0.000004
1.13
0.56
1.20
0.91
1.21
0.05 3.26 0.004 0.008
1.22
0.015 9.65 0.01 0.04
1.26
0.01 2.64 0.02 0.02 0.04
1.31
1.40 0.54 0.03 0.06
思考: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氯化钠经过提 纯,都有哪些用途呢? 1、工业上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取氯气和金属钠。
2NaCl2Na+Cl2↑ 2、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烧碱、氯气和 氢气。 (氯气的生产原理)
2NaCl+2H2O2NaOH+H2↑+Cl2↑
镁 1290 硫 885 氯 19350
银 0.00004 镍 0.002 镉 0.00011 溴 67 碘 0.06
汞 0.00003 铀 0.003
盐田法晒盐
粗 盐
氯化钠晶体
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
(表中数据为每升海水析出各种盐的克数单位g/L)
海水密度(g/L) CaSO4 NaCl MgCl2 MgSO4 NaBr2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zxxk
zxxk
z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xk
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表
元 浓度 元 浓度 素 (mg/L) 素 (mg/L)
锂 0.17 铷 0.12 硼 4.6 锶 8 钠 10770 钼 0.01
元 浓度 元 浓度 素 (mg/L) 素 (mg/L)
钾 380 铯 0.0005 钙 400 钡 0.03 钴 0.0005 金 0.000004
1.13
0.56
1.20
0.91
1.21
0.05 3.26 0.004 0.008
1.22
0.015 9.65 0.01 0.04
1.26
0.01 2.64 0.02 0.02 0.04
1.31
1.40 0.54 0.03 0.06
思考: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氯化钠经过提 纯,都有哪些用途呢? 1、工业上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取氯气和金属钠。
2NaCl2Na+Cl2↑ 2、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烧碱、氯气和 氢气。 (氯气的生产原理)
2NaCl+2H2O2NaOH+H2↑+Cl2↑
镁 1290 硫 885 氯 19350
银 0.00004 镍 0.002 镉 0.00011 溴 67 碘 0.06
汞 0.00003 铀 0.003
盐田法晒盐
粗 盐
氯化钠晶体
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
(表中数据为每升海水析出各种盐的克数单位g/L)
海水密度(g/L) CaSO4 NaCl MgCl2 MgSO4 NaBr2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6.两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①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 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这样可以克 服依据单一标准对物质分类的局限性。
②举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Na2CO3进行分类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钠盐 Na2CO3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碳酸盐 按其溶解性来分类,属于易溶性盐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 1 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图1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图2
图书馆使用分类法对书籍进行分类
当你走进大型商场的时候,会很顺利地购买到自己称心 如意的商品;当你走进图书馆的时候,会很快借阅到自己需 要的书籍,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总是把大量 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所谓分类,就是根 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 的逻辑方法。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种物质,请 思考一下,我们是如何对其进行分类的?分类的依据是什 么?
在不同的物质和它所属的类别之间进行连线 某些盐的交叉分类
某些碱的交叉分类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①化合物的树状分类
②石油加工产品及其用途的树状分类
7.分类法的应用 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合理的分类可以帮助 我们对事物的处理举一反三,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 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要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2)由于科学分类系统反映了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联系,因 而可以根据系统的特性推出某些未被发现的事物的性质,进 而为科学预见奠定基础。
3.分类的主要规则 (1)每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 (2)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 (3)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 专题2第一单元第1课时 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性质 课件(32张)

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氯水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现象 溶液呈浅黄绿色,
有刺激性气味
溶液变蓝
布条褪色 有气泡产生、氯水
颜色逐渐消失 先变红后褪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气泡
起作用的微粒 Cl2
Cl2 HClO HClO
H+、HClO Cl- H+
3.次氯酸的性质 (1)强氧化性:能杀死水中的细菌,具有消毒作用。 (2)不稳定性:2HClO==光=照==2HCl+O2↑。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实验室常用 MnO2 或 KMnO4 与浓盐酸反应制取 Cl2: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2)制备气体的类型:固体+液体――△→气体。
(3)收集方法: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若要得到纯净的氯气, 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 (4)净化方法:由于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制得的氯气中混有氯 化氢和水蒸气。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通常用饱和食盐水,干 燥氯气用浓硫酸。 (5)尾气处理:由于氯气有毒,污染环境,所以通常用碱液(如 NaOH 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2.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将以上装置的编号及化学方程式填入下表:
制取的 气体
氧气
氢气 二氧化
碳
发生 装置
A
B B
收集装 置
C、D
C、E D
化学方程式
2KClO3
=M==nO=2= △
2KCl
+
3O2
↑
或
2KMnO4==△===K2MnO4+MnO2+O2↑
Zn+H2SO4===ZnSO4+H2↑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了解氯等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 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 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 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 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现象 溶液呈浅黄绿色,
有刺激性气味
溶液变蓝
布条褪色 有气泡产生、氯水
颜色逐渐消失 先变红后褪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气泡
起作用的微粒 Cl2
Cl2 HClO HClO
H+、HClO Cl- H+
3.次氯酸的性质 (1)强氧化性:能杀死水中的细菌,具有消毒作用。 (2)不稳定性:2HClO==光=照==2HCl+O2↑。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实验室常用 MnO2 或 KMnO4 与浓盐酸反应制取 Cl2: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2)制备气体的类型:固体+液体――△→气体。
(3)收集方法: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若要得到纯净的氯气, 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 (4)净化方法:由于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制得的氯气中混有氯 化氢和水蒸气。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通常用饱和食盐水,干 燥氯气用浓硫酸。 (5)尾气处理:由于氯气有毒,污染环境,所以通常用碱液(如 NaOH 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2.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将以上装置的编号及化学方程式填入下表:
制取的 气体
氧气
氢气 二氧化
碳
发生 装置
A
B B
收集装 置
C、D
C、E D
化学方程式
2KClO3
=M==nO=2= △
2KCl
+
3O2
↑
或
2KMnO4==△===K2MnO4+MnO2+O2↑
Zn+H2SO4===ZnSO4+H2↑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了解氯等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 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 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 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 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高一苏教版化学ppt课件ppt课件ppt

酸碱反应规律
酸碱反应的规律和原理,如质子理论、电子 理论等。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
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 键决定了化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原理,如电子转移规 律、氧化还原电位等。
无机化合物的应用与合成
无机化合物的应用
无机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 面的应用,如硫酸、硝酸、氢氧化钠 等。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无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无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方法和技术 ,如蒸馏、萃取、重结晶等。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技术,如沉 淀法、氧化还原法、电解法等。
05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研究反应快慢的规律,包括浓度 、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对反应
速率的影响。
化学平衡
研究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反应平衡的 原理,包括平衡常数、平衡移动原 理等。
高一苏教版化学ppt课件 ppt课件
• 化学基础知识 • 化学实验基础 • 有机化学基础 • 无机化学基础 • 化学反应原理 • 化学与生活
01
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 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详细描述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分子、原子等微 观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变化规律。它涉及到物质的合成、分 解、反应以及性质等方面的研究。
化学元素周期表
总结词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 数从小到大排列而成的表格,包 含了所有已知元素的名称、符号 、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详细描述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 要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 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从 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酸碱反应的规律和原理,如质子理论、电子 理论等。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
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 键决定了化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原理,如电子转移规 律、氧化还原电位等。
无机化合物的应用与合成
无机化合物的应用
无机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 面的应用,如硫酸、硝酸、氢氧化钠 等。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无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无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方法和技术 ,如蒸馏、萃取、重结晶等。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技术,如沉 淀法、氧化还原法、电解法等。
05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研究反应快慢的规律,包括浓度 、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对反应
速率的影响。
化学平衡
研究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反应平衡的 原理,包括平衡常数、平衡移动原 理等。
高一苏教版化学ppt课件 ppt课件
• 化学基础知识 • 化学实验基础 • 有机化学基础 • 无机化学基础 • 化学反应原理 • 化学与生活
01
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 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详细描述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分子、原子等微 观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变化规律。它涉及到物质的合成、分 解、反应以及性质等方面的研究。
化学元素周期表
总结词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 数从小到大排列而成的表格,包 含了所有已知元素的名称、符号 、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详细描述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 要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 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从 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高一化学课件:专题二第2单元课时1.pptx

7、一块表面已被氧化的钠,质量为10.8g,将其 放入100mL水中,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 ,则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将2.3g钠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 数是(不考虑水的挥发)()zxxk A.等于2.3%B.等于4% C.大于2.3%,小于4%D.不能确定
5、将1克的下列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A.锌B.铁C.铝D.钠
6、关于Na原子和钠离子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相差1个电子层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钠原子的半径比钠离子大 D.它们核内的质子数相同
2、与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练习:
1、金属钠应保存在() A.空气中B.水中C.煤油中D.密闭容器中
2、钠应用于电光源是因为() A.钠很软 B.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力强 C.是一种强还原剂 D.那燃烧发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钠沉在水底; ③钠熔化成小球; ④钠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⑤发出嘶嘶的声音; 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①③④⑤⑥
高中化学课件
金戈铁骑整理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zxxk
2NaCl2Na+Cl2↑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质软 密度比煤油大、比水轻,0.97g/cm3 熔点低,97.8℃zxxk
二、钠的化学性质
1、可与氧气发生反应 4Na+O2=2Na2O(白色) 2Na+O2Na2O2(淡黄色) 过氧化钠
2、可与水发生反应 2Na+2H2O=2NaOH+H2↑
三、钠的用途
1、做还原剂 TiCl4+4NaTi+4NaCl 四氯化钛钛
钛制外壳的U盘
2、做电光源。 高压钠灯的黄光透雾力强。
4、将2.3g钠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 数是(不考虑水的挥发)()zxxk A.等于2.3%B.等于4% C.大于2.3%,小于4%D.不能确定
5、将1克的下列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A.锌B.铁C.铝D.钠
6、关于Na原子和钠离子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相差1个电子层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钠原子的半径比钠离子大 D.它们核内的质子数相同
2、与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练习:
1、金属钠应保存在() A.空气中B.水中C.煤油中D.密闭容器中
2、钠应用于电光源是因为() A.钠很软 B.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力强 C.是一种强还原剂 D.那燃烧发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钠沉在水底; ③钠熔化成小球; ④钠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⑤发出嘶嘶的声音; 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①③④⑤⑥
高中化学课件
金戈铁骑整理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zxxk
2NaCl2Na+Cl2↑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质软 密度比煤油大、比水轻,0.97g/cm3 熔点低,97.8℃zxxk
二、钠的化学性质
1、可与氧气发生反应 4Na+O2=2Na2O(白色) 2Na+O2Na2O2(淡黄色) 过氧化钠
2、可与水发生反应 2Na+2H2O=2NaOH+H2↑
三、钠的用途
1、做还原剂 TiCl4+4NaTi+4NaCl 四氯化钛钛
钛制外壳的U盘
2、做电光源。 高压钠灯的黄光透雾力强。
苏教版高一化学上学期必修一1全册课件PPT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A中质子数=电子数,为氧原子;B为O2-;C为硫原子,D为镁原 子。
【答案】 (1)B (2)A、C (3)得到 2 -2 失去 2 +2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规律总结】
(1)原子结构模型先后经历了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
尔等多位科学家的研究。 (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发生变化。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4)活泼非金属与活泼金属反应时,金属失电子显正价,非金属得电子显负 价。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特别提醒】 (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2)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题组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下列四位科学家都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首先提 出原子核外的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是 ( A.汤姆生 C.玻尔 B.道尔顿 D.卢瑟福 ) 【导学号:16380076】
【答案】 C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5.(2016· 中山高一检测)根据下列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填编 号): 【导学号:16380078】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_。 (2)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3)A、D两元素的单质相互反应生成化合物,A元素的原子________(填“得 到”或“失去”)________个电子,在形成的化合物中显________价;D元素的原 子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个电子,在形成的化合物中显 ________价。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第一课时

1.下列关于氮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比较稳定
B
)
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 C.通常情况下,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D.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时,氮气是氧化剂 指津:在通常状况下 ,氮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很难 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高温、高压、放电等条件 下,N2 能与 H2、O2 等反应,N2 和 H2 反应时,氮气作氧化 剂。通常情况下,N2 难溶于水,N2 不能在氧气中燃烧。
4.在反应 3NO2+H2O 作用是( C ) A.只作氧化剂 B.只作还原剂
2HNO3+NO 中,NO2 的
C.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D.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 指津:该反应中,NO2 中 N 的化合价既有升高, 又有降低,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常见的环境问题
【问题导引】 1.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2.人们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和减少 NOx 对环境 的污染? 【疑难剖析】
栏目导航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1.了解 N2 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主要性质,认识氮 氧化物的生成和转化。 3.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方法。 4.了解氮元素在人类生命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氮气
1.氮元素的存在:在自然界中,氮元素大部分以 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少部分以化合态存在。 2.氮气的物理性质
同浓度的一氧化氮,其浓度的变化与肌体的 生理机能亦紧密相关。许多疾病,包括基因 突变和生物肌体中毒等可能是一氧化氮的 释放或调节不正常引起的。 进一步的研究还 表明,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新陈代谢来调节一 氧化氮的生理功能,使其变成有益的分子, 清除肌体内有害的代谢物。 鉴于一氧化氮的 神奇生理调节作用,一旦其神奇的调节机理 被科学家揭示,人们就可以开发与一氧化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专题1第二单元第1课时.pptx

解析:(1)除去溶液中的固体颗粒,一般用过 滤的方法;
(2)除去溶解在液态物质中的固体杂质,一般 用蒸馏的方法把液态物质分离出来;
(3)单质碘易升华,可用加热升华法把I2从混 合物中分离出来;
(4)CaCO3高温易分解,生成CaO,故可用加 热分解的方法。
答案:(1)A (2)D (3)B (4)C
③下层液体要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要从上 口倒出。
要例1分离下列四组混合物
①饱和食盐水与沙子
②从KNO3和NaCl的混合溶液中获得KNO3 ③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④CCl4液体与甲苯液体的混合物 (已知CCl4与甲苯互溶,沸点分别为76.75℃和 110.6℃) (1)分离①、②的操作分别为________、 ________。
(2)分离③时所使用仪器中有一种在其他组分离 时无需使用,这种仪器是________。
(3)上述四组分离时需使用酒精灯的有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填序号)。
【解析】 依据每组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理性 质(溶解性及熔、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①中食盐易溶于水,沙子难溶于水,可用过滤 法分离。
学研究中的应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第
1
课前自主学案
课
时
课堂互动讲练 物
质
的 分
探究整合应用
离
与
提
知能优化训练
纯
课前自主学案
自主学习
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1.过滤 (1)原理:利用物质_溶__解__性___的不同进行分离。 (2)仪器:__烧__杯__、__漏__斗__、__玻__璃__棒____、铁架台。 (3)实例:粗盐提纯等。
最新最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课件精品

答案: B
开放课堂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典例] 对牙膏的探究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 (1)下表列出了两种牙膏中的摩擦剂,请在表中填写两种摩擦剂所属的物质 类别:
牙膏 摩擦剂
珍珠王防臭牙膏 碳酸钙
中华透明 二氧化
摩擦剂的物质类别(指酸、 碱、盐、氧化物)
(2) 根 据 你 的 推 测 , 牙 膏 摩 擦 剂 的 溶 解 性 是 ________( 填 “ 易 溶 ” 或 “ 难 溶”)。
2.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 举例: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3.树状分类法 所谓树状分类法,简单地说,是根据被分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的类型间的关 系的阵列式形状(像树)来定义的,如下所示: 化合物树状分类
4.氧化物的分类及其关系
[变式训练 1] (2015·苏州高一检测)用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 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自我诊断]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2)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3)SO2、SiO2、CO 均为酸性氧化物。(×) (4)甲醇在常温常压下以液态形式存在。(√)
物质的转化
1.按照物质的类别研究物质的转化
例如,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微点拨] 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 放电 3O2=====2O3。
[自我诊断]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物质之间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2)从物质种数和类别的角度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 应和复分解反应。(√)
开放课堂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典例] 对牙膏的探究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 (1)下表列出了两种牙膏中的摩擦剂,请在表中填写两种摩擦剂所属的物质 类别:
牙膏 摩擦剂
珍珠王防臭牙膏 碳酸钙
中华透明 二氧化
摩擦剂的物质类别(指酸、 碱、盐、氧化物)
(2) 根 据 你 的 推 测 , 牙 膏 摩 擦 剂 的 溶 解 性 是 ________( 填 “ 易 溶 ” 或 “ 难 溶”)。
2.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 举例: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3.树状分类法 所谓树状分类法,简单地说,是根据被分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的类型间的关 系的阵列式形状(像树)来定义的,如下所示: 化合物树状分类
4.氧化物的分类及其关系
[变式训练 1] (2015·苏州高一检测)用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 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自我诊断]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2)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3)SO2、SiO2、CO 均为酸性氧化物。(×) (4)甲醇在常温常压下以液态形式存在。(√)
物质的转化
1.按照物质的类别研究物质的转化
例如,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微点拨] 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 放电 3O2=====2O3。
[自我诊断]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物质之间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2)从物质种数和类别的角度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 应和复分解反应。(√)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高一化学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pptx

B. H2SO4、H2CO3 D. Na2SO3、KClO3
30
解析:C2O3 属于氧化物,故应归为 C 项,A 项中都属于单 质,B 项中都属于含氧酸,D 项中都属于含氧酸盐。
答案:C
31
[例2] 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
14
1.连连看。 (1)①钠 ②氯气 ③氯化铁溶液
[做一做·自我发现]
a.混合物 b.金属 c.非金属
15
(2)①硫酸 ②碳酸钙 ③氧化钙 ④氢氧化钠 ⑤葡萄糖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e.有机物
答案:(1)①-b ②-c ③-a (2)①-b ②-d ③-a ④-c ⑤-e
16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氧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酸根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C.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酸中一定不含金属元素 答案:B
26
(一)精妙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关键点:(1)明确物质在元素组成、化合价、水溶性等方面 的特点。 (2)找出相同点或相似性。
27
(二)记录课堂精彩 (1)虽然都是MO2型化合物,但有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 物之分,MnO2是金属氧化物,其余为非金属氧化物。 (2)四种物质可以根据水溶性分,AgCl不溶于水,其余三种 均溶于水。 (3)四种物质均为黑色粉末,但只有Ag不溶于稀HCl或稀 H2SO4,其余三种均溶。
40
(三)精彩论语点评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 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来分类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则是依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分类的。
41
(四)类题演练提升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多选)( ) A. CaCO3=高==温==CaO+CO2↑ B. 2KClO3=M=△n=O==22KCl+3O2↑ C.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D. NaCl(s)+H2SO4(浓)==△===NaHSO4+HCl↑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专题1-第二单元-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
复原
基本试验方法
一 过滤
二 蒸发结晶
三 蒸馏
四 萃取和分液
五 层析
•
1、过滤
(1)原理: 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难溶于液 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 盐中的泥沙 。 (2)实验仪器: 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铁圈) (3)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过滤一定要洗涤
•
蒸发结晶 具体操作: 通过蒸发或气化,减少一部分溶剂使溶液达 到饱和而析出晶体。 适用物质: 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不大 的物质。 (如氯化钠)
•
冷却结晶 具体操作: 通过降低温度,使溶液冷却达到饱和而析出 晶体。重结晶指的是重复冷却结晶。 适用物质: 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明显减小 的物质。 (如硝酸钾)
不加 入新 的物 质
•
1. 结合教师所给提示内容 和题意要求,分析粗盐中 各杂质的性质和特点,设 计方案,形成思路。 2.小组分析讨论各自方案 中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整理出一个或几个较为合 理的方案。 3. 每个小组各抒已见,教 师点评,确定合理的实验 方案。
【交流与讨论】提纯含少量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
• 若:滤液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1)原理:
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 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 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从而达 到提纯的目的。 (2)实验仪器:
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铁架台(铁圈),烧杯 蒸发结晶 (3)结晶方法 :
冷却结晶
萃取分 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 用四氯化碳从 液 中溶解度的不同,使一种化合 溴水中提取溴 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一种 溶剂中 蒸馏 液体混合物各组分沸点不同, 蒸馏有机化合 • 将液液进行分离 物
复原
基本试验方法
一 过滤
二 蒸发结晶
三 蒸馏
四 萃取和分液
五 层析
•
1、过滤
(1)原理: 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难溶于液 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 盐中的泥沙 。 (2)实验仪器: 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铁圈) (3)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过滤一定要洗涤
•
蒸发结晶 具体操作: 通过蒸发或气化,减少一部分溶剂使溶液达 到饱和而析出晶体。 适用物质: 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不大 的物质。 (如氯化钠)
•
冷却结晶 具体操作: 通过降低温度,使溶液冷却达到饱和而析出 晶体。重结晶指的是重复冷却结晶。 适用物质: 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明显减小 的物质。 (如硝酸钾)
不加 入新 的物 质
•
1. 结合教师所给提示内容 和题意要求,分析粗盐中 各杂质的性质和特点,设 计方案,形成思路。 2.小组分析讨论各自方案 中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整理出一个或几个较为合 理的方案。 3. 每个小组各抒已见,教 师点评,确定合理的实验 方案。
【交流与讨论】提纯含少量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
• 若:滤液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1)原理:
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 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 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从而达 到提纯的目的。 (2)实验仪器:
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铁架台(铁圈),烧杯 蒸发结晶 (3)结晶方法 :
冷却结晶
萃取分 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 用四氯化碳从 液 中溶解度的不同,使一种化合 溴水中提取溴 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一种 溶剂中 蒸馏 液体混合物各组分沸点不同, 蒸馏有机化合 • 将液液进行分离 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 1 课时
一、过滤、结晶 1.依据:物质 溶解性 的差异。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基础梳理
酒精灯 、 铁架台 、漏斗 、 2. 主要仪器:烧杯 、玻璃棒 、
蒸发皿 、 滤纸 。
3.硝酸钾的提纯 KNO3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特别大,KCl 的溶解度受 温度影响特别小,可采用 降温结晶 法提纯 KNO3。
答案 口反了
(1)①温度计水银球插入了液体中 (2)蒸馏烧瓶 冷凝管
②冷却水进出
(3)沸石(或碎瓷片) 防止液体暴沸
12. 过滤是分离固液混合物常用的方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所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 (2)某学生用过滤操作分离 CaCl2 与 Na2CO3 反应后的 混合物,过滤后发现溶液仍有浑浊现象,其原因可能 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学生发现滴瓶中溶液里有悬浮物,拟用如图所示 操作进行过滤,其操作错误的有哪些?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B )
4. 中国食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下列实验室中的操作与“海 水晒盐”原理相同的是 A.蒸馏 C.过滤 B.蒸发 D.搅拌 ( B )
5.下列萃取与分液结合进行的操作(用 CCl4 作萃取剂, 从碘水中萃取碘)中错误的是 ( D ) A.饱和碘水和 CCl4 加入分液漏斗中后,塞紧上口的 塞子, 用一手压住分液漏斗上口部, 一手握住活塞 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 B.静置,待分液漏斗中液体分层后,先使分液漏斗 内外空气相通(准备放出液体)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下层液体全部沿盛接液 体的烧杯内壁慢慢流出 D.最后继续打开活塞,另用容器盛接并保存上层液 体
解析 选项 A B C D
答案
内容指向· 联系分析 结论 虽然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比在水 中的大,但由于酒精与水互溶,所 错误 以不能用酒精来萃取碘水中的碘 水与酒精的沸点相差不大, 蒸出的 错误 酒精中会含有水 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 可用分液 正确 的方法来分离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下降, 变化很小, 所以无法得到较多量的 错误 纯净物
7.实验室进行 NaCl 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B )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A.②③④⑤① C.②③①④⑤ B.①②③④⑤ D.②①③④⑤
8.工业上要制取浓硝酸,可以把稀硝酸跟下列什么物质 混合蒸馏而制得 A.碱石灰 C.浓盐酸 B.浓硫酸 D.固体氢氧化钠 ( B )
解析 过滤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主要仪器有 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等。关键是 “一贴”、“二低”和“三靠”,即滤纸贴烧杯内壁,滤 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玻璃棒靠三层 滤纸处, 倾倒液体的烧杯靠在玻璃棒上, 漏斗下端靠烧杯 内壁。
答案
(1)漏斗、烧杯、玻璃棒
答: 不是。 物质的分离是将两种或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彼此分开, 得到几种纯净物的过程。 物质的提纯是除 去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而得到纯净的物质。
2.蒸馏装置中,冷凝管内的冷却水的进水口和出水 口的位置如何?它采用了什么化工原理?
答:冷凝管内的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采用 逆流原理冷却效果好。
随堂训练
二、萃取、分液 1.萃取 (1)概念: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 溶解度 的不 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 现分离的方法。 (2)实验
实验 操作
实验 液体分层,下层的 CCl4 层显橙 现象 实验 结论 2.分液 (1)将 互不相溶 的液体分离的操作。 (2)仪器: 分液漏斗 。 (3)操作:下层液体从下口 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红色。 CCl4 和水互不相溶,密度比 水 大 ,溴在其中的溶解度比 在水中的 大 。
C
2.下列各组仪器, 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漏斗;②天平;③分液漏斗;④量筒;⑤胶头滴管; ⑥蒸馏烧瓶。
解析 解答本题需考虑常见分离和提纯操作的实验步骤、 所用仪器,注意仪器作用的差异。混合物的分离通常有过 滤、蒸发、蒸馏、分液等操作。固体与液体组成混合物用 过滤的方法分离,主要仪器为漏斗;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 混合物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互溶的 液体混合物,根据各组分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主要仪器为蒸馏烧瓶。 答案 ①③⑥
1.下列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其中的一种成分,所采取的分 离方法正确的是 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B.水的沸点为 100℃,酒精的沸点 78.5℃,所以可用 加热蒸馏的方法使含水的酒精变为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和水混合后,可用分液的方法来分离 D.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所以用冷 却法从热的含少量硝酸钾的 NaCl 溶液中分离得到 纯净的氯化钠 ( ) A.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
解析 合题。
这是一道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分离的综
答案
(1) 易 溶
(2) 冷却热饱 和溶 液
(3) 冷 却结 晶
过滤 (4)漏斗 酒精灯
课时作业
1.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混有水分,你将采用下列何 种方法分离 A.过滤 C.分液 B.蒸馏 D.萃取 ( C )
2.欲使 CuSO4· 5H2O 和沙子(主要成分 SiO2)的混合物分 开,其必要的实验操作为 A.溶解 过滤 蒸发结晶 B.加热 溶解 过滤 C.溶解 过滤 蒸馏 D.溶解 过滤 分液 ( A )
答案 分解
(1)过滤
(2)萃取
(3)蒸发
(4)蒸馏
(5)加热
11.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 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两处明显的错误是: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2)A 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 B 仪器的名称是______。 (3)实验时 A 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 还需要加入少量 的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 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6 .下列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属于化学分离提纯法的是 ( D ) A.分离沙子和食盐水溶液 B.分离溶于水中的氯化钠 C.从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 D.将O2 和 CO2 混合气体通入到 NaOH 溶液中除去 CO2 气体
4.粗盐的提纯 (1)溶解:可 用玻璃棒搅拌 加速粗盐溶解。 (2)加入沉淀剂 加入 过量NaOH溶液 除去其中的 MgCl2, 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 (3)过滤:除去上述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及食盐中的泥沙 杂质。 (4)向滤液中加入 盐酸 中和过量的沉淀剂。 (5) 蒸发、结晶 获得精盐。
(2)①滤纸损坏;
②过滤时滤液超过滤纸边缘
(3)①未用玻璃棒引
流;②滴瓶的标签没有对着手心;③漏斗下端未与 烧杯内壁相接触;④胶头滴管直接放于桌面上。
三、蒸馏 1.概念:将液态物质加热至 沸腾 ,使之汽化,然后将蒸 气重新 冷凝 为液态的操作过程。 2. 原理: 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沸点 不同对物质进 行分离。 3.应用: (1)分离 沸点相差较大 的液体混合物。 (2)除去液体中 难挥发或不挥发 物质。
思维拓展 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一回事吗?
3.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氯化钠和纯碱晶体均属于 ________(填“易溶”、 “可 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我国某些盐湖里出产天然碱(主要成分为纯碱晶体,并 含少量氯化钠杂质)。在实验室里从天然碱中分离出较纯 碱晶体,应采用________的方法(杂质仅考虑氯化钠)。 (3)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①加热溶解,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④洗涤晾干。 (4)完成 (3)中①~③操作必备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 (附铁 圈、石棉网等)、烧杯、玻璃棒、________和________等。
9.为了除去氯化钾固体中少量的硫酸镁和氯化钙杂质, 需进行六项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D ) ①加水溶解 ②加热蒸发得晶体 ③加入过量的氢氧 化钡溶液 ④加入过量的盐酸 ⑤加入过量的碳酸钾 ⑥过滤 A.①④③⑤⑥② C.①③④⑥⑤② B.①⑤③④⑥② D.①③⑤⑥④②
10. 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者提纯, 常采用的方法有: 过滤、 蒸发、蒸馏、萃取、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合物的 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 CaCO3 微粒,可用________方法除去 Ca(OH)2 溶液中悬浮的 CaCO3 微粒。 (2)提取碘水中的碘,用________方法。 (3)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采用________方法。 (4)淡化海水,可采用________方法。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 ________方法。
一、过滤、结晶 1.依据:物质 溶解性 的差异。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基础梳理
酒精灯 、 铁架台 、漏斗 、 2. 主要仪器:烧杯 、玻璃棒 、
蒸发皿 、 滤纸 。
3.硝酸钾的提纯 KNO3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特别大,KCl 的溶解度受 温度影响特别小,可采用 降温结晶 法提纯 KNO3。
答案 口反了
(1)①温度计水银球插入了液体中 (2)蒸馏烧瓶 冷凝管
②冷却水进出
(3)沸石(或碎瓷片) 防止液体暴沸
12. 过滤是分离固液混合物常用的方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所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 (2)某学生用过滤操作分离 CaCl2 与 Na2CO3 反应后的 混合物,过滤后发现溶液仍有浑浊现象,其原因可能 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学生发现滴瓶中溶液里有悬浮物,拟用如图所示 操作进行过滤,其操作错误的有哪些?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B )
4. 中国食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下列实验室中的操作与“海 水晒盐”原理相同的是 A.蒸馏 C.过滤 B.蒸发 D.搅拌 ( B )
5.下列萃取与分液结合进行的操作(用 CCl4 作萃取剂, 从碘水中萃取碘)中错误的是 ( D ) A.饱和碘水和 CCl4 加入分液漏斗中后,塞紧上口的 塞子, 用一手压住分液漏斗上口部, 一手握住活塞 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 B.静置,待分液漏斗中液体分层后,先使分液漏斗 内外空气相通(准备放出液体)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下层液体全部沿盛接液 体的烧杯内壁慢慢流出 D.最后继续打开活塞,另用容器盛接并保存上层液 体
解析 选项 A B C D
答案
内容指向· 联系分析 结论 虽然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比在水 中的大,但由于酒精与水互溶,所 错误 以不能用酒精来萃取碘水中的碘 水与酒精的沸点相差不大, 蒸出的 错误 酒精中会含有水 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 可用分液 正确 的方法来分离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下降, 变化很小, 所以无法得到较多量的 错误 纯净物
7.实验室进行 NaCl 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B )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A.②③④⑤① C.②③①④⑤ B.①②③④⑤ D.②①③④⑤
8.工业上要制取浓硝酸,可以把稀硝酸跟下列什么物质 混合蒸馏而制得 A.碱石灰 C.浓盐酸 B.浓硫酸 D.固体氢氧化钠 ( B )
解析 过滤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主要仪器有 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等。关键是 “一贴”、“二低”和“三靠”,即滤纸贴烧杯内壁,滤 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玻璃棒靠三层 滤纸处, 倾倒液体的烧杯靠在玻璃棒上, 漏斗下端靠烧杯 内壁。
答案
(1)漏斗、烧杯、玻璃棒
答: 不是。 物质的分离是将两种或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彼此分开, 得到几种纯净物的过程。 物质的提纯是除 去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而得到纯净的物质。
2.蒸馏装置中,冷凝管内的冷却水的进水口和出水 口的位置如何?它采用了什么化工原理?
答:冷凝管内的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采用 逆流原理冷却效果好。
随堂训练
二、萃取、分液 1.萃取 (1)概念: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 溶解度 的不 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 现分离的方法。 (2)实验
实验 操作
实验 液体分层,下层的 CCl4 层显橙 现象 实验 结论 2.分液 (1)将 互不相溶 的液体分离的操作。 (2)仪器: 分液漏斗 。 (3)操作:下层液体从下口 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红色。 CCl4 和水互不相溶,密度比 水 大 ,溴在其中的溶解度比 在水中的 大 。
C
2.下列各组仪器, 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漏斗;②天平;③分液漏斗;④量筒;⑤胶头滴管; ⑥蒸馏烧瓶。
解析 解答本题需考虑常见分离和提纯操作的实验步骤、 所用仪器,注意仪器作用的差异。混合物的分离通常有过 滤、蒸发、蒸馏、分液等操作。固体与液体组成混合物用 过滤的方法分离,主要仪器为漏斗;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 混合物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互溶的 液体混合物,根据各组分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主要仪器为蒸馏烧瓶。 答案 ①③⑥
1.下列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其中的一种成分,所采取的分 离方法正确的是 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B.水的沸点为 100℃,酒精的沸点 78.5℃,所以可用 加热蒸馏的方法使含水的酒精变为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和水混合后,可用分液的方法来分离 D.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所以用冷 却法从热的含少量硝酸钾的 NaCl 溶液中分离得到 纯净的氯化钠 ( ) A.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
解析 合题。
这是一道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分离的综
答案
(1) 易 溶
(2) 冷却热饱 和溶 液
(3) 冷 却结 晶
过滤 (4)漏斗 酒精灯
课时作业
1.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混有水分,你将采用下列何 种方法分离 A.过滤 C.分液 B.蒸馏 D.萃取 ( C )
2.欲使 CuSO4· 5H2O 和沙子(主要成分 SiO2)的混合物分 开,其必要的实验操作为 A.溶解 过滤 蒸发结晶 B.加热 溶解 过滤 C.溶解 过滤 蒸馏 D.溶解 过滤 分液 ( A )
答案 分解
(1)过滤
(2)萃取
(3)蒸发
(4)蒸馏
(5)加热
11.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 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两处明显的错误是: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2)A 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 B 仪器的名称是______。 (3)实验时 A 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 还需要加入少量 的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 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6 .下列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属于化学分离提纯法的是 ( D ) A.分离沙子和食盐水溶液 B.分离溶于水中的氯化钠 C.从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 D.将O2 和 CO2 混合气体通入到 NaOH 溶液中除去 CO2 气体
4.粗盐的提纯 (1)溶解:可 用玻璃棒搅拌 加速粗盐溶解。 (2)加入沉淀剂 加入 过量NaOH溶液 除去其中的 MgCl2, 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 (3)过滤:除去上述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及食盐中的泥沙 杂质。 (4)向滤液中加入 盐酸 中和过量的沉淀剂。 (5) 蒸发、结晶 获得精盐。
(2)①滤纸损坏;
②过滤时滤液超过滤纸边缘
(3)①未用玻璃棒引
流;②滴瓶的标签没有对着手心;③漏斗下端未与 烧杯内壁相接触;④胶头滴管直接放于桌面上。
三、蒸馏 1.概念:将液态物质加热至 沸腾 ,使之汽化,然后将蒸 气重新 冷凝 为液态的操作过程。 2. 原理: 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沸点 不同对物质进 行分离。 3.应用: (1)分离 沸点相差较大 的液体混合物。 (2)除去液体中 难挥发或不挥发 物质。
思维拓展 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一回事吗?
3.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氯化钠和纯碱晶体均属于 ________(填“易溶”、 “可 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我国某些盐湖里出产天然碱(主要成分为纯碱晶体,并 含少量氯化钠杂质)。在实验室里从天然碱中分离出较纯 碱晶体,应采用________的方法(杂质仅考虑氯化钠)。 (3)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①加热溶解,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④洗涤晾干。 (4)完成 (3)中①~③操作必备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 (附铁 圈、石棉网等)、烧杯、玻璃棒、________和________等。
9.为了除去氯化钾固体中少量的硫酸镁和氯化钙杂质, 需进行六项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D ) ①加水溶解 ②加热蒸发得晶体 ③加入过量的氢氧 化钡溶液 ④加入过量的盐酸 ⑤加入过量的碳酸钾 ⑥过滤 A.①④③⑤⑥② C.①③④⑥⑤② B.①⑤③④⑥② D.①③⑤⑥④②
10. 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者提纯, 常采用的方法有: 过滤、 蒸发、蒸馏、萃取、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合物的 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 CaCO3 微粒,可用________方法除去 Ca(OH)2 溶液中悬浮的 CaCO3 微粒。 (2)提取碘水中的碘,用________方法。 (3)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采用________方法。 (4)淡化海水,可采用________方法。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 ________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