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前的岭南道教医学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特色的探讨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特色的探讨高日阳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教研室摘要:岭南历史上名医辈出,他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深研歧黄奥旨,参以已验,著书立说,汇成浩瀚的岭南医籍,为中国医药学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进一步弘扬历代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优良传统,突显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本文从传承性、地域性和开放性三方面对岭南中医药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一探讨.关键词: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文化特色中医药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都利用自然优势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是地方人民中医药卫生保健的重要载体。
由于中医药地域文化有着自身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它对人们中医药卫生保健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至深至远的。
我国因幅员辽阔,地区间的差异相当悬殊,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中医药地域文化。
如绵延千余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上古名医岐伯故里的庆阳医学、在中医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孟河医学、具有南国特色的岭南医学等等。
中国中医药学之所以能枝繁叶茂数千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之中。
中国幅员辽阔,中医药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中医药文化,这些中医药文化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问。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研究的重视,巾医药地域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医药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分支。
研究中医药地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优秀传统。
从魏晋到南北划,我国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乱,迫使人口大量南迁,随之带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文化,岭南得到第一次较大的开发。
医学史上也首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人物”1,如开创我国脚气病防治学的先驱支法存;善治脚气病的仰道人;原籍江苏,而载誉于岭南,著有名著《肘后备急方》的葛洪,以及其妻,擅长灸治的鲍姑等。
道教医学
道教医学*导读:何为道教医学?依大道从简的通俗理解,道教医学是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让人不生病、健康长寿的医学……何为道教医学?依大道从简的通俗理解,道教医学是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让人不生病、健康长寿的医学。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对生命和宇宙的本质认识为基础的,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于气。
注重对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的把握。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要求为医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和审查病机,勿失气宜。
并把修练内丹的成就用于诊治疾病,从而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道教医学体系。
*道医理论一是医学理论,包括精、气、神理论、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其中以精、气、神理论最为突出。
二是丹道理论,包括丹道理论派生出来的性命双修理论、后天返先天理论、外丹制药技术理论等。
共同构成道医祛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道医的诊治之术道医的诊治始终不离一阴一阳谓之道范畴。
一方面,在气位上,把阴阳之气的开、合、枢的调节与和谐作为入手处。
尊重人体自身的自治机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擎引之。
不时地调整机体气机,帮助其恢复自治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神位上,从阴阳未分处下手,直接进行灵性的调整,解除因果链对健康状态的影响,使生命层次得到提升。
这才是道医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
在入手处,道医始终把疾病与健康放在天地的大系统中整体考虑,遵循审查病机,勿失气宜的原则。
运用道医技术使人体气机的生、长、收、藏循行无滞,与时偕进,疾病自然不复存在。
在气机调节的开、合、枢方面,更强调枢的作用,枢不灵则开合不利;在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中更注重藏的功用,藏不强则生长不壮。
在究竟位,道医注重的则是心灵的洗涤。
通过忏悔,通过守一、内视、存思、存神、行气、胎息、导引、按摩、辟谷、服食、房中术、调摄、外丹术、内丹术等措施。
借助身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从而达到康者健,健者寿,寿者仙的境界。
岭南中医药文库
中医药在未来的应用与展望
应用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和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 病等方面的优势,中医药在未来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如 中医养生保健、慢性病管理、康复等领域。
展望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中医药 将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将更加注重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与交流,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材的种植与养护
种植
岭南地区的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中药材的种植。
养护
中药材的种植需要精心的养护,包括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同时还要注意控制采收时间和方法, 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岭南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传承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岭南地区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历史和文化遗产。 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朱良春
南通市中医院院长,擅长治疗风湿病和肾病,其医术深受患者信 赖。
颜德馨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名医及其贡献
吴以岭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以岭医院院长,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其科研成果“中医脉络学说”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种类
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包括黄连、茯苓、苍术、 黄芪、丹参等。
分布
这些中药材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山 区和丘陵地带。
岭南特色药材及其应用
特色药材
如广东的陈皮、佛手,广西的蛤蚧、三七,云南的砂仁、白豆蔻等。
应用
这些特色药材在中医临床上具有独特的应用,如陈皮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佛手用 于治疗肝气郁结等。
道教医学
广东岭南地区道教
广东岭南地区道教*导读:一、发展概况早在道教创立之前,岭南地区已有不少术士在活动,罗浮山成为方术之士活动的中心。
史载,秦朝有郑安期来游,以金丹法……一、发展概况早在道教创立之前,岭南地区已有不少术士在活动,罗浮山成为方术之士活动的中心。
史载,秦朝有郑安期来游,以金丹法授朱灵芝,以下传阴长生、苏元朗、葛玄等。
此外,还有华子期、周隐(毛公)等于罗浮山修道,其中周隐有弟子七十二人。
岭南地区早期的道教著名人物主要有东晋的郑隐、鲍靓和葛洪。
郑隐不徒明五经、知仙道而已,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莫不精研。
鲍靓为南海太守,亦内学,逆占将来。
葛洪则更是魏晋以来神仙道教最杰出的代表和集大成的理论家。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
他出身官宦之家,其从祖葛玄为丹鼎派师祖左元放之弟子。
葛洪年轻时相信仙道学说,师事术士郑隐和南海郡太守鲍靓,后留居广州,入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
他的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抱朴子》内外篇。
《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灾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葛洪在《抱朴子》中,除了多方面地论证神仙之存在、可信、可求外,对各种方术都作了宣扬,对长生不老药的采集与制作方法、金丹烧炼法等,都作了较具体的阐述。
他还列举了天仙、地仙、尸解仙等之类别,列举了道经、神符之名称,可以说是集神仙思想及方术之大成,蔚然形成了金丹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
葛洪的丹鼎派仙道理论的集中提出,特别是对神仙可成的论证,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学仙修道可以不废世俗事务,特别是对儒道可以调和、互相补充的论述,为道教的官方化打下了基础,也有助于道教的进一步成熟化。
其时,道家分丹鼎派与符箓派,葛洪是道教丹鼎派最主要的代表,也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葛洪对后世道教流派影响甚大,他死后不久,其地位即上升到可以与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相提并论。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道教医学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医学体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记录了道教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本道教医学经典书籍,深入探索其中的智慧和理论。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道教医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书由黄帝与医师伯高的对话形式组成,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探讨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病理,提出了“四诊法”和“阴阳五行”的理论;《灵枢》则强调调节和保护人体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和针灸等。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道教医学的核心观点,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平衡。
这本书不仅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医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被认为是道教医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共收录了365种动植物药材,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用法和配伍等信息。
《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之人。
这部书首次系统地分类和整理了中国草药,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探索。
在道教医学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而《神农本草经》则为后世的药物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千金方》《千金方》是李时中在唐朝编写的一部著名的医学书籍,也是道教医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收集了唐代以前的医学著作,总计460种方剂。
它不仅介绍了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还包含了医疗技巧、饮食调养和针灸推拿等内容。
《千金方》在道教医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强调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理的结合,倡导了个性化医疗的观念。
这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成果,对后世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4. 《般若医方》《般若医方》是晚唐时期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教医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包含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涵盖了饮食调理、药物疗法和针灸等内容。
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扎扎实实、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对岭南名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1-4批导师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刘仕昌、钟耀奎、赵思兢、黎炳南、王德鉴、靳瑞、刘亦选、熊曼琪、陈纪藩、丘和明、彭胜权、许鑫梅、赵立诚、周岱翰、陈镜合、欧阳惠卿、陈基长、王士贞、关国华、崔学教等遴选学术继承人,目前已有三批结业出师。另一方面,也对已故的老一辈名医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成果收载入良性循环。
(二)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培育新一代名医、名师群体
中医流派是以名医群体及其传承者为主体,以学术主张为内涵,因学术有专攻,治法有特效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流传。因此,流派必有名医,而单一的名医则未必能形成流派。在研究整理名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医院建立了“岭南名医工作站”,继而成立以邓铁涛教授为名誉所长的“岭南医学流派研究所”,构建岭南医学流派研究平台,将系统梳理岭南医学各个专科的学术传承、独门秘笈、专方用药。通过跟师临证,记录医案,编纂专著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各科名医、名师。并通过与其他地域医学流派的学术交流,研讨中医流派的文化与学术特色,推动学术进步,提高临床疗效。
5.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创新性
岭南医学流派具有传承、地域、务实、兼容特色,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当代岭南医学学术流派通过学术团队形式来体现。罗元恺教授(1914~1995年)、罗颂平教授(珠江学者)及其团队,学术渊源,本于医经,受陈自明《妇人良方》、张介宾《妇人规》和傅山《傅青主女科》等名家医著的影响,注重脾肾和气血,调理冲任,融合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提出妇科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而调理冲任就在于调理肾肝脾,并在长期临证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和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系列论著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论医集》、《罗元恺女科述要》、《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等。
道医发展史
道医发展史道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很有限,往往将疾病视为神灵的惩罚或恶魔的侵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疾病与自然界的关系,并开始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
道医学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中,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寿和健康。
道医学起初注重修炼身心,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道家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息息相关。
他们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养性养生等方法来维持身体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的观念逐渐融入了其他医学学派中,如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
这些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来治愈疾病。
在道医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他们在研究中药和针灸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药是道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天然草药为基础,通过搭配使用来治疗疾病。
而针灸则利用针刺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道医学在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其他地区的发展并不如此。
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对西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希波克拉底提出了“治疗要始于自然”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还提出了“四体液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体液的平衡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医学和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也逐渐加深。
东西方医学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在现代,道医学的理念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些道医学的方法和理论也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总的来说,道医学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学科,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通过调整身心、饮食和药物治疗来维持健康。
道医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未来,道医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岭南医学与岭南中医妇科
案例三:更年期综合症的中医养生
总结词
中医养生方法对更年期综合症具有良好效果,通过调 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面,缓解症状、延缓衰老。
详细描述
更年期综合症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常见的生理现象,表 现为潮热、出汗、心悸、失眠等症状。岭南中医认为更 年期综合症与肝肾亏虚、气血不和有关。通过调整饮食 ,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适当运动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以及情志调养, 保持心情舒畅、愉悦,可有效缓解更年期症状,延缓衰 老过程。同时可配合中药调理和针灸等治疗方法,提高 整体养生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岭南中医妇科的特色与优势
岭南中医妇科的定义与特点
岭南中医妇科
岭南地区特有的中医妇科流派,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地域特点和临床实践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特点
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强调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擅长运用天然中草药和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注重预防保健和生态养生。
岭南医学与岭南中医妇科
• 岭南医学概述 • 岭南中医妇科的特色与优势 • 岭南医学与岭南中医妇科的关联与融
合 • 案例分享:岭南中医妇科临床实践 • 总结与思考
01
岭南医学概述
岭南医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岭南医学是指起源于中国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传统医学 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中医妇科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以调理脏腑、行气活血、扶正祛 邪为主,注重调理人体内环境, 提高机体免疫力。
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针灸、 推拿、拔罐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方 法,以及饮食调理、运动养生等 综合疗法。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中国道教源远流长,渊源深厚,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在古代,道教与医学的融合达到了一个巅峰,许多道士不仅精通道法,还具备卓越的医术,成为了当时的名医。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道教名医及其医学成就,以展示古代道教医学的卓越魅力。
一、华佗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君远,又名东陵,出生于北海郡东陵县(现山东省东阿县),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他精通医术,擅长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被誉为“外科圣手,内科神医”。
华佗精通道法,并将道法与医学相结合,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医学理念。
他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遵循自然 laws,如“治未病”、“养生保健”等,这些理念在当时影响深远,成为了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
二、扁鹊扁鹊(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又名华佗,出生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他被誉为“扁鹊神医”,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扁鹊是一位道家医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医学理念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提出了“调身养气”的养生理论,主张“和气为贵”,强调顺应自然,保持身心平衡,以达到健康的境界。
扁鹊还提出了“术必先养”和“治未病”的医疗理念,强调了预防和调节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思邈孙思邈(581年—682年),字思邈,号少圃,出生于隋朝,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
他精通医术,尤其擅长妇产科和小儿科,被誉为“妇产圣手”。
孙思邈对道法医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主张“顺时养生,顺势治病”,注重调养身心、顺应自然。
他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深受道家医学理念的影响,提出了许多以中药为主的医疗方法,被誉为“药王”。
四、张仲景张仲景在医学上有着深厚的道家思想影响,他主张“法天地、道阴阳”的医学理念,强调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治未病、防治结合。
他的医学著作《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广泛。
在当今社会,道法自然医学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顺应自然、预防为主、调节身心的观念对于当代人们保持健康、延长寿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宋朝的医学发展
宋朝的医学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着显著的进步,医学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宋朝的医学发展。
医学教育与医学科技在宋朝,医学教育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与发展。
医学院校开始出现,并设立了多个科目,例如《医学理论》、《针灸学》、《方剂学》等。
这些学科的设置为后来的医学教育打下了基础。
同时,医院也开始兴起,成为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场所。
宋朝的医学科技也得到了巨大进步。
其中针灸学成为重要的疗法之一,针灸经验被总结并编纂成了各种著作。
此外,方剂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方剂的配伍与应用得到了新的突破。
这些科技的进步为宋朝的医学贡献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名医与医书宋朝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他们的贡献对于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苏州的丹波元简是宋朝著名的针灸学家,他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成为后世针灸学的重要经典。
另外,苏东坡也以医学才能闻名,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至今仍被广泛研究。
此外,宋代的医学书籍也达到了空前的数量与质量。
其中最著名的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著作记录了大量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对后世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名医与医书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宋朝医学的发展。
医学制度与医学治理宋朝医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应的医学制度与医学治理。
宋朝建立了完善的医学制度,包括医学考试与医学资格认证制度。
这些制度使得医生的素质得到了保障,并且对后来的医学教育与医疗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医学治理方面,宋朝政府也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政府加大了对医学的管理与监督,限制了江湖郎中等无证医生的活动,保障了医学的质量与安全。
同时,政府还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医疗保健政策,例如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医药费的减免,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水平与生活质量。
总结宋朝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医学教育的兴起、医学科技的进步、名医与医书的出现以及医学制度与医学治理的建立,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讨与近代学术流派整理
2023-11-09•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讨•岭南针灸主要学术流派•近代岭南针灸学术流派整理•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讨与近代学术流派整理的意义及价值目录01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讨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中医学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针灸学术的起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起源背景历史记载文化融合据史书记载,岭南针灸学术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已有关于岭南地区针灸治疗的记载。
岭南地区多元文化的交融,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思路。
03岭南针灸的起源0201在唐宋时期,岭南针灸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开始在当地广泛流传和应用。
初步发展明清时期,岭南针灸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当时针灸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繁荣时期近代以来,岭南针灸学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扬,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传承与创新岭南针灸的发展历程岭南针灸的特色及优势岭南针灸学术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注重治疗过程中的身心调节。
特色疗法岭南针灸的手法独特,注重轻柔、渗透、刺激量适中,强调“以气至病所”为原则,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法特点岭南针灸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临床效果岭南针灸学术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对于推动中医学在岭南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认同02岭南针灸主要学术流派岭南脏腑派是重视针灸与中医脏腑理论相结合的学术流派。
总结词该流派强调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
特别重视对脾胃和肝肾的调理,强调针灸与中药的结合治疗。
详细描述脏腑派总结词岭南经络派注重运用针灸手法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该流派注重针灸手法和经络理论,强调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来治疗疾病。
经络派还重视针灸与导引、气功等方法的结合。
经络派总结词岭南俞穴派强调根据穴位主治功能,采用特定针灸技术治疗疾病。
详细描述该流派注重穴位的功能主治,根据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采用相应的针灸技术进行治疗。
从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论其道术结合的思想
从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论其道术结合的思想2007-03-30 01:05:25孔令宏一、葛洪在岭南的史实北宋初年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罗浮山”引袁宏《罗浮记》说:葛洪字稚川,句容人也,|谯国人,稽(嵇)含常(尝)为广州(刺史),乃请洪参广州事(疑衍)军事,洪允,先行到广州,而含于此遇害。
洪还留广州,乃憩于此山。
咸和初司徒王导补州主簿,转司徒椽,迁谘议参军。
干宝荐洪才器宜掌国史,当选大著作,洪因固辞不就。
以年老,欲炼丹自卫,闻交趾出丹砂,乃求勾漏县,于是选焉。
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岱以丹砂可致,请留之,洪遂复入此山炼神丹。
于此山积年,忽与岱书云:当远行寻师药,尅期当去,岱疑其异,便狼狈往别。
既至,而洪已亡,时年六十一,视其颜色如平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然也。
袁宏的《罗浮记》是他在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亲自到罗浮山时所写,上距葛洪卒年不远,因而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葛洪23岁时因避战乱,于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在襄阳接受嵇含的任命出任广州参军,先到广州,由于嵇含在襄阳被部将所杀,葛洪于是到广州附近的罗浮山隐修。
嵇含是嵇康的胞弟,是道教中人,著有与道教服食有关的著作《南方草木状》。
《抱朴子内篇·祛惑》说:“昔有古强者,服草木之方,又颇行容成玄素之法,年八十许,尚聪明不大羸老,时人便谓之仙人,或谓之千载翁者,扬州稽使君闻而迎之于宜都。
”“虽栾(大)李(少君)之见重于汉,不足加也。
”孙星衍校助认为,“扬”当作“杨”,“稽”当作“嵇”,则“扬州稽使君”即嵇含。
《太平御览》卷七三六引《抱朴子》佚文提及李阿有弟子古强。
这说明嵇含所崇敬的道士古强曾师从孙吴时期的李家道代表人物李阿。
葛洪与南海太守鲍靓交往并娶其女鲍姑也在此时。
[1]有关葛洪遇鲍靓、拜其为师、娶其女为妻的年份,现在资料均无明确记载。
对此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葛洪24岁(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左右在广州与靓相遇。
医以道行道以医显——道教医家之源流与特色
医以道行道以医显——道教医家之源流与特色旷文楠一、医道同源医源于巫,道源于巫,医道同源。
巫,是原始宗教的产物,也是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形态。
原始时期巫术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的降生与死亡,婚娶,疾病的治疗,农业的乞雨,狞猎的收获,乃至政治、军事,如部落间的交往与战争等等,均离不开巫术。
一切宗教思想的核心是神与灵的存在,因此,原始巫术可说是所有宗教的最初原始形态的起源。
从中国道教看,道教的符箓派的祈禳、禁咒,更直接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
道教所谓“道”,或来自古代“神道设教”的“神道”。
公元前16至11世纪的商代,盛行鬼神崇拜,祭祀与占卜成为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必有内容。
《周易·观卦彖辞》:“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神道的主持者为巫祝,《说文》:“巫,祝也,能齐肃事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巫祝便是道教的远古原型。
远古的巫祝,也掌管人们的疾病与健康,承担医疗的职务,因此,医的重要渊源亦来自巫。
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中指出:“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
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医、道同源,不仅表现在原始巫文化中,更充分体现在先秦时期医与道以共同的文化思想为泉源,以共同的哲学观念为指导思想。
这最主要的表现是中医的基本思想来自先秦道家的思想体系、阴阳五行观念及易经哲学,这些,构成了中医与道教思想理论的核心骨架。
被道家奉为至上经典的老子《道德经》的道学思想,深深地渗透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中。
被中医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之“天真”二字即道家用语。
道家思想成为贯穿《内经》的基本观点。
老子思想的元气论、阴阳变化论、自然无为论、形神统一论等无不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指导原则。
构成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核心的阴阳五行观念来自上古《易经》道学。
《易经》形象化的阴阳双鱼“太极图”,即道教著名学者陈抟所传播于世,并成为道教的重要标志。
宋朝的医药科学
宋朝的医药科学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很多的成就,而且在医药科学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宋朝的医药发展背景、医学思想、医学咨询体系和药物研究四个方面来探讨宋朝的医药科学。
一、医药发展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医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此之前的唐朝医学、五代医学的基础上,宋朝的医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与宋朝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医学教育的普及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朝的社会文化繁荣使得医学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文人雅士大量涌现,其中有许多人对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皇室、官府和普通百姓都对医学有着很高的评价,这为医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宋朝开始着手推行医学教育的普及化。
开设了各级医学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
医学著作的编纂和传播也得到了重视,大量的医学文献在此时产生并广泛传播。
这些举措使得医学知识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学习和应用,推动了医药科学的发展。
二、医学思想宋朝的医学思想以平衡、调和为核心。
在医学领域,人们提倡“和为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气血的平衡密切相关。
因此,宋朝医学强调通过调理和治疗,使人的身体达到阴阳气血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宋朝医学注重诊断的严谨性和个体化的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以及所处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注重对病情的观察和记录,以便于进行后续的调整和改进,这种严谨的态度为医学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三、医学咨询体系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学咨询体系,这使得医学知识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应用。
医学咨询体系包括了医学书籍的编纂和传播、医学期刊和医学讲座等多种形式。
在医学书籍方面,宋朝编纂了大量的医学经典和医学百科全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
这些书籍系统地总结了宋朝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岭南中医流派集萃(2):岭南温病学术源流
岭南中医流派集萃(2):岭南温病学术源流岭南医学作为地域性医学流派,注重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辨治岭南地区多发病、常见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临床辨治经验。
整理研究并继承发扬先辈们对岭南医学的学术经验,将有助于当前的岭南中医临床实践。
本栏目旨在介绍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精要,以期对当代岭南中医工作者有所帮助。
温病· 中岭南温病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展示了岭南医家对岭南温病学术特点的认识。
本文梳理岭南温病学术源流,将有助于发掘岭南温病学术内涵,展望岭南温病学术前景。
1发源阶段(晋代至宋代)目前岭南有文献可考的外感病认识最早可追溯至晋代《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注意到外感温热病与伤寒不同,采用循日辨证论治的方法,创制表里双解的系列方剂治疗外感温热病。
《肘后备急方》治“瘴”也形成较为完整的用药经验。
但是,葛洪对外感病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
可以认为该时期是岭南温病学术的滥觞。
《肘后备急方》对温病学的成就在于:已经注意到温病与伤寒有所区别,并开始对“瘴”有专门的考察。
这也成为宋代以前岭南温病学术的两个主要研究命题。
对于温病与伤寒的关系,南北朝时期释深师《深师方》认识到天行、温病与伤寒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也认识到治疗天行有不同于治疗伤寒的理法方药。
宋代刘昉《幼幼新书》分为温壮、壮热、时气、温病、热病、伤风、伤暑、伤寒、囟风伤寒、夹食伤寒、夹惊伤寒,说明刘昉对外感发热性疾病已经能够根据病因不同对其分类。
该时期岭南医家逐步呈现出将温病脱却伤寒的认识趋势。
对于瘴,葛洪将“瘴”与“疫”同论,说明葛洪已认识到“瘴”也是外感病的一种,但并无深入认识。
唐代郑景岫《广南四时摄生论》之“瘴毒”、“岚瘴”,杨炎《南行方》之“瘴痢”、“瘴疟”,这些病名的出现可以看出该时期岭南医家将“瘴气”纳入外感病的范畴并对其分类,但对其认识仍不明朗。
这两个研究命题都是该时期岭南医家对构建岭南外感病学术体系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以前的岭南道教医学
*导读:岭南民间有病求问鸡卜巫医,向无医药。
医药学自晋代开始才缓慢发展,宋代开始才渐渐普及。
在宋以前,岭南的医药主要源自道教医士
岭南民间有病求问鸡卜巫医,向无医药。
医药学自晋代开始才缓慢发展,宋代开始才渐渐普及。
在宋以前,岭南的医药主要源自道教医士。
一、秦汉道家方士
早期南来的方士道人,或采药行医,或服饵修仙,尽管记载颇多神异色彩,但他们是最早的道家医药养生文化传播者。
据记载,周代就已有方士在岭南修道成仙。
《广州府志》载:浮邱公,南海人,周灵王时偕王子晋入嵩山,后适浮邱得道,常往来广州西门外。
这是道家在岭南活动最早的传说。
广东罗浮山在古代道家心目中为仙山之一,有蓬莱山三岛,浮山其一也之说,因而得到秦汉方士青睐,尽管交通不畅,但历代不畏艰苦,毅然南下的方士不在少数。
罗浮山,逐渐成为早期的道教医药文化中心。
如秦有安期生,《广州府志》载:安期生,琅琊人。
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也。
始皇异之,赐以金璧值数千万。
安期生在罗浮时,尝采涧中菖蒲服之,至今故老指菖蒲涧为飞升处。
今罗浮山与广州白云山均有多处遗迹。
继安期生后,汉代有朱灵芝在罗浮朱明洞设斗坛,炼丹讲学;又有阴长生、华子期、东郭延年、姚俊等在此修道。
阴长生提倡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少延;华子期受山隐灵宝方服之,日以还少,一日能行五百里,能举千斤,东郭延年善房中术,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桃俊师从东郭延年,曾任交趾太守,服九精炼气、辅星在心之术。
此外,还有汉代方士刘根,居于广西玉林都峤山修道,民大疫,郡中死者过半根教于太岁宫气上穿地作孔,深三尺,以沙着中,以酒沃之。
君依言,病者即愈,疫气登绝,后常用之,有效,
又提倡修仙要在于服药药之上者,唯有九转还丹及太乙金液、服之皆立便登天,不积日月矣;其次云母、雄黄之属,能使人乘云驾龙,亦可役使鬼神,变化长生者;草木之药,唯能治病补虚,驻年返白,断谷益气,不能使人不死也。
另外东汉末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据传曾到过广西富川丹灶山炼丹,《桂林风土记》载贺州有张天师道陵宅。
张道陵所创五斗米道也常以道术为人治病,《太平广记》载: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犹同归也。
行气服食,故用仙法,亦无以易。
东汉末年三国时著名医家、方士董奉者曾至岭南行医。
《神仙传》载:董奉者,字君异,候官人也。
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坐起,后四日乃能语。
晋裴渊《广州记》还记载有董奉路经晋兴郡(今广西南宁)途中的事迹。
二、晋代道教医士对岭南医学的贡献
晋代,在岭南道教史上影响最大、同时也是岭南医药史开山
之祖的人是葛洪,他对岭南科技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原籍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于公元363年。
他曾至广州,师事南海太守鲍靓(又作鲍玄)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
东晋赐葛洪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葛洪固辞不就,而上表称闻交趾产丹砂,请求至广西句漏为县令。
南行至广州时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终老于罗浮。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性命不保。
现存的两部著作《肘后方》和《抱朴子》,集中反映了葛洪的医学成就和养生思想。
与葛洪有关的道教医学人物如葛玄、郑隐、鲍靓、鲍姑、黄野人等都与岭南医药文化有关。
葛玄是葛洪的祖父,足迹曾至罗浮山,有弟子郑隐。
郑隐又名郑思远,为葛洪之师。
《罗浮志》载郑思远字子华,少为书生,善律历候纬,晚师葛孝先(玄),于罗浮泉源福地修炼得道,而《抱朴子内篇遐览》则记郑隐在太安元年(302)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扑,将入室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
这些记载都提及郑隐随手携带药物,自用或救人。
鲍靓,字太玄,又称鲍玄。
《晋书》有传云:靓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
《云笈七签》卷79的《五岳真形图》附有一篇《晋鲍靓施用法》,其中谈到:诸入山采八石、石象、石脑、流丹珠、飞节、黄子、石髓、桂英、芝草诸神药,自无《五岳》佩之,此仙物终不可得也。
入山无其《真形》,则众精坏人;采药不得《真形》,则群灵蔽之;但就有此文以佩身,乃是弥纶众神,横行天地。
在家则神人奉卫,入山则群灵奉迎,采药服芝草则真仙营护,结疫涉害则妖灾自灭尔。
认为道教《五岳真形图》极其重要,佩之在身才能采到灵药,从中可知道家方士采药炼丹养生的一些细节。
由鲍靓所传的道教经书还有《三皇经》,《云笈七签》载:晋武皇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
以晋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
尔时未有师。
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
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
葛洪非常重视此经,《抱朴子》在《遐览》和《杂应》两篇章中称《三皇经》能辟邪恶鬼、温疫气、横殃飞祸。
另外,元代马端临提到:《太一真君固命歌》一卷,《中兴艺文志》题真人勒于罗浮山朱明洞阴谷壁,古篆文字,东晋葛洪译,鲍靓行于世,言房中术。
说明鲍靓也对房中术有所研究。
鲍姑是葛洪的妻子,鲍玄之女,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位女灸家。
《南海县志》则具体谈到鲍姑行医之事,说她越冈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
历年久,而所惠多。
黄野人则是葛洪的弟子,《罗浮志》卷四载云:黄野人,葛稚川之弟子也(或云稚川之隶)。
稚川棲山炼丹,野人从之。
葛既仙云,留丹于柱石之间,野人自外至,得一粒服之,为地行仙,今肉身常在世间,有缘者或遇之。
志中又记其两则行医事,云:有樵夫患脚疮,久年不瘥,(黄野人)隔溪唤之使前,削木皮傅之,令闭目隐痛,少顷,则肉身已隐矣,而疮则瘥。
又一伛偻者遇之,令于道上俯拾以进,起来腰膂自如,而失野人所在。
野人今常在山中,施有缘药,如削木皮补缺唇、捏土医疮瘘之类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