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飞”——“洒”——“挂”—— “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 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 心情感?
•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 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 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 痛苦的心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停) (阴沉灰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像墨一样黑) (渐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qīn,被子)
(睡相不好)(被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泛指整个屋子 )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到天亮) (睡得很少) ( “由何”,如何)
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 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 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 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 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qīn chóng
bì 庇
ào
突兀 布衾 zhuǎn qǐng
三sā重ng茅shà沉x塘ià坳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厦 见 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 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 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 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 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 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 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 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 心力憔悴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 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 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 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秋风破屋 写景记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直抒胸臆 期盼广厦
忧国忧民的情怀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怒吼)(虚数,泛指多) (纷纷下坠,散落) (挂)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沉到∕飘落)
译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 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 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 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 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 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 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
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
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
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
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 卷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 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 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 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 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 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 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 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 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 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 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 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 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 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 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三、生字词
háo
怒号 护
wù
juàn cháng 挂罥 长林梢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 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前三 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 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
心苦痛惜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 (动词,做)
(跑进竹林)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 (拄着拐杖 ,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 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 “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 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 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 着手杖独自叹息。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 “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 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 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 处?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 心情感?
•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 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 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 痛苦的心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停) (阴沉灰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像墨一样黑) (渐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qīn,被子)
(睡相不好)(被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泛指整个屋子 )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到天亮) (睡得很少) ( “由何”,如何)
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 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 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 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 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qīn chóng
bì 庇
ào
突兀 布衾 zhuǎn qǐng
三sā重ng茅shà沉x塘ià坳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厦 见 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 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 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 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 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 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 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 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 心力憔悴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 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 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 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秋风破屋 写景记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直抒胸臆 期盼广厦
忧国忧民的情怀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怒吼)(虚数,泛指多) (纷纷下坠,散落) (挂)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沉到∕飘落)
译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 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 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 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 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 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 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
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
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
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
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 卷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 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 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 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 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 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 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 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 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 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 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 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 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 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 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三、生字词
háo
怒号 护
wù
juàn cháng 挂罥 长林梢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 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前三 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 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
心苦痛惜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 (动词,做)
(跑进竹林)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 (拄着拐杖 ,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 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 “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 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 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 着手杖独自叹息。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 “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 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 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