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微分析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5补色法则和补色器
(2)云母试板(平行白云母解理面的切片)
①切片厚度一定,在正交偏光镜间产生约147nm光程 差,呈一级灰白干涉色; ②试板的Ng振动方向(慢光)与金属板短边平行,Np (快光)平行长边; ③在正交偏光镜间加入云母试板,可使晶体切片干涉 色按色谱顺序升高或降低一个色序。所以,云母试板 适应于干涉色较高的晶体切片(一级黄以上至三级干 涉色)。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1正交偏光镜的装置及光学特点
装臵:上下偏光镜同时使用, 并且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一 般与目镜十字丝方向一致)。 光学特点: ①载物台上不放任何矿片或放 臵均质体和非均质体⊥OA的 切片时,视域是黑暗的; ②载物台上放臵非均质体薄片 时,由于晶体光学性质和切 片方向不同,将产生消光和 干涉现象。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4干涉色及色谱表
3、干涉色色谱表 一定的干涉色对应一定的光程差, 而光程差与晶体的双折射率及切片 厚度有关。根据公式R=d(Ng-Np), 将干涉色、光程差、双折射率、薄 片厚度用一图表表示——色谱表。 当已知其中任意二个 数据,可由色谱表上 求出第三个量。 如:石英,已知最大 双折射率为0.009,显 微镜下观察最高干涉 色为一级黄色,由色 谱表可知其厚度约为 0.04mm。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2正交偏光镜间的消光现象
2、四次消光现象——正交偏光镜间放臵非均质体任意方向切
片,旋转物台360°,视域将出现四次黑暗和四次明亮现象:
①当光率体椭圆半径与PP、AA方向一致时,视域黑暗。转物 台一周,这样的位臵有四次,称为消光位。
②当光率体椭圆半径与PP、AA方向斜交时,视域明亮。有光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5补色法则和补色器
6.3 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6正交偏光镜下晶体主要光学性质的观察与测定
1、非均质体切片上光率体轴名的测定
原理:在正交偏光镜间,将补色器与被测晶体切片重叠后, 根据干涉色的升降判断切片上光率体椭圆轴的名称和方向。 方法:①将欲测颗粒臵于视域中心,转物台至消光位; ②从消光位转45°,此时晶体干涉色最亮;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4干涉色及色谱表
各级干涉色级序的特征: 第一级:R=0~560nm,无兰色、绿色,有暗灰、灰白色。颜 色较暗; 第二级: R=560~1120nm,颜色鲜艳,色带间界线较清楚; 第三级: R=1120~1680nm,颜色较第二级干涉色浅,色带间 界线不太清楚; 第四级及更高级:光程差大于1680nm,干涉色的颜色更浅, 色带间界线模糊不清。由于光程差太大,几乎接近各色光 半波长的奇数倍,同时又接近它的偶数倍,使各色光都有 不等量的出现,相互混合后呈现亮白色——高级白。 如:方解石平行c轴的切片,d =0.03mm, R= (1.658 -1.486)×0.03×106=5160nm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3正交偏光镜间的干涉现象
光程差——两偏光在通过晶体薄片的过程中,速度较快的 光超过较慢的光的距离。 K1、K2两偏光在到达上偏光镜之前,光程差R为一常数。进 入上偏光镜时再度分解, K1 ′、K2 ′(‖AA,可透过上 偏光镜)和wenku.baidu.comK1′′、K2′′(⊥AA,不能透过上偏光镜)。 K1 ′、K2 ′两偏光具备干涉条件:
色谱表上,横坐标为光程差;纵坐 标为切片厚度;斜线表示双折射率 大小;在各光程差位臵上,填上相 应干涉色。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4干涉色及色谱表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5补色法则和补色器
1、补色法则——两个非均质体任意方向的切片(⊥OA除外),在正交 偏光镜间45°位重叠时,光通过两切片后,总光程差的增减法则。 如图所示,同名轴平行,总光程差R=R1+R2,干涉色级序升高; 异名轴平行,总光程差R=R1-R2,干涉色级序降低(以干涉色较高的 切片为基)。
①频率相同(由同一束光二度分解而成);
②光程差固定; ③在同一平面内振动且传播方向一致。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3正交偏光镜间的干涉现象
3、干涉结果 由同一平面内两偏光迭加原理可得合成光波的振幅A。 A2=OB2sin22αsin2(Rπ/λ) OB——入射光波的振幅; α——晶体切片的光率体椭圆半径与上下偏光镜振动 方向的夹角; λ——入射光的单色光波长; R——光程差。
线透出上偏光镜,将发生干涉作用。 小结:在正交偏光镜间全消光的晶体,可能是均质体也可能是 非均质体⊥OA切片;而呈现四次消光的切片,一定是非均质体。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3正交偏光镜间的干涉现象
1、光波的干涉条件 频率相同;传播方向一致;在 同一平面内振动;光程差恒定。 2、干涉原理 透出下偏光镜的PP方向偏光, 进入晶体后分解成K1、K2两种 偏光。 特点:折射率不等(N1>N2)→ 传播速度不同(V1<V2)→透 出晶体表面的时间不同( K2先 于K1)→二者产生了光程差R。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3正交偏光镜间的干涉现象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3正交偏光镜间的干涉现象
4.光程差R的计算(单位一般用nm) 如果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0,晶体薄片的厚度为D,快光、 慢光通过厚度为D的薄片所需要时间为tp、tg,快、慢光在晶 体中的速度为Vp、Vg。则当快光已透出薄片到空气中行进了 一段路程后,慢光才刚刚透出薄片时,光程差为: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3正交偏光镜间的干涉现象
A2=OB2sin22αsin2(Rπ/λ) (2)光程差的影响 当R=0时,A2=0,晶体消光(全消光现象); 当R=2n λ/2 时,sin2(Rπ/λ)=0,A2=0,两光波干涉的 结果是相互抵消,视域黑暗; 当R=(2n +1)λ/2 时,sin2(Rπ/λ)=1,A2最大,两光 波干涉的结果是相互迭加,亮度加强。 当光程差R界于2n λ/2 和(2n +1)λ/2之间时, α=0°与45°之间时,亮度界于全黑和最亮之间。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4干涉色及色谱表
(2)白色光的干涉情况 白光波长范围390-770nm,一定的光程差只能相当于部分 色光半波长的偶数倍而抵消或相对减弱;同时又可相当于 另一部分色光半波长的奇数倍而被加强。 所有未消失的色光混合起来,构成了与该光程差相应的混 合色——干涉色(举例:1000 nm的光程差,相应的干涉 色为橙红色)。 一定的光程差与一定的干涉色相对应,而干涉色的亮度与 α值有关,当α=45°时,干涉色最亮。
当R1=R2时,总光程 差R=R1-R2 =0, 此时,晶体切片 消色而变暗。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5补色法则和补色器
2、补色器
(1)石膏试板 (平行石膏NgNp方向的切片)
①切片厚度一定,在正交偏光镜间产生约560nm光程差, 呈一级紫红干涉色; ②该试板上标有1λ,其光程差相当于黄光波长; ③试板的Ng振动方向(慢光)与金属板短边平行,Np(快 光)平行长边; ④晶体切片与石膏试板在45°位重叠,可使晶体切片干涉 色升高或降低一个级序。石膏试板适应于干涉色较低的晶 体切片(二级黄以下)。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2正交偏光镜间的消光现象
消光现象——晶体在正交偏光镜 下呈现黑暗的现象。 1、全消光现象——正交偏光 镜间放臵均质体和非均质体⊥OA 的切片时,将产生全消光现象。 如图(a)所示,这类切片不改 变入射光的性质,由下偏光镜透 出的PP方向偏光,通过晶体后, 仍在PP方向振动,与上偏光镜的 振动方向AA垂直,所以不能透出 上偏镜,而使视域黑暗。旋转物 台,消光现象不变。
影响光程差的 因素有: ①晶体的双折 射率; ②薄片厚度。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4干涉色及色谱表
1、干涉色及其成因 石英楔简介:取石英平行光轴的切片,由薄至厚磨成楔形,由 于双折射率固定(0.009),所产生的光程差由薄至后连续增大。 (1)单色光的干涉情况 如图所示,依次出现明暗相 间的条带。在R=2n λ/2 处, 出现黑暗条带;在R=(2n +1)λ/2处,出现明亮条带; R界于二者之间时,亮度界 于亮与暗之间。 明亮与黑暗条带之间的距离 随单色光波长的增大而增大。
6.3 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6正交偏光镜下晶体主要光学性质的观察与测定
b石英楔子测定法(补偿法) 根据补色原理进行测定,准确性较高。
方法:
①将欲测颗粒从消光位转45°,此时晶体干涉色最亮; ②从试板孔插入石英楔,并使晶体颗粒的光率体椭圆轴与 试板异名轴平行。随着石英楔的插入,干涉色降低,直至 消色,出现黑带。此时二者光程差相等; ③拿掉薄片,此时石英楔所显示的干涉色与晶体单独存在 时相同。慢慢抽出石英楔,观察视域中出现红色的次数 (n次),干涉色为(n+1)级。
③选用适当的补色器从试板孔中插入,观察干涉色 变化。若干涉色升高,则同名轴平行;若干涉色降低,则 异名轴平行。由于试板轴名已知,由此可判断晶体切片的 光率体椭圆轴名。
6.3 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6正交偏光镜下晶体主要光学性质的观察与测定
2、干涉色级序的观察与测定 (1)切面方向与干涉色级序的关系 光程差与矿物切片的厚度和双折射率有关。而同一矿物 的不同方向切片,其双折射率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干涉色 (如图所示)。在正交偏光镜间需测定最高干涉色才有鉴定 意义。一般用统计方法,精确测定需用定向切片法。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4干涉色及色谱表
当用白光照射时,在正交偏光镜间,随着石英楔 的慢慢推入,光程差逐渐增大,视域中出现的干涉色 将由低到高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干涉色的有规律 变化,就构成了干涉色级序。
随着光程差由小增大,出现的干涉色有规律变化的情 况大致如下: 暗灰-灰白-浅黄-橙-橙红-蓝-蓝绿-绿-黄-紫红-蓝绿 -绿-黄-橙-红-粉红-浅绿-浅橙…至亮白色。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4干涉色及色谱表
根据石英楔干涉色的变化情况,一般将干涉色划分为 4-5个级序。 第一级序,主要干涉色为:暗灰-灰白-浅黄-橙-紫红 第二级序,主要干涉色为:蓝-蓝绿-绿-黄橙-紫红
第三级序,主要干涉色为:蓝绿-绿-黄橙-红
第四级序,主要干涉色为:粉红-浅绿-浅橙-浅绿 更高的级序由于色浅而混杂,难于分辨,最后出现高级白 干涉色,以上各级干涉色的末端均出现紫红色。由于此紫 红色很灵敏,易于感觉到,故称灵视色。
6.3 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6正交偏光镜下晶体主要光学性质的观察与测定
(2)干涉色级序的观测方法 a边缘色带法 方法:利用矿物碎屑边缘的干 涉色圈判断干涉色级序。 原理:在薄片制备过程中,矿 物颗粒易形成楔形边缘。因而 矿物的干涉色也自边缘向中央 逐渐升高,形成一个序列。每 出现一条红带,干涉色升高一 级。若共出现n条红带,则干涉 色为(n+1 )级。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5补色法则和补色器
(3)石英楔(平行OA方向由薄至厚的楔形)
在正交偏光镜间产生一到四级连续干涉色,光程差0~ 2240nm,Ng平行短边。 当物台上放臵晶体切片,从试板孔由薄至后插入石英楔,同 名轴平行时,干涉色升高;异名轴平行时,干涉色逐渐降低, 至晶体切片消色出现黑带( R1=R2,总光程差R=0)。注:补 色后,判断干涉色升降,应以干涉色较高者为基准。 如:晶体切片干涉色为一级灰白(R=150nm),加入石膏试板 (R=560nm)后,同名轴平行,总光程差为710nm,干涉色升高; 异名轴平行,总光程差为410nm,干涉色降低(对干涉色较高 的石膏试板而言)。
6.3正交偏光镜间晶体的光学性质
6.3.3正交偏光镜间的干涉现象
由上式可见,合成光波的振幅 决定于α和R值。 (1)夹角α值的影响 当α=0°,sin22α=0,则 A2=0,晶体消光(晶体处于消 光位 ——四次消光现象); 当α=45°,sin22α=1,则A2 最大,晶体最亮(晶体颗粒从 消光位转到45°时,干涉色最 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