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课件第六章酶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属离子)。
➢ 酶蛋白----与底物结合,决定反应的专一性和高效率。 ➢ 辅助因子----直接对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起传递
作用,决定反应的类型。
第二节 影响活力的因素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反应级数
1.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 成正比,为一级反应, 即v = k[S];
2. 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时,反应速度不再与底物浓度成正 比而升高,为混合级反应;
加速反应的本质--降低活化能
活化能: 活泼态与常态之间的能量差,即使反应物由常态变成
活化态所需要的能量。
使反应达到其能阈的两个途径:
➢ 为反应物分子提供所需的活化能(外加能量) ➢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本来不具活化水平的分子成
为活化分子。
酶促反应的活化能
(三)酶与底物形成中间络合物的方式(理论)
由于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的作用。
2.抑制作用:
使酶活性部位的结构和性质改变,从而酶活力下降或 丧失,酶蛋白一般并未变性。 抑制剂:能引起酶抑制作用的物质,用I表示; 抑制剂对酶有一定的选择性;
3.抑制剂的种类
氰化物、重金属离子、一氧化碳、硫化氢、 生物碱、砷化物、麻醉剂、表面活性剂及 磺胺类药物
第六章 酶
Chapter 6 Enzyme
第一节 引言
一、酶对食品科学的重要性
米饭为啥越嚼越甜? 当人的胆囊被切除后,为什么就要少吃肥肉? 消化不良的人为啥要多吃多酶片?
二、酶的来源与分布
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然后按照需要分布在细胞 内和细胞外。根据酶的活动部位,一般把酶分成:
胞内酶----由细胞产生并在细胞内部起作用的酶。
EC•1•1•1•27乳酸脱氢酶:
表示该酶为氧化还原酶类,底物上发生氧化的供 体基团是醇基(亚类),氢的受体是NAD(次亚 类),流水编号为27。
五、酶的辅助因子
全酶 = 酶蛋白 + 辅助因子
酶蛋白----不能单独表现催化活性的蛋白质部分。 辅助因子----结合酶中的非蛋白质部分(包括辅酶、辅
1.环境过酸、过碱能使酶变性失活—pH值 影响酶的稳定性
2.pH值影响酶分子活性部位上有关基团的 解离
pH改变酶活性部位上有关基团的解离状态; pH值改变影响中间产物ES的形成或进一步分解; pH影响了维持酶分子空间结构的有关基团的解离;
3.pH值能影响底物的解离;
五. 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抑制作用的概念 1.失活作用:
(1) 锁钥假说
(lock and key hypothesis) 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
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 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 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2) 诱导契合假说
(induced–fit hypothesis): 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
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 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
(二)抑制作用的机制
1. 与酶结合成稳定的络合物,减低或破坏酶的活力。 2.破坏酶或辅基活性基团或改变活性部位的构象; 3.抑制剂与酶的激活剂结合; 4.夺取酶与底物结合的机会,从而降低[ES];
Vmax • [S] υ=
Km + [S]
二.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根据中间产物学说,酶反应式为: E + S ES P + E
酶反应速度用产物P的生成速度表示,产物 的生成与中间产物ES的浓度成正比,当底物 量足够时,ES的量就与酶的浓度成正比,因 此,酶促反应初速度与酶浓度的关系呈正比关 系。
3.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v逐渐趋近极限值Vmax ,为零级反 应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中间产物学说解释v---[S]关系曲线:
E + S ES E + P;
底物对酶促反应的饱和现象:
(二)米氏方程式: Michaelis & Menten 于1913年推导出了上述 矩形双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著名的米氏方程。
酶反应初速度与酶浓度关系
反应初速度 v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酶浓度[E]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一般来说,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增高 而加快。但当温度增加达到某一点后, 由于酶蛋白的热变性作用,反应速度迅 速下降,直到完全失活。
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观察pH对酶促反应速度 的影响,通常为一“钟形” 曲线,即pH过高或过低 均可导致酶催化活性的下 降。
• 酶催化活性最高时溶液的 pH 值 就 称 为 酶 的 最 适 pH(optimum pH)。
人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6.5~8.0之 间
pH值影响酶活性的机制
(如氧化还原酶等)
胞外酶----由细胞产生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酶。
如水解酶类
三、酶的本质
(一)酶的化学本质
绝大部分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 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 质。因此,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具有催化功能的核酸是特例。
这种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命名为核酶、核糖酶 或酶性RNA等
(二)酶的催化作用与活化能
例如:L-乳酸:NAD+氧化还原酶 乳酸 + NAD+ 丙酮酸 + NADH + H+
2.系统编号----EC•1•1•1•1
EC----表示国际酶学委员会
第一个数字表示酶所属的大类(1-6大类) 第二个数字表示酶在该大类中所属的亚类 第三个数字表示酶所属的次亚类 第四个数字表示酶在所属次亚类中的流水编号Baidu Nhomakorabea
四、酶的命名
1. 习惯命名法——推荐名称 2. 系统命名法——系统名称
(一)习惯命名法
1.根据被作用的底物命名; 2.根据催化反应的性质命名; 3.将酶的作用底物和催化反应的性质结合 起来命名; 4.将酶的来源与作用底物结合起来命名;
(二)系统命名法
酶的系统命名由两部分组成:
➢ 酶所作用的底物的名称 ➢ 酶所催化的反应的类型
• 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达到一最大 值时的温度就称为酶的最适温度 (optimum tempe-rature)。
(一)温度对酶反应影响的原因
1. 温度加速酶反应—影响中间产物的形成与分解 温度影响反应体系的能量水平、酶和底物分子的运动
及其反应基团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ES的形成与 分解,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2. 温度降低反应—影响酶的稳定性 随温度升高,酶分子稳定性下降,酶蛋白变性,活性 中心被破坏,酶失去活性,酶促反应速度降低。
➢ 酶蛋白----与底物结合,决定反应的专一性和高效率。 ➢ 辅助因子----直接对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起传递
作用,决定反应的类型。
第二节 影响活力的因素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反应级数
1.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 成正比,为一级反应, 即v = k[S];
2. 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时,反应速度不再与底物浓度成正 比而升高,为混合级反应;
加速反应的本质--降低活化能
活化能: 活泼态与常态之间的能量差,即使反应物由常态变成
活化态所需要的能量。
使反应达到其能阈的两个途径:
➢ 为反应物分子提供所需的活化能(外加能量) ➢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本来不具活化水平的分子成
为活化分子。
酶促反应的活化能
(三)酶与底物形成中间络合物的方式(理论)
由于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的作用。
2.抑制作用:
使酶活性部位的结构和性质改变,从而酶活力下降或 丧失,酶蛋白一般并未变性。 抑制剂:能引起酶抑制作用的物质,用I表示; 抑制剂对酶有一定的选择性;
3.抑制剂的种类
氰化物、重金属离子、一氧化碳、硫化氢、 生物碱、砷化物、麻醉剂、表面活性剂及 磺胺类药物
第六章 酶
Chapter 6 Enzyme
第一节 引言
一、酶对食品科学的重要性
米饭为啥越嚼越甜? 当人的胆囊被切除后,为什么就要少吃肥肉? 消化不良的人为啥要多吃多酶片?
二、酶的来源与分布
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然后按照需要分布在细胞 内和细胞外。根据酶的活动部位,一般把酶分成:
胞内酶----由细胞产生并在细胞内部起作用的酶。
EC•1•1•1•27乳酸脱氢酶:
表示该酶为氧化还原酶类,底物上发生氧化的供 体基团是醇基(亚类),氢的受体是NAD(次亚 类),流水编号为27。
五、酶的辅助因子
全酶 = 酶蛋白 + 辅助因子
酶蛋白----不能单独表现催化活性的蛋白质部分。 辅助因子----结合酶中的非蛋白质部分(包括辅酶、辅
1.环境过酸、过碱能使酶变性失活—pH值 影响酶的稳定性
2.pH值影响酶分子活性部位上有关基团的 解离
pH改变酶活性部位上有关基团的解离状态; pH值改变影响中间产物ES的形成或进一步分解; pH影响了维持酶分子空间结构的有关基团的解离;
3.pH值能影响底物的解离;
五. 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抑制作用的概念 1.失活作用:
(1) 锁钥假说
(lock and key hypothesis) 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
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 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 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2) 诱导契合假说
(induced–fit hypothesis): 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
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 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
(二)抑制作用的机制
1. 与酶结合成稳定的络合物,减低或破坏酶的活力。 2.破坏酶或辅基活性基团或改变活性部位的构象; 3.抑制剂与酶的激活剂结合; 4.夺取酶与底物结合的机会,从而降低[ES];
Vmax • [S] υ=
Km + [S]
二.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根据中间产物学说,酶反应式为: E + S ES P + E
酶反应速度用产物P的生成速度表示,产物 的生成与中间产物ES的浓度成正比,当底物 量足够时,ES的量就与酶的浓度成正比,因 此,酶促反应初速度与酶浓度的关系呈正比关 系。
3.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v逐渐趋近极限值Vmax ,为零级反 应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中间产物学说解释v---[S]关系曲线:
E + S ES E + P;
底物对酶促反应的饱和现象:
(二)米氏方程式: Michaelis & Menten 于1913年推导出了上述 矩形双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著名的米氏方程。
酶反应初速度与酶浓度关系
反应初速度 v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酶浓度[E]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一般来说,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增高 而加快。但当温度增加达到某一点后, 由于酶蛋白的热变性作用,反应速度迅 速下降,直到完全失活。
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观察pH对酶促反应速度 的影响,通常为一“钟形” 曲线,即pH过高或过低 均可导致酶催化活性的下 降。
• 酶催化活性最高时溶液的 pH 值 就 称 为 酶 的 最 适 pH(optimum pH)。
人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6.5~8.0之 间
pH值影响酶活性的机制
(如氧化还原酶等)
胞外酶----由细胞产生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酶。
如水解酶类
三、酶的本质
(一)酶的化学本质
绝大部分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 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 质。因此,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具有催化功能的核酸是特例。
这种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命名为核酶、核糖酶 或酶性RNA等
(二)酶的催化作用与活化能
例如:L-乳酸:NAD+氧化还原酶 乳酸 + NAD+ 丙酮酸 + NADH + H+
2.系统编号----EC•1•1•1•1
EC----表示国际酶学委员会
第一个数字表示酶所属的大类(1-6大类) 第二个数字表示酶在该大类中所属的亚类 第三个数字表示酶所属的次亚类 第四个数字表示酶在所属次亚类中的流水编号Baidu Nhomakorabea
四、酶的命名
1. 习惯命名法——推荐名称 2. 系统命名法——系统名称
(一)习惯命名法
1.根据被作用的底物命名; 2.根据催化反应的性质命名; 3.将酶的作用底物和催化反应的性质结合 起来命名; 4.将酶的来源与作用底物结合起来命名;
(二)系统命名法
酶的系统命名由两部分组成:
➢ 酶所作用的底物的名称 ➢ 酶所催化的反应的类型
• 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达到一最大 值时的温度就称为酶的最适温度 (optimum tempe-rature)。
(一)温度对酶反应影响的原因
1. 温度加速酶反应—影响中间产物的形成与分解 温度影响反应体系的能量水平、酶和底物分子的运动
及其反应基团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ES的形成与 分解,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2. 温度降低反应—影响酶的稳定性 随温度升高,酶分子稳定性下降,酶蛋白变性,活性 中心被破坏,酶失去活性,酶促反应速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