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成”让课堂更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生成”让课堂更美丽
摘要:课堂,是一个流动的生命历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有变化才有生成,有意识地“生成”更需要智慧。其实,教师应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智慧的展现过程,变化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要使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就必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该如何使生成成为课堂主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作者就一些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巧用生成课堂
一、案例
片段一:
《角的度量》:教师在指导了学生如何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后,学生开始了独立量角的活动。
生1: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还有一个钝角没有量出来呢?
生2:那小半块量角器肯定不行了,因为它没有中心点。
生3: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
生4:可是最后一个是钝角啊,还是不行。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5:先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在所量的钝角上话出一个直角,再利用那大半块量角器量出剩下角的度数,用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钝角的度数了。
生6:也可以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用那大半个量角器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然后相加就是钝角的度数。
生7:老师,还可以把钝角补成一个平角,量出补上的锐角的度数,再用180°减去补上的锐角度数就行了。
……
[评析]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一意外,教师没有简单地采取“借一个量角器给他”的常规做法,而是以此问题为“支点”,挖掘学生理解知识的潜能,将学习活动引向更高境界。无疑,这位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又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沉淀过程。
片段二:
第一册复习“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当我出示“鸡9只,鸭7只,鹅6只”的信息时,学生提出了我预料中的一些问题。
求总数:鸡和鸭共有几只?鸭和鹅共有几只?鸡和鹅一共有几只?鸡、鸭、鹅一共有多少只?
求相差数:鸡比鸭多几只?鸭比鸡少几只?
鸭比鹅多几只?鹅比鸭少几只?
鸡比鹅多几只?鹅比鸡少几只?
(我正打算让学生列式计算)
生:老师,我还有!
师:你说说看。
生:鸭和鹅合起来比鸡多几只?
师:你知道怎样列式吗?
生:我知道!7+6=13,13-9=4。
师:你真会动脑筋。
(另外一些学生也纷纷举起手来,我干脆改变计划,让他们尽情提问。学生又提出了许多类似的问题,并列出了正确的算式。)
[评析]由于这意外的“插曲”,这节课没能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但我又是幸运的,我看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思维更活,思路更宽,教师的教学智慧在生成中闪光。
片段三:
教学如何将连加算式7+7+7+7+4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做出7×4+4,也有少数学生写出了7×5-3,最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学生列式为4×8,我故作疑惑地问:“这样对吗?”学生立即表示反对,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适时
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
[评析]生成资源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却在教学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在制定教案的时候,教师常常会从一些常规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有时也比较主观),但与现实的教学情境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他们的思考中有许多东西是成人所无法想象出的,也是教师所无法预设的。正如在本片断中,孩子们的思路是教师没有料到的。教师只有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学生对生成的资源很感兴趣,因为是他们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因而整个学习过程是快乐的。
二、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即使学生的言行打乱了授课计划,教师也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教学计划。”教师如何把握课堂,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捕捉生成亮点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
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老师的一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认同他,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
(二)学会尊重学生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提供适宜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即使这个方法是不正确的。以自己“发明”方法为快乐,即使这个“发明”不能称得上是发明。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理解数学,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而这一切,也许会让我们成人的眼睛迷茫,甚至不屑。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们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三)及时调整课堂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而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而且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转化为一次
新的学习。
因此,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于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做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得到老师支持,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以说是影响深远。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促进更多的生成,并及时捕捉住智慧火花,让它绽放出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