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留置胃管的体位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切开患者留置胃管的体位探讨
[摘要]目的:提高气管切开患者留置胃管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减少插管过程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不良反应,也为基层医院没有条件使用成功率100%的导丝置管法而提供了简便,易行,副作用相对小的置管法。方法:选择2003年10月到2007年10月,气管切开置管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功的例数。结果:实验组成功率为90%,对照组成功率为60%。
[关键词]气管切开留置胃管案例总结体位探讨
气管切开病人一般由胃管内灌住食物、药物和水。长期留置胃管者需2—3周更换一次,但这类病人由于气管的插入压迫了食管,食管受压,管腔变得狭窄,从而使胃管插入不畅,造成置管困难。按常规置管方法操作,不仅成功率低,而且也给病人造成一定的不适,特别是重度颅脑外伤的患者,因插管不畅,反复多次插管,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加重脑出血,后果不堪设想。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为了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全科护士共同探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取侧卧位留置胃管法。此方法能显著提高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缩短插管所需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与大家共勉。
1、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10月—2007年10月的气管切开置管患者96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实验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0岁,对照组46例,男32例,女
14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48岁。
2、胃管的选择:一次性硅胶胃管
一次性硅胶胃管对病人刺激较小,便于观察胃内情况,留置时间较长又相对经济,临床上多采用硅胶胃管留置。
3、方法
(1)实验组采用改进的侧卧位置管法;患者取侧卧位(一定要轴位翻身,否则躯体扭曲,食管也随着扭曲),抬高床头15—30°,使头、颈、胸保持一条直线。先吸进口腔及气管内痰液,抽出气管套管气囊内气体。操作者站在患者面侧,用棉签蘸清水清洁鼻腔,取适宜型号胃管,测量插管长度(成人为45—55cm,婴幼儿为14—18cm)即从鼻尖到耳垂再到剑突或前额发际再到剑突距离,做好标记,用液体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以左手纱布托住胃管,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轻轻插入,到咽喉部(插入14—15cm)时,遇有阻力轻轻旋转胃管,以旋转式送入,直至插入目的地。[2]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妥善固定;(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式插管,[3]选择与实验组完全相同的胃管及常规用物。患者平卧位,测量胃管插入长度并做好标记,撤去患者枕头,头向后仰,观察鼻腔,选择通畅侧后用棉签清洁,液体石蜡润滑胃管及插入侧鼻腔,一手持纱布托住胃管,一手持镊子夹住胃管,从选定侧鼻腔插入,当插入15cm时,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缓缓插入至预定长度,确认胃管在胃内后固定。(3)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例数、成功例数、失败例数及成功率。
4、结果
组别总例数成功例数失败例数成功率实验组50例45例5例90% 对照组46例28例18例60% 结果:实验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
5、讨论
1、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因气管插管的插入压迫了食管,使食管变的狭窄,弯曲,使胃管插入不畅,插管失败,取侧卧位可以消除气管插管对食管的垂直压迫,从而使气管插管下部的胃管处管腔增大,食管通畅,使胃管顺利插入。
2、基层医院没有成功率100%的导丝胃管,只能靠其它方法解决,再加之导丝胃管也有不小的副作用,比如由于导丝坚硬,会损伤食道,而此方法没有任何副作用。
3、此方法由一位护士即可操作,而以往上提气管插管的方法需另一名护士协助操作,同时上提气管插管时存在一定危险,有可能气管拔出,使病人再次窒息,而此方法既省时、省力、又没有其它危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英霞,鼻饲法的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7 5 (13)1268)
【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0、5-6
【3】殷雷、护理学基础,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