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元曲三首》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流行的社会观念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构成强烈的冲突,使
崇高被低俗颠覆,伟大被渺小消解。
(三)戏剧反讽(Dramatic irony) 戏剧反讽也叫戏拟,它用戏谑的态度模仿严肃作品, 通过变形或改变作品原有的意义,使之成为笑柄。” 《史 记•高祖本纪》里的刘邦衣锦还乡之时,完全放下了皇帝的 架子,与乡人一起喝酒、唱歌、跳舞,还“道故旧为笑 乐”—— 竟至暴露出男人情感中最脆弱的一面,“泣数行 下”,不是在亲人面前,何至于此?而沛地的父老乡亲也 为这方土地上出了位真命天子而欢欣鼓舞,以致“十余日, 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高祖”,可以说欢迎者与被欢迎者, 或说主客之问关系处得是十分融洽的。而散曲作者睢景臣 却是一反常规,从“那大汉”出场前的场景描写即给人
威风凛凛的侍者和宫女的簇拥之下,此人—— “那大汉” 亮相了,但一登场就“觑得人如无物”— — 很傲慢,很 拽!读者的阅读和心理期待遭受迎头一击。再抬头看,“险 气破我胸脯”,原来,如此大张旗鼓欢迎来的竟是村头的 刘三!那个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的刘三!那个 “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 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的村里无赖!至此,读 者期待的情节和结局被彻底颠覆。期待中的“大人物”原 来竟是个村中无赖,作品情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其
(3)“一点”与“几时”对举的妙处。
看似“一点”,实却无休无止;着一“几 时”,却表明伤痛之永难消失。
鉴 赏:
凭栏拂袖杨花雪 这一句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试描述之。
倚着栏杆凝望着情人远去,如雪的杨花纷纷飘落在身 上也全然不觉。情人走远了,还在凭栏远眺,频频招手, 在招手拂袖间杨花才被拂开去。寄情于景,令人心痛欲碎。
马致远
马致远( 1250 ? --1321? ):字千里,号 东篱,大都(今北京市 人)元代戏曲作家、散 曲家。其创作题材宽广, 意境高远,语言优美, 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
大家“曲状元”作品
《天净沙·秋思》被称 为“秋思之祖”。
知识积累
1.字音
蟾宫( chán ) 2.字义
南柯( kē )
蒯通( kuǎi )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 广阔,内容丰富,多揭 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 和腐败,颂扬民众、特 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 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 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 义的思想光辉。其代表 作《窦娥冤》、《望江 亭》、《单刀会》等数 百年长演不衰。
鉴赏: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1)点明描写的时间和内容。 (2)比较这句和欧阳修“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 不同韵味。 一写别时,一写别后,情味各臻绝致。
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
谁知?”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
,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
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
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 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
列举到的历史事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强秦灭亡
项羽自刎
韩信成败
刘邦兴汉
蒯通装疯
理解关键:
“梦说南柯” “醉了由他”
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
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
表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态度。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 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 戏剧作家。《析津志》: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 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 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他与 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 家”。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被称为“十三世纪的莎士比亚”。
同,作者以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的眼光看皇帝,
把被神化的统治者还原为普通人,剥去伪装,消解
“崇高”,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讽刺效果。二
是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三是动作描写生动
传神 。
《高祖还乡》反讽艺术鉴赏
(一)言语反讽(Verbal irony) 言语反讽的基本形态就是言非所指,这种“正言若反” 的语言策略,使其使用的语言因语境的挤压而产生反差,而 反差愈大,甚至不相容,反讽的效果就越强烈。月、日、凤 凰、飞虎、蟠龙五旗,本是王者话语标志;作者将叙事者定 位为没见过世面的农民,月旗是白环套住个兔子,日旗是红 圈圈住个乌鸦,凤凰被看作跳舞的鸡,飞虎是插了翅膀的狗, 蟠龙则不过是蛇缠葫芦。作者在此通过难登大雅之堂的平民 话语对严肃庄重的王权话语的挪移、误置甚至僭越,在造成 语言快感的同时,实现了对神圣、庄严的王权话语的解构, 进而剥露出王者神圣神秘的面纱下平民的甚至庸众的本质。
(二)情境反讽(Situational irony) 在情境反讽中,故事的结局往往和读者所期待的情 节发展相悖。根据D.C米克的研究,“言语反讽让人们 站在反讽者的立场上,而情境反讽让人们站在观察者的 立场上,这个观察者站在高处,纵览事件全局,也许事 件的每个局部都十分正常,但观察者的位置能看到局部 与局部相互配合所产生的荒诞结果”。 睢景臣在这篇套数的第一部分[哨遍]和[耍孩儿]里 营造了一个热烈宏大的迎驾场面,紧接着是浩浩荡荡的 旗队,再后面是雄赳赳的仪仗队和导驾官、随驾嫔妃等, 最后才是皇帝的銮舆。威严、热闹、排场和轰动的气氛 引导着读者的期待取向,也逗弄着读者(其实也包括这里 的隐身的叙事者)的好奇心——这是谁呢?在一帮
虚张声势之感,果然,“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
而“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目中无人傲慢无礼的汉高祖。 原来竟是个偷窃扒拿的乡间无赖! 通过对母本的戏谑和解 构进而达到消解母本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旨,这就 是反讽的效果。
From time to time we’ve been tempted to believe that society has become too complex to be managed by self-rule, that government by an elite group is superior to government for, by, and of the people. But if no one among us is capable of governing himself, then who among us has the capacity to govern someone else? ——Ronald Reagan:First Inaugural Address
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
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
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 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
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
艺术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元散 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 干曲子组成。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元杂剧把歌曲、说白、
动作看似随便,却饱含思妇的无限愁肠。
鉴 赏: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诗句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
情人沿溪而行,渐去渐远,想再看一看,但小溪曲曲折
折,高山重叠阻遮,挡住了女子的视线,终于看不到那远去 的身影。 离别的沉痛之情,全凝聚在“人去也”这一声撕心裂肺 的长叹之中。有如《西厢记·长亭送别》名句:“听得道一
结尾一曲是全组套曲的高潮,特别是最 后三句:“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 做汉高祖”,更是余味无穷。怎样理解 这个结尾呢?
汉高祖还乡,结尾结在向他要帐上,这实在是意 想不到的结局。而且最后三句意在指责他至今还想 赖帐不还,更使人料想不到。但仔细想来,却又是 合情合理的。
请概括这篇套曲构思的特点
一是构思新奇。与一般对统治者取仰视态度不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 、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 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 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 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 ,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 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 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乃去。
——《史记·高祖本纪》
课文层次分析: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 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迎驾。
第二部分:驾到(仪仗、侍从)。
第三部分:见驾 第四部分:骂驾。
思 考 ?
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 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
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熟悉刘邦底细,并在 刘邦没有发迹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的农民 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南柯一梦:淳于棼做梦到大槐安国做南柯太守,享尽荣华 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大槐安国就是住宅南 边大槐树下的蚁穴(见于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后来 用于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推荐,做了大将军,建 立功勋,后被萧何诱骗,死在吕后手里,所以引申为对翻 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情反复的讽刺。今谓事情的成败或 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睢景臣
元曲名家睢景臣,字景贤,一作嘉贤,扬
作 者 简 介
州(今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 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 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 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 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
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
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
《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正史中的“高祖还乡”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 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 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 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 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 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 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 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 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
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 们在读二至四三支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感 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
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
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然而,这个旁观者是
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 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 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 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
舞蹈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 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 《墙头马上》。
套曲(套数、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 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 套曲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 上同一宫调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 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 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 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 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 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 调。
课件设计制作: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张少军
教学目的
一、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
二、理解元曲的平民特色:旁观的 心态、叛逆的精神、幽默的情趣。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代文学之盛的元曲有
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 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九儒十丐”
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
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 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 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 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 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 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 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 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