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医学的哲学思考
道家的养生哲学

道家的养生哲学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养生哲学深深地渗透在道家思想之中。
道家养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和为贵,注重内在精神的修炼和保养,以达到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
本文将从道家养生哲学的起源、内涵、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道家养生哲学的起源道家养生哲学源于古代道家思想家的观察和思考。
他们观察到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纷争,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这种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养生哲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家养生哲学的内涵道家养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和为贵。
其中,“顺应自然”是指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分追求物质欲望,不过分干预自然环境。
“清静无为”是指人类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过分追求名利,不过分劳累身心。
“以和为贵”是指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和谐,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内在精神的修炼和保养,以达到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道家养生哲学的实践方法1.饮食养生:道家养生哲学认为饮食应该清淡、均衡,不过分追求美味和奢侈。
因此,应该注重饮食的质量和数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同时,应该注意饮食的卫生和健康,避免食用不洁和有害的食物。
2.运动养生:道家养生哲学认为运动应该适度,不宜过度劳累。
因此,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
3.睡眠养生:道家养生哲学认为睡眠是身体恢复和养生的最佳方式。
因此,应该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同时,应该注意睡眠的质量和环境,避免噪音和光线的影响。
4.精神养生:道家养生哲学认为内在精神的修炼和保养是养生的关键。
因此,应该注重内心的平静和精神修养,避免过度焦虑和烦恼。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四、结论总的来说,道家养生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养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和为贵。
道家思想的精髓和哲理

道家思想的精髓和哲理道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是一种以“道”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在道家哲学中,人类的生活和幸福完全取决于如何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道”呢?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源,一种永恒、无形、无用、无为的存在。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究道家哲学的精髓和哲理。
第一,无为而为。
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为”,这意味着人们应该遵从自然规律和天道,而不应深入干预和改变这些规律,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问题。
例如,当我们试图反抗自然界的力量时,往往会面临无法预知的后果和影响。
因此,道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不要干预和反抗它们。
第二,追求自然。
在道家哲学中,人类应该追求自然,并与自然相融合。
这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状态,可以使人们感觉到生命从未被破坏。
人类应该努力摆脱自以为是和固执己见的心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并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做过分的攀比和奢华。
第三,避免烦恼和欲望。
在道家哲学中,人类应该努力避免烦恼和欲望,以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
道家认为,人类的烦恼和欲望往往是由于人们无限制地追求墨菲定律所带来的自满或权利。
因此,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平静,人们应该摆脱自己的私欲和追求,不要被外部环境左右,而要遵循自己的内心。
第四,形而上学的观念。
道家哲学认为,人们应该摒弃分析和方法论等形而上学的观念,追求真正的现实和存在方式。
事实上,道家认为,现实存在是一些神秘而不可言喻的东西,而人们不能把形而上学和理性问题附加于它们上面。
更重要的是,道家哲学强调了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从直觉上寻找答案和见解,而不是从逻辑或分析上寻找答案。
第五,具有相互难以定义的性质。
道家哲学还强调,所有的一切都具有相互难以定义的性质。
换句话说,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通过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的方式交织在一起的。
所有事物如此紧密相连,人们不能把它们分开或定义为单独的实体。
与此同时,道家哲学还强调,人们不能陷入表面状态或情境中,必须寻找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导读: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问题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医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探讨老庄学说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医医德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贵身爱身,宠辱皆忘。
贵身是老子的一种重要思想,他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反映了老子贵身的思想。
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道家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远超过儒家。
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必须重视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
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
再者是精益求精,体悟大道。
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等,道是恍惚的、玄妙的,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
为求体悟大道,老子认为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静心、内证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导读: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是独具特色,对于现代健康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应该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占据高位,甘居下流。
道家把/修道作为养生的基本途径,把/得道、固道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就是把在思想、品德、精神上达到古朴、原始、恬静、阴柔、宽容、无忧、无虑等作为最高境界,我为人人而不争,养生则尽道矣。
道家养生要不争老子的道德观,讲的是人德,做人就应如同自然万物一样,顺应天道而行,不背道而驰。
即顺应人的本性而行,不违背人的本性而弛。
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应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为人应具有的道德观是非常精辟和极其深刻的。
在新时期深入挖掘这一古老的中华瑰宝,弘扬其崇高精神,对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品质建设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生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炼丹药与健身术道教徒曾用丹砂、黄金类金石药物炼丹,/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目的。
如果祛除其迷信成分,有的也可以为医所用。
如晋代葛洪把炼丹术与治病养生相结合,炼制的仙丹(氧化汞)、蜜佗僧(氧化铝)成为外用药物的原料;后世中医外科用于拔毒封口的红升丹,对治疗疮疡、疔毒、骨伤有奇效。
此外,道教徒倡导人身就是丹炉,自身就可以修炼,重视身心精神的修炼。
道家养生倡导修炼 *道家养生哲学观给予我们的启示养生中不仅要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要注意人自身的和谐。
老子的养生哲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自然而然地去生存,身体的不同脏腑要注意不同的调节和保养,强调人自身在修养锻炼之时,也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和谐,这对后世中医养生学中健身术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古代传统医学的修行与思想

古代传统医学的修行与思想古代传统医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古代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修行和思想。
在古代的医学中,医生不仅仅是要学习治病,更要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道与医在古代传统医学中,道与医是密不可分的。
论医之道,先要明道,明悟圣贤之道。
道家思想认为,人体与天地宇宙万物相通,人的生命力来源于天地自然,所以医生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并且通过对生命力和能量的了解来治疗疾病,而不是靠一些药物来解决问题。
《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法天而不私,法地而不倚,执中而阴阳从之”。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医学中的道与医的思想,即要顺应天地之道,才能治愈疾病。
医学修行古代医学的修行主要包括身心修行和学问修行。
身心修行就是通过瑜伽、太极拳等身体锻炼方式以及冥想、禅定等心灵修行方式来保持身心健康。
学问修行则是通过阅读经典、探究医学理论来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
在古代医学中,传统医师不是简单地治疗病人,更是要耐心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以及精神状态。
通过获取这些信息来给病人制定出一份整体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片面地对症下药。
古代医学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更好地实践道与医的思想。
医学思想“上医治未病”,“内外兼治”是古代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这些思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即早期发现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及运动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身体质量,预防疾病。
古代医学还强调了“治未病”的概念,即在人体主要器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加以保养,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古代医学也通过“内外兼治”的理念,将身体内部和外部治疗结合起来,从而治愈更多的疾病。
结论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人们的身体健康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了解古代医学的思想和修行,不仅能够引导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质量,还可以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身心健康对人生的巨大意义。
道德修身知生命 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

道德修身知生命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岐黄源于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汉代道教成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华夏先民就有着崇敬与修养道德的传统,翻开中医的典籍《黄帝内经》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中医从理论框架、经脉的发现与功用到临床医技都是历代先哲在道德修身的过程中,内求于己,外验于自然的产物,是道德修身的结果在治病临床的验证,道家的学术成果是中医的奠基石,可以说中医与道家是母子的关系。
历史上有的道家人物或有道家思想的医家,如像东汉的魏伯阳;晋代的许逊、卫夫人、葛洪、皇甫谧;南北朝的陶弘景;隋代的杨上善;唐代的孙思邈,王冰;宋代的陈抟、庞安时、琼瑶真人、张伯端、刘温舒;金代的马丹阳、刘完素;明代的张景岳;清代的傅山、云川道人、紫霞洞道士以及众多的隐修在民间的道家和佛家的老师们,更是对中医的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翻看熊春锦先生这本论述中医与道德的《道医学》,使我们对道德修身与中医的这种脉络联系更加明确和清晰。
一、三元(源)之论构医理,三因之理明病因道德修身者遵循整体研究认识方法论,也就是居于道○,运用德一,以“像、数、理、炁论万物,隐显一体述阴阳”,我们称之为一元四素全息论,一就是德,元就是道、佛,玄元,是万物的根本。
由心(核)而化生万物生成万象,“道者,万物之注也”。
熊先生道家根据哲学“一炁涵三”而化生万物的思想,提出质元(源)、物元(源)和体元(源)的三元(源)学说。
三元(源)性物质中各具阴阳特性,分为隐态三元物质和显态三源物质。
显态三源物质是有形有质的后天类物质,隐态三元物质就是有质无形的先天类物质,他把人体所蕴含的组织器官集体液、气、魂魄、意识,全部纳入此框架之中,居高临下把西医、中医和道医的所有内容整合成一体,以此种医理验之临床,就是“上工”的必由之路。
道家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与中医不同之处,在病因上除了内因和外因,更重视一个本因,这个本因是一点灵光在久远的历史时空中所携带而来的疾病因素,它与内、外因紧密协同,在体内逐步释放,从而产生疾病因素。
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修身养性

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修身养性一、引言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身养性的理念。
本文将从道教的本源和核心观念出发,探讨道教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对个人修身养性的影响。
二、道教的本源和核心观念道教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观念和自然观念,后经道家学派的整合与发展而成。
道教的本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道教的核心观念是“道”,即宇宙万物的真理和法则。
三、道教的哲学思想1. 道道教将“道”视为宇宙的本原和终极真理。
道是无形而无物的,超越一切有形有物的存在。
道既是创造万物的根源,也是维系万物平衡的法则。
道教倡导人们融入道的境界,通过与道合一来达到身心的和谐。
2. 自然主义道教强调与自然的亲和和顺应,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最完美和自洽的,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界的道理,追求身心灵的自然与和谐。
自然主义的观念也体现在道教的养生理念中,强调顺应自然的节律、养护身心。
3. 阴阳学说道教的阴阳学说是受到《易经》的影响而形成的,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二元对立而构成。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组成了复杂的宇宙生态系统。
道教的修身方法也融入了阴阳观念,强调男女之间的平衡、阴阳和谐的达成。
四、道教的修身养性1. 内丹修炼道教修身养性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内丹修炼。
内丹是指通过调养和炼化体内的精气神,以提高个体的内在境界和身心健康。
内丹修炼强调调整自身的气息、能量和思维,通过冥想、吐纳、炼丹等方法,达到身心合一、修身养性的目的。
2. 戒律慎独道教重视道德伦理的要求,倡导慎独自守、保持心灵的宁静。
在修身养性过程中,道教强调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
3. 禅修与默观道教修身养性也从禅修和默观方面入手。
禅修注重对自己内心的觉察和反思,通过专注与放松来达到心灵的安宁与超然。
默观则注重对外界事物的察觉与感知,从而提高对自然和人生的洞察力。
道家的生命哲学

道家的生命哲学上医治未病,预防大于治疗。
学会在颜面和舌头的望诊中,读出健康状态、趋势和隐患,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道家贵生”,既珍惜今世今生。
这是对人的生命历程进行了最深刻地理解,和对“死亡”充分认识后,以积极的方式应对,而建立起来的现实主义“生命观”。
自然规律决定了人的生老病死,人们面临“死亡”的困扰时,往往显现的更多的是力不从心的无奈。
儒家和佛教面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方式是躲闪回避、和超度来生。
当孔子的学生问及“死”和“鬼”的问题时,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对“死亡”是讳忌谟深的。
而佛教,则完全否认了“死亡”的存在,以“轮回”理论,表述人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无限循环,把希望寄托于无休止的“下辈子”。
道家则很坦然,认为,生,来自自然,死,是回归自然,万物归属于“道”(自然和宇宙规律)这个大系统。
在这个永恒的系统中,“时光荏冉”,人生如“白驹过隙”,认为生命是有限的。
人生的所有问题,只有在今生今世来解决,不可徊避,更不能寄希望于来世。
人生的价值,才能在实实在在的生命中得以体现。
道家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对生命尤为珍惜。
如何“与天地共休,与日月同寿”?“健康”!这是延续生命的最有效途径。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强健的身体,是一方面;同时,心情的愉悦、身心的舒畅、行为的飘逸和洒脱,也是极为重要的。
“乘物而游心”,“举重而若轻”,保持心理精神状态的一贯平和,“致虚极、守静笃”,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对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的钟爱,使道家在融于大自然的同时,精神情操也得到极大的陶冶。
特别是对“自由”的追求,思想境界进一步的升华。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健康”,首先是心理、精神的健康。
东汉末期,道家的思想深入到民间,以扬朱倡导的“全性葆真”和尹文主张的“情欲寡浅”的修身养性、、返朴归真的理念,已十分流行,并由此产生了以老子为崇拜偶像的“道教”。
修身养性、强身键体的思想,此时已非常普及,怎样克服影响人寿命的“疾病”,便成为道士们研究的首要课题。
道教医学思想及养身

三清尊神则是“道”最 初的人格化显现,也 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 个重要过程(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道德经), 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 和自然诸神
三 清 尊神
月 下 老 人
4、道教文化基本特点 八个字:延年益寿、羽化登仙。 由于中国道教的主要宗旨是长生不老,所以 它特别重视医术。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 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 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 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 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
二、救己济人的道教医学思想
1、什么是道教医学 “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
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 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 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 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 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
2、三则典故看道医文化之影响 “杏林春暖”
张道陵天师。
今天的道士即分属 两大道派。正一派 主要传播于江西、 江苏、上海、福建 等地,其他地区的 道士则大多属于全 真派。
丘处机
3、道教基本教义 道教以《道德经》的 思想为主要教义,倡 导尊道贵德、重生贵 和、抱朴守真、清静 无为、慈俭不争和性 命双修。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 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无形无象的“道”生育了天地万物。 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 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玉 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 天尊。
神 医 董 奉
“悬壶济世”
“橘井泉香”
3、道教医学主要思想和成就
(1)面对疾病,重要的是如何为患者解除痛苦。 为了达到除病、健身的目标,道教医学提倡养食与 药疗相结合。 (2)从延年益寿的基本宗旨出发,道教医学特别注 重疾病的预防工作。 (3)人命关天,道教医学把为人治病看做十分严肃 的事情,形成了丰富的医德思想 (4)道教医学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突破 性成就。
道家对人体的认识

道家对人体的认识
道家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体认识具有独特的见解。
道家对人体生理、心理、道德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对养生健康、社会关系和自然规律的理解,都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道家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道家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宇宙,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道家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主张养生首先要养气,通过调息、养生饮食、锻炼等方式,使气血畅通,达到身心健康。
2.道家对人体心理的认识
道家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主张内心要保持宁静、淡泊,避免过于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提倡顺应自然,心境平和,以达到心理平衡,从而有益于身体健康。
3.道家对人体道德的认识
道家强调道德修养,认为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教导人们要有爱心、宽容、谦逊、善良,以实现社会和谐。
4.道家对人体养生健康的认识
道家养生学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身心健康。
道家养生术包括太极拳、气功、导引等,旨在强身健体,延长寿命。
5.道家对人体社会关系的认识
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以实现社会大同。
道家强调领导者的道德品质,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领导者能够带出一支团结、和谐的团队。
6.道家对人体自然规律的认识
道家认为,大自然有其固有的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这些规律,与之和谐共处。
道家倡导人们要尊重自然、珍惜生命,倡导绿色环保,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总之,道家对人体认识具有深刻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道医知识,不识阴阳莫论医!

道医知识,不识阴阳莫论医!不识阴阳莫论医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所谓道医,就是以中国哲学传统所赋予的思考方式,去思考人体生命现象的存在及其意义,从而发展起来的医学知识传统。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是道医理论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前置性基础,道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实现。
离开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仅以道医论道医,无论怎样深入,始终解释不了道医的思考方式及其理论形态为何会是如此这般的。
治学不求其所以然则无以通达,作为道医中人,对中国哲学传统的内在思路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尤其在传统文化沦丧如斯的当今,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几大传统文化巨系之一,即使如蜻蜓点水般简单勾勒一下大致的轮廓,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好在传统哲学之于道医的影响,主要体现医学思考方式及其知识形态的形成上,那就不妨就事论事,因陋就简,针对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思考模式的形成机制,以及缘而形成的知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作一些扼要的论述。
一切的思,都是攸关存在之思。
该怎样地思,取决于人以怎样的方式去解读存在之为存在的意义所在。
所谓四大哲学传统,说到底,就在于人类对存在之为存在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从而派分出的不同类型的思想传统。
中国哲学传统之为传统,独特之处就在于以生成论的视角去解读存在之为存在,从而发展出具有特异性的意义取向及其知识形态的思想系统。
那么,如以生成论的视角去解读存在之为存在,所形成的意义取向及其知识形态又是怎样的呢?1天地以生为德放眼望去,触目所及,莫不生生灭灭,变动不居,那么,缘何而生,缘何而变,缘何而灭呢?这显然是个大问题。
先人们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见万物莫不受生于天地之间,并随着天地间的变化而缘生缘灭,于是便形成了“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莫不受生于天地这一基本的存在判断。
“受天地之中以生”,则性命立乎其中。
所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作为天地所生之物,万物的存在及其意义本就是天地所赋予的,因而只能体现于天地化生万物这一动态的过程中。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道教弟子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道教文化,我便深深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在这段学习与修炼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道教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体会到了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下是我作为一名道教弟子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道教哲学思想的启示1. 道法自然道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在学习道教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道法自然”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名利,而是关注内心的需求,追求心灵的平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的价值。
2.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刻意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放手,不要过度干预他人,也不要过分追求控制。
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给予他人成长的空间。
同时,也要学会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为名利所累,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3. 天人合一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这一思想让我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们要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只有实现天人合一,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二、道教修炼心得体会1. 内在修养道教修炼注重内在修养,强调“心性”的培养。
在修炼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内心强大,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同时,内在修养还包括道德修养,我们要学会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做到心善、行善。
2. 外在修炼道教修炼还包括外在的修炼,如打坐、呼吸、吐纳等。
这些修炼方法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
在修炼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精力充沛,睡眠质量提高。
同时,修炼还让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呼吸,使身心达到平衡。
3. 灵性提升道教修炼旨在提升人的灵性,使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修炼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天地沟通,感受宇宙的奥秘。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与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道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宗教体系,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深刻地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道教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道,即宇宙的法则和真理。
道教认为人生苦难的原因在于人们被世俗的欲望所困扰,而真正的解脱在于回归自然、与宇宙合一。
这一思想与其他宗教有所不同,因为它更加注重通过修炼和内观来达到对自我和宇宙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融入了众多的道教修行方法和仪式。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炼丹术和道教大典。
炼丹术强调人们通过炼制药物来实现长寿和永生的目标。
这种修行方法被视为一种与自然和宇宙力量相连的方式,通过调理身体和清洁思想来达到身心的和谐。
道教的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庄子》等,这些经书反映了道教思想家们对于宇宙法则的思考和领悟。
它们探讨了人的存在和意义,以及个体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这些经典不仅仅是一种寻求答案的工具,也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和思想的交流。
道教文化还融入了许多考古学和文学作品中。
例如,道教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在古代诗歌中得到了广泛表达。
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曾以道教思想为基础创作了众多诗作,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对自然、人性和宇宙的探索。
同时,在古代壁画和青铜器等文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教信仰的身影。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艺术观念,也传达了道教文化对于美的追求和灵性的表达。
道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哲学家们通过对道教思想的研究和演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尤其是在中期道家和庄子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哲学家们开始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本性、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思考。
他们主张个体追求内心自由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将个体的自由与社会的和谐相结合。
这种思想对于后来的儒家、法家、墨家等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与影响

道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与影响道家,是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一,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道教,也是道家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道家受到了巨大的尊崇,是因为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异常重要。
道家思想的内涵深远而广泛,它的影响不仅止于哲学领域,还包括了文学、美学、政治、伦理、文化、道德和精神世界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阐述道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在不同领域的影响与作用。
一、道家思想的哲学内涵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道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道基本学说,它通过分析天地万物的本质,揭示了阴阳与五行的相互关系,显示了宇宙的万物皆有深奥的规律。
这个学说表述了所有自然现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以人的身体为中心的医学、占星学、农学、气象学等在中国古代至今的实际应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自然现象的学说,而是一个阐述自然规律和哲学规律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在道家思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的核心是说要让人类自然地保持原有的状态,而不是去主动干预和改变事物。
即把自然的力量运用到治理社会的事务上。
此种思想观点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反对仁义礼智之类的传统儒家思想,并试图通过让自然规律发挥作用来消除人类活动中的湍流和混乱。
3、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思想的又一个核心思想。
它是无为而治的扩展和深化,它表达的思想是“做了就不是无为,不做就不是无为”。
在这个思想中,无为不仅是人类自然而然的状态,也包括了自然之外的事物,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4、道光人想道光人想是“道”在道家思想中最深刻的哲学内涵。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独立于自然、宇宙和社会之上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道家思想肯定了道的存在,衷心赞扬道的伟大。
同时,它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和人类之间最为根本和最为深刻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穷尽自己的努力,达成道,实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5、人文主义道家思想是一种强调人的价值的哲学体系。
一位武当山老道士四十余年行医的感悟

一位武当山老道士四十余年行医的感悟1. 背景介绍在武当山深处,有一位老道士,他从年轻时开始学习医术,如今已经在山上行医四十多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治愈了无数的病患,也积累了丰富的医道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武当山老道士为例,探讨他四十余年行医的感悟。
2. 医者仁心,医道精湛武当山老道士潜心修习医术几十年,他深知“医者仁心”的道理。
在他眼中,行医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奉献精神。
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弟子和患者,医者应当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用医术帮助他人,不图回报。
而他自己也一直恪守这个信念,在武当山的村民心中,老道士就如同神一般存在。
3. 中医精髓,治未病先治心老道士在行医过程中,深得中医精髓。
他常说“治未病先治心”,即在患者还未生病之前,就要从心理上加以疏导和治疗,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他将平时的养生之道和心理健康视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这也是他治疗疾病的独特之处。
这种从内而外的调理方式,得到了患者们的一致认可和信任。
4. 医道与人生在老道士看来,医道和人生是息息相关的。
他认为,行医是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和阐释。
在治疗病患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生老病死的无常和医者对病患的责任和担当。
他常说“医者须掌握生死大权”,强调了医者在治病救人中的责任和使命感。
在他看来,行医不仅是医术的施展,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价值的体现。
5. 对于医道的个人观点在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对医道也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
通过听老道士的故事,我深刻理解到医者仁心的重要性,以及医者对患者的责任和担当。
我也意识到中医的独特魅力,它强调中和平衡,注重治未病,这正是现代医学所欠缺的。
我愿意将老道士的感悟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忘初心,医者仁心。
总结回顾在这篇文章中,我围绕一位武当山老道士四十余年行医的感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老道士的故事,我深刻理解到医者仁心的重要性,中医精髓的独特魅力,以及医道与人生的深刻关联。
道医的八大境界--中国道医研究院

道医的八大境界--中国道医研究院道医的八大境界中国道医研究院道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
道医属于生命之道,并通于自然与社会之道。
道医属于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
道医属于演化之道,而不仅是存在之学。
道医属于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而不仅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
道医是天地人和通的大道,是神气形和通的大道。
道医超越实验科学,并可包容人体医学。
道医有八大境界:医道、医德、医术、医理、医智、医思、医学、医技。
1、医道“医道”一语,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必须……又须……并须……此须……又须……始可与言于医道矣。
”由是可知,所谓医道,实在是关于医的最高、最广之学问。
《黄帝内经》:“凡奉天道者曰道士”。
已是道医之雏形。
《老子想尔注》:“生,道之别体也。
”认为生命是道的载体,修道即是护生。
道为自在。
自在即始在。
始为空,在为时。
道无处不在,道无时不有。
道有天道、地道、人道。
天地之道即自然之道。
人道有天人之道入世之道(即社会之道)、生生之道(即生命之道)。
医道涵盖天、地、人三道精华,为人立于天地之间的最基本智慧。
2、医德《抱朴子*内篇》卷三:“或问曰:为道者当先立功德,审然否?抱朴子答曰:有之。
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
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
”由是可知,所谓医德,是医者为道之前提,德为道之用,道为德之本。
医德为医道之用。
医道为医德之本。
医道广大,医德也当然广大,故道医以救人免祸为立德之首要,护人防病乃次要之术也。
3、医术德之下为术。
术乃“术数”。
所谓“术数”,是指天文、历算、卜筮、占候、命相、风水等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测人事吉凶的法术,绝非现今贬于科学之下的所谓“技术”。
《汉书?艺文志》将群书分为六种,中有术数,共一百九十家,书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素问*上古天真论》开宗明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道者,灵通之至真;术者,变化之玄技也。
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医学瑰宝,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
道家思想,以其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
令人惊奇的是,中医与道家思想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也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道家思想强调“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中医理论中,这种对本原的追求体现为对人体生命本质的探索。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生命的平衡与和谐。
这种整体观念与道家“道通为一”的思想不谋而合。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妄为,不强求。
中医同样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例如,中医提倡“春捂秋冻”,根据季节的特点调整起居和饮食。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也会考虑到自然环境对病情的影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并非是指毫无作为,而是不刻意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在中医治疗中,也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注重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情志状态等,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调节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
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家追求“清心寡欲”,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中医认为,情志的过度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疾病的产生。
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减少欲望和烦恼,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道家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
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治疗疾病的目的就是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平衡。
比如,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对于阳虚寒盛的患者,则运用温阳散寒的治法。
道家重视“精气神”的修炼,认为它们是生命的根本。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 阴阳平衡观念:道家哲学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 五行学说:道家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
3. 养生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养生观念,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可以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
4. 整体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出发,考虑到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
总之,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道教医学的哲学思考 道教医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从其发生和发展来看,它肇端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在唐宋发展至鼎盛,是我国医学中的瑰宝。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道教医学,它显示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人物同源论是道教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人生哲学和宇宙论为基础的。在道教学者看来,人与宇宙天地万物共同源于'炁','炁'者,'气'也,或称'无极'。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中明确指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陈抟说:'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之前之面目。'(《玉铨》)人类模拟自然的一切手段,包括道教医学中提取药物的种种方法和治疗手段都是以人物同源论为基础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诠释之即为人法地而生,地法天而行,天的运行是循着道的,道便指自然,实际上是要求人'法自然',依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道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
教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小乾坤',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天供人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应顺应天地自然的关系和规律,使之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这样才能'长生久视',尽终天年,反之则灾害降临,疾痛丛生。 道教医学通过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研究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发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会使人产生心理、生理及病理的变化。如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象被称为六气,正常时不会引起人们致病,若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成为六淫,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因素,侵犯人体而造成疾病的发生,这种取类比象的方法不但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之中。葛洪曰:'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人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犹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插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沾荣卫,非但铜青之外传矣'。(《抱朴子内篇·金丹篇》)。这段话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向往。幻想人也能像某些自然物一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3
样永世长存。 道教人生哲学提倡修道成仙,追求长生不死,这种信仰和理论促使其信奉者孜孜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并伴随'内以养己'的炁功,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以达到祛病延年、强健体魄的目的。并在修炼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关医药养生、祛病延年、保健强身的知识与方术,它包括了服饵外用、内丹导引等。在对不死之药的代代相继追求中,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金石以求长生不老之道的风气曾炽盛一时。'仙丹'中所采用的水银、黄金、硫黄、铅等矿物类药物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但道教医学中的外丹术却由此得到蓬勃发展,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药性,化合了一些新的药品,丹、膏、丸、散等药物层出不穷。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道教医学家专门收集记载了多种外丹烧炼方法和矿物药方、动植物药名。如孙思邈的'太一神精丹'就是利用磁石(四氧化三铁)等氧化剂从雄黄、雌黄中制取砒霜的方子,是世界上用砒霜治疟疾最早的有效方剂。 道教医学崇尚内修外养,其内修摄养之术大多效法自然,如知龟鹤之遐寿,效其导引以延年,法其食气以辟谷。在内丹术中以自身的精、气、神三宝为内炼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4
药物,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使在人体内形成能按一定经络循行状如鸡卵的有自我感觉的丹而致长生。内丹功法认为万物相通,天人合一,正如李道纯在《沁园春》中所说:'物皆虚化,形形相受,物物交参。'内丹融汇了服气、行气、导引、胎息等多种修炼方法,成为道教医学的一大特色,形成了一门玄妙高深的学问,古人多用以修炼成仙,今人则用以疗病延年,其中虽然有鬼神迷信之糟粕,但其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已被人们所接受证实。内丹术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经络学的发展,如宋代张紫阳著的《八脉经》就是一部划时代的经络学名著。 二、整体治疗的系统结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身也是精神与形体相结合的统一体,因此,人类自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需要顾及人和自然、人际关系、人体自身的精神和形体。道教医学融自然、人际关系、人之精神与形体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结构,治病时兼顾诸种因素,在中国医学史上可谓整体治疗探索的典范。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明确指出:'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命天残。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肥液。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戚。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长生。'在这里,陶弘景说明了外部环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5
境,人的精神等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陈撄宁在讲静功注意事项时提出了十条:①环境寂静。②空气新鲜。③光线阴阳调和。④口味宜淡薄。⑤气候寒温适度。⑥食物营养适当。⑦隔离世缘。⑧寄情于自然。⑨注意身体姿势。⑩注意练功时间。这些注意事项即包括了人和自然、人际关系和人体自身等多种关系。 美国的查尔斯·帕纳蒂说过:'过去是医生医治身体,精神病医生医治头脑,教士医治灵魂。而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二年代里,整体治疗的医生们需要承担所有这三项任务。作为病人将积极地参与医治,这在医学史上是第一次。接着,我们将检验新的精神--身体治疗法,这可能在你的一生中就会变成现实。'(《科学和技术23项突破》)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学者对精神--身体这种整体治疗的方法曾自觉或不自觉地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太平经》的作者提出了'以乐却灾法',要求'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却灾'。作者对人的精神在治愈人体疾病中的作用十分重视,理由是:①世间万物皆以气相通,乐则相安无病。所以他说:'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病,行乐则不相害伤,万物乐则守其常,人乐则不愁易心肠,鬼神乐即利帝王。'(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6
1版第13~14页)在这里,作者赋予万物以喜怒的精神是其万物有灵论观点所主使,他提倡人与万物,人与人之间,人的自身都应和乐融洽,不相伤害,这样才能使万物遵循其运作的法则,人本身也不会因愁苦而患疾病。②万物与人,人与人,人体自身等若以喜乐之善气相通,就可以通达神明,从而长生久存。《太平经》的作者对人体疾病的产生作过多方面的探索,一是人体各部分器官都有神住其中,神在即无病,神去即有疾。例如《太平经》作者多次谈到守一法,既要求人们了知'一'为'道'之根,万物之源,命之所系(包括人与生物),众心所归,又要求集中精神,各自意守每个部位的'一'(即主宰)。如头之一为顶,七正之一为目,腹之一为脐,脉之一为气,五脏之一为心,四肢之一为手足心,骨之一为脊,肉之一为肠胃。而守一就是为了延命。因此,他们认为'凡事各自有精神',世间万物'各自存精神',只要精神充沛,万物才能茁壮成长,人才能健康。二是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在他们看来,元气不和,无形神人不来至;天气不和,大神人不来至;地气不和,真人不来至;四时不和,仙人不来至;五行不和,大道人不来至;阴阳不和,圣人不来至;文字言不真,大贤人不来至。如果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不和,则天下混乱,人亦会有灾害。三是人体各部分是有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7
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处有病,他处皆伤。《太平经》中说:'夫天地人三统,相须而立,相形而成。比若人有头足腹身,一统凶灭,三统反俱毁灭。若人无头足腹,有一之者,便三凶矣。'对于疾病的治疗,除了悬象还神法纯属宗教性祈祷外,《太平经》中的草木方、生物方、灸刺法等都带有整体治疗的性质,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治法。例如作者谈到灸刺疗病的原理是,调安人体三百六十脉,使阴阳之气相通而除病。理由很清楚,人体脉络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五脏,脉络无时不在移动,人有病则不应,度数往来失常,或结或伤,或顺或逆。灸刺即在调安脉络,使其恢复正常。虽然灸刺并非涉及人体所有经络,但灸刺一穴即动全身,调一脉即治疾病,这都是以人身为一整体来治疗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经》的作者十分重视精神治疗在医治疾病中的作用,也特别强调以人身内在因素来增强自身健康,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若欲长寿,应当爱气尊神重精。这些观点逐渐成为道教医学的核心并被历代道教医学家所继承发扬。如晋代道教学者、医学家葛洪在整体治疗中将精神与形体,人们寿命的长短与道德修养相联系,认为只有精神、躯体都无病才健康。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养性延命录》中所论述的观点也与整体治疗息息相关,一是强调'精神内伤,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8
身必死亡。''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认为'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例如陶弘景谈到养生应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切忌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按照陶弘景的观点,以上十二少、十二多,除了多事即形疲,多笑即伤脏,多怒即百脉不定外,其他各项都与精神有关。总而言之,即是养神与养形并重,两者都是人体养生中不可缺少的。陶弘景在引用歧伯、彭祖、《名医叙病论》等论及人的寿命的长短时,也指出'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贬筋肉',对身体十分不利,而'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纳气胎息'即可延年益寿。二是对于房事养生中的禁忌,他既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忌中对夫妻双方交接中的精神影响,也分析了对双方身体的损害。 唐代的药王孙思邈是一个集内外科、神经科、妇产科、儿科等为一身的医学专家,他的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精神与形体为重,他在论述保胎与胎教时,既强调孕妇注意身体,勿饮酒,不乱吃药,又要求孕妇观珠玉、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