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关于先天性假说
chomsky的语言的内在性假说及其评价
内在性假说是指语言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人类大脑的一种特殊结构所决定的。
内在性假说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内森·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的。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大脑天生就具有语言能力,这种能力是由人类大脑内置的一种通用的语言结构所决定的。
他认为,这种通用的语言结构被称为“语言能力”(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它可以帮助人类学习任何一种语言。
乔姆斯基的内在性假说对于研究人类语言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为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但是,这一假说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内在性假说忽略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并且过于强调了遗传因素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因此,内在性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语言能力的来源和发展。
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评析
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评析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需要在宏观上把握,但在微观上也能窥见其内涵。
本文试图在对乔姆斯基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和具体表现作深入分析的同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解读这一思想。
乔姆斯基的思想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乔姆斯基在建立和完善其语言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诸如“语言生成论”、“目标规约说”、“符号与实在之关系”等十余种重要概念;第二个阶段是乔姆斯基对自己的语言理论进行反思后,提出了“先天性”、“经验性”、“超经验性”等六种命题。
无论哪个阶段,乔姆斯基的思想都体现着浓厚的语言先天性思想特征。
所谓语言先天性,就是指人类共有的语言现象:语言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人的思维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要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人的思维对语言起着选择和控制的作用,因而也决定了语言的差异性和一致性,语言的符号功能因此得以充分发挥。
而且,这一思想在乔姆斯基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正是乔姆斯基开创了符号学这门学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是现代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而且还将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乔姆斯基是一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哲学家。
他主张人们应当“立足于现实,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去发展真理,不应受社会、自然和权威等的限制”。
但是,由于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巨大的惰性,它对客观事物缺乏主动的把握和对新奇的探求,所以,当人们面对纷繁的外部世界时,便会表现出困惑和恐惧。
语言对于人来说具有超越性和权威性,它赋予人们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战胜自然的精神力量。
在《教育中的语言学问题》中,他写道:“有人把逻辑语言学的全部精华都归结到自然科学的问题上,把它的剩余价值也归结到心理学的领域,认为人们只有在解决了语言的一些具体的形式问题之后,才可能正确地运用符号系统。
而事实恰恰相反,它们一旦离开形式问题,一切逻辑、数学的原则都没有了任何意义。
先天语言能力说
导读:同后天环境论者的观点相反,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儿童是自然界特别制造的小机器,是专为学语言而设计的。
乔姆斯基注意到以下的事实:儿童掌握本族的语言异常迅速,极其完善和极富创造性;尽管语言环境不同,但世界各民族儿童获得语言,尤其是句法结构的顺同后天环境论者的观点相反,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儿童“是自然界特别制造的小机器,是专为学语言而设计的”。
乔姆斯基注意到以下的事实:儿童掌握本族的语言异常迅速,极其完善和极富创造性;尽管语言环境不同,但世界各民族儿童获得语言,尤其是句法结构的顺序基本一致,时间也大致相同;尽管各种句子的形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普通语言的基本形式,即语法结构。
据此,乔姆斯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儿童大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se,简称LAD),语言获得装置包含两样东西:1.一套包括若干范畴和规则的语言普遍特征;2.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为这套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赋上各种具体语言的值。
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就是为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赋值的过程。
儿童听到一些具体的语言,首先根据语言的普遍特征对某一具体的语言结构提出假设,接着运用评价能力对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母语的具体结构,即为语言的普遍范畴和规则赋上具体的值,获得语言能力。
LAD的工作程序说明,先天语言能力说把儿童的语言获得看作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这种学说并不完全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但是对于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却看得非常之小。
后天语言环境只是起到触发LAD供过于求的作用。
LAD利用少量的后天接触到的具体语言材料,就可以像知识渊博的语言学家那样,从输入的语言素材中发现规律从而获得语言。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儿童通过自己的LAD的活动实现的,即生来就有的普遍语法为依据,对所接受的具体的原始语言素材进行处理,并逐步形成一种个别的语法能力。
在此过程中,儿童能发现语言的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与语义相联决定句子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将其转换为表层结构(用于交际中旬子的形式,与语音、表达形式相联)的转换规则,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乔姆斯基先天语言能力说
乔姆斯基的LAD理论认为语言能力是儿童接触到实际的语言材料之后内化的语言规则
认知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前提,在儿童获得一系列的语法规则之前,就已经获得了一些语 言材料。儿童之所以可以用自己学到的有限的语法规则说出很多的句子,就是因为他们 可以获得很多语言材料。一个儿童大脑中储存的语言材料越多,其认知也就越高,当然 其语言能力也就越强。这说明儿童在其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是相当丰富的, 而并不是如乔姆斯基所说的那样极其有限。乔姆斯基也认为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 的语言材料不仅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在进行语言输入时也是混乱的。
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说的评价
⑵低估后天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的作用
乔姆斯基没有否认后天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的作用,但他认为这种作用非常小,只起到 触发LAD工作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儿童即使不用特别教授就可以学会语言,过于强调先 天性和天赋,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这种对后天环境的轻视使得LAD理论存在以下两个 缺点:
先天语言能力说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1提出背景及意义?2基本概念?3发展?4评价?5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转换生成学说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先天语言能力说(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
2 句法理论
转换生成语法由三部分组成:句法、语义、语法。其中句法是核心,旨在 系统地描写和解释人类语言的结构。 ⑴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乔姆斯基提出,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 构显示基本的语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 句子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 ⑵转换规则 句子的创造是有规则的,其一是短语结构规则,它与深层结构相联系,其 二是转换规则,即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通过深层 结构理论和表层结构理论可以将表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句子联系起来。如 “Mary cleaned the room.”和“The room was cleaned by Mary.”,两句 的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却相同。
浅析乔姆斯基“天赋论”思想
浅析乔姆斯基“天赋论”思想作者:栗源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7期【摘要】语言先天性思想是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的核心理论,也是转换生成语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语言是先天的,普遍语法是世界上不同语言的初始状态和基础,它存在于语言习得机制中,每个人都天生具有这种语言机制。
本文主要对乔姆斯基语言先天性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以及对提出其的质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乔姆斯基;天赋论;第二语言教学一、定义20 世纪 50 年代,乔姆斯基多次对行为主义理论提出批判,认为语言不是习惯的养成,而是人脑内化规则的结果。
他在研究中发现:尽管儿童智力还不十分发达,学习诸如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还相当困难,但他们却能到五六岁时很容易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学会的句子是无限的,他们会说以前从来未说过的句子,也能理解从未听过的句子。
儿童内化了语言的规则,“用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思想”。
语言习得机制语言习得机制为人类所独有,能使儿童加工语言素材,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起抽象的深层语言体系。
也就是说,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就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二、提出背景天赋论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认识理论,也是哲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主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的爆发以及认知心理学、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有力推动,天赋论在当代学术舞台上复活了,成为哲学家、认知科学家及至语言学家、生物学家等相互辩驳的话题。
早在乔姆斯基以前,关于语言知识的来源就存在过心灵主义和行为主义两大派别。
行为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虽然是一种复杂的行为,但根据动物研究所发现的原则是可以做出解释的。
在斯金纳看来,语言学习与其他行为学习相同,都是经由操作条件作用学到的刺激——反应联结;刺激——反应联结之形成,取决于个体反应后的后效强化;由多个学到的刺激——反应联结串连起来,就形成了复杂的语言。
简述乔姆斯基的先天假说
不是通过一句句的具体 话语 来掌握 , 而是通过一系列规则( 普遍语法体 系) 来掌握一 只要参数一设定 , 普遍语法体系就被确定。 乔姆斯基认为, 这 就是所有 儿童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各 自母语的根本原因。 乔姆斯 基的这一观点为后来许 多儿童的教育方法的提出奠定 了基础 。 先天假说中也存在弊端 。先天假说尽管具有很多优点 , 但仍有不足 之处, 因此 , 尚未被语言学界普遍接受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 面的不足 : ) 1 乔姆斯基关于婴儿存在 “ 先天语言获得机制” 的论点时思辨的产物( 乔姆 的或 与 生俱 来 的 “ 赋观 念 ” “ 天 或 天赋 原 则 ” 由 于在 1 、8世纪 科 学 与 宗 斯基并为对此提供脑神经生理学的证据 ) 。 71 ,大脑中是 否先天就存在处理
都来 自经验 ,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就如同培养动物的条件反射一样 , 是 由习惯 决 定 的 。 出生 婴 儿 不断 听 到 父母 亲朋 的 言 语 , 然后 经 过一 再 巩 固 强化, 最终逐渐学会 日常用语 。因此 , 唯理论便不再被人们所重视 。直到 2 0世纪 5 O年代 , 乔姆斯基复兴 了语言学的唯理论 观点 。他提 出了人类 语 言可 能 是先 天 赋 予 的 , 肯定 了人 类 至少 有 一 部 分 认 识 来 自人 类 的先 天 的生理结构的震惊语言学 界的先天假说 。
教 学 的过 程 中 加 以利 用 , 教育 事 业 的 发 展做 出贡 献 。 为 先 天 假说 有 其 合 理 之 处 。 乔 姆 斯 基 的 观点 , 童 获得 语 言 的 过程 , 按 儿 1 乔 姆 斯基 的 先 天 假说 的理 论 来 源 实 际上 是 儿 童 主 动 的 发 现 与 确 定 普 遍 语 法 中 待定 参 数 及 相 关 词 汇项 的 为什 么 任 何 一位 四 、 岁 的幼 J l l 无 师 自通 地 基 本 掌 握包 含数 不 过 程 。 童 是 主动 生 成 与 发 展语 言 的主 人 , 五 l ll 儿 而不 像 后 天 环境 论 者 那样 , 把 清 的语 法 规 则 变 化的 本 民族 的 口语 ? 语 言 能力 是 先 天 遗 传 的 ? 是 后 天 儿 童 看成 只会 对 刺 激 作 出 被动 反 应 的 模 仿者 。 童 在 语 言获 得 的 过程 中 还 儿
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对语言的研究以及他的语言观在当今语言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主要集中在生成语法理论以及普世语言能力(Universal Grammar)的假设上。
他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人类天生的语言天赋,而不是仅仅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技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能力,这意味着人类在出生时就具备了特定的语言天赋,能够轻松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他认为,这种天赋是普世的,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某种具体的语言结构中。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基因的产物,是人类思维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乔姆斯基提出了生成语法理论。
生成语法是一种描述语言结构和规则的形式化系统,用于描述语言是如何生成的。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的结构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和原则来生成的,而这些规则和原则是内在于人类语言能力的。
他认为,人类具备一种普遍的语法结构,这种语法结构在所有语言中都存在,并且是人类大脑的固有属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对当今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语言的本质和结构。
他的研究挑战了传统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语言是一种天赋,而不是简单的习得。
乔姆斯基的观点激发了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语言学习过程的深入思考,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学习的机制和原则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二篇示例:译者按:瓦茨拉夫·约瑟夫·乔姆斯基(Vaclav Jzef Czemski,1929-1997)是20世纪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语言结构和意义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简要介绍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乔姆斯基是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独特的认知工具。
浅评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
浅评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
孟豆豆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语言先天性思想是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的核心理论,也是转换生成语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语言是先天的,普遍语法
是世界上不同语言的初始状态和基础,它存在于语言习得机制中,每个人都天生具有
这种语言机制。
本文主要对乔姆斯基语言先天性思想的内容和哲学基础进行了评议。
【总页数】1页(P173-173)
【作者】孟豆豆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论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和语言学批评的社会性——兼评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之争[J], 陈冬纯
2.论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和语言学批评的社会性——兼评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之争[J], 陈冬纯
3.生物进化语境下的语言递归性——评乔姆斯基、杰肯道夫等人的语言机能进化观[J], 代天善
4.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评析 [J], 金俊岐;张伟琛
5.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 [J], 张伟琛;金峻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乔姆斯基先天语言能力说
转换生成说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他的理论背后有三个隐含的假定:( 1) 人脑有天生的语言 机制;( 2) 人类语言遵从普遍法则;( 3) 普遍法则是最简单 的
转换生成学说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其他人 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实,他的研究 也许不算语言学了,他本人也认为它算一种特殊的心理学, 关乎人脑机制的生物学。所以,他的影响波及心理学、计 算机、逻辑学和组合数学,也就不奇怪了———从形式看, 它就是一个数学实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学说所研究的 不是语言现象,也不是人们的语言运用,而是人们的语言 能力,这种做法是对当时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布龙菲尔德的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否定。转换生成学说的创立,被认 为是语言学中的一场革命,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很快成
主要理论内容
1 语言习得机制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学说强调先天过程和生物机制,主张语言的习得 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过程,并指出所有的儿童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 装置(LAD),这种装置是为了学会语言而存在的,是一种以生物为基 础的、先天的模块。
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LAD为儿 童语言的习得提供了必要条件。语言习得机制是以天生的普遍语 法做根据,对具体环境中特定的个体语法提出初步假设,然后将 假设与具体的语言素材进行匹配和检验,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再 检验,最后建成一套个别语法系统。
先天语言能力说(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
1提出背景及意义 2基本概念 3发展 4评价 5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转换生成学说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转换生成学说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 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因此,它的出现是对 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通常在4岁的就能完成。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 儿童掌握了本族语的基本语法现象,并且一致表现出从单词句到双词句到简单句再到 复杂句这样的规律,不可能是归纳的结果。 他主张从最简单的规则出发,可以生成任何语言现象,语言传递的过程经过了表层构 和深层结构的转换。例如,小孩儿能正确地说出他从来不曾听过和训练过句子。乔姆 斯基的“转换生成学说”,是关于语言的结构理论。他不是描述语言现象,也不是为 了说明具体语言的规则; 而是为语言设立最简单的生成法则,揭示人类语言的共同规 律。
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评析
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评析
乔姆斯基在其著名的论文“通过语言形成的先天性思想”中,提出了
一种“先天性思想”的概念,即每个人在生而为人时就具有一些先天的
知识,这种知识是通过语言而得以形成的,这些先天的知识不仅构成
了人类思维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类语言的建构、发展
和表达。
这项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让人们能够看到语言和思维之间
的强大联系,以及语言对思维过程的影响力。
乔姆斯基在这项理论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物理对象的语义表达的构造,认为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固有概念,这种概念是以人类先天思考
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因此,根据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不仅可以作为
我们理解物理客观物体的一种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构筑和
探究认知世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另外,乔姆斯基还认为,人们不仅
仅是通过使用语言来表达先天思维,还认为人们的先天思维也会影响
到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在世界语言学家和跨学科研究者看来,乔姆斯基先天思想理论给我们
提供了一种思考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新视角,同时也为更深入地理
解人类语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参照依据。
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问津教育联合体2026届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5月29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
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的语言不但可以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还能支持高级的思维活动。
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仿佛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
这种天赋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的奥秘带来了新的曙光。
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
例如,咿呀学语的婴儿偶然发出类似成人讲话的声音,大人便会给予微笑、赞美等正面反馈;随着孩子的话语愈加复杂,周围的人则会纠正他的错误用语,鼓励他运用合适的词汇和语法。
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要求人们对每句话进行逐一学习,这与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相矛盾。
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组合,形成无数新话语。
例如,“我吃米饭”可以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替换变为“你吃米饭”“他吃面条”“爸爸喝水”等等。
年仅几岁的孩童便具备这种语言创造能力,能够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变化并加以运用。
显然,早期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
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
乔姆斯基将这一“器官”称为“语言获得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存储着某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规律性信息,即“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是被先天赋予的知识,人类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和有限的外界语言刺激,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和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
婴儿语言的发展—先天决定论
乔姆斯基 先天语言能力说又称为“转换 生成语法说”。认为决定婴幼儿说话 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的 普遍语法知识。
转 换 生 成语 法 说 人类各种语言句子的构造和理解。 因此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环境的婴幼 儿都能按基本相同的方式和顺序掌握 本族语言。
乔姆斯观察结论:
所有婴幼儿不分性别、血统和文化背景,在没有生理和其他方面的 缺陷及适当环境下,都可在大致相同时间内,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 力习得自己的母语。
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内,婴幼儿得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训练, 那么语言中枢的调节、控制机制,无论从发音到书写,还是从外部语言到 内部语言,都可以形成与第一语言相吻合协调的、整套的控制模式。
0-3岁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最佳时期,每个婴幼儿都有在大脑中形 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
如果在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时期内,给予婴幼儿一个习得语言的良好 环境,则婴幼儿语言中枢的技能很容易在激活中得到发展。如果在关 键期内,未能获取语言信号的刺激,那么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 入活跃状态。
第二语言的学习
无须对婴幼儿进行语言系统训练,无须反复纠正错误。
乔姆斯基假设理论
人脑中有一种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输入
输出
基本的语言素材 → LAD → 内化的语法系统
最初的语言资料→ LAD → 语言能力
语言是一种物种属性,是人 类的一种遗传特征。婴幼儿不用 有意识地学习语言中的语法,最 终也会获得语言能力。
先天语言能力说
导读:同后天环境论者的观点相反,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儿童是自然界特别制造的小机器,是专为学语言而设计的。
乔姆斯基注意到以下的事实:儿童掌握本族的语言异常迅速,极其完善和极富创造性;尽管语言环境不同,但世界各民族儿童获得语言,尤其是句法结构的顺同后天环境论者的观点相反,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儿童“是自然界特别制造的小机器,是专为学语言而设计的”。
乔姆斯基注意到以下的事实:儿童掌握本族的语言异常迅速,极其完善和极富创造性;尽管语言环境不同,但世界各民族儿童获得语言,尤其是句法结构的顺序基本一致,时间也大致相同;尽管各种句子的形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普通语言的基本形式,即语法结构。
据此,乔姆斯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儿童大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se,简称LAD),语言获得装置包含两样东西:1.一套包括若干范畴和规则的语言普遍特征;2.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为这套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赋上各种具体语言的值。
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就是为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赋值的过程。
儿童听到一些具体的语言,首先根据语言的普遍特征对某一具体的语言结构提出假设,接着运用评价能力对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母语的具体结构,即为语言的普遍范畴和规则赋上具体的值,获得语言能力。
LAD的工作程序说明,先天语言能力说把儿童的语言获得看作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这种学说并不完全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但是对于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却看得非常之小。
后天语言环境只是起到触发LAD供过于求的作用。
LAD利用少量的后天接触到的具体语言材料,就可以像知识渊博的语言学家那样,从输入的语言素材中发现规律从而获得语言。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儿童通过自己的LAD的活动实现的,即生来就有的普遍语法为依据,对所接受的具体的原始语言素材进行处理,并逐步形成一种个别的语法能力。
在此过程中,儿童能发现语言的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与语义相联决定句子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将其转换为表层结构(用于交际中旬子的形式,与语音、表达形式相联)的转换规则,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乔姆斯基的“刺激贫乏”的研究
乔姆斯基的“刺激贫乏”的研究陈文荣【摘要】在语言研究中,乔姆斯基发现了儿童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不对等,并以此为切口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先天性假说.在语法和语义方面,结构依赖性和语词的心理指称很好地说明了语言的刺激贫乏现象.其实,刺激贫乏是一种普遍存在自然现象,而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才是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近几年生物语言学的发展就是一个明证.【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5)003【总页数】4页(P102-104,109)【关键词】刺激贫乏;音—义关系;结构依赖【作者】陈文荣【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刺激贫乏”(Poverty of Stimulus)是乔姆斯基语言习得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种语言现象,他在1980年“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中首次使用了这个术语,顾名思义,它指的是语言刺激的缺乏,人们不免要质疑,一个生活在特定语言社区(如英语或法语)的孩子,每天耳濡目染的便是语言,怎么还会贫乏呢?也许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对语言的研究使得乔姆斯基发现了语言学习中输入与输出的不对等,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语言的天赋论。
乔姆斯基在研究英语语言习得时注意到一个事实:孩子是通过有限的刺激学习语言的,也就是说,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孩子所接触的原始语言材料(Primary linguistic data)是非常有限的,考虑下面事实:只要有合适的语言社区,孩童可以学会任何一种国家的语言,他所接触的句子数量是有限的,但所获得的知识跨越了无限的句子域(domain of sentences),并且,他所接触的不是句子本身(sentences Per se),而是话语(utterances),[1]但是,一个正常的儿童,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在四、五岁的时候几乎能像大人一样使用语言,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质和量的不平衡,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就是E<K (经验<知识),“语言的无限运用”特点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每天都在说不同的话,甚至会忘了前一分钟所说的句子,这种创造性的过程就是从E到K的生产程序,记为P。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据《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巴比伦市定居,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巴比伦塔。
上帝大怒,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
这样就无法合作修建高塔.然而,人类在上帝面前从来就不是温顺的羔羊,他们总是在努力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的直接学习某种外语,有的对人类语言普遍规律进行探索,有的企图建立统一的世界语.从某种意上讲,这些有识之士都可以称作是再造巴比伦通天塔的工程师。
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一、乔姆斯基其人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
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
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
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
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
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
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生成语言学理论发展阶段关于乔姆斯基理论发展的阶段,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等说法,为了方便讲述,我们采取三个阶段的说法。
论语言的先天性思想理据
《长江丛刊》2018.0365论语言的先天性思想理据■朱忠敏/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摘 要:针对人类是如何习得语言这一语言学问题,Chomsky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了语言天赋假说,他认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
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即“普遍语法”。
这一假说对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曾一度在语言学乃至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被认为是语言习得的“先天主义”。
尽管这一思想遭到了许多的批评和指责,但这一思想仍然有着其稳固的哲学基础和理据支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关键词:语言 先天性 理据支撑一、前言对于儿童语言获得,目前心里语言学界主要有三大理论:一是先天决定论,代表人是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语言因素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
二是环境决定论,代表人是斯金纳,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重要影响。
三是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代表人是皮亚杰,主张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强调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尽管一般都同意环境和认知在对发展的全面解释中起某种作用,但这些过程受制于人类心理的先天特征的观点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肯定。
二、语言先天性思想的提出及内容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关系,在十二岁以前发生作用。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第二,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作为转换生成语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语言先天性思想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的核心理论。
这一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斯金纳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即环境决定论。
然而在研究语言时,乔姆斯基发现,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无法解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ON INNATENESS
plex idea."3 Rather, empiricists construe "the innate principles [as] purely combinatorial devices for putting together items from experience," "machinery for instituting associative bonds,"' "enumerative techniques of inductive generalization from frequently repeated instances of contiguously occurring items in experience." In contrast, "rationalists claim that the principles of mental operation with which man is innately equipped place quite severe restrictions on what a simple idea can be and on what ways simple ideas can combine with one another and with complex ideas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plex ideas" and hypothesize that "a system of innately fixed conceptual forms . . . sharply limit the set of those ideas which the mind is capable of acquiring to a very small subset of the set of all logically possible ideas." Within each of these positions, there are divergent and sometimes conflicting views: "Empiricists differ among themselves about the sort of things that are represented as simple ideas" ;4 "The controversy is, then, whether some versionof [the rationalist] hypothesis or the empiricist's weaker one best explains how a conceptual system of the sort that mature humans possess is acquired on the experience they have accumulated."5 Both of us have emphasized, repeatedly, that we are attempting to extract certain leading ideas from traditional debate and to reformulate them as empirical hypotheses with regard to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ectual capacities and structures.
DISCUSSION
ON INNATENESS: A REPLY TO COOPER
IN a number of publications, we have suggested that "it is historically
accurate as well as heuristically valuable to distinguish ... two ver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 of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one expressing leading ideas of empiricism, the other of rationalism, noting further that "It is not, of course, necessary to assume that empiricist and rationalist views can always be distinguished and that these currents cannot cross." To repeat briefly the central point of this effort at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empiricist speculation has characteristically assumed that only the procedures and mechanism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constitute an innate property of the mind," whereas "rationalist speculation has assumed that the general form of a system of knowledge is fixed in advance as a disposition of the mind, and the function of experience is to cause this general schematic structure to be realized and more fully differentiated." We have argued that empirical study of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natural languages bears on this issue, and generally amplifies, supports, and in part modifies the rationalist approach, so understood. Our point is that "Particular empiricist and rationalist views can be made quite precise and can then be presented as explicit hypotheses about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in particular, about the innate structure of a 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1 Repeatedly, we have emphasized the diversity within each of these general approaches and the problem of formulating precise empirical hypotheses within these approaches.2
Philosophical Review On Innateness: A Reply to Cooper Author(s): Noam Chomsky and Jerrold J. Katz Source: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84, No. 1 (Jan., 1975), pp. 70-87 Published by: Duke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Philosophical Review Stable URL: /stable/2184081 . Accessed: 12/08/2011 11:27 Your use of the JSTOR archive indicates your acceptance of the Terms & Conditions of Use, available at .
We have emphasized that the issue is not one of innateness: rationalists and empiricists alike attribute innat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s to the mind. As just noted, howev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pproach with regard to what is attributed. To consider one important case, "the principles which are accorded innate status by empiricists do not place any substantive restrictions on the ideas that can qualify as components of complex ideas or any formal restrictions on the structure of associations which bond component ideas together to form a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