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支出(1990-2012)
财政学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97.9 429.8 947.1 4041.0
19.5
/
/
/
68.4
3.1
12.7
2.7
195.9
109.8 57.9
16.8
511.0
1278.1 164.0
72.0
PUBLIC FINANCE
CUFE
PUBLIC FINANCE
CUFE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
•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分述:
PUBLIC FINANCE
CUFE
国家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障支出情况
表:若干国家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收支的比重(%)
国家
美 国
英国
日本
巴西
韩国
马来 西亚
社会保障税占 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31.9
17.2
26.5
26.5
9.3
1.2
社会保障支出占 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28.8
31.1
36.8
本市上年社会 平均工资
1727 2004 2362 2362 2734 3008 3322
缴费基数 上限
5182 6011 7087 7087 8202 9024 9966
养老失业工伤 基数下限
465 465 545 545 580 1203 1329
医疗生育 基数下限
1036 1202 1417 1417 1640 1805 1993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CUFE
PUBLIC FINANCE
CUFE
PUBLIC FINANCE
CUFE
PUBLIC FINANCE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动态分析——基于中国1990-2009年经验数据

Vol.33No.7Jul.2012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对其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颇大。
如果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则该地区或该国居民的消费倾向会相对较高,消费的增长也会更快,反之则较慢。
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消费之间的这种正向关系,是由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了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降低了个人和家庭在未来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从而减少了居民用于一般性消费的谨慎性储蓄,同时,社会保障收入还是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
因此,从长期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可以拉升居民消费。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和西方理论界相比,我国对消费需求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对社会保障水平影响消费需求问题的研究。
但是,国内学者仍然在借鉴西方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也提出了不少观点和建议,如李昊、高新宇、张国海(2011)在消费理论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居民消费能力的作用,并基于老龄化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减少居民防范性储蓄,以便增加居民即期消费量[1],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等主张。
张雷(2011)运用定量分析检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差异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性,说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扩大内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具有重要的引致效应。
魏景(2009)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量化为社会保障率和社会保障强度两个具体指标,通过具体的计量模型检验了两指标的合理性后,衡量了这两个指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情况,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通过影响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一步影响其当期消费。
是否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提高就可以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对这一疑问,还不能从现有的研究中找到满意答案,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也需要结合动态的时势发展进行实证研究[2]。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国际比较分析与借鉴

关键词: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支出; 国际比较
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社会公平的平衡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对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的价值之一,即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的价值基点,就是通过这样 的比较分析,可以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与世界其他国家 的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进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的价值之二,是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形成比较系 统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比较分析,可以从从中发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直接 借鉴过来,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服务。进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的价值之三, 是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多有差别,具有分类比较的价值。有比较才有借鉴,正因为各国 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尽相同,他们在制度理念、保障项目、缴费水平、资金给付、管理体制等 方面各有千秋,这才为我们的国际比较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具体内容,进行不同体制的比较, 发现其共同规律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 。
论文题目: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国际比较分
析与借鉴
学校 所属院系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财政系 财政学 10011310529 龙华建 姜竹
2012 年 10 月 13 日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国际比较分析与借鉴
摘要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制顺利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 题,一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应同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和 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支出可以直接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增加消费量; 也可以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手段,通过增加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而增加消费,从而推动 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主要从国际上主要的社会保障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及其各 自在社会保障上的分项支出上对其支出的深入比较研究,然后通过与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比 较,从中寻求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保障支出与GDP之间的关系研究

社会保障支出与GDP之间的关系研究作者:王继张波来源:《商情》2016年第43期【摘要】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对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存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的支出增幅随着经济增长逐渐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社保问题争论焦点。
本文采用1993年至2012年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社会保障性支出和GDP增长的相互效应,结果表明两者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GDP;回归分析1 绪论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由于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本身的目标即保障贫困者、失业者和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目标基本得到实现,但是社会保障的外部效应引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一些福利社会保障支出在一些国家出现了负的经济效应,例如瑞典、英国但是,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就有推动作用,例如智利、新加坡等国。
因此,关于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受到政府和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从理论到实证研究社保支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2.1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丧失劳动收入时,能从社会获得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2.2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

休支出。1996年以前不包括由行政管理费开支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
工、交、流通 部门事业费
17.79 22.85 35.16 46.93 52.41 64.58 76.22 100.77 102.76 120.41 136.41 121.56 128.07 150.07 200.12 232.38 285.23 368.21 444.15 581.25
112.66 156.26 316.70 617.29 708.00 792.96 957.77 1278.18 1467.06 1704.25 1903.59 2154.38 2408.06 2736.88 3361.02 3979.08 4505.51 5143.65 6104.18 7425.98
8-4
单位:亿元 基本建设 年 份 支 出 流动资金 增拨企业 挖潜改造 资金和科技 三项费用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451.92 346.36 554.56 547.39 559.62 555.90 591.93 639.72 789.22 907.44 1019.50 1387.74 2116.57 2094.89 2510.64 3142.98 3429.30 3437.50 4041.34 4390.38 14.30 10.90 13.08 10.63 18.48 17.33 34.80 42.93 52.20 42.36 56.41 71.06 22.71 18.97 11.95 12.44 18.17 16.58 63.24 80.45 103.42 153.91 180.81 223.62 421.38 415.13 494.45 523.02 643.20 641.18 766.05 865.24 991.56 968.38 1092.99 1243.94 1494.59 1744.56 20.15 22.57 29.58 36.19 38.34 44.07 49.06 64.13 66.32 68.56 73.37 83.13 83.69 88.12 99.01 102.89 106.94 115.45 132.70 141.82 地质勘探费
马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PPT-第六章 社会保障支出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表6-1 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其中:
单位:亿元
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
三、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支出 年份
支出
社会保障基金补 就业补助支 行政事业单位离退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
助支出
出
休支出
出
障支出
障支出
1998
595.63
—
6.48
274.36
393.0 72.2 831.0*
2009 2 345.6 4 760.0 553.4
171.8
381.6 62.2 546.4*
2010 2 310.5 5 214.0 556.3
177.4
378.9 59.5 766.7
2011 2 276.8 5 305.7 551.0
184.5
366.5 68.7 886.9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
(二)社会保障的内容
3. 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是同义语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 狭义的社会福利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公共福利、专项福 利、区域性福利。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
(二)社会保障的内容
4. 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确保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 人员及其家属的一定生活水平,给予的优待、抚恤和妥善 安置措施的总和。
888.95
345.37
1 330.2
70.99
241.01
—
2007
5 447.16
1 275
370.9
1 566.9
91.57
04 财政转移性支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财政补贴

天津商业大学
农村低保制度
•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概况 •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贫困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的农 村低保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 • 2012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172.3元/(人﹒月), 月人均补助水平为104元。 • 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2814.9户、5344.5万 人,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718亿元,其中,中 央补助资金413.4亿元,占总支出的60.1%。
• 城市低保经费来源:
•
1999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注入资金。2012年,全年各级财政 城市低保支出674.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39.1亿 元,占总支出的65.1%。
天津商业大学
4.1.3 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
• 社会救助计划实施途径 • 市场途径
• • 在农村实施的以项目开发为基础的各种扶贫计划; 目的:为缺少进入市场机会和能力的贫困人口创造条件,使他 们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增加自立能力。一般被认为具有“造 血”功能,而不只是“输血”功能。
天津商业大学
农村低保制度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7年7月,中央政府决定在全国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运作
• 最低生活保障,以收入调查(means-tested)为基础,家庭人 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贫困线(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可 以得到救助。 • 农村贫困线,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 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穿、水、电等费用确定。 • 补助数额:采取补差机制,即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 贫困线标准的差额享受。
2000年制定的人均年收入865元的低收入标准,2007年,该 标准调整为1067元。
1978---012年,我国财政支出

” 时
期
五、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特点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59878.3
184937.4 216314.4 265810.3 314045.4 340902.8 401202.0 441761.1
28486.89
33930.28 40422.73 49781.35 62592.66 76299.93 89874.16 108930.0
13.44
12.22 12.38 13.66 14.63 14.6 14.93 14.72 14.8 15.3
8.86
10.75 8.5 12.26 8.61 8.47 9.04 10.24 10.7 10.5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36.19 34.22 30.26 28.04 27.85 27.46 27.6 27.6 26.87 26.24 26.29 26.39
V形曲线形成原因: 图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占 GDP比重呈现“V”型变化态势,这种变化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 征。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 况 •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 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 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 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 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 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 务方向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年份 1978 1980 1985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64.8 58.22 56.26 13.1 16.2 20.38 国防费 14.96 15.77 9.56 行政管理费 4.71 6.15 8.53 其他支出 3.16 3.66 5.27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存在问题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存在问题作者:李岩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11期[摘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演变过程;存在问题[作者简介] 李岩,河南省轻工业学校人事部,河南郑州,450006[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7)11-0056-0002“社会保障”系由英语中“social security”一词翻译而来的,亦可译为“社会安全”。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创建阶段(1949~1957)。
这一阶段,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一个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安置在内的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二是调整阶段(1958~1978)。
这一阶段,政府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陆续颁布了大量有关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如《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暂行规定》等。
但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未能得到很好的调整和完善,某些方面甚至有所退步。
三是改革创新阶段(1979年以来)。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针对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和弊端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我国逐步实现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弱点和不足越发凸显,越来越不适应改革后出现的经济主体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的局面,也难以应对失业下岗和人口老龄化等新旧问题。
198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概念。
中国的政府支出(1978-2000

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变化特征
∙ 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规模变化的趋势
由1978年的30.96%逐步下降到1995年的11.87%,之后回升至2000年的18.01%; 由1978年的30.96%逐步下降到1995年的18.54%,之后回升至2000年的25.04%。
∙ 上述趋势表明
在市场化进程中,传统的在国家财政范围内履行的政府职能逐步削弱;
在原有的国家财政范围之外的新的政府职能,如社会保障职能、社区建设职能等得到很大加强。
∙ 衡量财政支出增长的指标:
∙ 1、财政支出增长率: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中国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
1
n 1
n n 1
n G G G G G (%)G ----=∆=
∆(%)
(%)
GDP G Eg ∆∆=
GDP
G
MGP ∆∆=。
社会保障水平理论社会保障水平的概述

❖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量)
❖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 水平而选取的变量。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 系列指标来完整描述的:
(1)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 (2)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 (3)社会保障覆盖面; (4)社会保障给付水平与工资总额的比重; (5)社会保障自身的制度结构; (6)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 (7)人均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等。
❖ 基于社会保障体系项目的比较:
❖ 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全、水平高:五大社会保 险项目、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低保制度。
❖ 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则是以社会救济为主,主要包括 低活制度、五保制度、新农合等有限的几个项目
❖ 5、基于城镇内部的比较 ❖ (1)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员工之间
的社会保障待遇存在着差别 :
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 (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 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 国内生 产总值×100%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 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
这里涉及到统计口径
❖ 目前,各国社会保障的范围划分主要包含三种 类型:
❖ 中国大部分企业单位已经实行了企业、个人和 国家三方供给的社会保障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 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 “国家—单位保 障制式” 仍然在实行。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 (2)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之间的社会保障 支出也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合理
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 水平较高,而其他所有制单位则享受不到相同 的保障待遇。
❖ 1、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 ❖ (2)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 (3) 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 (4)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等。
90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1990 103.1 1998 99.2 2006 101.5
1991 103.4 1999 98.6 2007 104.8
1992 106.4 2000 100.4 2008 105.9
1993 114.7 2001 100.7 2009 99.3
1994 124.1 2002 99.2 2010 103.3
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 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 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 金流向。
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 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 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加大三农投资;提高中西部医疗补助标准;农村公路管护 纳入财政支持;积极促进再就业;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 金。
6. 2011-2012年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1年是经济环境最为复杂的一年,在动荡的国际经 济影响下,中国经济也面临很大困难,好在我国克服这些困 难,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不过,增速的确是在下降。盘点这 一年的财经大事,似乎都与一个字有关,那就是——降,比 如降价、降速、降温等。如:一直上涨的物价出现下降的趋 势;史上最高的存准率开始下调;温州老板“跑路”,民间 借贷降温;“7.21”特大交通事故引发高铁降速;最严厉的 调控房价下跌拐点出现;央企反垄断第一案带来百姓上网费 用的下降;信用债风险暴露,证券罕见暴跌;A股持续低迷, 基金全面亏损等。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 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 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 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建立覆盖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个转变”与“十二字方针”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社保体系建设要定型化规范化法制化
我国各年社会保障支出情况
1978——1990社会保障支出 项目 社会保障支出(亿元) 1980年 136 1985 327 1986 413 1987 501 1988 655 1989 768 1990 937
(三)社会支出总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 障费用总和。 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五个方面。 三大领域指社会保险(劳动者)、社会福利 (全民)、社会救济(贫民)。 五大方面指养老、残障、死亡;疾病、生育、 医疗护理;失业;家庭津贴;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 特点:
(二)先进人物家庭申请廉租住房条件:
1.具有市区城镇常住户口,且家庭中至少有1人取得本市城镇户 口2年以上; 2.申请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年度郑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含最 低工资标准); 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含16平方米); 4.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关系;符合以 上条件的家庭到户口所在地的区廉租办申请廉租住房。
茅于轼简介
茅于轼,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父 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 桥梁专家。抗战时期转辗于大后方柳州、桂 林、重庆。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 年考入交通大学,1950年从机械系毕业,分 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 工程师。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 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 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时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 动。1975年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 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 学院美国研究所。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 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此书于1998年 在商务印书馆出第二版。1985年调中国社会 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6年赴美国在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 1987年回国,以后7年内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 究网顾问,每年去非洲2次。1990年应澳大利 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招聘任高级讲师,讲授 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1993年从中国社科 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北京 天则经济研究所,担任所长。
1978---012年,我国财政支出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总结
• 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日趋 合理,政府尤其重视民生方 面的支出力度,如社会保障 支出、公共卫生支出、教育 支出等。
三、2011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
• 汇总以上支出,2011年全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 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 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38539 亿元,增长31.7%;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 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民生密切 相关的支出合计35737亿元。其他公共财政支出 约34972亿元,主要用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 全、国防、外交以及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国债付 息、金融监管等支出,这些方面的支出是公共财 政必须予以保障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所需要的。
26.83
27.05 27.01 26.42 28.48
7.37
7.14 6.68 6.49 5.93
18.73
25.51 24.67 20.05 21.3
10.52 10.17 13.65 10.08
• 从上表可以看出: •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 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 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 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 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 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 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 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 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 重视。 •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 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 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 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 • (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 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 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 %,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 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 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 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 出也逐年增加
课件:第11章 社会保障支出

期间内所享受保障待遇的总量,并据此按照一定比率将其分摊到保 障对象的整个投保阶段 ○特点:初期收费率高,筹资见效快,之后较长时期内收费率相对稳定, 收大于支的部分形成储备,需要通过具有较高回报率的投资予以保 值 ○优点 ○不足
15
3.部分基金制 ○指将在职人员缴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作为基金进行积累,另一
承担) 二、政府预算抗灾支出。
由政府预算资助,不足由上级政府资助。 三、政府预算社会救济支出 1.城乡困难户救济 2.农村“五保户”救济 3.灾民救济 4.社会福利支出(孤儿院、养老院、军人抚恤,等)
12
第三节 社会保障预算支出
一、社会保障预算支出的内容 1.养老社会保障 2.医疗社会保障 3.失业社会保障 4.伤残社会保障(比如:工伤)
6பைடு நூலகம்
2.社会保障支出对储蓄的影响
(1)对储蓄影响较大的是养老保险 (2)政府介入养老保险的原因:一是消费者不能正确预测
其生存时间;二是消费者失业 (3)政府干预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一是收入效应(社
会保险税挤占了储蓄收入);二是即替代效应(社会保 障增加居民消费信心)
7
3.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1)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开征税收,对纳税人是“强迫储蓄”, 如果退休后能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形式取回全部“储蓄”, 则结果公平;否则就不公平
(2)社会保障的分配,如果所有人都不失业、退休年龄相同, 则结果公平;如果有人早退休或失业,则这些人享受了较多 的“储蓄”,对另一部分人不公平
(3)社会保障支出若能有效地缩小人们退休后的贫富差距,则 结果公平;否则结果不公平
正常生活;后者:失业、养老和医疗发生风险的财政补助。
2
3.社会保障支出的特征
转移性支出

第二节 财政补贴
•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 (the n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subsidization ) • 二、财政补贴的实际经济效应 – (effect of subsidization )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
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我国养老、医疗、失 业、工伤、生育等五个险种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约 22832.5亿元,10年间增长近14倍;2000年9月 设立的全国社保基金,截至2010年也已发展到 7000多亿元的规模。 • 相关统计显示,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养老金 账户年均收益率不到2%,低于同期2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 支持,农民自愿参加,通过个人缴费、集体扶持 和政府资助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 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 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 现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