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延安时期南区合作社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一、引言农业合作社是一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它由一群农民自愿组成,共同经营农田、养殖、种植等农业生产活动。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讲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旨在展现农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发展变迁。
二、农业合作社的起源农业合作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农业合作运动。
当时,农民们面临着土地流转困难、生产资金不足等问题,他们意识到通过合作可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一些农民开始自发组织合作社,共同经营农田、购买农资,并通过集体合作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农业合作社在中国的发展农业合作社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农民面临着封建剥削、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他们急需一种组织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1925年,中国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在安徽省成立,标志着中国农业合作社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合作社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随着农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它们的规模也不断壮大。
从最初的小规模合作社,到后来的大型农业合作社,农民们通过合作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合作社的成员共同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分享风险和收益,形成了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
在高效的组织管理下,农业合作社成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合作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农业合作社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还涉及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推广等领域。
农民们通过加入合作社,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农业合作社也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六、农业合作社的未来展望随着农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农业合作社将进一步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同时,农业合作社还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创业。
在农业合作社的引领下,农村经济将实现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
重温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
重温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作者:陈燕楠来源:《党建》2013年第02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红色圣地,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里,我们党形成和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身体力行地与老区人民建立并保持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基础。
今天,我们重温延安时期党如何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再次体悟到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取得人民群众全力支持,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这种警示与警醒的历史厚度和分量是显而易见的。
依靠群众力量,尊重群众智慧。
延安时期,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生产实践决定社会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实践中,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一是依靠人民群众,突出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和动员一切抗日爱国民众,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持久抗战并取得了全面胜利;在生产建设中,党在各根据地和解放区普遍组织变工队、扎工队以及合作社,把群众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做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二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突出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地位。
例如,集体互助生产办法原是群众自己发明的,党在江西时期就总结过这一群众经验。
到了延安之后,党在新的实践中又一次总结了延安县等地群众互助合作创新经验,并在更广范围加以推广,成为党在各根据地普遍推行的一条富有成效的方针和政策,使各解放区找到了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
拜人民为师,提高群众素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认识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自觉地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问计。
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例,会前,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重要领导人,广泛听取广大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意见;会中,党的领袖与文艺工作者充分交流、共同研讨,达成基本共识;会后,进一步听取各界意见,形成了党的新的文艺理论和政策。
浅谈延安时期南区合作社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浅谈延安时期南区合作社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作者:魏亚旭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2期摘要:延安时期的南区合作社大致经过了初步发展、飞跃发展、鼎盛发展三个阶段。
其健全完善的领导、坚持实行民办政策、切实保障群众利益、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冲破教条大胆创新等基本经验是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事业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延安时期;南区合作社;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16-02延安南区合作社是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它发展了延安南区的工业、商业和农业,在各个方面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成为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中的模范,它的成功经验指导着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南区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南区合作社成立于1936年12月,到1943年便开始成为延安县全县的中心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造福着边区群众的经济生活。
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公营性质合作社1936年12月到1939年2月,是南区合作社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1936年12月,延安县政府提出在南区的沟门上成立一个合作社,采用半摊半自愿的方法在群众中收集到了第一批股金。
在这个时期,南区合作社从刚开始单纯的消费业务合作社慢慢地发展起来。
到1939年2月,它的经营领域从消费扩大到兼营生产、信用和运输等,成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合作社。
但是,这个时候南区合作社的性质是公营的,采用公股的方式来募集股金,这种半摊派的方式让有些群众把入股当作了负担,所以如何获取人民群众的信任,改变群众对合作社的偏见,成了主要困难。
虽然合作社慢慢发展起来了,但流动资金的极度缺乏使合作社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南区合作社亟待吸取新的资金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民办政策”使南区合作社有了质的发展1939年3月到1942年12月,是南区合作社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浅谈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摘要:延安时期是党的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形成了宝贵的延安精神。
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章分析了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党群关系的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延安精神党群关系0引言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形成的重要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伟大胜利的法宝。
今天,延安精神并没有随着历史一同变为过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价值,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延安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实践的产物。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这一概念,经过革命实践的发展,这一精神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一面神圣的旗帜。
所谓“延安精神”,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进取、自觉奉献的精神等。
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2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同人民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前提。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合作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合作社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合作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村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发组织的产物,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农村合作社的背景出发,介绍其意义和作用,并探讨其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一、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民普遍生活贫困,土地不均、债务累积、租佃关系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发展。
加之大规模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农民生活更是陷入困境。
此时,农村合作社的出现为农民提供了一种自我救赎和发展的机会。
二、意义农村合作社的出现解决了农民债务问题、推动了土地改革进程,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减轻了个体经济负担,提高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减少了个人债务。
其次,农村合作社促进了土地改革的进行,推动农村土地向农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破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使土地进一步为广大农民所共有。
最重要的是,农村合作社通过集体经济、合作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作用农村合作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农村合作社在组织上具有连结农民、促进合作的功能,通过合作劳动和集体经济的方式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合作社的存在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热情,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合作社的出现也为农村推广科学技术、改进种植业、发展农村工业等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四、影响农村合作社的兴起对中国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村合作社的成功实践激发了广大农民要求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愿望,为后来的农村改革打下了基础。
其次,合作社的出现加强了农民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了一种相互互助、互利共赢的农村合作氛围,培养了广大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
最后,农村合作社的经验表明,合作与互助的力量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农村改革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
理论研究2019年 第3期中国农民合作社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 文 / 崔 潇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农民的身份也由参加生产的劳动者变为相对独立的生产者。
农民的独立性使得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意愿参加各种经济组织,这也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这种以家庭生产为主体的小农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直接对接日益扩大的大市场,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经过40年的探索实践,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主要历经以下三个阶段:1.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2年)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成为了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元,也使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权的市场主体,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同时,这也使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所谓的“去集体化”过程,此前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和工具已经不再适用。
一批由农民自主发起和参与的合作组织开始在农村产生,旨在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1980年,养蜂协会首先在四川成立;1982年,水产研究会由安徽天长县的十几户农民联手创立,之后在广东等地也出现了此类专业协会。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各类专业协会在中国各地渐渐发展兴起,到1987年已经达到7.8万个。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5年,政府取消了粮食统一收购制度,农民不得不开始直面市场。
这一时期,这些专业协会也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提供了一些服务。
2.探索发展阶段(1993年—2003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农村经济的不55中国农民合作社2019年 第3期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过剩的农产品面临着“销售难”的困境。
延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工作回顾
中国农民 合作社
1 3
范社进行考核验收的通知 》。
6 2 E,全省农 民专业 合作社建 设工作 会议 在延安 市宜川县 召开 。陕 西省农 民专业 合作社 示范县建 设项 目 月 7] 正式 启动 ,宜 川县 被确 定为 全省唯 一 的示 范县建 设 项 目县 同时 ,在宜川 县成 立 陕西 省农 民专业 合作 社培 训学
一 一 … … 一 … … … … 一 … … … … … … 一 … 一
2 0 年 08
2 0 月2 日,陈强市长在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 《 政府 工作报 告》提出: “ 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行 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 ,抓好1 O 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 ,进一步提高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的要求。 4 9 月2 曰,市农业局制定印发 了 《 延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工作实施意见 》,明确了建设的基本原
—
—
—
—
—
—
—
—
—
—
—
—
—
—
—
—
—
一
圃
2 01
08 8 年月第 期
I _ 圈 1
延 安市 农 民专业合作社 建设和发展工作回顾
2 0 年 07
8 日 ,延 安市 第 1 月9 家农 民专业 合作 社黄 陵县 阿 党镇 果业 专业 合作社 正 式登记 注册 。 8 2 日至 3 日 ,市 农业 局 组 织召 开 了仝 市 农 民专 业合 作 社 示范 建 设 暨 《 民专 业合 作 社 法 》及 配 套 法规 月 9 O 农
培 训会 议 。
9 l 日,市 委 、市 政 府制 定 出 台 《 月 1 关于 加 快 以苹 果为 主 绿色 产业 发 展 的决 定 》 ,明确提 出 : “ 按照 民 要 办 、 民管 、 民受 益 的原 则 ,鼓励 农 民大 力发 展 多种 形 式 、不 同层 次 、不分 区域 界 限 的专 业合 作社 ,提 高 农 民的 组织化 程 度。  ̄2 1 年 ,全 市 13 U0 1 /的行政 村建 立农 民专业合 作社 ”。 截 ̄ 20 年年 底 ,全 市共 取 得 中央 、省 财政扶 持 项 目9 ,资金 1 0 元 。在 工商 部 门正式 注册 登 记农 民专 07 个 0万 业合 作社 8 个 ,出资总额 35 . 万元 ,成 员达 27 户。 1 05 5 3 66
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及启示作者:陈轶丽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1年第11期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求。
当前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结这些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对今后促进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对浙江、河南的一些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研,并将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一、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一)领导重视,政府推动。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落实,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例如我们调研的商丘民权县,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和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经济能人、种养大户和企业、协会领办专业合作组织;还将专业合作社发展纳入了全县争先晋位目标考核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同时争取财政资金扶持,近两年该县累计评出先进专业合作社10余家,发放以奖代补资金达20余万元,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落实各类政策性资金达400余万元。
(二)注重宣传,强化培训。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要调动各利益主体参与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因此宣传引导非常重要,注重宣传引导是很多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之一。
例如我们调研的商丘柘城县就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会议,大力宣传、普及合作经济的基本知识、政策措施、工作经验和优秀带头人的先进事迹,营造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氛围。
另外,要使农民由过去的“单兵作战”到适应专业合作社的“军团作战”,必须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这也是一些地方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
例如柘城县农业局就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重点做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以及社员的培训工作。
延安十三年发展历程
延安十三年发展历程延安十三年是指从1936年11月到1949年10月延安所经历的十三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延安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发展和变革。
下面是延安十三年的发展历程:一、建立起完善的抗日统一战线延安十三年的开头是在长征的胜利之后,红军主力部队转入延安。
193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成立,红军迅速恢复并重新组织。
此时,中共中央开始构建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吸引团结各方力量一同抗击日本侵略。
二、加强军队建设延安期间,红军积极进行军队建设,加强作战能力。
这一阶段,红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与扩充,注重提高官兵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素质,加强军事技术的培训,提高红军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红军在延安进行了一系列战术战略的研究和实践,为后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三、开展群众工作延安十三年期间,中共中央在延安坚持以群众工作为中心的方针,积极进行农村包围城市的工作。
组织农民参与革命运动,进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延安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教育运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并鼓励广大知识分子积极参与革命。
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延安十三年期间,中共中央在延安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在经济建设上,实行合作、互助的公社经济制度,通过发展农田水利、农业合作社等途径,提高农业生产力。
此外,还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鼓励民间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五、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延安十三年是中共中央对于党的思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延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实践论》、《矛盾论》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准备重新开启全面斗争延安十三年的最后几年,中共中央在延安继续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准备重新开启全面的抗日斗争。
通过整编、训练和装备改革,增强了红军的整体战斗能力。
1947年,中共发动了全面反攻,开始了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
延安时期调研报告
延安时期调研报告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延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和搜集相关资料,我对延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延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受到抗战的严重影响,但共产党在领导下,通过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方针,有效地维持了延安地区的稳定。
农村经济是延安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
农民通过种植粮食和经营家禽、养殖牲畜等农业生产活动维持生计。
由于延安地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农业生产依靠人力劳动,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除了农业,延安地区还有一些手工业、小工业和合作社等经济组织。
这些经济组织主要以生产日用品和军需品为主。
手工业和小工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利用简单的工具和传统工艺生产。
合作社由群众自发组织,通过合作劳动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
延安时期的人民生活状况相对较为艰苦。
由于延安地区的经济状况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农民多数仍然靠天吃饭,食物供应不能保证充足,经常出现粮食紧缺的情况。
人们普遍穿着简单的衣服,生活用品也相对简陋。
然而,延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进步。
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一些方面开展了农业合作化的探索。
合作社成为农民互助合作的新形式,通过集体劳动和资源共享,提高了种田效益和农民收入。
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为今后农村经济的合作社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在延安地区,共产党还注重发展教育事业。
中共中央机关学校、抗大等学校在延安设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这些学校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延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但通过共产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努力,延安地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农村合作化的探索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浅析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实践
浅析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壮大,不断走向成熟,也实现了中国革命两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折。
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积累了宝贵的治党理政经验。
就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而言,党在正确认识革命战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关系的基础上,从当时国情和边区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大力实施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问题予以讨论。
一、明确经济和财政工作总方针是发展经济和保障供给经济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够保障社会供给、解决好边区面临的财政问题。
发展经济就是要发展公营经济、人民经济和私营经济。
这一时期对经济与财政的关系有了充分的认识,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可以影响经济,但是从根本上看,还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情况。
要让边区所有的机关人员、农民、军人、学生都自己动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工业、商业等。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贯彻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方针。
并且,批判了离开发展经济而单纯在财政收支问题上找出路的错误思想。
保障供给指的是陕甘宁边区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生活费用的支出,并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目标。
边区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抗日经费、生活费用的保障,通过“取之于己”与“取之于民”两个方面来实现。
“取之于己”就是“公营经济在其生产过程完毕之后转到分配过程时的分配工作即供给工作”,“取之于民”就是“公营经济上缴的实物和税收、民营的粮食和税收以及贸易的产品和税收”,即“已经取得的生活资料与事业经费如何适当分配与适当使用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经济实践,“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总方针正确地体现了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的内在联系,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的方针。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但边区和根据地部队作战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的提高,同时积累了大量关于经济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实践经验分享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实践经验分享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以农民为主体,由自愿结合的生产经营者组成的经济组织。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土地流转、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与发展、管理体制建设、风险防控与服务保障、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分享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实践经验。
一、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与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组建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秉持“自愿参加、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将社员利益放在首位。
在选择合作方向时,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确定合作项目,避免盲目跟风、决策偏差。
同时,合作社在组建过程中要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确保合作社合法、规范经营。
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注重内部管理和外部合作。
内部管理上,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明确各职能部门及岗位职责,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提升组织运行效率。
外部合作上,要与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借助外部资源优势,提升合作社的发展能力。
二、管理体制建设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体制是其发展的关键。
合作社应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确保各项决策能够科学合理、迅速实施。
要加强社员教育,提高社员的组织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凝聚全体社员的合作力量。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内部管理方面,专业合作社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合规、风险可控。
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社员积极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风险防控与服务保障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自然灾害等。
合作社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排查与评估机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资金保障体系,提供融资支持,帮助社员渡过难关。
在服务保障方面,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对社员的服务保障,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政策指导等全方位服务。
延安时期“三三制”政权基本实践与经验
延安时期“三三制”政权基本实践与经验1937-1945年期间,中国共产党贯彻“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的宗旨,积极提倡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将其与当时的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和推广一种崭新民主政权形式——“三三制”政权,破解了革命遇到的难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我国民主政权建设进程中的“里程碑”。
一、“三三制”政权理论阐述(一)“三三制”政权概念1940 年3 月,中共中央起草《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正式提出施行抗日民主的政权——“三三制”。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这样做利于中间派靠拢。
(二)“三三制”政权几对关系在建立和推广“三三制”政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仔细斟酌了以下几种关系:一是民主与抗日。
应对一些人不能兼顾认识民主和抗日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没有民主,抗日一定要失败的,没有民主,抗日就抗不下去。
有了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一定会胜利。
”二是民主与集权。
从两点来看,集权与民主不可偏废,一是,任何战争都要求国家能够动员群众进行广泛参与,同时,要统一各方之意志,积极拥护政府决策;另外,战争的多变性则要求政府作出指挥决策务必要迅速、及时、准确而得当,基于民意政策,是自下而上的执行命令,通常较为顺畅,因此行政权力的集中化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三三制”政权基本实践和经验(一)“三三制”政权基本实践1.“三三制”政权实践背景“三三制”的提出有着独特而复杂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
因此,中日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更加尖锐化,取缔以阶级矛盾为主的情况。
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争取广泛爱国力量共同抗日的方针政策。
1936年9月,中央表示苏区变为民主国家一部分的前提是,国民党需参加抗日并建立民主的国家,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会选派代表赴会,苏区实行民主制度。
论延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
他 们 了解共 产 主义 与其 他党 派 的思 想理论 的基本 区 别。 ” [ 3 ] ( P 5 0 7 ) 1 9 3 8年 , 六 届六 中全 会再 次 强 调 学 习 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产 党人 运用 马克 思 列 宁 主 义 的基 本 原 理 , 结 合 中 国 实 际进 行 的理论 创 新 , 尤 其 是 毛 泽 东关 于群 众 路 线
理想信念是精神力量 的内在动力 , 它既决定着 主体精 神 的价值 取 向 , 又 规定 着 主 体 精 神 的本 质 属 性。理想信念也是关乎 国家 、 政党 、 个人发展的方向 性 和根 本性 问题 , 是 国家 、 政党 、 个 人 为 之 奋 斗 的旗
帜, 发挥 着 目标 引领 和动 力 源 泉 的作 用 。不 断加 强 共 产 主义理 想信 念 教育 , 是 党唤 醒 人 民群 众 阶级 觉 悟 的重 要保 障 。 ( 一) 坚定共 产主 义信 念 , 是 制 定 群 众政 策 的 指 导思 想 , 是教 育群 众的精神 动 力
、
以理 想信 念 引领群 众 , 将 党 的政治 理论 与群
众 思想教 育 结合起 来 , 唤醒 了人 民群 众的 阶级 觉悟
形态 : 1 9 3 8 年, 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 中提 出著名论 断: “ 兵 民是 胜 利 之 本 ” l j ( n, 开 始 将 党 的群 众 观
点应 用于其 军 事策 略之 中 ; 1 9 4 2年 , 毛 泽东 在 《 解 放 日报 》 改 版 座谈 会 上指 出 : “ 共 产 党 的路 线 , 就 是 人 民的路线 ” l 2 l ( 伽’ , 标 志着 群众 路线 正式 成 为 了党 的 根本 路线 ; 1 9 4 5年 , 中共 七 大把 “ 和 最广 大 的人 民群 众取 得最 密 切 的 联 系 ” 作 为 党 的根 本 路 线 , 列 为 中 国共 产党 的三 大优 良作 风 写 入 党章 , 标 志着 党 的群 众路 线 的最终 成 熟 。 同时 , 延 安 时 期 还 开展 了大 量 的群 众工 作并 取得 了显 著 的成绩 : 从 1 9 3 7年 洛川 会 议上 全面 抗 战路 线 的制定 到 1 9 4 6年 解 放 区 练兵 运 动; 从不 断加 强党 的建设 到 一 系列 党 群 组 织 的成 立 发展 ; 从1 9 3 7年抗 日根据地 “ 农 民减 租减 息 、 地 主交 租 交息 ” 到1 9 4 2年 大生 产运 动 以至 1 9 4 6年《 关 于土 地 问题 的指 示 》, 这 些 政 策 的 成 功 无 不 印证 了延 安
浅谈延安时期南区合作社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南区合作社鼓励创新和创造性的思维。通 过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和培训,激发了全体 社员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了合作社 的创新发展。
南区合作社注重实践检验和发展成 果共享。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总结经 验教训并加以改进,确保了创新成 果能够惠及全体社员并推动合作社 的全面发展。
04
延安时期南区合作社的历 史贡献
THANKS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合作社组织 条例》,对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明确 规定。这标志着南区合作社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 阶段。
合作社的成熟阶段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南区合作社逐渐成为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个时期的合作社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经 营模式,能够自主解决生产、销售等问题。
南区合作社注重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 和宣传活动,提高了群众对合作社的认识和参与度,使群众真正成为合
作社发展的主人。
南区合作社积极为群众提供服务,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通过发挥自身 的优势和资源,为群众提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改善了群众的生活 条件。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南区合作社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在合作社的运营过程中,通 过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营,实现了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经济发展规律是延安时期南区合作社发展的保障。
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规律的遵循使得合 作社能够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 源配置等方式,合作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 一。当代启示与借鉴: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经济持 续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 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浅析延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延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答:
一、延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一般性问题
延安经济发展受解放以来的历史背景与政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管理能力不足,科技进步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市场上供不应求,部分行业的竞争力较弱,市场覆盖率还不够理想,金融创新还不够完善,等等。
(2)特殊性问题
延安地处陇右地区,经济发展历史比较晚,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制约,交通建设水平较低,交通网络发展不完善,路网拥挤,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资源和旅游观光的利用效率也没有发挥出较大的价值。
同时,延安的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一般,收入水平低,农村劳动力迁出加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等。
二、经济发展的对策
(1)提高延安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作者:***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4期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在延安不但指挥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而且对经济建设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由中共中央提出并由陕甘宁边区付诸实践的农业政策、工业政策、商业政策、财税政策、屯田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解决了边区军民的生活之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给我们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以启示。
陕甘宁边区是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土地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通过对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进行改组和发展建立起来的。
因其建设时间之长、内容之广、影响之深远,被称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实验区”,与鄂豫皖、湘鄂赣、晋察冀等其他革命根据地相比,具有先导性、示范性和特殊性。
就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而言,中国共产党基于当时边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在正确认识革命与战争,深入研判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形势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
本文拟在深入洞悉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出台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政策实施的具体内容,并分析经验性启示,以达到服务当今和未来经济建设的目的。
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延安时期特指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落脚陕西省吴起镇,至1948年东渡黄河转战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一特定历史时期。
期间,战火纷飞、生产落后、政局恶化、生活困难、财政窘迫是党中央加速出台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
(一)自身生产条件落后由于陕甘宁边区所属辖区的绝大部分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地瘠民贫,作为边区主要产业,由于先天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产品产量很低。
再加上占人口极少数的封建地主掌握着绝大部分的土地,农民为了生计,被迫向地主租种土地,在付出高昂的地租成本后所剩无几,难以形成基本的物质资本积累维持农业再生产。
尤其是1940-1942年期间的特大自然灾害,更是让边区青黄不接,百姓苦不堪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延安时期南区合作社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延安时期的南区合作社大致经过了初步发展、飞跃发展、鼎盛发展三个阶段。
其健全完善的领导、坚持实行民办政策、切实保障群众利益、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冲破教条大胆创新等基本经验是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事业的宝贵财富。
标签:延安时期;南区合作社;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延安南区合作社是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它发展了延安南区的工业、商业和农业,在各个方面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成为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中的模范,它的成功经验指导着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南区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南区合作社成立于1936年12月,到1943年便开始成为延安县全县的中心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造福着边区群众的经济生活。
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公营性质合作社1936年12月到1939年2月,是南区合作社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1936年12月,延安县政府提出在南区的沟门上成立一个合作社,采用半摊半自愿的方法在群众中收集到了第一批股金。
在这个时期,南区合作社从刚开始单纯的消费业务合作社慢慢地发展起来。
到1939年2月,它的经营领域从消费扩大到兼营生产、信用和运输等,成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合作社。
但是,这个时候南区合作社的性质是公营的,采用公股的方式来募集股金,这种半摊派的方式让有些群众把入股当作了负担,所以如何获取人民群众的信任,改变群众对合作社的偏见,成了主要困难。
虽然合作社慢慢发展起来了,但流动资金的极度缺乏使合作社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南区合作社亟待吸取新的资金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民办政策”使南区合作社有了质的发展1939年3月到1942年12月,是南区合作社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南区合作社扩大股金的方式主要是在人民群众中普遍收集,但这种方式收集到的股金非常有限,已经不能适应合作社迅速发展的要求了。
延安南区的一些小商人经常持有一些闲散的资金,但是根据合作社的章程,不能吸收商人资本进来,而且商人也不愿意入股合作社。
为了合作社的顺利发展必须抛开死板的章程限制才行,最后在各方的努力下,到1939年下半年,延安县政府允许南区合作社试行民办,民办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于是合作社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
由于私人股金的注入,壮大了合作社的力量,很多地方先后都开办了分社,在柳林成立了南区合作社总社。
这一阶段南区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仅是量的发展,而且是质的飞跃,合作社飞跃发展的关键就是“民办政策”。
(三)南区合作社鼎盛发展成为延安县中心社1943年初到1948年3月,是南区合作社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1942年的西北局高干会上,南区合作社被评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先进单位,在“学习南区合作社”的口号下,南区合作社本身也进入了鼎盛发展阶段。
作为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个模范合作社,南区合作社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了,它是边区合作社事业的发展方向,它是大生产运动的模范代表,必须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带领边区合作社事业取得更大的成果。
在1943年年底,南区合作社成立了全县供销社一处,标志着它的业务范围已经由南区推广到了全县和延安市的一部分。
从这个阶段开始,南区合作社实际上成了整个延安县的中心社,是南区合作社发展的鼎盛时期。
二、南区合作社的基本经验南区合作社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个模范合作社,与其独有的办社理念是分不开的,这种办社理念作为南区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在边区推广开来。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做《财政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报告时就肯定了南区合作社的经验并强调指出:“南区合作社式的道路,就是边区合作社事业的道路;发展南区合作社式的合作运动,就是发展边区人民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
”[1]会议号召边区的干部向南区合作社学习,把南区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推广至整个陕甘宁边区。
(一)健全完善的领导体制南区合作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其健全的领导体制是分不开的。
1942年,边区召开了各县合作社主任联席会,会议提到:“延安县南区合作社是全边区最好的一个,而且指出这好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有健全的领导——该社主任刘建章起了很大的作用”[2]。
刘建章刚开始只是南区合作社的一名会计,但他做事耐心仔细,为人勤俭朴实,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三个月后就被选为了合作社的主任并一直担任。
刘建章当上合作社主任后,便彰显出负责任、有魄力的领导风范,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经常到各个分社巡视,检查工作并当场指出毛病,着重考察每一个干部的特点和能力,善于用人,不管是本地的人还是边区以外的人都能得到平等对待。
他要求干部必须起示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保持与群众交流,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
在他的领导下,合作社干部廉洁勤谨,没有贪污腐败、营私误公的现象,一切以服务群众为中心。
所以,健全的领导体制是南区合作社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坚持实行民办政策南区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是公营性质的,虽然合作社慢慢发展起来了,但始终受到一些制约,比如合作社章程规定不能吸收商人的资金,每人入股的股金还有限制等。
这些规定阻碍了南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因此实行民办政策势在必行。
经过各方的协商努力,1939年6月合作社改组三十里铺的分销处为“兴华号”,这就是南区合作社试行“民办政策”的开始。
这种民办政策“本质上就是当群众还不肯接受合作社的一套章程办法的时候,就用类似商业上旧有的合股、朋伙的办法,由合作社总社投资一部分与私人合作,或是完全由当地群众自愿合作,合作社的章程办法也由群众自愿规定”[3]。
经过与私人合伙,南区合作社的力量迅速壮大,不但吸收到了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还吸收了不少有才能的人到合作社,解决了干部不足的问题。
民办政策是南区合作社由量的发展到质的发展的关键,合作社的性质由公营变成了民办,群众入股退股都是自愿的,合作社的工作都由社员来讨论决定,人民真正觉得合作社是自己办的,大大激发了边区群众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三)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南区合作社自开办之日起就时刻关注和照顾着群众的利益。
在南区合作社成立之前,当地群众的大多数日常用品必须向外购买。
南区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本着解决群众困难、方便群众的目的采买货物,解决群众的日常用品困难,对于入股的群众还能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购买合作社的一些物品,进一步减轻了群众负担,使人民得到了实惠。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救国公债,合作社就提出以救国公债入股,群众购买的救国公债款数可以加成股金,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了公债负担,使群众更加信赖合作社了。
合作社还帮助群众解决紧急的困难,如遇婚丧大事,群众可以暂时在合作社借款或拿东西抵押,到期归还不收取利息,热心帮助群众是南区合作社的一种精神。
合作社还坚持优待抗属,帮助学校,支援前线军人毛袜、手套等,照顾了人民经济利益的各个方面,在经济上团结了全区的群众。
正如社主任刘建章所说:“老百姓解不开什么合作社的政治意义,他们只懂得能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用品的需要,能帮他们省钱,最好能帮他们赚钱。
”[4]南区合作社就是这样既保障了群众的利益,又受到群众的欢迎。
(四)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延安南区合作社一直所贯彻的工作作风。
南区合作社统计了南区的人口,以便了解南区人民的生活经济状况。
具体包括人口总数,牲畜数量,群众平均每年所用的衣服、农具、食盐和洋火的费用等,这样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南区合作社详细地统计出了群众日常必需品的消费数额,从而为发展股金和货品采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为了让群众对入股有正确的认识,社主任刘建章亲自带领社员到群众家里了解群众生活,调查人民经济情况,宣传入股。
刘建章在《办合作社的几个经验》中就指出:“应该调查研究,宣传解释,拿办好的实际例子给群众看,使群众懂得了,知道合作社是为他们谋利益的,为他们解决困难的,这样合作社也就好办了。
”[5]南区合作社还注重调查研究群众对合作社的需求,延安南区本来没有纺车和织机,如果单凭向外购置布料,不仅效率低,而且在无形中增加了群众的购买负担。
南区合作社研究决定发展南区的纺织事业,开办了织布、织袜、纺纱等分社,南区群众有了自己的纺织事业,不仅解决了全区人民的穿衣问题,减轻了群众的生活负担,还增加了群众对合作社事业的信心。
(五)冲破教条大胆创新南区合作社敢于冲破合作社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墨守成规而大胆创新,成为合作社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营业范围方面,开办之初的南区合作社和其他合作社一样都是单纯的消费社,但是它的事业却发展到了群众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经营消费事业,还经营着生产、运输、借贷等事业,在各个领域都有了突破式的发展。
在入股方式方面,南区合作社打破传统的合作社章程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的入股方式,不仅可以现金入股,还可以实物入股,群众可以把实物折价作为股金入股,还积极吸收小商人的资金入股等。
在经营政策方面,南区合作社最具创造力的地方就是执行了民办政策,民办政策是年轻合作社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民办政策的实行,使合作社有了质的发展,提高了群众参与合作社事业的积极性,增强了对合作社的信心,群众更从中得到了方便与实惠,受到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冲破教条大胆创新,是南区合作社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M].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787.[2]从刘主任看“南区合作社”[N].解放日报,1942-02-07.[3]郭必选,杨延虎,任学岭.延安精神探源[M].北京:红旗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85.[4]模范的南区合作社[N].解放日报,1942-05-16.[5]办合作社的几个经验[N].解放日报,194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