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用好用活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用好用活教材

一、首先要理解教材编者意图

教材是由专家、学者和相关学科的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所编写的,但是它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也不是要求师生必须贯彻执行的法定文件。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要求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必生搬硬套教材中现成的、不贴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创设情境,而要灵活变通。准确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挖掘、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立足之本,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例如,过去线段是在直线的基础上认识的,由于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无法借助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含义,对二年级学生

来说是一个难点。新课标教材在二年级只让学生认识线段,而且采取直观和描述的方式。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要任意拔高要求,可在学习长度单位和测量实物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先去量线段,再让学生认识到像这样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图形叫线段,使学生在测量的活动中体验线段的性质。

二、把握小学生数学的起点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对从事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

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情感态度等。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通俗地讲,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教师要合理地确定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用好教材是基础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中那些经过专家们深思熟虑和精心选择的典型教学材料可以任意调整、增删,恰恰相反,作为使用者的教师,首先应立足于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在深刻领会编者意图,理解教材背后所隐藏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直接采用了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为学生创设了既富有生活情趣又

蕴含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头脑中“平均分”的已有知识经验得以“唤醒”,学习新知的需求得以产生。用好教材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干净利落、自然流畅,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探究热情。如下案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师:叮叮和当当在一次郊游中遇到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媒体出示课本主题情境图)

师:谁能帮他们把东西分一分?4个苹果怎么分?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他们每人分到2个苹果。(媒体演示分的过程)

师:2瓶水呢?(生答略)

师:2每样东西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

生:平均分。

师:可是蛋糕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同学吗?(生:能)每人分得多少?

生1:每人分得蛋糕的一半。

师:是这样分吗?(媒体演示)蛋糕的一半是多少?(生答略)

师: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蛋糕的一半,可是这一半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揭示课题:认识分数。

上述案例说明学生学习“平均分”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可以的。

四、用活教材是创新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的1/2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媒体出示课本第98页《试一试》):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用斜线把它的1/2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折纸、涂色)

师:你是怎样折的?想不想把你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各自不同的折法,多媒体同时出示以下各图:

师:同一个长方形,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那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答略。

师:因为都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而涂色部分正好是其中的一份。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平均分成2份,那每一份就是它的1/2。

师: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形,你认为涂色部分都能用1/2来表示吗?(媒体出示,图略)

师:看来,不管是一个蛋糕,还是一个长方形、一个正六边形,只要平均分成2份,那每一份就是它的1/2。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那接下来同学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学生争相说出想认识的分数)

师:想不想用一个图形表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媒体出示课本第99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

师: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并涂一涂。(学生动手折不同的分数) 师:这一次你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又是它的几分

之一呢?

先请几名学生回答,然后同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收集1/2的图形依次贴到黑板上。

师:瞧,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那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

生答略。

师:不同的图形表示出了相同的分数,那相同的图形能表示不同的分数吗?(能)

随后,课堂教学进入用相同图形表示不同分数并比较分数大小的环节。

由以上片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活教材就是要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显现思维的层次性、题材内容的创造性、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空间的开放性。上述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师不仅注意将原先分散、静态的教材内容组建成大“知识板块”,提供“大时空”,而且注意建构“大问题”:“折法不同,为什么每次都是1/2呢?”“图形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用1/2表示呢?”“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你表示出的1/2和1/4谁大呢?”环环相扣的三个问题,逐层深入的三次比较使分数的非本质特征被一次次剥离,分数的本质特征被一次次凸显和揭示。最终,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建构了新知,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与发展。用活教材,使数学变成了“有趣的数学”、“活动的数学”、“思考的数学”和“学习者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