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出血的控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创伤性出血
创伤性凝血病(The coagulopathy of trauma )指严重创伤 后发生于粘膜损伤处、浆膜面、手术创面及导管置入部位等非 外科性出血,常伴有低温、酸中毒、血液稀释,偶尔与典型的 DIC一同出现,同低温对血小板的影响、PH值对凝血因子活力 的影响及常规液体复苏后的血液稀释有关。
5
血管损伤
神经反射调节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胶原暴露 内皮细胞受激惹
出血
释放ADP
vWF
血管收缩 血பைடு நூலகம்减慢
5-HT TXA 2
血小板聚集 释放
血小板粘附
组织因子 因子Ⅻ
内外原性凝血 系统激活
血管外 压迫
血小板血栓
止血血栓
止血
6
创伤、外科手术与凝血紊乱
大量组织破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 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 伴发休克、感染,可激活外源、内源凝血系统 红细胞破坏、血小板破坏 输入大量库血 接触富含 促凝血酶原激酶(thromboplastin)的脑组织、肺组织 启动炎症反应瀑布 启动免疫反应瀑布
• 散热增加
– 暴露 – 凉的血制品或液体静脉输入 – 烧伤 – 全麻
16
创伤所致低温的不良作用
• 心血管功能受抑制
– 心功能受损 – 心肌缺血 – 心率失常 – 外周血管收缩 – 组织氧输送下降 – 复温时氧耗增加 – 对血管活性药物反应下降 – 血液粘度增加 – 代谢性酸中毒
• 出血倾向
– 减少凝血因子活力 – 降低血小板功能 – 加强纤溶能力
创伤性DIC 急性DIC常指脑、脂肪组织、羊水或其它强促凝物质在创
伤过程中入血所诱发的DIC。 亚急性DIC多发生于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或机体不能及
时清除促凝因子而大量形成微小血栓所导致的DIC。
Hess ,The coagulopathy of trauma versu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J-Trauma. 2006 Jun; 60(6 Suppl): S12-9
9
临床发现
Gando 发现进展为DIC的创伤患者其ISS评分 明显高于非DIC患者,最初12小时血中TNF-a 和IL-1 水平均高。
创伤后DIC患者TF及PAI-1水平在5天内都升高, 凝血与纤溶均亢进。
这些患者TM水平升高,而APC水平下降。
Gando S. Systemic activation of tissue-factor dependent coagulation pathway in evolving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trauma and sepsis. J Trauma 1999;47:719-23.
7
8
细胞因子对凝血的影响
• TNF和IL-1通过抑制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以及 活化蛋白C(APC)的生成,解除对凝血反应的抑制。
• TNF和IL-1使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的合成减少,却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tPAI)的合成。蛋白C(PC)能抑制tPA的活性。
• IL-10能下调LPS诱导的单核细胞组织因子(MTF) mRNA的转录、蛋白质的表达及促凝活性,以限制最 初过度的炎症反应中DIC的发展。
酸子 释 中消 毒耗 ( 代 谢
13
血液稀释
✓ 输入超过1.5倍自身血容 量
✓ 当给予10-12个单位血 液时血小板明显下降, 血液稀释可能是个原因
✓ 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 白S下降
✓ 危险值
✓ Fibrinogen:1.0g/L—替 换142%
✓ 纤维蛋白原小于80 mg/dL会引起PT-INR 和APTT延升, 而小于 50 mg/dL则会出血不 止
10
天然的抗凝物质
AT-Ⅲ:主要抑制凝血酶及因子Ⅶa、Xa、IXa、XIa和XⅡa 活性,肝素协同其作用。 肝素辅因子-Ⅱ:作用类似AT-Ⅲ,但只抑制凝血酶,其协 同物不仅有肝素,还有硫酸皮肤素。 凝血酶调节蛋白(TM):它与凝血酶分子表面的阴离子结 合,改变了凝血酶分子的构象,即由促凝物变为抗凝物。 蛋白C(PC)和蛋白S(PS):PC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天然抗 凝物,它经TM/凝血酶复合物活化后形成活化的PC (APC),可灭活(降解)FⅧa和FVa,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PS可加强和促进PC的作用。 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是另一种调节蛋白,它与因子Ⅹa结 合能灭活组织因子-Ⅶ复合物。
✓ FactorⅤ、Ⅶ---替换 201-236%
14
低温
Helm监测了一个创伤中心中94例插管患者的体温,发现其
中 2/3 的病人中心温度小于36 ℃。
中心体温低于34℃ 生存率将明显下降。
低温:体温低于35 ℃。
创伤低温 34-36℃ ---轻度低温 32-34℃ ---中度低温 < 32℃ ---深低温
17
创伤所致低温的不良作用
• 药物清除率下降
– 肝血流减少 – 药物在肝内代谢变慢 – 肾血流减少
临床治疗低温:轻度低温 (33-35 ℃);中度低温 (28-32 ℃);深度低温 (17-27 ℃);超深低温 (16 ℃以下)
– Helm Anaesthesist 1995;44:101-7.
15
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因素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产热减少
– 创伤 – 中枢损伤 – 休克 (组织低灌注) – 小儿或老年 – 全麻 – 有相关的内科疾病如:心衰、糖尿病 – 抗忧虑类药物或酒精等物质
创伤性出血控制
1
2
3
前言
• 大出血是院前创伤患者仅次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的死亡因素。
• 手术及创伤:占“DIC”的5%-10%。 • 院内创伤患者约40%由于不能控制的出血在最初
48小时内死亡。 –凝血障碍、低温和代谢性酸中毒( the
lethal triad) –低灌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困难和感染
11
创伤后止血及纤溶
• 持续的出血和无选择的纤维蛋白凝结是凝血问
题的两个极端,创伤对两者都是高危因素,在 决定体内凝血进程时,纤溶的作用强于凝血, 创伤尤其如此,受伤部位是否能形成血栓,要 视血栓抑制剂而定,多发伤导致广泛的凝血因 子激活,结果出现不受控制的纤溶。
12
创伤后凝血障碍因素
障代 凝 低 血 碍谢 血 温 液 )性 因 稀
创伤性出血
创伤性凝血病(The coagulopathy of trauma )指严重创伤 后发生于粘膜损伤处、浆膜面、手术创面及导管置入部位等非 外科性出血,常伴有低温、酸中毒、血液稀释,偶尔与典型的 DIC一同出现,同低温对血小板的影响、PH值对凝血因子活力 的影响及常规液体复苏后的血液稀释有关。
5
血管损伤
神经反射调节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胶原暴露 内皮细胞受激惹
出血
释放ADP
vWF
血管收缩 血பைடு நூலகம்减慢
5-HT TXA 2
血小板聚集 释放
血小板粘附
组织因子 因子Ⅻ
内外原性凝血 系统激活
血管外 压迫
血小板血栓
止血血栓
止血
6
创伤、外科手术与凝血紊乱
大量组织破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 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 伴发休克、感染,可激活外源、内源凝血系统 红细胞破坏、血小板破坏 输入大量库血 接触富含 促凝血酶原激酶(thromboplastin)的脑组织、肺组织 启动炎症反应瀑布 启动免疫反应瀑布
• 散热增加
– 暴露 – 凉的血制品或液体静脉输入 – 烧伤 – 全麻
16
创伤所致低温的不良作用
• 心血管功能受抑制
– 心功能受损 – 心肌缺血 – 心率失常 – 外周血管收缩 – 组织氧输送下降 – 复温时氧耗增加 – 对血管活性药物反应下降 – 血液粘度增加 – 代谢性酸中毒
• 出血倾向
– 减少凝血因子活力 – 降低血小板功能 – 加强纤溶能力
创伤性DIC 急性DIC常指脑、脂肪组织、羊水或其它强促凝物质在创
伤过程中入血所诱发的DIC。 亚急性DIC多发生于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或机体不能及
时清除促凝因子而大量形成微小血栓所导致的DIC。
Hess ,The coagulopathy of trauma versu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J-Trauma. 2006 Jun; 60(6 Suppl): S12-9
9
临床发现
Gando 发现进展为DIC的创伤患者其ISS评分 明显高于非DIC患者,最初12小时血中TNF-a 和IL-1 水平均高。
创伤后DIC患者TF及PAI-1水平在5天内都升高, 凝血与纤溶均亢进。
这些患者TM水平升高,而APC水平下降。
Gando S. Systemic activation of tissue-factor dependent coagulation pathway in evolving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trauma and sepsis. J Trauma 1999;47:719-23.
7
8
细胞因子对凝血的影响
• TNF和IL-1通过抑制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以及 活化蛋白C(APC)的生成,解除对凝血反应的抑制。
• TNF和IL-1使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的合成减少,却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tPAI)的合成。蛋白C(PC)能抑制tPA的活性。
• IL-10能下调LPS诱导的单核细胞组织因子(MTF) mRNA的转录、蛋白质的表达及促凝活性,以限制最 初过度的炎症反应中DIC的发展。
酸子 释 中消 毒耗 ( 代 谢
13
血液稀释
✓ 输入超过1.5倍自身血容 量
✓ 当给予10-12个单位血 液时血小板明显下降, 血液稀释可能是个原因
✓ 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 白S下降
✓ 危险值
✓ Fibrinogen:1.0g/L—替 换142%
✓ 纤维蛋白原小于80 mg/dL会引起PT-INR 和APTT延升, 而小于 50 mg/dL则会出血不 止
10
天然的抗凝物质
AT-Ⅲ:主要抑制凝血酶及因子Ⅶa、Xa、IXa、XIa和XⅡa 活性,肝素协同其作用。 肝素辅因子-Ⅱ:作用类似AT-Ⅲ,但只抑制凝血酶,其协 同物不仅有肝素,还有硫酸皮肤素。 凝血酶调节蛋白(TM):它与凝血酶分子表面的阴离子结 合,改变了凝血酶分子的构象,即由促凝物变为抗凝物。 蛋白C(PC)和蛋白S(PS):PC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天然抗 凝物,它经TM/凝血酶复合物活化后形成活化的PC (APC),可灭活(降解)FⅧa和FVa,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PS可加强和促进PC的作用。 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是另一种调节蛋白,它与因子Ⅹa结 合能灭活组织因子-Ⅶ复合物。
✓ FactorⅤ、Ⅶ---替换 201-236%
14
低温
Helm监测了一个创伤中心中94例插管患者的体温,发现其
中 2/3 的病人中心温度小于36 ℃。
中心体温低于34℃ 生存率将明显下降。
低温:体温低于35 ℃。
创伤低温 34-36℃ ---轻度低温 32-34℃ ---中度低温 < 32℃ ---深低温
17
创伤所致低温的不良作用
• 药物清除率下降
– 肝血流减少 – 药物在肝内代谢变慢 – 肾血流减少
临床治疗低温:轻度低温 (33-35 ℃);中度低温 (28-32 ℃);深度低温 (17-27 ℃);超深低温 (16 ℃以下)
– Helm Anaesthesist 1995;44:101-7.
15
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因素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产热减少
– 创伤 – 中枢损伤 – 休克 (组织低灌注) – 小儿或老年 – 全麻 – 有相关的内科疾病如:心衰、糖尿病 – 抗忧虑类药物或酒精等物质
创伤性出血控制
1
2
3
前言
• 大出血是院前创伤患者仅次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的死亡因素。
• 手术及创伤:占“DIC”的5%-10%。 • 院内创伤患者约40%由于不能控制的出血在最初
48小时内死亡。 –凝血障碍、低温和代谢性酸中毒( the
lethal triad) –低灌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困难和感染
11
创伤后止血及纤溶
• 持续的出血和无选择的纤维蛋白凝结是凝血问
题的两个极端,创伤对两者都是高危因素,在 决定体内凝血进程时,纤溶的作用强于凝血, 创伤尤其如此,受伤部位是否能形成血栓,要 视血栓抑制剂而定,多发伤导致广泛的凝血因 子激活,结果出现不受控制的纤溶。
12
创伤后凝血障碍因素
障代 凝 低 血 碍谢 血 温 液 )性 因 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