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赵富强
【专题名称】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专题号】G382
【复印期号】2013年04期
【原文出处】《中学生物教学》(西安)2012年8期第17~19页
【作者简介】赵富强,浙江省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313300)。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过程性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两个目标,明确提出了生物学习以“体验”为核心,强调学生自己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同时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可以看出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强调对学生进行反思和生成能力的培养,这与当代教育理念是十分吻合的。然而,调查分析显示,现在大部分高中生对生物学的学习主要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效率低下,应用面窄。所以,在提倡转变学习方式的今天,重新审视体验式教学的价值,探寻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对高中生物学教学文化的重构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体验,也叫体会,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中国古训中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体验式教学最初是由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是指在宽松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观察、思考、反思、实践,亲历操作、解释和应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获得学习方法并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在应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亲身体验与自我反思,即通过“体验”
和“反思”,使学生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在体验中让认知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流程
在体验学习计划的同时及时调整体验,这是体验式教学的一个特点。体验式教学要随时变化、因人而异、因景调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在循环中有反复的过程。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了体验式教学圈,五个环节如下(学生角度):亲历、体验、分享、整合、应用(循环往复)(见图1)。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客观的评述;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带着积极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去感悟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质的飞跃。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亲历体验
只有源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恰当的教学情境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前提,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贴近学生已具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提供情景材料。因此,我们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时,笔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吃的东西过咸,为什么会感到口渴?为什么夏天少尿,而冬天多尿?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补充盐水?“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种问题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通过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如行为对比,辨析判断,讨论交流,亲身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和表达想法的机会,以便他们能相互比较与借鉴。
2.多种形式,分享体验
有了体验后,更重要的是体验者要与其他体验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而实践感受是学生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是基础,而学生必须主动地分享体验、感受真实。
(1)指导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生命科学现象或验证生命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设计与操作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学习方式。例如,在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在传统接受式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先讲述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甚至写到黑板上,然后教师进行演示,或边讲解边演示。然而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只告诉学生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做实验,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述,但要在班级中巡回,对个别问题加以指导。结果此种教法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操作步骤和方法各不相同,暴露出不少问题。这时,教师加以点拨,学生相互讨论,甚至争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形成了正确的总结性评价。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概括、整理、归纳和总结,将零星的知识点用主线串联起来,使学生有条理、有层次,且准确、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这样经
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创新思维得以发展,知识视野得以拓宽,真正达到了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2)组织调查访谈活动
实践出真知,适当组织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去顿悟、去感受知识。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递铺港上下游的环境污染做一次调查,并针对如何防治和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并指定组长。组内分工,具体怎样开展活动,均由小组成员自定,要求做到人人有事,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3)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亲身体验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重视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重视创设学生同自然、社会、地区、文化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对美好和有价值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学生只有踩着科学家探索的足迹,体验科学家成功的欢乐,才能使学习效率倍增。例如,在生物选修1的学习中,利用双休日,让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后,用家中现有的材料简易制作果酒、泡菜。在选修3“植物克隆技术”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果树的嫁接技术、白茶苗的培养技术。
3.对话交流,引导体验
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体验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体验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感受。利用师生间对话交流、学生间对话交流的方式,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反思、实践,将亲历的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自身的行为。体验具有个体性,由于每个个体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存在一定的差异,交流与分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体验中,师生平等对话、相互讨论、激烈辩论、互相启迪,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表自己的见解,确立学习的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交流促使学生再一次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梳理,使内化进一步深入。最终对话交流使体验式教学发生质的变化。
4.整合探究,内化体验
按照逻辑程序,交流的下一步是要从体验的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如果体验只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本质的探究和知识的整合,那么,再多的体验也只是形同虚设,不能达到任何的教学目标。学生应通过个人反思、同化或者顺应的方式将亲身经历的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外部情境进行内化。在知识经验与新的问题冲突中,形成对体验的本质认识,得到长时的记忆。经过上一环节的体验,整合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探究结论。根据学生的体验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总结出对生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解释生物学现象;整合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探究程序的操作: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5.应用反馈,升华体验
问题评价反馈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整个体验学习的结果能较好地得到反应。在体验学习的最后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容易暴露的问题,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把“为什么”“怎么样”“如果不是这样呢”等问题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以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可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如学生在完成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