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时期我国的竹资源及利用
竹子资源利用研究报告
竹子资源利用研究报告1. 摘要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竹子的资源利用情况,探索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的潜在价值,并提供相关的利用建议。
竹子作为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在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报告将从竹子的种植、加工、利用等环节入手,详细分析竹子的资源利用现状和前景。
2. 引言竹子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再生能力强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竹子的利用价值逐渐被重视。
我国作为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加强对竹子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竹子的种植与养殖3.1 种植资源竹子的种植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据统计,我国竹林面积已超过2亿亩,品种达数百种。
其中,毛竹、箭竹、慈竹等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3.2 养殖技术竹子的生长速度和品质受到土壤、气候、水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竹子的产量和品质,需要采取科学的养殖技术,包括:- 适时施肥:根据竹子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
- 水分管理:保证竹林水分充足,防止干旱和水灾。
- 病虫害防治: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
4. 竹子的加工与利用4.1 加工技术竹子的加工技术包括物理加工和化学加工两种。
物理加工主要包括切割、打磨、雕刻等,化学加工主要包括竹材的浸泡、染色、干燥等。
4.2 利用领域竹子的利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 建筑材料:竹材可用于建筑房屋、围栏、桥梁等。
- 家具用品:竹材可用于制作家具、地板、器具等。
- 纺织品:竹纤维可用于制作衣物、床上用品、卫生用品等。
- 工艺品:竹子可用于制作各种工艺品、装饰品等。
- 食品:竹子可用于制作竹笋等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5. 竹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议5.1 加强竹林资源的保护- 实施科学的竹林管理,提高竹林的质量和产量。
- 加强竹林病虫害防治,减少资源损失。
- 严格控制竹林砍伐,确保竹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竹类资源加工的特点及其利用途径的展望
竹类资源加工的特点及其利用途径的展望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林学院院长张齐生南京林业大学教授、一、竹类资源加工的特点竹类植物属禾本科的竹亚科。
竹亚科和禾亚科同属禾本科。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竹亚科属木本,秆茎木质化程度高、坚韧,属多年生;禾亚科属草本,秆茎通常为草质,多为单年生。
禾亚科秆茎内纤维素含量较高,木质素含量较低。
如稻草、纤维素占35—36%,木素占9—15%,而竹亚科秆茎内纤维素和木素的含量都比较高,如竹材纤维素占40—60%,木素占16—34%,含量都高于禾亚科。
因而竹类植物曾有似木非木,似草非草的雅称。
竹类植物虽属禾本科,但其外观形态却酷似草类的禾亚科,主要表现为秆茎壁薄中空,中间有节,秆茎外表含有腊质和有机硅,胶粘剂不能润湿,由于竹材的这种特殊结构,使竹类资源的加工利用形成了与木本植物的木材不同的特点,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竹类植物直径小,壁薄中空、尖削度大,外、中、内层结构,成份有差异。
竹类植物中直径较大的毛竹,其直径大多数为70—100mm,壁厚平均不足10mm;直径较小的竹类植物大多数为30—50mm,壁厚平均为4—6mm。
因而多数木材加工设备和技术在竹材加工中不能直接应用,因此竹材加工业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木材加工业。
2.由于竹材的特殊结构,竹材加工的多数产品仅能实现机械化生产,个别工序或产品还难于摆脱手工劳动,要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困难更多,所以竹材加工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与木材加工业相比,根据不同的产品,劳动生产效率要低数倍至数十倍。
3. 竹材外表的竹青和内表的竹黄,胶粘剂不能润湿,和中间层竹材材性差异很大,竹材加工中真正可利用的材料主要是中间部分的竹材,因此竹材的利用率较低,根据不同的产品,其利用率多数在20~50%之间(体积或重量计)。
4. 竹材难以通过简单的加工,像木材那样加工成大尺寸的板材或方材而加以利用;竹材通过锯、剖或刨削加工,仅能加工成宽度20~30mm,厚度5~8mm的竹片,难以直接利用。
竹的相关历史及文化渊源
简介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作喻、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相关历史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
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
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
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
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
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
宁可食无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作者:***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年第11期竹,是一种自然界中生长迅速、富有韧性的植物,被人们认为是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代表。
竹子其性刚柔相济,似草似木,世界上第一部竹子专著晋代戴凯之的《竹谱》中写道“植类之中,有物曰竹。
不刚不柔,非草非木”。
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提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子以其鲜明的特征、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
一、竹子的分布及特征(一)竹子的分布竹子属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与水稻、小麦、玉米是一个“家族”。
竹类植物具有农作物的特点,同时具有森林的特征。
竹子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较少,欧洲最少。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现有竹类植物39属50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少数种类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可分为黄河-长江竹区、长江-南岭竹区、华南竹区及西南高山竹区4大竹子分布区。
由于竹种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也被誉为“竹子王国”。
(二)竹子的特征竹子速生丰产。
竹子生长速度快,成材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
竹笋每到春天,破土而出,给人以欣欣向荣、奋发向上之感。
冬天竹笋在地下积蓄能量,在春天温度升高、雨水充沛之时,竹笋破土而出快速生长。
据统计,毛竹在生长季每天能长20~30厘米,在雨后生长速度更为明显,最快時每天可达114.5厘米。
这是由于竹子每一个节都有分生组织,多个节间可同时进行不同程度的伸长生长。
竹子速生丰产的特征对于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竹子是克隆植物属无性繁殖。
竹子属于克隆植物,竹鞭(地下茎)发笋进行无性繁殖,营养生长和无性繁殖能力强,一次种植,永续利用。
竹笋一部分退笋或为人们食用,一部分则长成了新竹。
通常植物是通过开花结实进行繁殖,然而竹子开花被誉为奇观。
竹文化
竹文化我国人民历来喜欢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一、竹子与中国历史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
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
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
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
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
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
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化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二、竹子与精神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
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三、竹子与中国诗画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传统竹工艺是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竹工艺产品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将就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
一、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1.1 传统竹工艺的历史沿革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资源,它生长迅速、传导性好、抗张力强、耐旱耐湿、质地细腻,故而作为制品的原料。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祖先就利用竹子制作了矛和弓箭等工具。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将竹子制作成了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历史上,竹编、竹雕等技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部分。
传统竹工艺产品多取其“素以形而美”的审美特质,因此采用的工艺方法也主要体现在加工和编织上。
传统竹工艺制品既有仿生特点,也有抽象特色,其制作流程复杂,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竹编、竹雕、竹刻等工艺,既可以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气质,也可以展现出现代时尚的风采。
由于工艺技能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竹工艺品的市场并不是太乐观。
近年来,竹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并且大多数竹工艺品制作技艺趋于停滞。
现在,竹工艺品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少数传统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其市场受众受限,制作技艺也严重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无法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可见,传统竹工艺产品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它亟需传承与创新。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创新,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的文化产业,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拓展竹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创新竹工艺产品时,可以借鉴现代科技手段,比如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等技术手段,来改善传统的制作工艺。
也可以结合当代的审美观念、生活需求,开发出更实用、更时尚的竹工艺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还可以加大对竹工艺品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竹工艺品的认知度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竹工艺品的市场价值。
竹类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竹类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校选课课程论文广西大学《竹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论文题目:竹材资源利用现状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号:XXXXXXXXXXX姓名:XXX填写日期:2014年5月24日竹类资源利用现状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竹子种类、竹林面积和竹资源蓄积量均居世界之首。
竹子,南方常见的植物之一,不仅有着常绿的姿态,还有着令人心情宁静的功能。
竹,中国古代诗人诗歌中的常见植物之一,寓意高清亮洁,为人真正。
由此可见,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无法取代。
中国竹子品种繁多,论文主要概述叙述中国竹类资源的利用现状。
关键词:竹类资源利用现状竹类家具竹纤维竹纺织一.建筑领域方面的应用我国竹类资源比较丰富,而木材、钢材等建筑材料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中国木材资源相对贫乏,人均产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缺口将达到1.4一1.5亿耐。
随着我国天然森保护工程的实施,木材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竹材作为一种速生的森林资源,其性能将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对其进行处理将获得更高性能的材料,可以应对目前的建筑材料的紧张形势,将竹材制成各种不同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种竹材的高效利用不仅会带动广大低收人竹产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来讲,这种以竹代木、减少木材[]1资源的利用将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竹子在食品、房屋、家具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
在许多国家,竹子以多种方式得以巧妙利用,一生都可为人类服务。
竹子是房屋建造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作为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竹子比较便宜,且容易加工。
近年来,竹子作为房屋建筑材料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亚洲,许多低收入家庭利用竹子搭建房屋构架,即便使用其它材料,竹子也是建筑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可以制成房屋的屋顶桁架、檩子、椽子、柱子、地板、墙体、门窗等各种部分,有时为了隔声的需要可以结合水泥、石膏等材料。
史前中国竹林资源与利用
民对竹子的熟知和偏爱ꎬ 因而成为远古时期竹林
利用的间接证据ꎮ
1 2 史前界定
根据竹子的特性ꎬ 定义为夏代建立之前的远
古时期ꎬ 大约为公元 5 000 年前ꎮ
1 3 数据来源
分析史前大熊猫化石的分布ꎬ 可以做出如下
推断ꎮ
1) 大熊猫进化经历了大熊猫始祖—大熊猫小
云南禄丰古猿化石产地
云南元谋古猿化石
西畴县仙人洞
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
封开黄岩洞
狮子岩洞穴
繁昌癫痢山人字洞
安徽和县龙潭洞
明溪县剪刀嫩墘洞
于都县罗垇区
建德县乌龟洞
陕西
湖北
广西
北京
山西
贵州
重庆
海南
河南
湖南
云南
广东
安徽
福建
江西
浙江
14
主要生存年代
更新世中晚期
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
中更新世早期
1ꎬ 并绘制了史前大熊猫化石及骨骼发现地的时空
本文以公开发表的专著、 研究论文、 考古简报及
学位论文等为主体文献来源ꎬ 考证了我国远古时
分布图 ( 图 1) ꎮ
代的竹林资源以及利用状况ꎮ
1 研究方法
1 1 研究途径
1) 现代大熊猫 90% 以上的食物来源于竹子ꎬ
以竹类的嫩茎、 枝叶为主ꎬ 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
(武仙竹ꎬ1998) [7]
(沈海宁ꎬ2005) [8]
(文焕然等ꎬ1981) [9]
(文焕然等ꎬ1981) [9]
(黄喜生ꎬ2013) [10]
(董为ꎬ2007) [11]
(吴斌ꎬ2002) [6]
浅析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作者:王勃年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4年第08期[摘要]竹以优美的形态及丰富的人文内涵,给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作为传承竹文化悠久历史的中国园林,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备受人们的喜爱,中国人民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之风就长盛不衰,绵延了数千年。
竹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竹资源;环境艺术;运用自古以来,竹文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是没有其他植物可以代替的,竹是君子的代称。
我国有丰富的竹类资源和深厚的竹文化底蕴,竹子在我国园林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更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千古佳句来说明竹子的重要地位。
中国园林是传承竹文化的优秀载体,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备受人们的喜爱。
把竹文化的内涵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文化韵味的景观意境,给人们美的感官享受。
一、中国竹的种类及代表性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种占世界竹种的三分之一。
据最新调查统计,我国目前共有竹40余属,约400个品种,总面积已达340万公顷,其中经济价值最大的毛竹林占总面积的80%,年产竹材约600万~700万吨。
我国竹类资源丰富,览竹胜地众多,被誉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齐全的竹子王国的吉安县,就有竹种250余种,占全国现有竹种的2/3,其“竹种园”汇聚了我国2/3的竹类,是竹种最多的竹子公园。
(一)毛竹。
毛竹又名楠竹,是我国特产,也是长江流域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和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
在散生竹类中,毛竹最粗大,高达 20 米,径粗可超过 15 厘米。
毛竹高大挺拔,虚心劲节,其竹笋个大粗壮,形如猫头。
夏秋有鞭笋、冬有冬笋、春有春笋。
其竹竿、竹笋及竹林整体景观都有与众不同的观赏效果。
毛竹不适于小面积庭园内种植,一般在山地谷间或大面积园林地上栽植。
天然公园内风景林之局部如以毛竹营成纯林,或与针叶树或阔叶树营成混交林相,景色清幽,亦自宜人,而且大片栽植具有防风及各种环保功能。
竹子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竹子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竹子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在北起辽宁、南至海南、东迄台湾、西至西藏的广阔领土分布着400多万hm2的竹林和39个属的500余种竹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类种质资源、竹林面积、蓄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竹子在中国是一种图腾崇拜,是一种精神。
不少文人墨客都喜爱竹子。
北宋苏轼的诗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人们对竹子的喜爱程度。
在南方盛产竹子的地区,竹子在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竹楼、竹床、竹凳、竹篮、竹筏,到处都是竹子的身影。
竹笋则是很好的食材。
在古代,竹笋就已成为进贡朝圣的贡品;在我国佛教中,有不少名菜都是以竹笋为原料的。
竹子全身可入药,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竹子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园林,是同中国园林一同成长起来的,可以说竹子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
竹子还被引种到国外许多国家,随着对竹子物理化学性质的逐渐认识,全球掀起了一股竹子热,竹制品更多地走向了寻常百姓家,竹子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 衣我国人民很早时候就开始了对竹子的利用,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竹簪、竹篦、竹冠等服饰用品。
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以竹为衣则更为常见。
时至今日,不少地区仍保留着穿竹戴竹的穿着习惯。
例如毛南族的花竹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人们时常佩戴的斗笠也是以竹为原料制成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由竹子加工而成的高科技产品也成为了新的衣着。
将竹子制成竹浆粕, 再经过人工催化将纤维素含量35%左右的竹浆纤维提纯到93%以上,就成为了可用来制作服装鞋帽等的原材料——竹纤维[3]。
竹纤维表面光滑,内部多为网状结构,截面呈天然中空,大部分接近圆形,有的为梅花形排列,边沿具有不规则的锯齿形,纵向表面具有光滑均一的特性,呈多条较浅的沟槽,可以在瞬间吸收并蒸发水分,所以,竹纤维吸湿散湿性居各纤维之首,被称为“会呼吸的纤维”,织物被称为“会呼吸的面料”。
竹纤维这种抑制细菌滋长的性能优于经过后整理获得的抗菌性,且抑菌性不会对人体皮肤造成任何过敏性反应,具有很好的保健性能。
竹子简介及资源利用
•开膈消痰: 竹笋具有低糖、低脂的特点,富含 植物纤维,可降低体内多余脂肪, 消痰化瘀滞,治疗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糖症,且对消化道癌肿及乳 腺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 竹笋中植物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 素的含量均很高,有助于增强机体 的免疫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据《日本农业新闻》日前介绍,竹子粉碎 成末后也可供人畜食用。 报道说,静冈县丸大铁工公司开发成功在 常温下粉碎竹子的机械,可把竹子粉碎成为直 径仅13微米的粉末,可以添加到饲料中,供 家畜食用,也可用来制作馒头。
二.竹饮料
• 竹汁饮料,就是利用毛竹的体液、竹叶、淡 竹叶的特殊功能开发出来的单一植物饮料, 它具有良好的抗干燥、清火除烦功能。竹, 就是清凉、淡定、修长、润滑的代名词。
近年来日本、巴西等国的学者对竹材的糖化 、酒精发酵生产竹酒、饮料和饲料等也作了许 多研究并取得了可喜进展。如嫩竹酒精浸提、 嫩竹糖化发酵等,所制取的糖化液可直接用于 甜味剂、药剂和保健饮料,亦可充加二氧比碳 制成碳酸饮料。若适当浓缩或添加乳糖、味精 等辅料进行喷雾干燥,则可制成干粉作调味剂 、固体饮料等。生产出的竹酒加入适当色素、 香料,果汁或砂糖可制成不同风味的酒,不仅 具有特殊疗效.而且具有保健作用。坦桑尼亚用 锐药竹竹液经发酵后制成的“乌林茶”,是很 好的美味饮料。
世界竹类资源概况:
已知全球约有70多属,1225种;竹林 面积达1400万公顷。广泛地分布于地 球的北纬46至南纬47之间的热带,亚 热带和暖温带地区。但主要集中分布 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按 地理位置来说,除了欧洲大陆以外, 其它各大洲均可发现第四次冰川时期 的乡土竹种。
据现代 资料记 载:我 国竹子 有39属 ,500 多种, 面积 500万 公顷。
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及其研究
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及其研究作者:刘洋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5年第12期刘洋吉林市工业经济学校吉林省吉林市13200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竹的物理属性和文化属性均有更新的认识和发展。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审美视角和设计思路,竹已经从一个普通的观赏植物发展至世界各地,设计与创意的碰撞,不仅有利于深化认识竹资源,更有利于视角的推陈出新。
本文基于竹资源的内涵,分析了其设计价值,讨论了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竹资源;环境艺术;运用竹作为自然植物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渗透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氛围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竹的物理属性和文化属性均有了更新的认识和发展。
竹资源是生态可再生资源,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引入开启了崭新的课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变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运用中需要的方法有待发掘。
本文基于竹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竹资源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耦合关系,详述了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期深入挖掘竹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以对更具体的竹资源的了解和认识推动竹文化的发展。
1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内涵竹资源是对其作为植物、材料、文化等属性的全面概述和量化总称,对于竹资源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充分认识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密切相连。
20世纪80年代末,由现清华大学美术学:(当时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室内设计系效仿日本的室内设计,命名为环境艺术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对生活环境美化需求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拓展到为室内外设计、装修、装饰,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装饰等更精准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新兴应用学科和专业综合学科,其理念主要是建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
与地形、水体、植物等一样,竹资源是一种环境艺术设计对象,就像多种乐器的载体一样,活跃与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宏大的交响乐中。
实际设计中,竹资源活跃于室内装修和室外绿化,在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上均有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当代生活中,从室外景观观赏到室内盆景,竹资源无处不在。
竹文化论文
竹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开发利用研究[内容摘要]竹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更是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本文主要就竹文化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利用进行综合论述,旨在更好的了解竹文化。
[关键词]中国竹文化源流现状发展竹产业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的一类植物,已知全球约有150属,1225种;竹林面积达 1400万公顷。
广泛地分布于地球的北纬46°至南纬47°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
按地理位置来说,除了欧洲大陆以外,其它各大洲均可发现第四次冰川借以的乡土竹种。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丰富的竹资源为我国古代用竹、种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中国竹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
一、中国竹文化(1)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竹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象。
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由此可见,竹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2)中国竹文化的源流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竹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必然,根据考古的资料证实,中国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正好在竹林生态区域内,竹的利用,贯穿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甚至在艺术、宗教方便,都有不克替代的作用,这就积淀了内涵丰富的竹文化。
论先秦时期我国的竹资源及利用(一)
论先秦时期我国的竹资源及利用(一)历史学将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我国先秦时期的竹林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1.先秦时期的竹资源1.1史前时期的竹林分布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大面积竹林的存在。
长江三峡巫山猿人遗址有河狸、毛猬、竹鼠、兔、前中国熊等116种动物化石。
1]竹鼠是专门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竹林中一种穴居性小型啮齿动物,主要以竹笋、竹根或竹林下的其它草木植物为食。
表明距今200万年左右,长江三峡地区森林茂密,有大量竹林分布。
1998年安徽省繁昌县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距今240万—200万年)遗址发掘出竹鼠、貘、剑齿虎等动物化石900多件,有动物67种。
2]说明在距今距今240万—200万年的安徽长江下游地区为森林草原环境,有较大片竹林的存在。
1980—1981年安徽和县龙潭洞发现了距今28万—24万年的“和县猿人”,伴存的动物化石有扬子鳄、大熊猫、中国貘等60余种。
2]大熊猫是以竹为食物和竹林为生活环境的动物,表明该地区当时有竹林资源的存在。
距今5万年至2.5万年的“资阳人”头盖骨化石的四川资阳黄鳝溪一带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不少竹鼠化石。
3]这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就有竹林资源的分布,与古巴蜀人的远祖朝夕相处。
湖北长阳县旧石器时代遗址“长阳人”的文化遗存中,也发现与长阳人伴生的动物中有以嫩竹为食的竹鼠、大熊猫,说明当时这一地区有大片的竹林资源分布。
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有大片竹林的分布。
考古发现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有竹鼠的骨骼遗迹4],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竹的符号和竹编织物的印迹。
甘肃天水市渭水支流藉河北岸的师赵村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第五期文化(距今5400年——4700年)出土可鉴定动物遗存1606件,其中就有竹鼠5]。
竹鼠生活在渭水上游,表明当时生长着茂密的竹林,供竹鼠等动物生活。
距今5000年的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有炭化竹节和外表形似竹节的陶器。
竹类资源及其应用
《竹类资源及其应用》论文题目:观赏竹在南宁园林中的应用学院:资源与冶金学院专业:安全工程学号:1506130109姓名:潘嘉慧观赏竹在南宁园林中的应用摘要:广西省南宁市竹类植物共有15属88种,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有59种,其中26种已在园林中得到应用,33种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关键词:观赏竹南宁园林应用我国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其种类和面积均居世界三大竹区中的亚大竹区之首。
现已知我国竹子种类有40属400余种[1]竹类作为优美的园林植物,在我国很早就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中。
《拾遗记》载“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岗素竹”,可见在秦始皇时代竹子已作为珍品引种于宫庭之中;“华林园”、“竹林七贤”,说明魏晋时期就流行种竹、赏竹;唐宋时期的竹诗竹画及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当时用竹造园的很好写照;明代金陵36座名园均有竹景,进入了用竹造园的鼎盛时期;清代江南园林几乎无园不竹,竹景成了江南园林艺术的代表[2]1.南宁市观赏竹资源南宁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偏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及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 22112 平方千米,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穿域而过,介于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3′~23°32′之间,地理坐标东经108°22′,北纬22°48′,南宁市地形是以邕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
南宁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达1304.2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9%,ه而在南宁市的竹类植物共有15属88种,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有59种,其实26种在园林中得到应用,33种具有推广的应用。
2,竹子的观赏分类根据竹子不同形态特点、不同的颜色加以配置,以竹造景,建造园林,制作盆景。
根据竹子观赏特性,南宁市现有的 59 种观赏竹可分为两类。
2.1观色类ه竹竿、竹笋等色彩鲜艳奇特,是竹子观赏的主要内容。
浅议秦岭竹类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浅议秦岭竹类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作者:梁成运闻家林李道智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年第12期摘要: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有“生物基因库”之美誉,其丰富的竹类资源为国宝大熊猫生存与栖息提供了保障。
分析了秦岭竹类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竹类资源的有效措施以及竹类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为新建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管理与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秦岭;竹类资源;保护;途径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25-01一、秦岭竹类资源现状秦岭横贯中国中部,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呈东西走向,长约1500公里,宽约100至150公里。
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是我国华北、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和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成份的交汇地。
这里蕴藏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林麝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是具有世界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姿多态的自然景观、良好的气候以及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使秦岭充满无限魅力,也为各类生物尤其是竹类生长繁育提供了保障。
在这里,仅以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管辖区域为例,调查分析秦岭林区竹类资源现状。
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在秦岭林区现有森工企业6个,管护面积444267公顷,几乎覆盖了秦岭中部主要林区,也是秦岭竹类资源的集中分布区。
同时,秦岭还建立了18个自然保护区。
据各企业及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结果显示:竹类覆盖率在20%—50%之间,平均覆盖率约30%左右,以此估算目前森工系统竹类资源面积约133280公顷。
在竹类分布区内盖度大都在0.6以上,平均高度1.5米左右。
主要竹种由高海拔向低海拔依次为秦岭箭竹、巴山木竹、龙头竹等,其中:巴山木竹、秦岭箭竹为国宝大熊猫的主食竹种。
竹文化——精选推荐
⽵⽂化中国⽵⽂化的源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与⼈民的⽣活息息相关,⽵⽂化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体现在物质⽂明和精神⽂明的诸多⽅⾯。
考古和历史⽂献资料证实,原始时期中国⽵林的分布,西起⽢肃祁连⼭,北到黄河流域北部,东⾄台湾,南及海南岛。
中华⽂化发源的两⼤中⼼——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正是在⽵林⽣态区域之内。
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化,正是在这种⽵⽣态环境下产⽣和演进的。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字、⽣产、⽂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常⽣活,其影响的深度和⼴度毫不逊于⽯器、⾦属,以致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国⽵⽂化。
⽵⼦的使⽤确切记载源于仰韶⽂化。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化遗址,其中出⼟的陶器上可辨认出“⽵”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已为⼈们所研究和利⽤,也即是我国⼈民研究和利⽤⽵⼦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化,⽽“⽵”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
研究表明,我国商代就已知道⽵⼦的各种⽤途,其中之⼀是⽤作⽵简,即把字写在⽵⽚上,再把它们⽤绳⼦串在⼀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来。
⽵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批珍贵⽂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简和⽊简上的。
殷商时代⽤⽵简写的书叫“⽵书”,⽤⽵简写的信叫“⽵报”。
⽵笔的发明在⽂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页,在殷代⽂化遗迹出⼟的甲⾻、⽟⽚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湖北曾侯⼄墓和汀鄂出⼟的春秋战国墓的⽂物中也有佐证。
早在九世纪我国已开始⽤⽵造纸,⽐欧洲约早⼀千年。
关于⽤⽵造纸,明代《天⼯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纸制造图。
⽤⽵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化的繁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活中更是⼤展⾝⼿,与⼈们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中国⽵⽂化的发展现状中国是世界上⽵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丰富的⽵资源为我国古代⽤⽵、种⽵⽂化的产⽣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中国⽵⽂化产⽣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先秦时期我国的竹资源及利用历史学将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我国先秦时期的竹林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1.先秦时期的竹资源1.1史前时期的竹林分布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大面积竹林的存在。
长江三峡巫山猿人遗址有河狸、毛猬、竹鼠、兔、前中国熊等116种动物化石。
[1]竹鼠是专门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竹林中一种穴居性小型啮齿动物,主要以竹笋、竹根或竹林下的其它草木植物为食。
表明距今200万年左右,长江三峡地区森林茂密,有大量竹林分布。
1998年安徽省繁昌县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距今240万一200 万年)遗址发掘出竹鼠、貘、剑齿虎等动物化石900多件,有动物67种。
[2] 说明在距今距今240万一200万年的安徽长江下游地区为森林草原环境,有较大片竹林的存在。
1980—1981年安徽和县龙潭洞发现了距今28万一24万年的“和县猿人”,伴存的动物化石有扬子鳄、大熊猫、中国貘等60余种。
[2]大熊猫是以竹为食物和竹林为生活环境的动物,表明该地区当时有竹林资源的存在。
距今5万年至 2.5万年的“资阳人”头盖骨化石的四川资阳黄鳝溪一带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不少竹鼠化石。
[3]这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就有竹林资源的分布,与古巴蜀人的远祖朝夕相处。
湖北长阳县旧石器时代遗址“长阳人”的文化遗存屮,也发现与长阳人伴生的动物中有以嫩竹为食的竹鼠、大熊猫,说明当时这一地区有大片的竹林资源分布。
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有大片竹林的分布。
考古发现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有竹鼠的骨骼遗迹[4],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竹的符号和竹编织物的印迹。
甘肃天水市渭水支流藉河北岸的师赵村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第五期文化(距今5400年——4700年)出土可鉴定动物遗存1606件,其中就有竹鼠[5]。
竹鼠生活在渭水上游,表明当时生长着茂密的竹林,供竹鼠等动物生活。
距今5000年的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有炭化竹节和外表形似竹节的陶器。
[6]由此说明,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河流域有大面积竹林的分布。
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遗址考古发掘也出土有竹鼠、大熊猫等动物遗骨,还有大量竹炭的发现。
[6]反映出下王岗地区除了有茂密的森林外,还有大片的竹林存在。
陕西汉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龙岗遗址中有不少野猪、野牛、华丽黑鹿、水牛及大量竹子残骸[7],说明距今7000~6500年间的汉中地区气候十分温暖,与西安半坡遗址的自然物候大致相当,有大片竹林的分布。
新石器时代在南方地区也发现有大片竹林资源的分布。
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有竹席等竹制品。
距今约6000年的湖南常德澧县东溪乡屈家岭文化的城头山古城遗址,发现有用竹作房屋建筑材料。
距今5300年至46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有篮、篓、竹席、簸箕等竹器物200多件。
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竹用做干栏式建筑的材料。
广东高耍县茅岗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也出土有竹编织物的残片。
这些均说明新石器时代我国南方地区有大片竹林资源的分布。
1. 2夏代的竹林分布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尚书*禹贡》记载了九州的划分,山川方位走向,物产贡赋交通的情况,是我国古代最早最有价值的地理学著作。
[8]《禹贡》则记载了我国夏代竹林资源的分布。
禹分中国为九州,设九牧。
九州之中,豫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等六个州都有竹子及其产品的进贡,说明这六个州都是当时的竹子产区。
而扬州和荆州则是重点产区。
扬州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中南部与浙江、江西,相当于现在的淮河以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禹贡》记载扬州“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篠蕩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
厥土惟涂泥。
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下错。
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蕩,齿革羽毛惟木。
岛夷卉服。
厥篚织贝,厥苞桔柚,锡贡。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这里的“彭蠡”为今鄱阳湖,“震泽”为今太湖。
“篠”为小竹子,“蕩”为大竹子,“苞”为冬笋,“篚”为竹器。
说明扬州有大面积的竹林分布,所以才有竹材、竹笋的进贡。
“荆及衡阳惟荆州”,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禹贡》载荆州的贡品是“惟茵籐楛”,“籍”是一种美竹,“菌”是竹笋加工的笋干。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兖州,相当于今河北、山东间。
渤海与泰山之间是青州,相当于今山东半岛。
黄河、泰山、淮河之间是徐州,相当于现今的江苏、安徽北部和山东南部。
荆山至黄河之间为豫州,相当于今河南全部和湖北北部。
以上四州虽不进贡竹材及制品,但进贡的贡品是通过竹器来盛装的,说明这四州也是竹子的分布区域。
1.3商代的竹林分布殷墟是殷商故都,位于今河南安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那里发掘出大量的古生物遗骸,其中有同西安半坡遗址相同的竹鼠等亚热带动物。
殷商甲骨卜辞中有:“王用竹,若,,(《乙》六三五〇)、“亩竹先用”(《后》下二一*二). “贞,其用竹……羌,寅酒肜用”(《存》二*二六六)等记载,[6]还有“竹”、“筍”、“箕”、“筐”、“篼”、“菔”、“簟”等竹部文字的出现,说明竹在当时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表明河南及安阳地区的黄河流域当时有竹林资源的分布。
从考古发掘资料可知长江流域有竹林的大量分布。
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晚期(属第二期文化,相当于夏商文化)房址发现有用竹作居民建筑材料。
江西九江商代文化遗址发现有用竹子作打井的材料。
湖北大冶铜绿山商代铜矿遗址发掘有用竹作采矿的工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江西文物考古所与德安县博物馆对江西省德安县陈家墩商周遗址联合进行了发掘,清理了8口水井,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石器、陶器、竹编器、木器等。
[9]这些均可佐证,商代长江流域有竹林资源的大面积分布。
1. 4周代的竹林分布周朝是我国第三个奴隶制王朝。
中国的许多方块文字,用会意象形来表示,在那时已形成。
方块字中如衣服、帽子、器皿、书籍、家具、运动资料、建筑部分以及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做成的。
由此可以想象到当时竹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曾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因此可以推测,在周朝初期气候温暖,可使竹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地区广泛生长。
周代的历史文献对竹资源的记载甚多。
《诗*秦风*小戎》中云“竹闭绲縢”,反映了渭河与千河上游,今天水、陇县一带有竹林分布。
到西、东周之交有竹制弓箭的记载。
《诗*小雅*斯干》曰:“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足见当时镐京附近终南山(今秦岭)北坡一带,有不少竹林的分布。
《诗*卫风* 淇澳》:“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瞻彼淇澳,绿竹青青。
……瞻彼淇澳,绿竹如箦。
”是对淇园竹林之茂盛程度的描述。
《诗*卫风*竹竿》也有“筲篛竹竿,以钓于琪”之句描写淇园之竹。
《战国策*燕策》载燕国乐毅破齐之事,有“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之句,是说将山东汶水流域的竹子移植到北京。
《左传.襄三年》中有“晋伐齐,……焚申池竹林”之说,申池在齐国都地临淄城内,均说明山东有大量竹林资源的分布。
春秋时期董安修建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南)时,就使用了当地所产的大批竹材。
说明山西中部的黄河流域有较大面积的竹林资源分布。
《尔雅*释地》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这是有关浙江竹资源的描写。
关于周代竹林资源分布的记载较为详尽的则是《山海经》一书。
如《山海经*西山经》载:“英山其阳多箭篇”、“竹山其阳多竹箭”、“输次之山其下多竹箭”、“幡冢之山其山多桃枝、鉤端”、“黄山多竹箭”、“翠山其下多竹箭”、“高山其草多竹”等;《山海经*北山经》载:“京山多竹”、“虫尾之山其下多竹”、“泰头之山其下多竹箭”、“轩辕之山其下多竹”等;《山海经*中山经》载:“渠猪之山其山多竹’’、“蔓渠之山其下多竹箭”、“牡山其下多竹箭竹簷”、“长石之山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夸父之山其木多竹箭”、“荆山其草多竹”、“骄山其木多桃枝鉤端”、“纶山其木多桃枝”、“大尧之山其草多竹”、“龙山其草多桃枝鉤端”、“师每之山其草多竹”、“高梁之山其木多桃枝鉤端”、“驄山其木多桃枝”、“从山其下多竹”、“求山其木多箇”、“云山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龟山其下多扶竹”、“丙山多筌竹”、“夫夫之山其草多竹”、“暴山其木多竹箭篇菌”等。
[10]从《山海经》的这些记载大致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竹林资源的分布。
上世纪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的楚国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数万件竹器物品,也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淮河流域有大面积的竹林资源分布。
2.先秦时期竹林资源的利用我国是何时开始利用栽培竹类资源的,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
但根据专家考证,在距今一万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原始人类就已开始利用栽培竹类。
[11]前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有竹席等竹制品,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竹编织物的印迹,龙山文化的陶器上的篮纹,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竹编织器物,等等。
都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竹类就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联,开发利用竹类植物,制造竹器物,用于改善生产和社会生活条件。
我国先秦时期人对竹类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 1生活用竹竹在先秦时期就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密切相关,是不可缺少的材料。
2.1.1竹与房屋建筑在新石器时代,竹就是古代先民的建筑材料之一。
距今约6000年的湖南常德澧县东溪乡屈家岭文化的城头山古城遗址,发现有用竹作房屋建筑材料,房屋建筑采用编竹夹泥的方式。
[12]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竹用做干栏式建筑的材料。
四川广汉三星堆二期文化遗址的房址出土的木棍和有竹片痕迹的红烧土块,说明是竹编木骨泥墙的建筑遗存。
[3]当时巴蜀居民就地取材,用木棍和竹片编成篱笆,再在里、外两面涂草抹泥,顶部以竹、茅覆盖,长背短檐,底架也采用木或竹架构。
考古人员在四川成都西门十二桥发现有商周大型干栏式宫殿建筑遗址,在西胜街军区三招待所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木柱、竹编、藤编建筑遗址,在距王建墓大门西约80米处发现有竹编干栏式建筑遗址。
[3]这些都有力说明先秦时期竹被广泛地应用于居民建筑。
2.1.2竹笋的食用中国古代人食 2.1.2竹笋的食用中国古代人食用竹笋的历史悠久。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大禹治水时代就被食用。
《尚书*禹贡》中记载古代扬州和荆州的贡品中有“苞”、“箇”,注家认为是竹笋或其干制品。
可见,早在4000年前的夏禹时代,古代人就把竹笋作为贡品,成为供王侯贵族们享用的美味珍馔。
《尚书*顾命》中还说,周成王临终时,命召公、毕公率文武诸侯拥戴康王登基即位,是日以笋席款待,因有“敷重笋席”之说。
《诗*大雅•韩奕》中有“其蔌维何,惟笋及蒲”诗句。
竹笋还成为先秦时期祭祀鬼神的祭品。
竹笋是《周礼》规定的“七菹”之一,《周礼*天官*酿人》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之载,即是说在豆笾(竹制礼器)中盛放“笋菹”、“鱼酿”来“荐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