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脸(比较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文字比较类
比较类是高考历史中常见的类型,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作为高三备战的考生,
必须把握出题规律,掌握技巧,从而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解题思路:
1.提取关键词,比如材料反映的主题、引文出处、时间等。
2.确定比较点,有些试题,设问中并没有“比较”、“异同”等字眼,而是用“变化”“发
展”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3.注意潜台词,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
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一、寻找时间节点
历史就是一部时间史,因此把握时间要素对解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
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
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
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
【示例 1】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 A 以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
目录 B 以 新航路开辟为开端。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 A 编于 20 世
纪 70 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
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 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
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 B 反映了 21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
认识水平。
【示例 2】不同:目录 A 反映的内容主体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目录 B 既
关注了西方,也关注到东方;既关注政治斗争,也关注经济变化与思想文化。原因:从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 A 编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
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
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 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
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 B 反映了 21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二、抓住比较项
比较项就是比较的方面,抓住比较的方面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016·广东揭阳一模·41)(12 分)
材料 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时期 明后期至清初 晚清时期
翻译者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丁韪良(美国传教士)、同文馆上海广方言
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福州开设
船政学堂等等
内容 涉及宗教、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军事技术、舆地学、生物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代表作有《欧几里德几何》、《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 《万国公法》、《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
会通》、《国际法》公法类书籍达 40部以上。
工程、农学、矿学、工艺、商学、格致、算学、
电学、化学、声学、光学等
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要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
示例(1)不同: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
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鸦片战争后,
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
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示例(2)不同:明末清初译书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则主要是国人翻译西
方书籍;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中国开始
学习西方,因此大量翻译西书。
示例(3)不同:明末清初主要是传教士译书;晚清时期译书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
而成。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
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三、把握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试题的主要落点”或“解题”的关键处。因此把握题眼对解题至关重要。
3.(2016•河北保定一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变迁演变过程。
观察下列不同时期的“西方”,结合所学概括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说明:需要指出两点变化,并分别对原因进行分析。)
时期 名称 主要范围
汉武帝 西域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 西域 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 西域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 西洋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考点】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西域”向“西洋”“西方”变化,从陆路交通到达范围到海洋交通到达范
围。
西方 欧洲国家
晚清 西方、西洋 专指欧洲国家
二战后 西方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原因:科技进步,交通发展,海陆交通发展和畅通,国力强盛,同诸国商贸文化友好往
来。(6 分)
(2)“西域”“西洋”从单纯指地理上对外族国家与地区的称呼,到近现代具有综合意义
的“西方”。
原因:古代中国受“中国中心”思想的影响比较大。近代后,伴随同西方国家的交往,
将其视为与诸
多华夏文明并立的参照国家,反映了中国对外来文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变化。 (6 分)
(3)经历了地理——政治——文化概念的历程,“西方”的内涵不断丰富。
原因:伴随生产力水平提高,时代发展,世界整体性增强,中外交往逐渐深入。(6 分)
答出其中两点并说明,可得 6 分,如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