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九龙夺嫡之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九龙夺嫡之概述
目的和意义:
关于康熙朝几位阿哥争夺皇储的经过、雍正的品行与其继位的原因均流传有许多说法,对此段历史的文艺改编也十分多,使得许多人认为雍正并没有什么出挑的实力与才华,对待兄弟与臣属也十分残忍暴虐,没有什么原因使得康熙传位与他;并且各类书籍中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其中的内在原因也不是很清楚——为清晰此段史实,扫除一些认识盲点,也因为我们对这一段历史十分感兴趣,我们做了这篇论文。
内容概要
康熙作为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生文治武功成就颇多,但康熙晚年的朝却并不清明,反而有些‘国力衰弱’的迹象,《史稿.食货志》言:“圣祖在位六十年,正事务为宽大,不肖官吏、恒恃包荒,任意亏欠,上官亦曲容相隐,勒限追补,视为故事。”。而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简要概括为:官员腐败、法律不行、亲王贝勒势力强大、财政入不敷出、商团贵族占据一方,‘皇权至上’受到不懂程度的挑战——所以下一任皇帝需要进行强硬的统治。
历史盲点一:关于传位遗诏的说法,有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
无诏夺位说者认为:说雍正奉遗诏继位,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其说难以自圆;说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证据也显得不足。雍正登极,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自康熙宾天至雍正继统,即有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雍正为此亲撰上谕驳斥,编纂《大义觉迷录》,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有欲盖弥彰之嫌。
在雍正改诏继位诸说中,主要为夺嫡说和篡位说。但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嫡”。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
遗诏继位说即是按本文推断,雍正应是正统继位。
历史盲点二:雍正继承皇位的原因
可以说在太子一废之前,各位皇子的实力都不成熟,也基本没有争夺太子之位的欲望,并且康熙与太子的感情还是十分深厚的,故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各家相安无事。
但由于太子行为失德,康熙与四十七年十分痛苦的废黜了太子,其痛苦之情溢于言表,在这个时候,无论是被人推举还是自己要求出任太子,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在众人举荐胤禩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大怒下令圈禁胤禩。而为太子说好话的四阿哥胤禛则得到了康熙的称赞。这时争夺储君之位
的五大朋党已经形成,相互争夺地很明显,四阿哥胤禛虽然没有明确的争斗之心,但行为上以是按照‘对父诚孝、对兄弟友爱、避开明斗,脚踏实地地认真办差,外弛内张以悦圣心。’的原则了。也因此康熙对胤禛好感是很容易被推断出来的。
在康熙五十年复立太子后,太子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而八爷党则加紧运作,势力盛极一时;相反的,胤禛则是本分的办差,四处追讨债银,为康熙统治的稳固做出很大的贡献。两者相比较,表面上礼贤下士,实际上结党营私的八爷就不如脚踏实地做事的胤禛了。于是当矛盾与冲突再次集中到太子身上时,康熙对于废太子的态度就十分干脆了‚前次废臵,情况愤懑,此次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而已。‛(《东华录》)。终清世不复立太子,也是清朝的一大特色。
胤礽二度被黜后,储君之位,或者说皇位的争斗已达极点。此时真正相互较量的,是十四子胤祯、胤禛和胤禩,这里面十四子胤祯远在西北,皇帝不可能会传位给一个不可能赶回来的皇子,其具体原因下文也有表述;八皇子的支持者多是内阁大臣,没有强大的军事势力,想寄希望于皇十四子也不可能了,并且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一个四处拉帮结伙、和各方关系处理的好到极点的“八贤王”,是没有手腕去摆平国家的种种经济政治问题的,而且由于母亲出身低微,他没有身份和气量出任国军——那么最终的继承者,就是出身好、性格沉稳、手段强硬、在父皇面前表现良好的四阿哥胤禛了。而雍正也以勤政而闻名,可以说在他强悍的统治之下,扭转了清朝的命运,使得乾隆一代的盛世得以出现。
背景问题
1. 政治
八旗制度削弱皇权、不利于国家发展
太祖太宗时,八旗之制度为清朝开疆拓土和巩固政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管理操作也很方便,故八旗制度在建国伊始的作用大体是正面的为多——但是当清军入关后,以八旗制度统治中原汉族就会有些不适宜,‘隔旗如隔山’在清时是普遍的、顺理成章的,即便康熙帝一直以‘满汉一家’为治理目标,在对汉军旗的对待和管理上总是同八旗有所区别的,这多少加重了满汉民族间的矛盾;并且满军八旗之间,也有“各旗如隔山”的现象——即由皇上直接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旗,与其他五旗之间有地位和实力上的差别,这也是不利于国家军政发展的。
历代君王的中央集权和对其他重要大臣的权力削弱的意识普遍都很强,但
满族由于是小部落发展起来的,又在统治中原这一不甚熟悉的地区,对于重要功臣、重要部落、重要大臣、重要家族等势力有些依赖,例如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即是牵制皇权的一机构——而在基层管理上,八旗制的弊端就较为明显了:由实力较大,在旗中,各独霸一方的王爷贝勒们就有相当大的权力,派系间的划分也多是以‘旗’为界;虽比周时分封制下的诸侯要好的多,但就会经常出现上行下不效、令行禁不止的情况。而各旗的人员在中央散开任职,诸王势力便对皇帝的命令产生影响,并且各种机密、情报都会暗中被透露给诸王,于是八旗的派系会削弱皇权。因此清初之时,各贝勒王爷所属、所掌控之旗
2. 文化
旗人下多歧视教书匠
孟森先生所著之《清史讲义》中对此有如下描述:
圣祖过举无多,不可谓甚不修,然诸皇子之狠戾残贼,太子旋废旋立,既立复废。临朝痛哭,不能救正,至晏驾亦有疑义,复开兄弟相杀之端,此亦人伦之变矣。帝于诸王,纵之太过,教之太疏。始立太子,亦留心为择师保,而为权幸所间,境礼部终,后遂无正人敢为太子师者,太子亦不复择师。……旗下人家视教子之师为教书匠,此风在圣祖时已然,殆亦关外遗传之弊习也。……见太子作字吟诗,由圣祖传视诸臣,诸臣例为谀讼……无亲切辅导之人,设有之,则太子失爱时,必有士大夫遭其罪戮者矣……明珠、余国柱欲排挤汤斌,引之于辅导之任,即是投之陷阱。……太子既获册立,尚何所求,而乐与厮役小人交结如此,可见圣祖失教。
即太子骄奢淫逸,诸子争斗惨烈,与满族轻视文化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诸子没有受到系统、完备的文化熏陶,虽然教席多是名家大学也无法违逆。
3.历史因素
褚英
太祖努尔哈赤之长子褚英,为太祖原配正室之嫡长子,自小跟随太祖征战四方,骁勇善战,立军功无数,向来为太祖所器重,甚至曾命他留守赫图阿拉(努尔哈赤之大本营),封洪巴图鲁阿尔哈图土门贝勒,但后来不知为何突然死亡,年三十六。《宗室王公传.褚英本传》:“以罪伏诛,爵除。”有说法是褚英意图谋反终下狱而亡。但之后清室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对谋反之事十分敏感,也认为褚英之后为有仇视列帝,欲为乃祖报仇之意。康熙四十九年废太子之时曾在谕旨中说:“苏努自其祖相继以来,即为不忠。其祖阿尔哈图土门贝勒褚燕,在太祖皇帝时,曾得大罪,置之于法。伊欲为其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