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们的耳朵里,人耳听到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人们能够与原声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回声跟声的反射有关。
重点:
1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速的计算公式:v=s/t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原声与回声之间的间隔时间在0.1s以上(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 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4 回声的利用:
①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发声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测量海洋的深度
②利用回声的反射来增强原声。比如在教室里的说话声比在旷野里的说话声要大得多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室,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等组成)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3 声波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1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2 骨传导一般不借助于鼓膜的振动
3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重点:
1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2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3 当用一只耳朵时,因无法识别时刻、强弱及步调的细微差别而无法准确判断声源的方位
4 两耳相距越大,耳朵感受的时间差越大,越容易辨别声源的方位。
5 立体声: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判断声源的方位,因此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拓展:
1 使用空心砖的好处:①重量轻②节约资源③隔音效果好④保湿效果好(里面有空气,空气可以保湿)
2 大象判断声源的位置比人的判断更准确的原因:①耳朵大②两耳间距离大(见重点4)
3 (鼓)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4 (弦乐器)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响。
5 (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重点定义:
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
疑点: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
1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2 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
3 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是次声波。大自然的许多活动也伴随有次声波产生(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4 次声波的速度大于风暴传播的速度,所以他就成了海洋风暴来临的前奏曲,人们可以利用次声波来预报风暴的来临。
二:响度
重点定义:
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要点:
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
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2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
3 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振幅的大小
②听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距离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就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