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李白《秋日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秦观《秋日》译文及赏析十一篇

秦观《秋日》译文及赏析十一篇

秦观《秋日》译文及赏析十一篇篇1:秦观《秋日》译文及赏析秦观《秋日三首》译文及赏析秋日三首秦观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连卷雌霓小西楼,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万妆相向舞。

酒酣聊把作缠头。

【译文】已是降霜时分,邗沟里,水还是清澈的,天上万颗星星,映在水里,和船是那近。

原以为岸边茭蒲之地,没什么人家,突然传出了言语几声。

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

没有风,小院里也没有落叶,几只虫子相对,正在吐丝。

望弯弯淡虹,像是挂在小西楼上似的,鹁鸠因彩虹出现而尽情地鸣噪追逐。

怎样才能求得盛妆的女子相对而舞,我喝酒正香,把彩虹作锦帛赏给她们。

【赏析】第一首表现邢沟附近的水乡夜色。

微霜已降,秋水方清,诗人乘船经过运河,习习凉风,吹来清新空气,很觉爽快。

这时没有月光,只见满天星斗。

诗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中,环顾四周,寒星万颗,映照水中,倍感亲切。

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消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三四句赞关环境幽寂。

邢沟两岸丛生着菰蒲一类水生植物,在夜色朦胧中,给人以一望无际的感觉。

菰蒲深处居然隐藏人家,诗人完全没有料到,不过,这种艺术处理,只适宜于若明若晴,唯见星光的秋江之夜,如果换成月夜和白天,就不一定恰切。

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

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

突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

这种情景,很平常,优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

宋人曾说此联是来自白道猷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而“更加锻炼”。

诗人们各自写出了生活中的类似体验,但秦观此联却显得更灵动,国而受到黄山谷的称赏。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通篇不直写旅人,而是借物托志,先写霜气、秋水、寒星、菰蒲,最后写菰蒲深处的“笑语声”,随即戛然而止。

然言虽止而意未尽。

中秋最经典15首诗词

中秋最经典15首诗词

《静夜思》李白(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二、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疑:好像。

举头:抬头。

三、赏析“床前明月光”:“明月光”点明了时间是夜晚,而且月色皎洁。

这一句从视觉入手,简洁地描绘出场景,给读者一个直观的画面感。

“疑是地上霜”:这里的“疑”字用得极为巧妙,将诗人似醒非醒、迷离恍惚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同时,霜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举头望明月”:这个动作自然流畅,由地上的月光联想到天上的明月,展现出诗人的思维过程。

明月在古代诗歌中常常是思念的象征,它高悬天际,照亮大地,容易引发人们的遐思。

“低头思故乡”:从抬头到低头,动作的转换细腻地刻画了诗人的情绪变化。

“思故乡”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核心,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白一生游历四方,远离故乡,在寂静的夜晚,明月的出现触发了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

这种思乡之情是真挚而深沉的,通过简单的动作和直白的表达,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成为了千古以来游子思乡的典型写照。

《十五夜望月》王建(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二、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三、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2024年版)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专题07:诗词鉴赏(含答案)

(2024年版)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专题07:诗词鉴赏(含答案)
(23-24七年级上·贵州铜仁·期中)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2.甲诗中“”一词与题目中“思”前后呼应。
13.甲诗和乙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21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观海的时令,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忧心忡忡。
C.“日月”和“星汉”两句充满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这是一首(体裁),该诗的作者是(人名)。
9.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在江岸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诗歌鉴赏及默写训练含答案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诗歌鉴赏及默写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4诗歌鉴赏及默写训练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

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谢朓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注】①水曹:官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

C.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

E.这首诗叙述了好友江水曹在馆舍送别诗人的情景,末尾一句直抒胸臆,主客双方在“何由尽离席”的感慨之中分别,情感表达充分而强烈。

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秋日行村路宋代: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译文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斜阳西照,孩子们正在院落的篱笆旁欢快地玩耍;农妇烧煮豆荚、姜芽和社肉的香味,从屋舍中阵阵飘出。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路旁田间的稻谷正在扬花秀穗,远远望去,一个人也没有,只有红色蜻蜓低飞,绿色的螳螂在稻叶上爬动着。

注释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篱落:篱笆。

豆荚:豆类的荚果。

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líng)伴绿螳螂。

蜻蛉:蜻蜓的别称。

一说极似蜻蜓。

惟前翅较短,不能远飞。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经过郊野的一座小村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

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表现了诗人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诗逐次展开一幅绝妙的田家景物风情图,使人读后为之神往。

诗写道:他走近了一个村庄,这时候,天已是黄昏时候,一道金色的斜阳照耀着,农民们劳累了一天,都已回到家中,门外院落的篱笆边,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着。

正是烧晚饭的时间,烧煮豆荚、姜芽和社肉的香味,从农舍中飘出。

村外的小路旁是连绵不断的稻田,稻谷正在扬花秀穗,这时远远望去,一个人也没有,十分寂静,只见到红色的蜻蜓在低低地飞着,稻叶上爬动着绿色的螳螂。

这一派和谐自然的乡村风光,使诗人深深地陶醉了。

诗就眼前所见,精工细描,把农村傍晚的景物一组组摄入诗中,使人应接不暇。

诗人没有在诗中倾诉自己的心情,但把自己的情感贯注到了景物的描写中,使整诗洋溢着喜悦欢快的气氛。

如诗的第三句由问句形式出现,明知风光无主,偏要问“谁是主”,便突出了眼前的丰收景象带给人的喜悦,也细微地表现黄昏的岑寂。

第四句写红蜻蜓与绿螳螂,不仅在色彩上很艳丽,在二者之间加一“伴”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诗歌鉴赏选择

诗歌鉴赏选择

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⑴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关于秋天美景的诗句

关于秋天美景的诗句

【秋天美景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唐·杜甫《秋兴八首》◆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五首》◆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唐·杜甫《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绿芜:绿草。

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日酬王昭仪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翻译忧愁到浓烈的时候拿酒来自斟,挑亮灯端祥宝剑不觉泪痕已深。

黄金台尚且羞愧缺少知己,碧玉歌即将自叹空有好音。

秋风里万叶飘摇孤馆的梦难成,夜雨中一盏昏灯唤取思乡的心。

昨夜里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语,那萧萧寒气吹入我短薄衣襟。

注释黄金台: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隗:鲍本《水云集》作“愧”。

碧玉:碧玉,汝南王妾名。

”湘:鲍本《水云集》作“将”。

劲气:寒气。

赏析无声是最大的悲哀。

辛弃疾《丑奴儿》词中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几句,算是把愁写到了极致。

汪元里此诗的开头,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其中“愁到浓时“总提,以下分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诗句不再言愁,但愁绪自见。

在这种地方,辛词用说话表现,汪诗用动作表现,可谓异曲而同工。

又,第二句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

只是此诗再缀以“泪痕深”三字,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已不能和当年的辛弃疾相比了。

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又,《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颔联前一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清惠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巨们为伍的坚贞节操。

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息难禁—-自然,这里的“故乡心”表达的仍是对宋室的追念。

九月九日即事唐李白译文

九月九日即事唐李白译文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译文《九月十日即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借菊花的遭遇,抒发作者对菊花的惋惜之情,实际上是借菊花联想自己遭馋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

诗的前两句说重阳刚登高完毕,小重阳又再来饮酒赏菊;后两句感叹菊花命苦,遇到两次重阳,遭到两次采摘。

全诗语言虽平淡,意蕴却深远。

一作品原文九月十日即事⑴昨日登高罢⑵,今朝更举觞⑶。

菊花何太苦⑷,遭此两重阳⑸?二、注释⑴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之诗,称即事。

⑵登高:古时有在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⑶更:再。

举觞(shāng):举杯。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⑷何太苦:菊花两遇宴饮。

两遭采掇,故而言太苦。

何,为何,为什么。

⑸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撷,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岁时广记》卷三五引《岁时杂记》:“都城士庶,多于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赏,号小重阳。

”三、白话译文昨天已经登高采菊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酒杯。

菊花在世为何这样受苦,遭遇双重阳采摘的伤悲?四、创作背景此诗当为李白在当涂(今属安徽)龙山登高时所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

此次属于第二次登上龙山宴赏,故作者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故而有此诗之言。

五、作品鉴赏唐宋时期,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诗人两度登高饮酒,正见其愁怀之难以排解。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于是他痛苦地发出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重创的叹问。

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

从这里也可以见出诗人心思细腻,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对大量采摘菊花的行为感到不安。

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

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

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御街行·秋日怀旧宋朝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御街行·秋日怀旧》译文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

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

每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

酒还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

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御街行·秋日怀旧》注释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欹(qī):倾斜,斜靠。

谙(ān)尽:尝尽。

都来:算来。

《御街行·秋日怀旧》赏析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

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者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者入情,情者交融。

写秋夜者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

树叶纷纷飘坠阶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

夜,是秋夜。

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

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点知到叶坠阶阶的。

“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由沙沙响而点知落叶声,由落叶而点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点知寒意。

9月的诗句古诗

9月的诗句古诗

9月的诗句古诗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9月的诗句古诗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9月的古诗一,《9月9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1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由于少我1人而生圆满之情。

二,《9月10日即事》唐代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日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三,《于长安归还扬州9月9日行薇山亭赋韵》南北朝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家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译文:我的心追赶南去的云远逝了,身体却随着秋季由北向南飞回的大雁归来。

家乡家里篱笆下栽种的菊花,今日又开了几朵呢?四,《 9月9日岘山寄张子容》唐代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译文: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尝。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五,《蜀中9日》唐代王勃9月9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家乡,身处他乡,设席送伴侣离开,举杯之际,格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2.9月的古诗1、暮江吟唐白居易 1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9月初3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唐白行简降虏意何如,穷荒9月初。

3秋异乡节,1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

感时空孤独,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

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3、闰9月9日独饮唐白居易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9日,东篱独酌1陶然。

自从9月持斋戒,不醉重阳105年。

4、9月9日登玄武山唐卢照邻 9月9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骈文《秋日宴洛阳序》原文-翻译-赏析

骈文《秋日宴洛阳序》原文-翻译-赏析

骈文《秋日宴洛阳序》原文|翻译|赏析骈文《秋日宴洛阳序》原文|翻译|赏析夫以东京胜地,南吕高秋〔2〕。

三涂镇而九派分,白露下而清风肃〔3〕。

或出或处,人多朝野之欢〔4〕;以嬉以游,时极登临之所〔5〕。

征衣流寓〔6〕,切下走之蓬襟〔7〕;解榻邀期,属上宾之桂序〔8〕。

于是齐道实款,琴樽倜傥〔9〕。

论心留,连促膝〔10〕。

但有潘杨之密戚,得无管鲍之深知〔11〕。

簪组盛而车马喧,庭宇虚而管弦亮〔12〕。

近临铜陌,斜控银墟〔13〕。

菊照新花,泛轻香于远次〔14〕;荷凋晚叶,翻翠影于长波〔15〕。

听瞩方穷,献酬逾洽〔16〕。

年忘小大,傲天地于平生〔17〕;志混荣枯,得林泉之意气。

愿长绳以系日,几近光阴〔18〕;思短札以凌云,或陈歌咏〔19〕。

人采古韵,成者先呈。

【注释】〔1〕洛阳:《元和郡县志》:河南道河南府,管洛阳县。

〔2〕东京胜地:《元和郡县志》:“河南府,显庆二年置东都。

”《通鉴地理通释》四:“隋东都。

”《通典》云:“故都城,自周至隋大业以前,常为都邑。

今都城,隋大业元年所筑。

”《两京记》:“隋大业元年,自故都移于今所,其地周之王城。

初谓之东京,改为东都。

”南吕高秋:《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沈约《休沐寄怀诗》:“开幌望高秋。

”〔3〕三涂镇而九派分:《左传·昭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杜注:“三涂,在河南陆浑县南。

”孔疏:服虔云:“三涂:太行、辕、崤渑也,谓三涂为三处道也。

杜云在河南陆浑南,则以三涂为一。

《释例土地名》云:三涂,河南陆浑县南山名。

或曰,三涂、伊阙、大谷、辕三道也。

《传》曰:晋将伐陆浑,而先有事于洛与三涂。

先祭山川也。

谓三道,皆非也。

是杜据彼十七年《传》文,知三涂是山,非三道也。

”《元和郡县志》:“河南府管陆浑县。

三涂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

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读后感

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读后感

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读后感
李白的《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送别诗,读后让人沉浸在诗人与友人之间离别的悲伤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之中。

首先,诗中所展现的秋日景象与离别情感相得益彰。

诗人在尧祠亭上,面对萧瑟的秋景,与友人杜补阙、范侍御依依惜别。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这些景象不仅衬托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也让人更加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其次,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让人感动。

李白与杜补阙、范侍御之间的友谊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人通过描绘与友人相处的时光和分别时的难舍难分,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和对彼此的珍视。

这种对友情的深情厚意让人不禁想起自己与朋友们之间的点滴回忆,让人倍感温馨和感动。

此外,诗中所展现的豪放不羁的个性也让人印象深刻。

尽管面临离别的悲伤,但李白依然保持着豪放不羁的个性,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和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感慨。

这种豪放不羁的个性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也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总的来说,李白的《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以其秋日景象与离别情感的相得益彰、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豪放不羁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离别的悲伤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也让我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同时,它也激励我要珍视身边的友情,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1原文:秋日思旧山唐代:子兰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译文: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注释: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咸:都。

上国:大国,强国,此处指大唐帝国,其实时至九世纪末子兰之时,李唐王朝已衰败至极,即将覆亡,上国是恭维之词。

帝城:首都,都城,此处指长安(陕西省西安市)。

羁旅:寄居作客。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伫:通贮,积储。

指平生所蓄之雄图大志。

赏析:旧山指旧日隐居修行之处,因隐修处多在山林,故称旧山。

这是僧人子兰所写的一首六言律诗。

描写细腻,节奏明朗,情感真挚,寓意深沉,是这首诗的特点。

《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2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古诗简介《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是《全唐诗》的第169卷第1首。

元林宗,当是元丹丘。

炼药院,郁贤皓《李白丛考》疑在石门山(今河南叶县西南)。

天宝元年,元丹丘以道家流受召入朝为道门威仪,同年李白亦受召入朝,李白之荐主很可能即是元丹丘。

诗词隐隐流露出功业虽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

“长吁”、“凋危”、“冠镊白”、“穷”、“饥”、“时”、“道”、“岂吟叹”、“卷舒”、“空摧残”,虽自我慰勉之辞,亦有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伤感。

翻译/译文一叶落木,可识岁秋,一瓶水结冰,即知天寒。

桂枝一日一日绽绿,枝条高拂凌云端。

少年壮心豪迈,矫翼欲攀鸿雁,青云直上。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秋日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秋日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译文】我觉得感怀秋日会使人放逸,谁却说使人悲愁呢?群山带走斜阳落日,绿水与蓝天相映成趣。

用玉壶装上鲁酒,为君送行请君暂且驻马。

把马停放在古树旁,解下锦带挂在横出的树枝上面。

水中尧祠亭歌鼓齐鸣,曲调悠扬远飞云天。

日暮时云霭渐退向天边,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

我们三人分别相距万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种种。

【注释】⑴鲁郡:即兖州,在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

尧祠:在河南道兖州瑕丘县(今属山东),约在今山东兖州县东北。

《元和郡县志》:“尧祠,在县东南七里,洙水之右。

”杜补阙、范侍御:均李白友人,名字、生平不详。

补阙:是门下省属官,掌管供奉、讽谏。

侍御:御史台属官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之简称。

⑵秋兴:因秋起兴。

逸:安逸恬乐。

⑶将:带的意思。

⑷宜:适合,协调。

⑸驻金羁:犹停马。

金羁,用金镶制的马络头,这里指马。

⑹憩古木:在古树下休息。

⑺横枝:横生的树枝。

⑻歌鼓:唱歌打鼓。

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尧祠亭。

⑼曲度:曲调。

曹丕《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这里指音乐。

神飙:疾风。

⑽碧海:绿色的大海。

⑾没:消逝。

⑿相失:离散的意思。

⒀茫然:犹惘然,惆怅貌。

空尔思:徒然思念你们。

尔,指杜、范二人。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秋日送人之作,宴送的杜补阙、范侍御均为李白友人。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秋,当时李白寄居东鲁。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首先抒发了自己的观点,“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

接着写出了秋天的种种景色。

最后两句表达了与杜、范二人分别的惆怅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

全诗寓情于景,语言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风格明快。

诗一开头紧扣题中“秋日”,抒发时令感受。

自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李白却偏说“我觉秋兴逸”,格调高昂,不同凡响。

古诗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翻译赏析

古诗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翻译赏析

古诗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翻译赏析《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

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

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

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前言】《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秋日送别友人的诗作。

此诗反映了诗人乐观豪放的情怀,其描绘的画面是:碧海青天,水天一色,雁翔长空,景色如画;送别会上是美酒玉壶,驻马畅饮,宾主们或歌唱,或奏曲,各得其乐。

全诗紧紧抓住秋日的特点和离情别意,把主观情感融注到各种描写对象之中,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富于艺术感染力。

【注释】⑴鲁郡,即兖州,在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

尧祠,在河南道兖州瑕丘县(今属山东),约在今山东兖州县东北。

《元和郡县志》:“尧祠,在县东南七里,洙水之右。

”杜补阙、范侍御,均李白友人,名字、生平不详。

补阙,是门下省属官,掌管供奉、讽谏。

侍御,御史台属官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之简称。

⑵秋兴,因秋起兴。

逸,乐。

⑶将,带的意思。

宜,适合,协调。

两句意为:群山带走了落日,绿水与蓝天相映成趣。

⑷金羁,用金镶制的马络头。

这里指马。

⑸憩,休息。

⑹横枝,横生的树枝。

⑺歌鼓,唱歌打鼓。

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尧祠亭。

曲度,曲调。

曹丕《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这里指音乐。

神飙,疾风。

两句意为:我们在尧祠亭唱歌奏乐,乐声宏亮犹如疾风响彻云霄。

⑻碧海,绿色的大海。

没,消逝。

两句意为:傍晚时分,白云飘向碧海,大雁飞越晴空。

这是描述送别的时间和景色。

⑼相失,离散的意思。

尔,指杜、范二人。

两句意为:分别后我们将相距万里,只能迷惘的思念。

【翻译】我觉得感怀秋日会使人放逸,谁却说使人悲愁呢?斜阳远落山外,晴空倒影水中。

用玉壶装上鲁酒,为君送行请君暂且驻马。

把马停放在古树旁,解下锦带挂在横出的树枝上面。

秋尽杜甫原文及赏析

秋尽杜甫原文及赏析

秋尽杜甫原文及赏析秋尽杜甫原文及赏析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秋尽杜甫原文赏析,仅供参考!秋尽杜甫原文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秋尽杜甫赏析《秋尽》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宝应元年七月,严武召还,公送至绵州。

未几,蜀有徐知道之乱,因入梓州。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好一开。

此秋尽思家而作。

上四,秋日景事。

下则感时而自叹也。

梓属东川,斋在成都。

篱边菊,指草堂之花。

江上杯、盖李梓州为主也。

看西日,家室远离。

阻北人,寇兵断阁。

此客愁所以未解。

三承二,四承一,七八承五六,此见章法之连络。

杜甫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李白《寄崔侍御》诗歌赏析

李白《寄崔侍御》诗歌赏析

李白《寄崔侍御》诗歌赏析李白《寄崔侍御》诗歌赏析作品介绍《寄崔侍御》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3卷第17首。

原文寄崔侍御作者:唐·李白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注释①崔侍御:即崔成甫。

②宛溪:在今安徽宣城东。

③双溪:在宣城东土山下,以二水合流而得名。

④过客:指崔成甫。

⑤难:全诗校:“一作还。

”谢朓楼:一名北楼,南齐谢朓为宣城太守时所建,在宣城县东南。

译文宛溪霜夜,猿声凄厉,听者伤心。

此身长期离开故土,仿佛是不系缆绳的孤舟。

看到一只孤独的大雁飞向南海,怎么不叫人心酸?真羡募宛溪的双溪也知道向北方奔流。

高尚的你多次为我解下陈蕃榻,招待得很不错。

我这个匆匆过客却以难登上谢脁楼。

我们如同秋天的落叶,寒风一起,便要从敬亭山飘落到各自的归宿。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冬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关于崔侍御为何人,学术界尚存争议。

郁贤皓《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认为,崔侍御即是崔成甫。

这一年冬天李白在金陵与崔侍御的酬赠诗很多,这首《寄崔侍御》是其中之一。

此诗格律尽管不是十分严整,也算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

诗中主要表达作者对崔侍御的谢意与别情,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李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译文】
我觉得感怀秋日会使人放逸,谁却说使人悲愁呢?
群山带走斜阳落日,绿水与蓝天相映成趣。

用玉壶装上鲁酒,为君送行请君暂且驻马。

把马停放在古树旁,解下锦带挂在横出的树枝上面。

水中尧祠亭歌鼓齐鸣,曲调悠扬远飞云天。

日暮时云霭渐退向天边,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

我们三人分别相距万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种种。

【注释】
⑴鲁郡:即兖州,在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

尧祠:在河南道兖州瑕丘县(今属山东),约在今山东兖州县东北。

《元和郡县志》:“尧祠,在县东南七里,洙水之右。

”杜补阙、范侍御:均李白友人,名字、生平不详。

补阙:是门下省属官,掌管供奉、讽谏。

侍御:御史台属官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之简称。

⑵秋兴:因秋起兴。

逸:安逸恬乐。

⑶将:带的意思。

⑷宜:适合,协调。

⑸驻金羁:犹停马。

金羁,用金镶制的马络头,这里指马。

⑹憩古木:在古树下休息。

⑺横枝:横生的树枝。

⑻歌鼓:唱歌打鼓。

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尧祠亭。

⑼曲度:曲调。

曹丕《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这里指音乐。

神飙:疾风。

⑽碧海:绿色的大海。

⑾没:消逝。

⑿相失:离散的意思。

⒀茫然:犹惘然,惆怅貌。

空尔思:徒然思念你们。

尔,指杜、范二人。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秋日送人之作,宴送的杜补阙、范侍御均为李白友人。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秋,当时李白寄居东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首先抒发了自己的观点,“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

接着写出了秋天的种种景色。

最后两句表达了与杜、范二人分别的惆怅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

全诗寓情于景,语言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风格明快。

诗一开头紧扣题中“秋日”,抒发时令感受。

自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李白却偏说“我觉秋兴逸”,格调高昂,不同凡响。

“我觉”“谁云”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艺术个性;两名对照鲜明,反衬出诗人的豪情逸致。

一、二句定下基调,别宴的帷幕便徐徐拉开。

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傍晚,绵延的群山带走了落日;尧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万里晴空相映成趣。

诗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赋予自己的想象,用“将”“与”二字把它们连成一体,即使这些自然景色获得了个
性和活力,为首句的“秋兴逸”作注脚,又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欢乐的心情。

接着,正面描写别宴:席上已摆好玉壶美酒,主宾们已止步下马,有的正在安置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带挂在横生的树枝上,大家开怀畅饮,并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欢快的乐曲声疾风似地飘荡在尧祠亭的四周,响彻云霄。

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

宴席到这时,已是高潮。

接着描述送别的时间和景色:时近黄昏,白云飘向碧海,大雁从晴空飞逝。

这两句既同“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相照应,又隐隐衬托出诗人和友人们临别之际相依相恋的深厚情宜。

宴席从高潮自然过渡到尾声。

最后,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李白这首诗,既是送别,又是抒情,把主观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写的各种对象之中,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

尤其可贵的是,诗的格调高昂、明快、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