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影响

浅析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影响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6月第33卷第3期…★王梦蕾1…杨泽1…刘玉良2(1.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310053)[摘要]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形神共养,并且提出“母”“子”概念,认为可由母知子、阴平阳秘、保守精气等理念,为中医“治未病”建立道家理论支持。

[关键词]道家思想;黄帝内经;治未病;忧患意识;调和阴阳;中图分类号:R221.1……文献标识码:ACanon of MedicineW ANG Meng-lei1, YANG Ze1, LIU Yu-liang212. Basic Medicine Colleg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Abstract] Taoism…has…had…a…positive…impact…on…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theory…of…"treating…pre-disease"…in…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Taoism……emphasizes…preventing…ahead,…reconciling…Yin…and…Yang,…cultivating…of…both…physique…and…mind,…moderating…desire,…maintaining…body…and…spirit,…and…proposing…"mother"…and…"child"…concept,…believing…that…the…child…can…be…known…from…the…mother…and…the…mother…can…be…know…from…the…child.…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is…enlightened…by…it,…proposing…the…ideas…of…preventing…disease…occurrence,…change…and…recurrence,…balancing…of…yin…and…yang…and…conservating…essence,…which…forms…the…unique…theory…of…"treating…pre-disease"…of…Chinese…medicine.…The…article…tries…to…discuss…the…influence…of…Taoism…on…the…Theory…of…"treating…pre-disease"…in…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and…establishes…Taoist…theory…support…for…the…theory…of…"treating…pre-disease"…of…Chinese…medicine.[Key words] Taoism;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Treating…Pre-disease;Suffering…Consciousness;Regulate…Yin…and…Yang;Control……Emotions;Cultivation…of…Physique…and…Mind先秦道家是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其基本思想起源于春秋末期的老聃,道家把“道”作为万物的本质和本原,“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道而生并随着它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中医学毕业论文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中医学毕业论文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道学文化将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以道的“生化原理”来认识世界,认为宇宙是由道“生成”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道学是一种“生道合一”的学说,将爱护天下众生放在首位,认为“生命”本身就是道的体现,并将“养生”视作“修道”。

因此,在道学中汇集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防病治病、养生益寿的医疗方术。

实际上,中华民族的医药学就是由方仙道的巫史医学、早期道教的方士医学逐渐演化而来的。

这就是说,原初的道教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学的母体,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原理等取象比类的道家术数学,因此我们可以论定中医药学理论应属于道学文化的范畴。

盖道学原为“身国同构”之学,视医身与医国其道由一,因之中医药学本身就是道学。

至于中国养生学属于道学的范畴, 更是不言自明的。

中医药学之名,本是比照西医药学而来,上个世纪中国传统医药学在西方医药学的冲击下几无生存之地而日见式微。

在现代社会,探讨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创新中医药学文化,对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揭示中国医药学的文化底蕴,首先须考察中国传统医药养生学的本来面貌。

考中华民族之道学文化,本肇始于纪元前七千年伏羲、神农、黄帝时期的母系原始公社文化,中医药学也是由神农首先发明,至黄帝时代发扬光大的。

道学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三皇时代母系氏族共产公社文化,中医药养生学也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氏族公社时代的医药养生学。

由于三皇时代是中国氏族公社政体的共产社会,道学文化发轲奠基并日趋繁荣,中医药养生学也首先是一种文化医学,它是彻头彻尾属于道家思想体系的医药养生学。

人们可以从《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古医书中捕捉到中医药养生学传自远古的信息,并从中揭示它们的本来面貌及其文化底蕴。

《帝王世纪》有神农尝百草开创医药学的记载。

而今学术界考据古书,多头脑僵硬拘于文字之辈,缺少能与古人思想交通及对话之学养,所作出的定论多不可信。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导读: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问题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医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探讨老庄学说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医医德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贵身爱身,宠辱皆忘。

贵身是老子的一种重要思想,他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反映了老子贵身的思想。

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道家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远超过儒家。

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必须重视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

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

再者是精益求精,体悟大道。

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等,道是恍惚的、玄妙的,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

为求体悟大道,老子认为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静心、内证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道家及其后来发展的道教,与中医都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也是最能反映我们民族性格精神的文化与体系,它们之间源远流长,相互影响。

本人在此不想从学术上专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想谈一点自己看法和感想,不对之处,敬请扶正。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道学之衰而亡。

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汉唐两代,汉(文景之治)唐(开天盛世)时期社会都崇尚道家思想。

而汉武帝大搞“罢废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西汉走向衰亡的开始。

儒家思想根本没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相反一直在阻碍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宋朝和“最耻辱”的晚清都是儒家礼学大兴的时期。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影响很大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强烈推崇强烈和大力灌输。

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帮助封建统治者更好的统治其人民。

教育民老百姓如何作一个服从君王的顺民。

正因为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不停地美化儒学、误导民众。

由此产生了数不尽的儒家思想卫道士。

《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儒学毒害极深的愚民。

现在社会的发展印证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道教哲学虽没有被哪个国家追捧和信奉,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无不与道学的发展观相吻合。

一切尽在道之中。

道云:“无为胜有为”,道家提出“无为政府”的概念。

表面听来觉的此理论很荒唐,但是事实证明了道的正确性。

如:中国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结果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

韩国政府为了扶持民族工业,过度干预经济领域,结果反而造成经济危机,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

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

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

英国政府对几乎不直接干预经济领域的活动,即使英国国宝“罗尔斯罗依斯”公司被德国人收购了,英国政府也决不干涉。

结果,汽车工业全部沦陷的英国反而能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建构:道家文化对中医理论在建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道家的气论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发展为完善的精气神学说。

同时,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等思想也被中医学所吸收,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自然疗法。

2.疾病诊疗:道家文化对中医的疾病诊疗也有所影响。

例如,道家注重养生之道,提倡“治未病”,这与中医“预防为主”的观念相吻合。

此外,道家文化中的一些方剂和治疗方法也被中医所借鉴,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理论建构和疾病诊疗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摘要】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通过举例说明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的联系,进一步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老子道家传统文化中医道家是老子创立的,以“道”为理论中心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思想史》中关于道家有这样的论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理学都起源于道家。

”可见,道家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流派。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流派,还渗透到了中医学领域。

下面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本书为载体,举例说明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1.顺应自然规律《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有四种东西是最重要的,即道、天、地、人。

人的行为以地为法则,地的行为以天为法则,天的行为以道为法则,道的行为以它自己的本然为法则。

“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与法则,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改造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说明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规律,才不会得病。

保养生命的关键就在于调摄人的神、气、形,以求保持人的生命过程的和谐发展,适应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中国古代道教与中医文化交融

中国古代道教与中医文化交融

中国古代道教与中医文化交融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在这一传统当中,道教和中医是两个颇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他们因其古老而神秘的起源,饱含哲学智慧和生活智慧,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这两种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它们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无论是在思想或者实践层面上都具有深刻的交融和融合。

通过分析道教和中医的历史沿革、理论体系以及实践方式,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道教和中医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多方面和深刻的。

道教和中医的历史沿革首先,有必要阐述一下道教和中医的历史沿革。

道教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寻求超越人类自身境界的哲学和生活方式,它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

道教主旨在于将人之所欲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通过修“真气”,达到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境界。

而中医则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两千年的历史。

中医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主要包括五脏六腑、经络、脏腑相正相反、经验教训、治疗原则、针灸、草药汤剂等内容。

中国古代的人们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与道教有着很大的关联。

道教与中医的理论体系其次,道教和中医的理论体系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在道教的思想中,五行八卦的哲学思想和“人体八卦”式的修炼方式被广泛使用。

其中,五行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理论中,认为五脏和五行相应,人体生病也与五行缺陷有关。

比如,肝与木相应,心与火相应,脾与土相应,肺与金相应,肾与水相应,这些都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础概念,与道教的五行思想密切相关。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丹田和元神等概念也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

丹田是道家所提倡的可内视的椭球形的瑞气之宫,是道家“修炼真气”所必须找到的灵魂。

中医理论中也有类似概念,认为“先天之气”来自一种空洞区域,位于下腹部的气海,也就是人类的“丹田”。

道教与中医的实践方式此外,在实践层面上,道教和中医文化也有着多个方面的交集。

在道教的炼丹活动中,种种草药汤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医学,而中医药材的挑选和使用,也被道教炼丹家所采用。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内容摘要: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关键字:天人合一道中医阴阳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养生特点:1、崇尚自然,顺乎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

无为不是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人们顺应社会、自然之规律行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意。

提倡“道法自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主观臆断、为所欲为。

另外,道家特别重视“知常”,老子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要求人们“知常”即掌握自然法则,这恰恰也是科学的态度,照这种态度去办事,必能推进科技的兴旺发达,激励人们由“无为”走向“无不为”,走向不妄作、不强为、不乱为。

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作为行为的箴言,以使自己清净无为达到致虚境界。

2、动静结合,形神统一道家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即是说人们要让自己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才能“涤除杂念,体尽天道”,“静为躁君”这种静以养神的观点并非独指以不运动、守静养神的方法长寿延年,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等都是运动,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养生观,它实际上强调了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即以形体修炼为基础进行精神修炼,主张形神共养。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医的积极作用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医的积极作用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医的积极作用作者:郑云阳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3期【摘要】儒释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思想,其富含哲理及各具特色的修计之术对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高尚品格提供了哲学依据。

在博大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精神文化不仅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同时也对各个领域,倒如医学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儒释道;传统文化;中医1 儒家思想与中医儒家思想与中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对中医医德的形成与发展上的积极作用上。

医德是指医学活边中的职业道德,用来约束医者自身的道德与修养,实际上是一种职业道德原则。

中国医德随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变化,它的演进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且它不仅仅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与当代主流文化思想有关。

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为仁爱思想。

学者有云“纵观中医学发展之历程其兴衰每每与儒家相呼应,其学说也与儒家相汇通,其医者处处有佛者之风骨”。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医德已然形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中医医者不仅关注病人本身也关注四时节气还关注社会变化对人产生的影响相一致。

儒家对“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生命认知更是启示了作为医者应达到仁心与仁术的和谐统一。

“医本仁术”,“德乃医本”。

儒家的仁义思想成为医德的核心。

而儒家文化中的“贵生”思想亦张调了生命的可贵与难得,启示了医者应在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济世救人的作用,永不忘求人疾苦的神圣使命。

醫学是“仁术”,医者是“儒医”。

《千金方》中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先发慈恻隐之心誓愿救领含灵之苦”。

说明只有建立在仁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仁术救世”。

医者一旦缺失了医德修养犹如人只为行尸走肉。

所谓:“德之不存,技将安附?”如果要达到化心与仁术相统一就要学会尊重生命,关心病人疾苦,时刻牢记命至贵于金的涵义。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同样对医者适用。

另外,儒家恩想一直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又对医德中“济世而非谋利”的要求作出了指引。

【推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思路

【推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思路

【推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思路一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医学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各个部分的全息性和部分之间的联系性。

中医学以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体,认为任何一个部分的机能都是整体机能的反映。

西医学运用解剖分析还原方法来研究人体,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

按照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体的某一具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某一功能,是由整体到部分的研究思路。

中医与西医的研究思路虽然不同,但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两种不同的研究必然会产生一个交会点,这可能就是揭示人体生命规律的目标点。

就目前来说,证的研究可能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突破点。

因为证是中医学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思想的集中反映,证的病理模型研制、客观化研究和机理研究是按照中医学研究思路而作的探索,应是提倡和鼓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是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中医学应属自然科学,当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结合目前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实际,提出以下研究思路:即在明确某一理论和概念之内涵的基础上,抓住某一点或某一环节进行细致的深层次的微观研究。

或探讨其内在的机制或机理,或以现代实验技术建立证的病理模型的方法,以求建立证的评价标准,或对某一理论作出科学的阐释,或找到某一方药的作用部位或作用环节。

如对肺主行水理论的研究,在确定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科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建立肺行水与呼吸相关的病理模型寒饮蕴肺证家兔病理模型,在研究和确立该证评价标准的同时,也从某一侧面得出肺行水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可找到治疗该证的温阳化饮方的作用环节或作用部位。

因而可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肺主行水的理论作出科学的阐释。

三是继续强化中医学在思维方法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

在继续传统思维方法研究的同时注重革新。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而渗透于中医学的,它们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筑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但它们并非中医学固有的概念或理论。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

因此, 道教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发展所作的哲学贡献。

关于道的哲学研究, 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影响,这种对中医学的形式化的研究道路使中医学的发展迟缓甚或倒退。

显而易见, 中医学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离了道的哲学。

限于本文的篇幅, 本文就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哲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学向道教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

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

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

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

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

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

因此,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气?⒕纭⑷埂⒕瘛⒁约氨缰┲魏屠矸ǚ揭┑壤砺奂笆导鞒隽颂厥獾墓毕住F渲?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 阴阳平衡观念:道家哲学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 五行学说:道家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

3. 养生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养生观念,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可以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

4. 整体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出发,考虑到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

总之,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完善。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贯穿于中国哲学、医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医学领域,道家学说对于医家的思想观念和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一奎是明代医学大家,其命门动气学说是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本文将探讨道家学说对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1. 道家学说在医学领域的渗透2. 道家学说对孙一奎思想观念的影响孙一奎在《古今医道秘要》中提到:“人身诸经络与八脉者,自都元冲平原护括至也。

”这一论断中,明显体现了孙一奎对于人体经络脉络系统的理解。

道家学说中关于气血循环、经络系统的观念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学说认为,人体的贯通脉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阴阳的流动也是通过经络进行的。

孙一奎综合道家学说,提出了命门动气学说,强调命门为脉络之源,动气促进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

道家学说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观念,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一奎在医学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学说的思想,将其融入到医学理论之中。

他在治疗疾病时,注重疾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等问题,提出了以补虚、清实、通经络、调气血为主要治疗原则。

这些治疗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体现了孙一奎对于道家哲学的借鉴和发展。

二、命门动气学说的意义和影响1. 对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命门动气学说是孙一奎在继承道家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学实践而形成的。

这一学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精髓,加强了对人体经络脉络系统的理解。

命门动气学说的提出,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和促进命门动气学说强调动气调畅,对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可以根据该学说,运用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命门动气学说的提出,对于医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在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强调道、德、自然、无为等概念,重视修身养性,注重天人合一,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新安医家孙一奎(1513年-1593年)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学说对中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命门动气学说是孙一奎的重要医学理论之一,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影响深远。

那么,道家学说对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有哪些影响呢?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1.命门命门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指称肾的精气所处的地方。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云:“肾气所主,五脏六腑之本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此外,《灵枢经》中还强调了命门的重要性。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也是从命门的位置、属性和作用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那么这和道家学说有什么关系呢?道家学说中,人体被视为一个小宇宙,与宇宙本身是互通的。

肾与水源同属于一脉,人的肾气可以得到宇宙中的水之滋养,而命门则是肾气最为密集的地方,是肾精、肾阳的重要之处。

根据道家学说的理念,孙一奎进一步研究了命门的属性和作用,强调命门是人体上最为重要的通路之一,是阴阳、精气、营卫交汇的重要关键。

这也印证了道家学说中“命门者,天之当泉”之说,更具有中医学说的内涵。

2.气气是道家学说中的重要概念,是宇宙的最基本元素之一,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精华之一。

《道德经》中说:“天地之生,其犹悬矣;万物之帅,而以观其状”,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悬浮不定的气氛,万物皆受这种气氛所带动,而产生出各自独特的形态和状态。

在中医学中,气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调理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也强调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气是命门的主宰之物,体现了人体上下交流的方式。

他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详细阐述了气的属性和作用,指出了许多具体的气的表现形式和病症。

通过对气的属性和作用的研究,孙一奎不仅为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更是从道家学说的角度为气的调理、营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思想与中医理论: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仁义”、“仁政”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心”为五脏之一,主宰思维、情感和意识,而“仁”则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因此,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仁义”、“仁政”等观念对中医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些思想在中医养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阴阳五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因此,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对中医养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佛教思想与中医治疗:佛教思想强调“因果报应”、“慈悲为怀”,这些思想在中医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而“慈悲为怀”则强调对病人的关爱与照顾,因此,佛教思想中的“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等观念对中医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易经文化与中医思维:易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强调“变易”、“不易”和“简易”,这些思想在中医思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健康状况,这种变化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易经文化中的“变易”、“不易”和“简易”等观念对中医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医养生和中医治疗等方面,还体现在中医思维等方面。

道教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道教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 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闭嗜欲,养生之 末也”。庄子在论述。养神”与。全形” 的关系时说: “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 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 动则平,郁闭而不流变不能清”(《庄子·刻 意》)。老庄的这些养生理论对中医养生学 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 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 满足感。 。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 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 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 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 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 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 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 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 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 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 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 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 不安。
才能长命百岁。又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 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意思是说能够顺应四季变化而 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的人,就不会患疾病, 即所谓“得道”。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是聪明 人,反之则是糊涂人。
2有关“治未病"的观点 老子日: 。知,不知,尚矣l不知, 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 病,以其病病。”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很渊博 了,还总是认为不足的人是最高尚的。自己 明明知之甚少,还要装作知识渊博的人就会 不断出毛病。只有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 不要出毛病的人.才不会出毛病。圣人之所 以很少出毛病,就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时 时鞭策自己不要出毛病,所以不会发生毛 病。还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观点,这些论述原是社会学的理论,被《黄 帝内经》引用变成中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 《黄帝内经》称: 。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 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一个有道的 聪明人知道不要等有了病再来治疗,一个国 家也不要等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如果一个 人等到有了病再来用药进行治疗,一个国家 等到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就像感觉到渴了 才想起去挖井,已经发生了战争才想起去铸 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l

中医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中医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中医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 儒家与道家影响: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注重仁爱和人伦关系,强调医生应以慈悲心对待患者,这种思想对中医医者患者关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道家注重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医理论中的“顺应自然”、“平衡阴阳”等观念起到了推动作用。

2. 辨证论治流派的影响: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不同的流派在辨证论治方面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王叔和的溲证论等,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3. 学派之间的争论:不同的中医流派之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和争论,这种争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争论促使中医学者不断思考、探索,推动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4. 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医学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对中医学的重视程度不同,改变了中医学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经济的变化也会影响中医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多个不同流派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医学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逾于此。”德逾千金是德重的比喻。这是孙思邈作为一个著名道家人物对德在具体事项上的表达。同时他还强调:“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其对道家思想的推崇程度,可见一斑。 古代哲学家的道家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道家学说在中医学中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时间上的源远流长,说明道家思想可以成为解决现代中医发展问题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
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并指出阴阳是一气的最大规律,“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在道家学说中,精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如《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日精”,并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或质料。“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淮南子·天文训》也认为精或气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宇宙生气,气有涯根。清阳者薄糜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对天地万物的生成,《内经》也有类似的解释。《内经》将气分成阳气和阴气两种。阳气轻清,主热,燥,动,浮散形成天空;阴气浊重,主寒,湿,静,凝聚生成大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量。“指出,万事万物都是天地之气和合而产生的。道家的精气思想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内经》在论述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系时,是精与气分论的: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气由精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另外,道家的“通天下一气耳”的思想,对人体中各种气本于一身之气的理论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先秦道家深谙辩证法,《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田子方》进一步提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道家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不仅是气,而且是一切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内经》具体反映了阴阳的这种普遍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 数者为阳。”结合到人体,则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变化,治疗的基本原则,均可用阴阳来阐释。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危焕胍跹簟啊T谔讣叭说纳砉δ芎筒±肀浠保端匚省どㄌ炻邸啡眨骸耙跗窖裘兀衲酥危灰跹衾刖觯司!岸档街瘟圃颍端匚省ぶ琳嬉舐邸诽岢觯骸敖鞑煲跹羲诙髦云轿凇!? 道家的养生原则与中医学的养生实践道家养生,强调静养。如《老子·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在宥》中说:“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管子·心术上》说:“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内经》承袭了此种养生理论。《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神气的特性是喜静恶躁,只有通过静
养来保养神气,才能维护其清静内守之常态。神气清静内守,则精气亦充足于内,人体就会不生病。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顺应客观自然规律来生存。这一点在《内经》中体现为独特的“顺时养生”思想。如《灵枢·本神》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讨论了顺时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指导人们根据四时变化调整起居作息,调摄精神情志,以顺应生长收藏之气的变化,这样就能增强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健康长寿。 道家学者王冰及《次注素问》提及《黄帝内经》,则不得不提及《次注素问》的作者王冰。王冰,号启玄子,自幼崇尚道家,其清淡寡欲的思想十分符合道家的“元为”“无欲”“恬淡为止”“内在养生、外在避世”的一贯主张。王冰从先师张公处得到《素问》秘本,又与齐梁间全元起《内经训解》本相参校,并“精勤博访”,刻苦钻研,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具体方法时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和发挥,历时12年,于公元762年方辑成《次注素问》,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使原来残缺不全、脱简讹误重复甚多的医学经典得以定本而广为流传。 由于受道家影响至深,王冰在其注释中注入了很多道家思想,包括多次引用《老子》中的名言警句。例如,《素问·解精微论》:“……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王冰注日:“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老子》日:道生之,德畜之。气者,生之主,神之舍也。天布德,地化气,故人因之以生也。气和则神安,神安则外鉴明矣。气不和则神不守,神不守则外荣减矣。故日人有德也气和于目,有亡也忧知于色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德作得);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日: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王冰注日:“真人,谓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其为小也,人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迹顺至真,以表道成之证,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
阴阳也口)。”凡此之类,不胜枚举,足见王冰受道家影响之深。而后世对《次注素问》的推崇和流传,实际上也表示了对于其中道家思想的赞同与接纳。这可以看作是道家思想对于《黄帝内经》的另一种形式的渗透。 2道家学说对后世医家及医学著作的影响 道家学说不仅与《黄帝内经》具有深层的联系,对于后世的医家以及许多医学著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仅举几例以供参考。 《神农本草经》与养性养命理论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产生年代不详,方家以为在东汉以前,作者佚名,为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全书共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药120种,多属补养类药物。“多服久服不伤人”,其作用是“养命以应天”。养命在这里是关键点。中品药120种,有些有毒,有些无毒,为补养和攻治兼具的药。“斟酌使用”,其作用是“养性以应人”。养性是关键点。下品药125种,多属“有毒、不可久服之药物”,专用于除寒热、攻邪气。其作用是“治病以应地”。治病是关键点。将命与性分开来讨论的,最早当数老庄。老子论生与死,即有“生之徒十三,死之徒十三”的判别。庄子“缮性”论,便开始了“性”与“命”的讨论。而《神农本草经》的写作,尤其是用养命和养性来分类药物的方法,显然是受了早期道家性命分别说的影响。因此,养性养命理论在中医学和中药学上的应用是非常之重要的。 葛洪和道教的炼丹术众所周知,东晋的葛洪著有医书《肘后备急方》,该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医著,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葛洪也因此被列为著名医家之一。事实上,葛洪还是一位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希望通过炼丹来达到升仙不死的目的。这一点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有明确阐述:“今若按仙经,飞九丹,水金玉,则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黄老之德,固无量矣。而莫之克识,谓之荒诞之言,可叹者也(《抱朴子内篇·释滞》)。”“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黄老是也(《抱朴子内篇·明本》)。”“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 大医孙思邈及其道家思想道家医学道德观对中医伦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中医本身的发展起到了了不起的作用。道家医学一惯重视“德”,由巫医混合的年代开始,符祝就是重视德的具体表现。唐代道家学者孙思邈的主要医学著作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将其命名为“千金”是有其深意的。他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 《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汇集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道家学说对其理论奠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道家的“天地之道”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人只要顺应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时而处顺”(《庄子·大宗师》)。由此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逍遥境界。《黄帝内经》承袭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体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观。《内经》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内经》还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似,这种类似表现在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灵枢·邪客》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内经》还从唯物论出发,提出从自然界和人体本身去研究问题:“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人事”(《灵枢·逆顺肥瘦》)。这些思想,都是道家思想对于《内经》的渗透。 道家的精气阴阳思想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构建了“道一气一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战国时期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精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提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