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脸(比较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文字比较类
比较类是高考历史中常见的类型,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作为高三备战的考生,必须把握出题规律,掌握技巧,从而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解题思路:
1.提取关键词,比如材料反映的主题、引文出处、时间等。
2.确定比较点,有些试题,设问中并没有“比较”、“异同”等字眼,而是用“变化”“发
展”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3.注意潜台词,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
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一、寻找时间节点
历史就是一部时间史,因此把握时间要素对解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
【示例 1】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 A 以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 B 以新航路开辟为开端。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 A 编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 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 B 反映了 21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 2】不同:目录 A 反映的内容主体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目录 B 既关注了西方,也关注到东方;既关注政治斗争,也关注经济变化与思想文化。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 A 编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 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 B 反映了 21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二、抓住比较项
比较项就是比较的方面,抓住比较的方面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016·广东揭阳一模·41)(12 分)
材料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要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
示例(1)不同: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示例(2)不同:明末清初译书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则主要是国人翻译西方书籍;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因此大量翻译西书。
示例(3)不同:明末清初主要是传教士译书;晚清时期译书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
而成。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
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三、把握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试题的主要落点”或“解题”的关键处。因此把握题眼对解题至关重要。3.(2016•河北保定一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变迁演变过程。
观察下列不同时期的“西方”,结合所学概括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说明:需要指出两点变化,并分别对原因进行分析。)
时期名称主要范围
汉武帝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东汉西域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西域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西洋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西洋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欧洲国家
晚清西方、西洋专指欧洲国家
二战后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考点】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西域”向“西洋”“西方”变化,从陆路交通到达范围到海洋交通到达范
围。
原因:科技进步,交通发展,海陆交通发展和畅通,国力强盛,同诸国商贸文化友好往
来。(6 分)
(2)“西域”“西洋”从单纯指地理上对外族国家与地区的称呼,到近现代具有综合意义
的“西方”。
原因:古代中国受“中国中心”思想的影响比较大。近代后,伴随同西方国家的交往,
将其视为与诸
多华夏文明并立的参照国家,反映了中国对外来文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变化。(6 分)(3)经历了地理——政治——文化概念的历程,“西方”的内涵不断丰富。
原因:伴随生产力水平提高,时代发展,世界整体性增强,中外交往逐渐深入。(6 分)
答出其中两点并说明,可得 6 分,如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