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牛的故事和建构式学习理论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黑斑块
两只角
吃草
奶牛?
大 乳房 四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 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 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 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牛。
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 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 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 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各自 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是其生活、学习的主人,他们在 活动中有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 能力;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动的 反应。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是具有主观能动 性。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 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 有的知识背景的。

欧洲有一则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 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 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 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 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 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 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 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 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 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 嘴里吃着青草,……。 这就是所谓的“鱼牛”。
如果有人告诉鱼,大象就是比牛多了个长鼻子,那么鱼脑中的大象 与实际的大象更是相差甚远了。鱼牛的故事和建构式学习理论说明:要 想更准确的理解概念、把握规律必须有足够的认知来提供支撑,“惟有 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了解才越深 入。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还原“生活画面”,为学生的学 习提供认知停靠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情境 教学”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 创新。让他们像青蛙一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取 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 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 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 当然,为人师,我们也要像青蛙一样,跳出井底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走到大课堂,大视野的舞台,教在今天,想在明 天,教六年,想16年,看60年,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真正成 为有实力、有能力、有活力、有潜力、有魅力、有创造力的教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 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 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 认知世界的道理吗,它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
• 启示一: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 验 • 启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孩子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 能认识真实的事物。 • 启示三:课堂教学需要交流
如果小鱼学生不把心中的“鱼牛”说出来或者画出来,青 蛙老师知道小鱼的“奶牛”吗?肯定不会。 课堂教学需要交流,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 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 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 提炼和完善。 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 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 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 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 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 而精彩无限。
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和提升经验。我们不仅要充 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 哪些经验; 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孩子作为一个容器,简单地将知识倾注 进去,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尊重孩子的 意愿; 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调集和展示学生的经验,不断 激活孩子的“内存”。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内 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趣味化; 关注学生的社会环境,注重教学内容时代化;关注学生的 发展差异,注重教学内容弹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