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合集下载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容 ,以 充分 讲述 “ 塔 与 城 的故事 ” ;布 展设 计方 面 ,充 分 利用 墙面 、地 面 、 天花 板及 楼 道空 间 设置 了二 七纪 念 堂 旧址普 乐 园、 二七 烈士 高斌 等雕 塑 来 贯 穿整个 展 览 ,成 为一 大亮 点 ;陈 展设施 方 面 ,运 用 多媒体 等现 代 设备 , 实现 了室 内景观 和观 众 的互 动 ,再现 了京 汉 铁路 总工 会 成立 大会 的场 景 以 及 郑 州城 市发 展变 迁等 。通 过 丰富 的展 览 内容 ,使观 众 能更深 入地 了解“ 二 七” 文 化 ,感 受革 命先 烈 的二七 精神 ,也更 能切 身体 会到 郑州 作 为一座 历 史 文 化 名城 的独 特魅 力 。 3 深 入 发掘 和 延伸 “ 二 七 ”文化 价值 ,增 强民众 爱 护历 史文 化名 城 意 识
价值 观 ,而 且可 以增强 公 民爱护 历 史文化 名 城 、保护 人文 与 自然 资源 的意 识 。近 年来 ,郑 州 二七 纪念 馆不 断 开展革 命传 统 教育 进社 区 活动 ,采 用流 动展 板 方式 巡 回展 览 ,还 多次 以举 办知识 竞 赛、举 行 专题 展 览等形 式 ,宣 传“ 二 七” 精 神 ,在 群众 中普 及 爱 国主 义教 育 ,受到 了广大 民众 的欢 迎 。此 外 ,通 过召 开学 术研 讨会 、举办 专题 讲座 、 出版 各类 宣传 书 籍和 画册 等方 式 ,深 入发 掘和 宣 传“ 二七” 文 化 的价值 和 内涵 ,为 郑 州作 为历 史文 化名 城 增添 了更 多 的文 化底蕴 ,增强 了 民众爱 护历 史文 化名 城 的意识 。 4 依托 “ 二 七 ”文化 ,发展 名城 红色旅 游 加 强对 历 史 文化 名 城 及其 历 史 文化 遗 产 资源 的保 护 , 有 利 于 开创 我 国 旅游 业 市 场 的新 局面 , 吸 引更 多 的海 内外客 人 前来 旅 游观 光, 带动 城 市经 济 的快 速增 长, 加 快我 国城 市化 的进 程, 其 意义 十分 深远 。 红色 旅游 是把 红色 人 文景 观和 绿色 自然景 观结 合起 来 ,把 革命 传统 教育 与 促进旅 游 产业 发展 结 合起 来 的一 种新 型 的主 题旅 游 形式 。随着 红色 旅游 业 的发 展 , 如 果 能够 合 理利 用“ 二七” 文化 精 神, 发展 郑州 红色 旅游 , 不仅 能增 加 本地 收入, 也 可 以对 更 多的 人 进行 爱 国主 义 教 育, 还 可 以进 一步 提 高 郑州 作 为历 史 文 化名 城 的 知名 度 。 当然 ,历史 文化 名城 的保 护展 示是 一项 综 合工作 , 仅仅 依靠 一种 文化 精 神是 不足 的, 还 需要 丰富 的文 化遗 产 资源做 支撑 。但是 . 只有 依托 好“ 二七” 文 化核 心精 神 ,发 扬革 命优 良传 统 ,我 们历 史文 化名 城 这份 宝贵 的历 史文 化 遗产 才有 可能 永续 利用 , 世代 相传 。

重温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

重温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

重温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作者:陈燕楠来源:《党建》2013年第02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红色圣地,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里,我们党形成和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身体力行地与老区人民建立并保持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基础。

今天,我们重温延安时期党如何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再次体悟到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取得人民群众全力支持,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这种警示与警醒的历史厚度和分量是显而易见的。

依靠群众力量,尊重群众智慧。

延安时期,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生产实践决定社会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实践中,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一是依靠人民群众,突出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和动员一切抗日爱国民众,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持久抗战并取得了全面胜利;在生产建设中,党在各根据地和解放区普遍组织变工队、扎工队以及合作社,把群众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做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二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突出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地位。

例如,集体互助生产办法原是群众自己发明的,党在江西时期就总结过这一群众经验。

到了延安之后,党在新的实践中又一次总结了延安县等地群众互助合作创新经验,并在更广范围加以推广,成为党在各根据地普遍推行的一条富有成效的方针和政策,使各解放区找到了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

拜人民为师,提高群众素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认识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自觉地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问计。

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例,会前,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重要领导人,广泛听取广大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意见;会中,党的领袖与文艺工作者充分交流、共同研讨,达成基本共识;会后,进一步听取各界意见,形成了党的新的文艺理论和政策。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在 民主选举制度建设方面 。 实行了保障人 民当家作主权
利 的选举 制度 。 1 9 3 7 年 5月 , 边 区政 府正 式颁 布 了< 陕甘 宁边
毛 泽 东 曾说 过 : “ 我 们 的第 一 个 方 面 的 工 作 并 不是 向人 民要 东 西 , 而 是 给 人 民 以东 西 。 就 是 组织 人 民、 领导人民、 帮 助 人 民发 展生 产 , 增 加 他 们 的物 质 福 利 , 并 在 这 个 基 础 上一
1 9 4 4年 , 边 区 政 权 进 行 了三 次 大 规 模 的 精 兵 简 政 。 极 大 地 节约财政支出 , 节 省 民力 。 融洽 了政府 与 民众 的关 系 。
( 二) 加 强 民 主政 治 建设 , 让 人 民 当家 作 主 , 反 映 了延 安 时期 党 群 关 系建 设 的政 治 诉 旨
合 作 的“ 三 三制 ” 民主 政 权 。 邓 小 平 同 志说 过 : “ 三三制” 政 权 的 实质 是 民主 问题 [ 2 蛐 。 民主 不 仅 体 现在 政 权 的 组织 上 。 而 且 体现 在 政权 的实质 上 。 “ 三 三制 ” 政权 本 质上 是 中国共 产 党 领 导下 的抗 日民族 统 一 战线 政 权 。是延 安 时 期 民 主政 治 的 重要 特 征 。 “ 三三 制 ” 的实 施 。使 边 区各 级 政 权 具有 广 泛 代表 性 ,对 于提 高 边 区政 府 的 号 召力 。调 动 各个 爱 国阶 级 和 阶层 。动员 和 组 织 广大 群 众 进 行抗 战 斗 争 起 到 积极 作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张 燕玲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 摘
陕西西安
7 1 0 0 6 5 )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摘要】延安时期的党群关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群关系的主要时期。

这一时期,党群关系理论初步形成,群众路线逐步确立,群众工作方法长足发展,党与群众的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巩固。

回顾和总结这段时期的党群关系,对新时期的党群关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对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历史经验;启示引言: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党群关系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黄金时代,是党的历史上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完全成熟的辉煌时期。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是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联系的,为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样本。

因此,以延安时期为切入点,考察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的形成,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我们应置身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深入探寻、汲取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处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1.推进经济建设,为党群关系建设打牢物质基础陕甘宁边区因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十分贫困。

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深刻领会“给”与“要”的关系。

他曾经指出:“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

基于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的影响与指导,我党在到达陕北站稳脚跟后,首先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给人民以看的见得物质福利。

其次,陕甘宁边区除了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外,还要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

在经历了1941年两次挨骂事件后,毛泽东在1942年年底时明确指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共产党人带头,开展起来声势浩大,后来又享誉世界的“大生产运动”。

浅谈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浅谈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摘要:延安时期是党的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形成了宝贵的延安精神。

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章分析了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党群关系的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延安精神党群关系0引言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形成的重要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伟大胜利的法宝。

今天,延安精神并没有随着历史一同变为过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价值,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延安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实践的产物。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这一概念,经过革命实践的发展,这一精神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一面神圣的旗帜。

所谓“延安精神”,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进取、自觉奉献的精神等。

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2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同人民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前提。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延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延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二、实现民主的政治理念是 延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 视民主的作用。抗战爆发后,毛泽 东认为抗日和民主是“目前中国的 头等大事”。1938年7月,毛泽东在 接见世界学联代表团时,就指出陕 甘宁边区的性质是“一个民主的抗 日根据地”。毛泽东不仅认为民主 是抗日根据地的最大特点,而且他 还将民主看作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 的根本保证。1944年,在《召开陕 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 的决定》中,毛泽东指出:“陕甘 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之所以发展,所 以巩固,依靠于政治上的民主、 经济上的民主与文化上的民主,团 结了各阶层各党派的人民成为一 条心。”毛泽东所理解的民主是 广大人民的民主,即人民当家作 主。1945年7月,当黄炎培在延安 向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能否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时, 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 新路,我们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 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 息。”
PARTY&GOVERNMENT
FORUM
党的建设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何使他们经过参议会、座谈会、参 加政府工作与社会事业,把他们进 一步团结起来?”时任陕甘宁边区 副主席的李鼎铭是党外人士,他提 出“精兵简政”的建议得到了毛泽 东的重视,毛泽东评价它是“一个 极其重要的政策”,“是改造我们 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的对症药”。“精兵简政”后来在 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广泛推行,发挥 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在政权机关受 到了尊重与重视,当英国记者问李 鼎铭是否有权时,李鼎铭爽朗地笑 着回答:“我有职有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在政治上 是几个革命阶级对帝国主义者和汉 奸反动派的专政”。在《新民主主 义论》中,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了新 民主主义政治的内涵,指出新民主 主义国家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 专政、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延安整风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延安整风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延安整风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启示作者:王曼来源:《前进》 2018年第8期□ 王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我党历来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起来。

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达到高度统一,进一步构建了党内健康良好的政治生态,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新时期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财富。

一、延安整风进一步强调重视党员的思想建设,实现全党思想的高度统一,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解决当时最为紧迫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在全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领导地位。

但是,由于时间紧迫,没有来得及解决党的思想问题和作风问题,以至于王明、博古和李德等人虽然已经不再在中共中央占据主要领导地位,但以王明为代表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还没有从思想上进行认真的清理。

同时,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广大党员有很强的抗日精神和革命斗志。

但是,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小资产阶级,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已经入党的老党员也要适应中国革命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

这就有必要在全党集中开展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延安整风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普遍展开。

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了危害。

红军长征前,从193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占据领导地位,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实践及启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实践及启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实践及启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從诸多方面从严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全面推进。

重新审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实践,对于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延安时期;从严治党;启示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各方面成就卓著,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尤其是在党的自身建设上,为了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和制度建设融为一体,全面推进。

重新审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实践,对于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实践(一)从严加强思想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对于统一党内思想,实现党内团结,稳定革命大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多措并举加强思想建设:一是开展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用无产阶级的意识克服以至于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解决党员的思想入党问题。

二是开展学习运动。

为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全党,中共中央1938年5月在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重点研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并直接领导马列著作的翻译工作。

同时,在党内广泛开展学习竞赛。

广大党员干部普遍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批判地总结民族历史遗产,学习抗日战争的理论和办法,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三是开展整风运动。

在整风运动期间,中央政治局将“掌握思想教育”作为第一项业务,解决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思想上的突出问题。

通过整风运动,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牢固树立了共产主义坚定信念和革命人生观,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延安时期如何推进党的建设

延安时期如何推进党的建设

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另一
延安时期注重增强党员党性修养。

广大党员《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刘少奇的
《共产党员的权利与费中扣除,因此有“来贼不怕来客怕”的说法。

续范亭曾写诗称赞朱德:“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经历两次铁窗的任弼时,身体虚弱,但他有“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

从此,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

图为延安宝塔山。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创办陕北公学。

陕北公学简称“陕公”,是我们党根据抗战形势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

图为毛泽东主席给陕北公学学员讲课。

年升任某团政委,拿公款购买私人奢侈品,甚至与山西
反动分子秘密往来,被开除党籍。

肖玉璧利用职务之
便贪污3050元,被依法处以死刑。

《解放日报》发文
指出:“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允许有一个‘肖玉期间,周恩来进行深刻自我解剖,
有效载体是教育活动
延安时期,
强党建的实践方式。

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党。

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选举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选举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选举制度的经验与启示文/燕山大学 高钰婷【摘要】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推行民主选举是中国民主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分析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中“党的领导、人民广泛参与、推进制度创新”等主要经验,总结出对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选举制度;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专注于民主政治的构建。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始至终所奋斗的目标。

延安是党内民主制度的发源地,更是中国共产党探究民主制度的重要试验地。

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主力红军开始长征到1948年3月长征结束,13年的峥嵘岁月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陕甘宁边区创造出了民主选举的奇迹。

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紧跟事态变化、切合实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宣传独具特色、选举成效显著,是中国选举史上的典范。

陕甘宁边区内容翔实的民主选举制度和因实制宜的多种民主选举方式,给边区民主政治生活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广泛的民主基础。

一、延安时期民主选举的历史经验陕甘宁边区通过实行民主选举,实现边区人民首次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国家大事,群众参政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不仅解决了抗战时期的民族危机,还充分激发了群众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为今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共产党的领导。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飞跃发展,与深得广大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共产党领导是分不开的。

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思想大力宣扬,使选举制度达到全覆盖,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了良好形象。

陕甘宁边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活动,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根据地,才有民主可言,选举制度才得以真正实施。

毛泽东说过,人民的救星就是实行民主政治。

指出取得抗战胜利与中国共产党民主建设有分不开的关系。

党在走民主道路的过程中,民主选举是得民心的最优选择。

延安十三年心得

延安十三年心得

延安十三年心得一、延安十三年:历史背景与意义1.1 延安十三年的时间段延安十三年是指1935年至1947年,中国红军和中共中央一直驻扎在陕北延安地区的时期。

1.2 延安十三年的重要性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阶段,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后的重建、整风和统一战线时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延安十三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理论研究、培养干部、组织群众和开展实践的重要阶段。

二、延安十三年的成功经验2.1 延安精神:理论武器的学习与运用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延安十三年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注重理论学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党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

2.制定并运用正确的思想路线。

在延安十三年期间,中共中央积极开展整风运动,对思想进行彻底的整顿,纠正了一些错误思想和作风,保持了党和军队的团结。

2.2 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1.积极发展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期间,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沟通合作,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团结各个阶层、实现革命目标提供了支持。

2.加强工农联盟。

中国共产党坚持工农联盟的基本方针,广泛发动农民群众,提高工人和农民的觉悟,巩固了革命的阶级基础。

2.3 干部培养与选拔1.严格的干部选拔标准。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期间,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检验,建立了科学、公正的干部选拔制度,选拔出大批优秀的干部。

2.艰苦奋斗的实践锻炼。

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干部们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延安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工作和生活,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领导才能。

三、延安十三年的影响与启示3.1 延安十三年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1.延安十三年的经验与理论积淀,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特别是延安精神的形成,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理论的重视,为党的自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武器。

2.延安十三年期间形成的统一战线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党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要素分析——以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为例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要素分析——以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为例
和跟着共产党是否能过上好 日子 的不坚定思想 。面对危机 , 国共产党 有针对性地进行 了整风 运动和 大生产运 动 。整 中
风运动使得党 的队伍在扩大 的同时 , 持了 良好的形象 , 了严明 的纪律 , 了思想 和坚定 了“ 保 规整 统一 党是代表广大人 民群

12பைடு நூலகம்・ 1
众 根本 利益” 的建党方针 。整风运动从思想上加强 了群众对 党本 身的认可 。在大生产运动 中, 生产 资金和生产工具等 生 产 要素都严重缺乏 。在这种极端 困难 的情况 下 , 中央号 召军 民同心 、 党 自力更生 、 奋发 图强 , 经过几年 不懈 努力 , 把十 年 九灾的“ 贫瘠黄土 ” 变成 了物产丰饶 的“ 塞外江南” 。大生产运 动中 , 群众不仅看 到了党 能够带领广 大群众过 上好 日子 的 能力 , 同时也感受 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与 以往 的“ 官老爷” 形象 大不相 同 , 在共 同 的生产 劳动过程 中 , 群众 与共产 党 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大生产运动强化 了人 民群众对党的能力 的认 同。
同于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作风 , 严重影响 了人 民群众对党 的信任 。针对这种情况 , 党在 14 年开展 了延 安整风运 动 , 91 加强 全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素养 , 统一全党 的思想 , 及时遏制了官僚主义在 党 内的蔓延 , 保持 了党在人 民群众 中的清正廉
洁的形象 。 延安时期 , 党群关 系的发展也 经历 了波折 , 曾出现过几次困难期。一是 党内出现 的官僚 主义与宗派 主义作风使得 党
党群关系是政党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 内容 , 是衡量政党执政合 法性 的重要指 标。延安时期 的党群关 系是具 有 中国 特色党群关系的发轫时期。在此阶段 , 具有 中国特色 的党群关系理论逐步形成确立 , 党做群众工作 的方法得 到长足 的发 展, 党与群众 的关 系得到前所未有 的巩 固。回顾和总结这段时期 的党群关系 , 将对新 时期党群关 系的发展具 有重要借 鉴 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

延安时期“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延安时期“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延安时期“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实践及启示作者:刘杰来源:《党史文苑》2013年第18期[摘要] 在民族矛盾和国内各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的背景之下,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并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率先实现了“三三制”政权结构。

“三三制”政权在全国率先举起了民主政治的旗帜,这对于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建立人民民主制度都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三三制”政权的过程中,始终能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体现民主平等思想,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对新时期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延安时期“三三制”政权实践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了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代表联合组成的新民主主义的地方性的民主联合政府。

“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对新时期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是争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必然选择1.“三三制”政权是团结全国抗日力量,争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内战争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日本帝国主义随之调整了侵华政策,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敌后战场,加紧了对敌后解放区的“扫荡”。

为实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日本政府还加紧对国民党政府实施诱降政策。

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继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后,又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沦陷区防范共党活动办法》和《异党问题处理办法》等秘密文件,大肆进行反共活动。

这些表明国民党的政策重心已由对外抗日为主转为对内反共为主的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路线。

同时,日本政府以扶持建立伪政权的方式以确保其对占领区的控制。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联合华北伪临时政府、华中伪维新政府、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成立了伪“中央国民政府”。

伪“国民政府”彻底沦为日本侵略者统治沦陷区中国人民的傀儡政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分析及当代启示探讨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分析及当代启示探讨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分析及当代启示探讨作者:石杨柳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8期石杨柳(湖南省涟源市委党校,湖南涟源 417100)摘要:延安时期作为我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是党的群众理论成熟、推广应用的关键阶段,为我国革命事业的最终成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我党发展历程来看,延安之所以可以获得特殊的历史地位,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在延安地区的十三年时间,是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不但诞生了延安精神,同时也推动了党从局部执政进入到全国执政的最终变化。

因此,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党的群众路线创成与发扬,为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同时系统阐述了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成果,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当代启示,旨在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党的群众路线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延安时期;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D252;D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8-0053-04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节点,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必须要清醒的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在制度、人口以及资源方面的红利正在不断减弱,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经济实力方面的冲突正在不断加剧,贫富差距增大、贪腐现象等严峻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价值重构、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将党的群众路线渗透到治国理念中,将其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作为党的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时期,延安时期本身的历史地位独特,且具有重大的实验性价值,延安时期我党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不单单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某个方面的有效落实所获得的成就,而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建、经济、政治、战争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全面落实来所获得的成就[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及其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及其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及其历史经验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期。

从时间上来考察,延安时期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落户陕北开始,至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主动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迎接革命胜利曙光为止。

从党的发展历程上考察,延安时期与井冈山时期、西柏坡时期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其中延安时期跨度长达13年,历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时间最长、斗争环境最复杂的一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小走向强大,不断丰富理论、积累经验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首先提出“党内法规”这一名称,并不断探索党内法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将党的一些抽象和高度概括的原则细致化、具体化,为建设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强大政党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相继经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考验。

面对考验,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内法规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贯穿始终的问题。

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建设的实践,也为此后党内法规建设提供了经验,不断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进程。

梳理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建设的相关内容,对于当前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具有一脉相承的借鉴意义。

一、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建设的背景在特定歷史条件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内法规建设有其必要性。

其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变幻发展的革命形势,需要制定符合革命斗争规律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全党思想,保障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为革命事业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障。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历长征最终抵达陕北,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挽救了革命事业。

但当时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斗争形势仍旧严峻,如何在战争胜利后带领全国人民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新的形势、新的变化需要中国共产党及时指明革命事业的目标与方向,提出科学的路线和方针,并借助党内法规的作用为建设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性政党提供制度保障。

延安时期党内优良传统及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党内优良传统及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党内优良传统及现实启示作者:王诚安来源:《理论导刊》2013年第11期摘要:延安时期党内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主要表现在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领导者的率先垂范等方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继承弘扬和与时俱进发展延安时期党内优良传统,对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党内优良传统;民主集中制;党性修养;现实启示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1-0035-04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

延安时期我们党对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的宝贵成果,在培育形成党内优良传统方面成果尤为显著。

本文所讲的延安时期党内优良传统,是指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协调党内关系,处理党内矛盾,健全党内生活的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好作风、好做法、好举措、好制度的总称。

这是延安时期我们党日益走向成熟的表现,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成果,也是党的领袖们亲手培育和亲身实践的结果。

延安时期党内优良传统,包含多方面内容,主要表现在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领导者率先垂范等方面。

一、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1.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发展。

延安时期,我们党积累了比较多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已经开始从党内建设的“规律”层面认识和贯彻民主集中制。

在理论上,毛泽东和刘少奇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民主和集中之间的辩证关系、民主集中制的不同侧重点、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一致性等基本问题都作过深刻论述。

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提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经典表述,明确了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选举制、报告制、服从制、执行制的四个基本条件,标志着民主集中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

谈谈延安时期的党群关系

谈谈延安时期的党群关系

作者: 朱彩萍
作者机构: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页码: 51-5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历史智慧;中国共产党;党的先进性;人民群众
摘要: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党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建立起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关系,并由此收获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果。

认真学习和研究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对于保持和发展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延安时期是党的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形成了宝贵的延安精神。

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章分析了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党群关系的思路。

标签:新时期延安精神党群关系
0 引言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形成的重要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伟大胜利的法宝。

今天,延安精神并没有随着历史一同变为过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价值,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延安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实践的产物。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这一概念,经过革命实践的发展,这一精神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一面神圣的旗帜。

所谓“延安精神”,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进取、自觉奉献的精神等。

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2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同人民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前提。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生产建设中,党依靠人民群众,在各根据地和解放区普遍组织农会、减租会、变工队或扎工队、妇纺小组、
合作社、运输队等,使群众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第二,维护群众利益,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边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改善人民生活的方针政策。

如制定和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政策,改善了军民关系;既扶助工人,又发展实业,使资本家也有利可图,改善了劳资关系;实行减粮减税、精兵减政、厉行节约、开展大生产运动等,使部队和机关实现了粮食自给,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中国共产党真心维护群众利益的思想和实践,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积极拥护,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智慧源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真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

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请教。

另一方面,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吸取延安县群众互助合作的经验,并在各解放区加以推广,使各解放区找到了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

第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前提。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边区政府的民主政治建设。

如建立“三三制原则”,使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都参与到民主政治建设中来,政权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又如在边区建立参议会和民选政府,实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选举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政权建设中来,政府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边区政府的民主政治建设对全民抗战的发动以及党的发展壮大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如何建设新时期的党群关系
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要站在党的生死存亡的关系上看待党群关系,提醒各级干部要有忧患意识。

早在延安时期,党中央就对党群关系做出了明确定位:党群关系犹如鱼水关系,水可以没有鱼,鱼不能没有水。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党群关系建设,维护好和谐的党群关系。

3.1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党的外在形象。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严重脱离了群众路线,贪赃枉法,暴出腐败丑闻,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和各方面欲望的侵蚀,全党上下更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党纪党规、党性党风、行政法规和法律教育,使其自觉用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依法行政,清正廉洁,做艰苦奋斗、反腐倡廉的表率。

二要完善干部选拔和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选拔的干部要进行公示,让人民群众、网络等进行监督,把好干部选拔关口,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要从严处理,决不能姑息。

探索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党风廉政档案制度、领导干部届中或离任审计制度,以制度规范干部的行为。

三要严格执行反腐制度,纪检监察部门要督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要求,持之以恒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健全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对群众关心的领导干部申报财产进行核查并及时对外公开,国有企业要加强“三重一大”等制度的执
行,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增值保值,同时让群众更加有效地进行监督。

3.2 加强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上形成长效机制。

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加强党群沟通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沟通渠道作用,使民众的意志能迅速、准确地反映到政府部门,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建立和完善党群对话制度,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制度,党的各级组织与各种群众团体经常交流的制度等,了解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及群众的呼声。

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落实好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听老百姓群众的真实想法,查找解决这“四风”问题。

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完善信访处置措施。

在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完善下访、热线电话、领导干部接待日等信访制度上,要深入开展“干部下基层行动”、领导联系点等,深入群众、定期下访、解决基层困难和问题,并从群众的发现和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3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先进政党。

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在新形势下从加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视角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增强党员的自身意识、执政意识、创新意识。

第一,增强党员的自身意识,就是要党员明确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等,在这基础上,使党员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三者统一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

第二,增强执政意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集中概括,党员干部要将执政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最高目的。

第三,增强创新意识。

当前,外界环境越来越复杂,我国经济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更加要求我党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党执政方式的与时俱进,才能提高党统筹各方面的能力。

只有国家发展强大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们群众的利益。

3.4 关心群众生活和利益,全心全意地为群众办实事。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就业难、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涉及群众利益的老大难问题,人们群众对此非常不满。

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要重视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有规划,有步骤的给予解决。

在办实事过程中,对于那些现在有条件办成或经过努力能办的实事,要抓住不放,切实办好,让群众满意。

一年办一些,年年坚持办,使为人民办实事基本形成自觉,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制度,增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这样也就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夯实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燕楠.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及其历史经验[N].组织人事报,2013.
[2]贾国欣.用延安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J].湘潮,2012(11).
[3]冯建辉.延安时期理论繁荣的历史思考[J].北京党史,1998(04).
作者简介:马晓辉(1983-),男,陕西凤翔人,助理政工师,现在在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