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价值角度谈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价值角度谈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整合
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精神、两种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某种意义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影响并制约现代社会文化走向。

文章反思科学与人文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与文化的分裂、整合,在保持两种文化张力的同时对其整合,为实现科学与人文在文化价值视角上的统一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

标签:科学;人文;分裂;整合
1 “科学”与“人文”的文化内涵
康德指出:“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1]康德所谓的“两种东西”也就是自然律和道德律,即科学与人文。

可以说,康德的“两种东西”成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哲学表达。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肉体存在物,这是人的生物学意义,人在以肉体存在的同时还拥有一个精神世界或心灵世界,因此,人的存在是二重性的,即肉体与精神的分野。

人的二重性本身是人的存在之所以可能的绝对前提,也是构成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人类学本体论根据。

对应于人的肉体和精神两个层面,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实质则表现为理性与价值。

对于理性,在哲学领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何中华曾总结了理性的四个特征:即理性是客观的、理性是逻辑的、理性是可确证的、理性是精确的。

[2]爱因斯坦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3]理性从总体上说是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的特性。

如果说理性是科学文化的核心,那么人文文化则是以价值为内核,价值的文化形态主要是道德和宗教。

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冲突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人类早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全内在地融在文化母体之中,随着文化分工的逐步深化和文化母体的直接同一性的消解,科学与人文逐步走向分裂。

十四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成为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开始。

文艺复兴在形式上是中世纪学术复兴的延续和发展,但其实质却是一场思想文化的运动,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与人文冲突和分裂愈加凸显出来。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视野而存在的互斥关系
科学与人文不同的特质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斥的关系。

对此,休谟认为:“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或伪。

”科学理性在于对实然的对象做出对与错、是与非、真与伪这种事实判断,道德准则对此无能为力,因为“道德规则并不是我们理性的结论。

”“道德上的善恶区别并不是理性的产物”道德观念仅能做出价值判断,它只能就善与恶、美与丑做出判断和区别,而不会如科学理性一样做出
事实判断,因此二者之间不存在等价关系,这种不等价关系使得科学与人文相互冲突,导致科学与人文走向分裂。

2.2 科学与人文各自的独断化带来相互拒绝
人是现实存在的,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都不是自足的,但却都存在着自足的可能性。

当人文走向自足,价值判断就偏离了原有轨道,走向了偏执,人文精神就有可能演化成理想主义;当科学走向自足,理性就陷入了独断,科学理性也就因此演化成科学主义。

科学理性和人文价值一旦走向独断化,二者就相互拒绝,科学与人文就必须要面对分裂和冲突的境地。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认为知识代表了一切、决定一切,他为科学理性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把“自我”理解成理性,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就整个世界范围看,近代西方的殖民统治不但是对异族科学理性的扩张同时也是对其人文文化的殖民。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先进为其在军事上扩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以人文价值为核心的文化干预保证了其文化价值的殖民的合法性,结果造成了全球的两极分化,其结果影响至今。

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推进,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走向独断化,环境遭到污染、生态被破坏、能源短缺和匮乏、核污染、核威胁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把当代人类推向了严重的生存困境。

人文一旦陷入独断化,则固守绝对价值目标,把理念当作经验上的可能性来追求,用抽象的价值尺度取代理性环节的支撑,往往以目标取代过程。

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就曾陷入过这一误区。

2.3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表征为中西文化的冲突
不同的自我意识类型塑造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注重理性,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当西方文化从理性视角审视人的本质时,人的生物学意义便被凸显出来,所以性恶论在西方人性论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基督教的“原罪说”就隐喻地表达了性恶论的立场。

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则把人不同于动物的特质理解为德性,主要是突出人的道德自律和良知的自觉,它往往从德性角度审视人的本质,认为德性是人对动物性的超越,所以中国的人性论是以性善论为主体的。

佛家的“人人皆可成佛”的信念,是中国文化性善论的有力说明。

不论何种类型的文化传统,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不变的,但以怎样的方式和如何完成这种追求,二者则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西方文化突出理性,以知识论立场去追求真善美,中国文化则把知识论看作完善道德的手段和步骤。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震荡,除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因素外,科学与人文的对峙仍然是这两种文化间最深刻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3 保持两种文化的张力,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英国学者斯诺所提出的“两种文化”,即“科学”和“人文”两种精神。

二十世纪最具人文情怀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在此提到的宗教是基于人文立场和人的价值存在的“道德宗教”而不是那种崇拜人格化上帝的宗教,他的这句话有力地揭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互补和整合关系,进而体现了他理性与价值关系上的健全态
度。

保持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张力、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在科学技术越来越主宰世界的今天愈发显得重要。

3.1 科学理论的价值导向成为在理论层面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人文主义转向,已为我们在科学理论与人文的整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知识的文化价值其本身就是科学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所包含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都是科学价值、知识价值的体现。

爱因斯坦指出:“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显然,价值导向和作用已引起了深刻的认识和关注。

3.2 重新定位教育价值观,构建完善教育体系
实现人文和科学的整合,首要面对的是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进行调整和重建。

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传播科学文化精神的主要机制,当前,我们教育模式最大缺陷在于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理性与价值的割裂。

爱因斯坦说得好:“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这里爱因斯坦提到的“和谐的人”,是具有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方法的人,是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模式才可能是健全的,教育的社会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

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有利于全面表达人的存在、丰富对人本质的认识。

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所谓自然界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2]何中华.“现代化”观念的逻辑意蕴及其历史表征[J].天津社会科学,1995,1.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