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翻译课文
到亭上,有两人铺 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 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 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 有闲情雅趣)的人呢!”拉着我 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 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 姓氏,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 囔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 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 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 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 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 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 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 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 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 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 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矣,余挐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苏轼
湖心亭看雪
zhēn
崇祯
hàng dàng
沆砀
chī
痴人
cuì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谷粒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面上)寒气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 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壹 翻译过关
疏通文意
毛毯
里的酒
哪能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贰 重点研读
精细研读——第一段
(3)在雪后极寒的夜晚,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写出了什么?
“独”字,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幽静和空旷, 而且暗示了作者的“痴”(超凡脱俗)品质,为 下文做了铺垫。
通过这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遗世独立 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你能描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景色吗?
贰 重点研读
精细研读——第一段
(4)结合上下文和作者的处境分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表达效果。
通过连用三个“与”字,巧妙地描绘了天空、云 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的景象,展现了自然景观的 宏大与和谐。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传达了天长水远的阔 大境界,还营造了一种万籁俱寂的寂静气氛,使得读 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种宁静与深远。
大雪的深夜独自出行去看雪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已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迷于天人合 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 外的雅情雅致。
肆 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大雪三日 雪:__下__雪________
(2)余拏一小舟 拏:_撑__(___船__)____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湖位 亭 心于 子 亭浙 构 ,江 造 中省 精 国杭 巧 四州 , 大市 气 名西 势 亭湖 宏 之中 伟 一央 。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湖心亭看雪》课件(23张ppt)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余 )
是日更定(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
今义:白色,与“黑”相对
上下一白( 名词,白色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名词,古人罚 酒时用的酒杯
)
大喜曰( 副词,非常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大,跟 )
都。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
消失。
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撑(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 独自 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 读者如见其人;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 人如临其境;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3.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 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 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否矛盾?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 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 又倍感孤寂落寞。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共84张PPT)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同赏雪景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 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 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 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 ,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 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 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 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南屏晚钟
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 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 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 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 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 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 久不息。
翻译课文
及下船,舟 . 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等到(回来 时)下了船,船 夫嘟囔道:“不 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 的人呢!”
一词多义
一小舟( 一 )
一 是
是日更定(
这)
上下一白( 全 )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共28张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 下了三天,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消失 了。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我撑着一叶扁舟, 裹着裘 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惟.长堤一痕 惟:___只____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尽__力___,__文___中__指__痛___快_____ (7)及.下船 及:___等__到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表__反__问___,__哪__里__ (2)更有痴似相公者. __代__词___,__…___…__的__人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 地点:西湖,前往湖心亭 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
事情: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喜遇知音, 强饮三大白而别
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等有何作用?
开头三句话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和背 景。本文写于明亡后,作者却沿用明朝的 纪年,表现出对故国深深的思念。同时, 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引出下文的大雪和 湖上看雪,为读者呈现出一派萧杀的冷寂 景象。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nán)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 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初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我。
下雪。
全、都。 消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 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全文
[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全文
翻译全文
相对而坐。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非常高兴。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童 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跟“小”相对)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一 上下一白( 副词,全,都 ) 长堤一痕( 数词,一 )
13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21张PPT)

不寻常的行踪
特立独行,不随流俗,有闲情雅致
研读课文,赏奇景悟痴情
舟子评价张岱:“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痴”的?
痴于景:
三个与字,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朦胧境界, 给人天地之间茫然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 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
文 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
两三粒人影罢了。
很,非常。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
哪能。
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还。
译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
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湖心亭看雪
chónɡ zhēn
ɡ崇ēnɡ祯五年十二ná 月,余住西c湖u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sōnɡ dànɡ
凇 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jiè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ɡènɡ
qiǎnɡ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再读课文,梳理注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朗读并翻译文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 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 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他们)看到我非常高兴地说:“在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 杯酒,然后(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 客居此地。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道:“不要说相 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更”是“还”的意思,表现出两人巧遇知音的愉悦 和惊喜。“大喜”二字,实则是作者以“客”之喜表达 “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
“强”为“尽力、竭力”的意思,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 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 有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的感觉。
【链接材料】
材料3: 余家自太仆公称豪饮,后竟失传。余父余叔不能饮一蠡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 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
13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27张PPT).ppt

高、孤芳自赏、孤高自傲
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
的愁绪以及故国之思。
C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回忆录《陶庵梦忆》,作者对故国往
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其间,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却
可从中窥知。
B. 文章开篇交代看雪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选择在“人鸟声俱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 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 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 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 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赏奇景悟痴情
张岱
“功名耶落空 , 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 锄头耶怕重, 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自题小像》
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
学家。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他崇尚“冰雪人格”,在诗文中多赋 予冰雪高洁的灵魂,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其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 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 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 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 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
《湖心亭看雪》优秀ppt课件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结:品味作者写景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纯净,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置换量词“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条,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体会量词使用之精准传神,突出大雪漫漫中人与物之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2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3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4
西湖孤山
蘇堤
白堤
阮 公 墩
小瀛洲
花港观鱼
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
雷锋夕照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平湖秋月
曲院风荷
三潭映月
双峰插云
西湖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 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1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3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西湖梦寻》《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结:品味作者写景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纯净,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置换量词“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条,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体会量词使用之精准传神,突出大雪漫漫中人与物之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2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3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4
西湖孤山
蘇堤
白堤
阮 公 墩
小瀛洲
花港观鱼
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
雷锋夕照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平湖秋月
曲院风荷
三潭映月
双峰插云
西湖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 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1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3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西湖梦寻》《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感受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学习白描写景、 写人的描写方法。
1、读准字音:
师友共读,双向提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写作训练:
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个人物。
(示例)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 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学友赛(师友补充)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游记的内容?(人物+事件)
整体感知----分析人物 师友赛,学友补充
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的?从哪 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 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友赛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句子,疏通文意。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感受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学习白描写景、 写人的描写方法。
1、读准字音:
师友共读,双向提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写作训练:
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个人物。
(示例)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 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学友赛(师友补充)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游记的内容?(人物+事件)
整体感知----分析人物 师友赛,学友补充
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的?从哪 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 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友赛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句子,疏通文意。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4张PPT)

大白而别。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作者见有人在,是惊喜的。但并不写自己惊喜,而说对方大喜。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实为作者的心声。同饮则是幸逢知己的
快乐,给画面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这又使人想到“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 • “强饮”是本不能饮,但为了酬谢知己而不可不饮。
湖
心
亭
看
雪
张 岱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史 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 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 嬛文集》等。
张岱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后,他曾参 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 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 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文本赏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作者从听觉角度写雪,一个“绝”字,刻画出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这是高度写意的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 威严。
• 使人想起《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柳宗元是从视觉着眼的,天地茫茫,唯余一渔翁。而张岱 笔下则是“人鸟无声”,可无声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 人在。两首诗的因果顺序正好相反,柳诗为渲染独钓的渔翁,而张岱 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 湖心亭 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只小船,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 作者见有人在,是惊喜的。但并不写自己惊喜,而说对方大喜。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实为作者的心声。同饮则是幸逢知己的
快乐,给画面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这又使人想到“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 • “强饮”是本不能饮,但为了酬谢知己而不可不饮。
湖
心
亭
看
雪
张 岱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史 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 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 嬛文集》等。
张岱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后,他曾参 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 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 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文本赏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作者从听觉角度写雪,一个“绝”字,刻画出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这是高度写意的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 威严。
• 使人想起《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柳宗元是从视觉着眼的,天地茫茫,唯余一渔翁。而张岱 笔下则是“人鸟无声”,可无声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 人在。两首诗的因果顺序正好相反,柳诗为渲染独钓的渔翁,而张岱 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 湖心亭 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只小船,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28张PPT).ppt

6、这篇文章容易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 飞绝,万径人
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假如淡泊功名、终生不仕的张岱在湖
感 知
心亭上遇到柳宗元,他们会成为知交吗?
一
观点一:以文会友。一诗一文,无论是氛围的“绝”,还是心境的“独”,
分
都是不谋而合的。其背景阔大与人物渺小的对比,情与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湖 心 亭 看 雪作
者 : 张 岱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白描的手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 读,体会本文的审美 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 迹及创作背景,体会 其家国之思。
第一课时
探究几处标点
你觉得哪些标点符号可以改一改?辨析改前和改后的差别。
1、“有两人铺毡对坐”后的“,”改为“! ”。 改之前让人感觉作者的内心较为平静或至少表现得平静, 改后表示作者内心和金陵 客一样激动喜悦。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后的“!”可以改为“?! ”。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晋陶渊明独爱 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等。
认识一位痴人
2.关键词提炼。
(1)如果要把第1段中表明天气和寂静氛围的词语提取出来,用7个字
表达,你会怎么概括? 大雪三日声俱绝。
(2) 如果要把第1段中点明时间、交通工具和事件的词语 提取出来, 用7个字表达,你会怎么概括?
改之前突岀大喜之情,改后同时强调出乎意料的惊讶。 3、你还能找到哪些?
认识一位痴人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选择课文中的词语或短语, 来替换标 题中的“湖心亭”三字,形成新的文章题目,并结合替换后的题目说说 你对作者的认识。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8张PPT)

湖 心 亭 看 雪作
者 : 张 岱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 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 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 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 赏景。
中国四大名亭:
滁州醉翁亭 杭州湖心亭 北京陶然亭 长沙爱晚亭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寓居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 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一生未 曾仕宦。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明亡时张岱48岁,从此失去安 逸的家园的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但最终失败。张岱对明亡刻 骨铭心,感慨良深,眼见复国无望,又不愿成为清顺民,披发避 居山中著书立说,沦为无籍之民。
文体知识
小品文:一种富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散文。其 文体并无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容。 特点: ①通常篇幅不长; ②结构松散随意; ③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熟读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ɡēnɡ)定矣,余/挐(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定语后置,“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分别是“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后 置定语,翻译时应提前
初步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每件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
第一层 出游气候环境
一 件
独往湖心亭看雪
事
第二层 舟中所见雪景
第
者 : 张 岱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 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 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 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 赏景。
中国四大名亭:
滁州醉翁亭 杭州湖心亭 北京陶然亭 长沙爱晚亭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寓居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 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一生未 曾仕宦。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明亡时张岱48岁,从此失去安 逸的家园的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但最终失败。张岱对明亡刻 骨铭心,感慨良深,眼见复国无望,又不愿成为清顺民,披发避 居山中著书立说,沦为无籍之民。
文体知识
小品文:一种富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散文。其 文体并无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容。 特点: ①通常篇幅不长; ②结构松散随意; ③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熟读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ɡēnɡ)定矣,余/挐(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定语后置,“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分别是“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后 置定语,翻译时应提前
初步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每件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
第一层 出游气候环境
一 件
独往湖心亭看雪
事
第二层 舟中所见雪景
第
《湖心亭看雪》全ppt课件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 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补充
或提问。
角色扮演:模拟文中人物对话场景
角色分配
根据文章内容,选定几个关键 场景,学生自愿选择扮演文中 人物,如张岱、舟子、童子等
。
对话准备
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 准备对话内容,可加入适当的 想象和发挥。
表演过程
在讲台上或教室内选定区域进 行表演,其他同学观看。
思考并回答: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拓展阅读资源推荐
《雪夜闲游多秉烛》——描述 雪夜景色的古诗,可加深对雪 景描写的理解
《湖心亭》——关于湖心亭的 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介绍,有 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现代散文选读》——选取与 课文相似的现代散文进行阅读 ,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湖心亭看雪》全ppt课件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拓展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张岱生平及主要作品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 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 、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 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 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 、文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挖掘
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分析“湖心亭看雪”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交融,探讨中国传 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
诗词歌赋的引用与化用
挖掘文本中引用的诗词歌赋,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 响,并分析其对文本主题的深化和拓展。
传统美学与审美追求
或提问。
角色扮演:模拟文中人物对话场景
角色分配
根据文章内容,选定几个关键 场景,学生自愿选择扮演文中 人物,如张岱、舟子、童子等
。
对话准备
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 准备对话内容,可加入适当的 想象和发挥。
表演过程
在讲台上或教室内选定区域进 行表演,其他同学观看。
思考并回答: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拓展阅读资源推荐
《雪夜闲游多秉烛》——描述 雪夜景色的古诗,可加深对雪 景描写的理解
《湖心亭》——关于湖心亭的 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介绍,有 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现代散文选读》——选取与 课文相似的现代散文进行阅读 ,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湖心亭看雪》全ppt课件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拓展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张岱生平及主要作品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 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 、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 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 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 、文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挖掘
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分析“湖心亭看雪”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交融,探讨中国传 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
诗词歌赋的引用与化用
挖掘文本中引用的诗词歌赋,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 响,并分析其对文本主题的深化和拓展。
传统美学与审美追求
《湖心亭看雪》全课件

总结词
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看雪
指观赏雪景。
雾凇
一种自然现象,空气中水蒸气 遇冷凝结在树上形成的白色冰 晶。
句子解析
总结词: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运用了白描 手法,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静谧和美丽,表达了作 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音频朗读
02
专业的朗读音频,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韵味
。
《湖心亭看雪》相关文献资料
03
收集了一些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研究论文、赏析文章
等,供同学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独往湖心亭看雪”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孤傲、清 高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他对世俗的不屑和对自然 美景的追求。
修辞手法
01
总结词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02 03
比喻
文中将“长堤”、“湖心亭”、“余舟”和“舟中人”比喻为“一痕” 、“一点”、“一芥”和“两三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西湖的景 象,增强了读者的感受。
总结词:深沉含蓄
详细描述:PPT深入挖掘了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表达的情感。通过对张岱生平的介绍,以及对文中特定词句的解读,展现 了张岱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情感世界。
人生感悟
总结词:深邃悠远
详细描述:PPT通过引导观众思考,让他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张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张岱以雪景为引子,抒发了他对人生无常、天地浩渺的感慨,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 由的境界。
学生提问与回答
总结词
引导学生回答
详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4
崇(Chóng)祯 ( zhēn ) 毳( cuì )衣
sōng 雾凇(
)
沆 (
.
hàng)砀( dàng zhān )
)
更(
gēng)定
铺毡( 强(
更( gèng )有此人
.
qiǎng )饮
19:34
19:34
再读课文
19:34
崇祯( 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余 拿一小船,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凇(sōng)沆(hà ng)砀(dà 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19:34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 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 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 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 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 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白描
19:34
本文的写景、叙事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 ng)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 n)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9:34
明崇祯五年 十二月,我正 崇祯五年十 住在西湖边。 二月,余住西 .. 下了三天雪, 湖。大雪三日, 湖上行人、飞 湖中人鸟声俱 鸟的声音全消 绝。 失了。
19:34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 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 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 染烘托的画法;白描 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 一,主要用朴素简练 的文字描摹形象。在 文学创作上,“白描” 作为一种表现方法, 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描画出鲜 明生动的形象。
19:34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 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19:34
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采 用什么写法?
19:34
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2、这些景物描写是否 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 加以修饰?有什么特 点?
19:34
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 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 就是白描。
下船时,船 夫嘟嘟哝哝 及下船, 地说:“别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说相公痴, 还有比我们 更有痴似相公 这位相公更 者。” 痴的人呢。”
19:34
思考讨论: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 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 一句? 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 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 么?
翻译 课文
19:34
到亭上,有两 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
19:34
来到湖心亭,竟然 看见还有两位游客, 铺着毡席,相对而坐。 一个小童正在煮酒, 炉火正旺,水也正沸。 见到我,他们喜出望 外,说:“这个时候, 在湖上怎么会碰到像 你这样的人!”随即 拉我共饮。我很高兴, 硬喝下三大杯而后告 别。打听他们的姓名, 他们说是金陵人,现 客住在这里。
19:34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一面》中与鲁迅的手:“竹枝似的手”。 《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手:“像松树皮” 。
又如《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写, 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探、攀、缩、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9:34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岁上下的 女人站在我面前,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 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9:34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9:34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当汴州。
19:34
张岱
19:34
初读课文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烘托
19:34
诵读全文,体会张岱之 痴,并争取背诵课文。
19:34
19:34
淡淡的愁绪
19:34
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 映出作者什么“情怀”?
19:34
迁移思考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 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 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9:34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19:34
时间: 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 西湖(湖心亭)
人物: 余及金陵二人
事件: 看
雪
19:34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叙事:看雪 一、
白描
二、 抒情
写景: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 独—与众不同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 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19:34
学习不只眼前 的苟且,我们 还有诗和远方 的田野。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