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教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教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课题: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饮料中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教学时间:第8周星期四下午

教材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仪器分析》教材第八章第一节。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及未来工作的期待

2、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造及工作过程

3、学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量简单有机物的含量

教学重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1、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工作过程的理解

2、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观察法

3、集体讨论法

学法指导:1、明确目标,实现做中学

2、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3、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Ⅰ、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2、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炎炎夏日刚刚过去,同学们最喜欢喝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回答:啤酒、雪碧、可乐、绿茶、果汁……

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在喝这些饮料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它们的保质期是多长时间呢?为什么加工好的饮料能够放置这么久?

学生回答:保质期一般为8-12个月,之所以保质时间这么长是因为添加了防腐剂、进行高温灭菌处理等。

教师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饮料中一般都会添加哪些防腐剂呢?这些防腐剂对人体有没有害处?

学生回答:肯定是有坏处的,但是到底是什么物质呢?

为了延长饮料的保质期,增加口感,饮料中通常含有苯甲酸钠、柠檬酸钠、糖精钠等食品添加剂,这些大多是对人体有害的有机化合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添加剂的含量呢?由于其快速、灵敏、高自动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检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Ⅱ、新课讲授

一、实验准备

1、苯甲酸钠的性质:白色颗粒,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味微甜,有收敛性;常温下易溶于水,化学式如下:

2、苯甲酸钠的用途: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使用时转化为有效形式苯甲酸,酸性条件下对多种微生物(酵母、霉菌、细菌)有明显

抑菌作用,对产酸菌作用较弱。由于其具有毒性,因此用量需要控制在直接饮用的饮料内的最大使用量为0.2克/ 公斤。

二、实验原理

1、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做过的叶绿素分离试验:

(1)研磨植物叶片得到色素提取液;

(2)准备滤纸条

(3)画绿叶基准线

(4)将滤纸条基线以下浸入到层析液中

(5)等待一段时间后得到4条色谱带,分别为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其实在1900年的时候,俄国化学家次维特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他在一个玻璃管中填满吸附剂(碳酸钙),将植物色素提取液倒入管内,然后用石油醚不断的洗脱,观察到了玻璃管中出现了一条条的色谱带(如图所示)。高效液相色谱法就是基于上述实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分析的方法。

2、提出高效液相色谱法

通常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将浓度不同的苯甲酸标准溶液与未知样品在相同色谱条件下进行分离试验,分别测得它们在色谱图上的保留时间t R和峰面积A,可直接用t R进行定性分析,并以峰面积A 作为定量测定的参数,采用工作曲线法(外标法)测定食品中的苯甲酸钠含量。

三、仪器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仪式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1、高压输液系统

高压输液系统主要包括了溶剂脱气装置、高压泵、梯度洗脱装置,观看课件中高压泵的内部结构及原理图。

2、进样系统

进样系统一般有隔膜注射器进样、停留进样、阀进样及自动进样器进样,六通阀进样是目前最常用的手动进样方式,如图所示,六通阀的工作原理及实物图。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动进样使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工作原理和六通阀类似。

3、分离系统

主要指色谱柱,为液相色谱的心脏部件,主要包括主管和固定

相两部分。如图所示,为色谱柱的实物图。

4、检测系统

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检测器主要有紫外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以及荧光检测器。

观看flash动画,明确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工作流程。

流动相从试剂瓶流出警告过梯度洗脱装置、高压泵,到达进样装置,带着样品一起流入色谱柱,各组分分离后分别进入紫外检测器,检测器将浓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在显示系统以色谱流出峰的形式出现,我们只要记录某种组分的保留时间及峰面积,通过计算便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浓度。

点击“结构”按钮可以看到仪器的内部结构,比如进样阀有准备状态和工作状态可以相互切换,当点击“准备状态”时流动相从进样阀直接流入色谱柱,点击“工作状态”时,流动相将定量环中的待测样带入色谱柱,完成一次进样。

请同学们观察讨论我们面前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以及检测系统分别在哪里?

四、实验步骤

1、设置仪器参数

通常需设置泵参数、进样体积、柱温、检测器参数等

2、配置溶液

(1)苯甲酸钠标准溶液的配置

苯甲酸钠标准储备液(1mg/ml):准确称取100mg苯甲酸钠,加NaHCO3溶液(20g/L)5ml,加热溶解,移入100ml容量瓶并定容;

苯甲酸钠标准使用液(100ug/ml)的配置:取储备液10ml,放入100ml容量瓶,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并经0.45um滤膜过滤,分别精密量取0、5、10 、20、40mL的标准使用液至50mL容量瓶中,用超纯水定容

(2)饮料样品的处理及配置

准确移取15ml饮料样品于烧杯中,加NaHCO3溶液(20g/L)5ml,加热除去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加水稀释到50ml,经0.45um滤膜过滤即可。

讨论:为什么标准溶液和样品均要用0.45um的滤膜过滤?

3、溶液测定

(1)调整流速为1.0ml/min,稳定20min

(2)测定标准溶液,记录相对保留时间、峰面积

(3)测定样品,记录苯甲酸钠的峰位置,峰面积

五、结果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根据__?__确定样品的中的苯甲酸钠的色谱峰

2、以标样的_?_为纵坐标, __?__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根据标准曲线求取样品中苯甲酸钠的浓度

Ⅲ、总结与讨论、布置作业

1、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回顾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四大组成部分;

2、布置作业:

自己尝试设计简单有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过程

苯甲酸钠的测定

1绪论 1.1苯甲酸钠的作用 苯甲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防腐剂,在食品中具有防腐的作用。苯甲酸钠的化学式为C6H5COONa,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4.00,俗称“安息香酸钠”,并且英文名为Sodium Benzoate。苯甲酸钠的防腐作用在在酸性和碱性的条件下有很大不同。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苯甲酸钠没有杀菌抑菌的功效。相反在酸性条件下,苯甲酸钠是防腐剂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苯甲酸钠在PH是2.5-4.0时防腐效果最强。 苯甲酸钠和苯甲酸都是较好的防腐剂,二者也有密切的关系。苯甲酸钠在酸性条件下能转化成苯甲酸。虽然如此,它们也不完全相同,苯甲酸钠的溶解度比苯甲酸的溶解度强。例如,苯甲酸是在1870年,由H. Fleck在试验中尝试用一种酸来代替以熟知的水杨酸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新物质的存在,那就是苯甲酸并且发现了它的具有防腐的特殊作用。苯甲酸虽然是一种酸,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并不能大量生产,所以还不能替代水杨酸。因此,直到近代才开始投入使用。一经使用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从此,苯甲酸作为防腐剂在食品中的使用居于前几位。苯甲酸具有很多优点,其中它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价格便宜、效果好。 由于水果在自然条件下储存时间短,不易运输。人们为了延长时间,用苯甲酸钠来做水果的保鲜剂。因为苯甲酸钠有杀菌作用,对细菌,霉菌和发酵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除了水果,在一些果汁,果酱,牛奶,果冻中苯甲酸钠也常被使用。善于观察的人会发现化妆品和护理用品的保质期都在两年到三年之间,这都是防腐剂的神奇功效。 1.2测定苯甲酸钠的方法 1.2.1高效液相色谱法 方法: 标准曲线制备:分别取不同量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糖精钠标准贮备液制成混合标准系列,样品制备:样品制备:吸取1.0mL样品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甲

生物学综合实验雪碧中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含色谱知识

高压液相色谱测雪碧中苯甲酸的含量 实验原理:高压液相色谱仪主要有进样系统、输液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 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核心部分为分离系统,其机理是在高压的条件下根据被分离的组份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的平衡将不同的组份分离的一种技术。从分析原理上讲高效液相色普法和经典液相色谱法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它采用了新型高压输液泵、高灵敏度检测器和高效微粒固定相,使经典的液相色谱法焕发出新的活力。高压液相色谱的优点是明显的,如:分离效果好、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分离速度快等。 实验步骤:(1)实验仪器的准备:高压液相色谱仪未使用时柱子内充满了纯 甲醇,需要先使柱子内充满5%的甲醇和95%的水,然后再使柱子内的流动相换成5%的甲醇和95%的乙酸铵水溶液,当看到基线稳定时,仪器待用。 (2)雪碧的前处理:超声脱气法脱去雪碧中存在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用0.45微米的滤膜抽滤雪碧,稀释样品待测。 (3)标准品的准备:把标准品稀释成不同的浓度,分别为5,10,20,50,100这五个浓度待用。 (4)样品的测定:样品测定前先测定标准品的浓度,确定保留时间(被分离样品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该组分浓度极大值时的时间,也即从进样开始到出现某组分色谱峰的顶点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此组分的保留时间)。测定不同浓度的标准品,进样针需要润洗三至四次。上样品:用样品润洗进样针5-6次,每次需完全润洗,但不能把样品针拔出,润洗完成后,缓慢吸取样品,达到最大刻度处,中间不能出现气泡;打开上样阀门,进样针缓慢插入进样孔指顶部,有阻力后继续前进,至不能前进,把进样针中的样品缓慢推入到样品孔中,拔出进样针,关闭上样阀门。待测定结果出现后,保存测定结果,测下一样品。直至测定结束。 (5)实验仪器的关闭:需要先使柱子内充满5%的甲醇和95%的水,然后再使柱子内的流动相换成纯甲醇溶液,关闭仪器,关闭计算机。 实验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色谱”一词是由俄国科学家斯威特提出的。色谱法是基于补充物质在相对运动物的两相之间分布时,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微小的差异而使混合物相互分离的一类分离或分析方法。发展与上世纪初,飞速发展于五十年代,有超过30位科学家家因为它而获得诺贝尔奖,其有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有众多的应用领域。 色谱法常见的方法有:柱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柱色谱:柱色谱法是最原始的色谱方法,这种方法将固定相注入下端塞有棉花或滤纸的玻璃管中,将被样品饱和的固定相粉末摊铺在玻璃管顶端,以流动相洗脱。常见的洗脱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依靠溶剂本身的重力洗脱,一种是自下而上依靠毛细作用洗脱。收集分离后的纯净组分也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柱尾直接接受流出的溶液,另一种方法是烘干固定相后用机械方法分开各个色带,以合适的溶剂浸泡固定相提取组分分子。柱色谱法被广泛应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包括对有机合成产物、天然提取物以及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薄层色谱:薄层色谱法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色谱方法,这种色谱方法将固定相图布在金属或玻璃薄板上形成薄层,用毛细管、钢笔或者其他工具将样品点染于薄板一端,之后将点样端浸入流动相中,依靠毛细作用令流动相溶剂沿薄板上行展开样品。薄层色谱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被用于对样品的粗测、对有机合成反应进程的检测等用途。

气相色谱:GC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沸点、极性及吸附性质的差异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待分析样品在汽化室汽化后被惰性气体(即载气,也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柱内含有液体或固体流动相,由于样品中各组分的沸点、极性或吸附性能不同,每种组分都倾向于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形成分配或吸附平衡。但由于载气是流动的,这种平衡实际上很难建立起来。也正是由于载气的流动,使样品组分在运动中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或吸附/解吸附,结果是在载气中浓度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而在固定相中分配浓度大的组分后流出。当组分流出色谱柱后,立即进入检测器。检测器能够将样品组分的与否转变为电信号,而电信号的大小与被测组分的量或浓度成正比。当将这些信号放大并记录下来时,就是气相色谱图了。气相色谱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量复杂组分物质的定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最高输送压力可达4.9-107Pa);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色谱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由流动相储液体瓶、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记录器组成,其整体组成类似于气相色谱,但是针对其流动相为液体的特点作出很多调整。HPLC的输液泵要求输液量恒定平稳;进样系统要求进样便利切换严密;由于液体流动相粘度远远高于气体,为了减低柱压高效

食品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的测定数据处理

图-1标准物质色谱图 表-1标准物质色谱图积分结果 积分结果 序号峰名称保留时间峰面积峰高相对峰面积相对峰高样品量 min mAU*min mAU % % 1 2.780 1.436 8.774 0.87 3.99 n.a. 2 3.090 0.068 0.304 0.04 0.14 n.a. 3 3.893 0.069 0.267 0.0 4 0.12 n.a. 4 山梨酸钾11.583 59.573 94.722 36.17 43.02 0.1556 5 苯甲酸钠16.460 103.564 116.092 62.88 52.73 0.1553 总和: 164.710 220.159 100.00 100.00 表-2 标准溶液的测定 峰面积(单位:mAU*min) 0.02mg/ml 0.04mg/ml 0.08mg/ml 0.16mg/ml 0.32mg/ml 山梨酸钾 5.771 14.91 28.717 59.573 123.639 苯甲酸钠10.277 24.129 52.067 103.564 214.488

山梨酸钾 图-3 待测物质色谱图 表-4 待测物质积分结果分析 积分结果 序号峰名称保留时间峰面积峰高相对峰面积相对峰高样品量min mAU*min mAU % % 1 1.683 2.843 3.058 4.00 0.57 n.a. 2 2.24 3 5.267 93.777 7.41 17.38 n.a. 3 2.290 14.12 4 174.078 19.88 32.27 n.a. 4 2.360 13.416 115.601 18.89 21.43 n.a. 5 2.630 1.363 17.059 1.92 3.1 6 n.a. 6 2.69 7 0.562 11.160 0.79 2.07 n.a. 7 2.830 0.243 3.887 0.34 0.72 n.a. 8 2.933 1.076 10.714 1.51 1.99 n.a.

(推荐)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为:液-固色谱法、液-液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凝胶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 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它是根据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作用不同来进行分配的。 ①液-固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吸附剂:一些多孔的固体颗粒物质,其表面常存在分散的吸附中心点。 流动相中的溶质分子X(液相)被流动相S带入色谱柱后,在随载液流动的过程中,发生如下交换反应: X(液相)+nS(吸附)<==>X(吸附)+nS(液相) 其作用机制是溶质分子X(液相)和溶剂分子S(液相)对吸附剂活性表面的竞争吸附。 吸附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K值较小:溶剂分子吸附力很强,被吸附的溶质分子很少,先流出色谱柱。 K值较大:表示该组分分子的吸附能力较强,后流出色谱柱。 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解吸平衡,就是液-固色谱分离的基础。 ②液-固色谱法的吸附剂和流动相 常用的液-固色谱吸附剂:薄膜型硅胶、全多孔型硅胶、薄膜型氧化铝、全多孔型氧化铝、分子筛、聚酰胺等。 一般规律:对于固定相而言,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铜)之间的作用力很弱,分配比k较小,保留时间较短;但极性分子与极性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很强,分配比k大,保留时间长。 对流动相的基本要求: 试样要能够溶于流动相中 流动相粘度较小 流动相不能影响试样的检测 常用的流动相:甲醇、乙醚、苯、乙腈、乙酸乙酯、吡啶等。 ③液-固色谱法的应用 常用于分离极性不同的化合物、含有不同类型或不;数量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不同的异构体;但液-固色谱法不宜用于分离同系物,因为液-固色谱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选择性不高。 2.液-液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 将液体固定液涂渍在担体上作为固定相。 ①液-液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时,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小的组分较难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快;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大的组分容易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液-液色谱法与液-液萃取法的基本原理相同,均服从分配定律:K=C固/C液 K值大的组分,保留时间长,后流出色谱柱。 ②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正相分配色谱用极性物质作固定相,非极性溶剂(如苯、正己烷等)作流动相。 反相分配色谱用非极性物质作固定相,极性溶剂(如水、甲醇、己腈等)作流动相。

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验证性试验 实验十二 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相滴定法测定药物含量的原理。 2.掌握苯甲酸钠含量测定的方法与操作。 二、仪器与试药 1.仪器 Mettler AL204电子天平 分液漏斗 规格:250mL 塞锥形瓶 规格:250mL 酸式滴定管 规格:25mL 量筒 烧杯 2.试药 苯甲酸钠原料 乙醚 甲基橙指示液 盐酸滴定液 (0.5mol/L) 蒸馏水 三、实验原理 苯甲酸钠为有机酸的碱金属盐,显碱性,可用盐酸标准液滴定。 COO Na + H C l COOH +N aC l 在水溶液中滴定时,由于碱性较弱(Pk b =9.80)突跃不明显,故加入与水不相溶混的溶剂乙醚提除反应生成物苯甲酸,使反应定量完成,同时也避免了苯甲酸在瓶中析出影响终点的观察。 四、实验内容 取本品1.5g ,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约25mL ,乙醚50mL 与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 (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 洗涤,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 ,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即得,每1mL 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72.06mg 的C 7H 5O 2Na 。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C 7H 5O 2Na 不得少于99.0% 计算:苯甲酸钠%= V:供试品消耗盐酸滴定液的体积(mL ); F :盐酸滴定液浓度校正因数; T :滴定度; W: 供试品取样量(g ); 五、注意事项 1.滴定时应充分振摇,使生成的苯甲酸转入乙醚层。 2.在振摇和分取水层时,应避免样品的损失,滴定前,应用乙醚检查分液漏斗是否严密。 六、思考题 1.乙醚为什么要分两次加入?第一次滴定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时,是否已达终点?为什么? 2.分取水层后乙醚层用5mL 水洗涤的目的是什么? 七、参考文献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321,化学工业出版社。 V T F 100%W ???

实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破解版

液相色谱方法开发(实例讲解) 2010?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 色谱分离与在线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分析化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因其衍生出的相关产品也日益丰富。对色谱工作者来说,在面对具体方法开发中如何获得适当的分离度则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网络上的资源收集简要介绍反相液相色谱法的建立思路。 一、 基本术语基本术语 读者可跳过本部分内容,直接阅读实例讲解部分 在评价色谱分离的品质时,通常用以下相关术语来反映色谱特征(如图1.): 图1. 典型色谱图 1. 保留因子(k): t t t k R ?= (1) 用于反映化合物的色谱保留性质,跟化合物性质有密切关系。如图1,设t R1 =3.65min, t 0 =1.20min, 则峰1的保留因子为:(3.65-1.20)/1.20=2.04 2. 拖尾因子(T f )

液相色谱方法开发(实例讲解) 2010?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 a b a f W W W T 2+= (2) 图2. 典型拖尾峰 在理想情况下,色谱峰为高斯型对称峰,其拖尾因子为1.0,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化合物的二次保留等其他因素,色谱峰大多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拖尾。如图2中,该色谱峰的拖尾因子可计算得:{(41.5-37.0)+(37.0-35.0)}/{2*(37.0-35.0)}=1.63. 3. 理论塔板数(N )

液相色谱方法开发(实例讲解) 2010?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3. 峰高与峰宽的关系 2(16W t N R = (3) 或 2( 54.55 .0W t N R = (4) 注意:在上式中W 为图3中的W b ,为基线峰宽(4σ),W 0.5 为峰高一半处的峰宽W h (2.335σ), 并非峰宽的一半(2σ)。 设图1中峰1的基线峰宽为0.25min, 则塔板数为:16*(3.65/0.25)^2=3410 4. 分离因子(α) 10 212t t t t k k R R ??= =α (5) 又称两个色谱峰的相对保留值。只有当α>1时,两个色谱峰才有分离的可能性。 设在图1中峰2的保留时间为6.50min, 则分离因子为: (6.50-1.20)/(3.65-1.20)=2.16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 开放分类:化学品医学科学自然科学药品 ?新知社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QQ空间网易微博开心001天涯飞信空间MSN移动说客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又名安息香酸钠,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易溶于水,为一种酸性防腐剂,是苯甲酸的钠盐。苯甲酸钠是很常用的食品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在世界各国均被广泛使用。由于具有毒性,有些国家如日本已经停止生产苯甲酸钠,并对它的使用作出限制。 编辑摘要 苯甲酸钠- 简介

苯甲酸钠用作防腐剂 苯甲酸钠又称为安息香酸。苯甲酸钠在常温下难溶于水,在空气(特别是热空气)中微挥发,有吸湿性,大约常温下0.34g/100ml;但苯甲酸钠溶于热水;也溶于乙醇、氯仿和非挥发性油。在使用中多选用苯甲酸钠;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性状和防腐性能都差不多。 苯甲酸钠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苯甲酸钠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缩合反应,从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1] 1870年,英国科学家H.Fleck在寻求一种酸来代替熟知的水杨酸时,第一次描述了苯甲酸的防腐作用,他确立了这种物质的防腐作用,由于当时对于苯甲酸钠的安全性研究并不深入,而且生产技术不够成熟,直到20世纪初才首次用于食品防腐,此后因为价格低廉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多的防腐剂之一。[2] 苯甲酸钠- 理化性质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大多为白色颗粒,无味或微带安息香气味,味微甜,有收敛性;PH在8左右;苯甲酸钠也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4.0,在PH5.0时5%的溶液杀菌效果也不是很好。 苯甲酸钠易燃。相对密度1.2659。熔点122.4℃,沸点249℃,折射率1.504。蒸气易挥发。闪点(闭杯)121-123℃。易溶于水(常温)53.0g/100ml左右,溶于乙醇、甲醇、乙醚、氯仿、苯、甲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和松节油。 在100℃时迅速升华,能随水蒸气同时挥发。苯甲酸常以游离酸、酯或其衍生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例如,在安息香胶内以游离酸和苄酯的形式存在;在一些植物的叶和茎皮中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在香精中以甲酯或苄酯的形式存在;在马尿中以其衍生物马尿酸的形式存在。[3] 警惕饮料中含有苯甲酸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和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结构,学习UV-2501的操作。 2. 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甲酸钠的吸收光谱图。 3. 掌握标准曲线法测定样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为了防止食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腐蚀、变质,常在食品中添加少量防腐剂。防腐剂使用的品种和 用量在食品卫生标准中都有严格的规定,苯甲酸及其钠盐、钾盐是食品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主要防腐剂之 一,根据GB2760- 1996规定,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允许最大使用量为0.2g/kg。 苯甲酸具有芳香结构,在波长225nm和272nm处有K吸收带和B吸收带。根据苯甲酸(钠)在225nm 处有最大吸收,测得其吸光度即可用标准曲线法求岀样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三、仪器和试剂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501 (日本岛津),1.0cm石英比色皿,50ml容量瓶。 2. NaOH 溶液(0.1mol/L ) 3. 苯甲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 (1) 苯甲酸钠标准贮备液(1.000g/L ):准确称量经过干燥的苯甲酸钠 1.000g (105 C干燥处理2h)于1000mL 容量瓶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该贮备液可置于冰箱保存一段时间。 (2) 苯甲酸钠标准溶液(100.0mg/L ):准确移取苯甲酸钠储备液10.0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 稀释定容。 (3) 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分别准确移取苯甲酸钠标准溶液 1.00mL、2.00mL、3.00mL、4.00mL和5.00mL 于5个50mL容量瓶中,各加入0.1mol/L NaOH溶液1.00mL后,用蒸馏水稀释定容。得到浓度分别为 2. 0 mg/L、4.0mg/L、6.0mg/L、8.0mg/L 和10.0mg/L 的苯甲酸钠系列标准溶液。 4. 雪碧(500mL ) 5. 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吸收曲线的绘制 (2)吸收曲线的测定 用某一浓度较高的标准液如4号或5号溶液,于210nm~3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即的苯甲酸钠的吸收 曲线。 (3)由吸收曲线上找岀最大吸收波长X nax。 2. 工作(标准或校正)曲线的绘制 按溶液由稀到浓的顺序分别测定他们的吸光度A,然后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求岀 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概述

此帖与GC版的对应,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和了解LC 主要内容包括: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概述 2. 高效液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1——13楼) 3. 高压液相色谱HPLC发展概况、特点与分类 4. 液相色谱的适用性 5.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概述 以高压液体为流动相的液相色谱分析法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其基本方法是用高压泵将具有一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的样品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内进行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由记录仪、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信号或进行数据处理而得到分析结果。 由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样品不需气化,只需制成溶液即可)、色谱柱可反复使用的特点,在《中国药典》中有5 0种中成药的定量分析采用该法,已成为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固定相不同可分为液-液色谱法和液-固色谱法;按色谱原理不同可分为分配色谱法(液-液色谱)和吸附色谱法(液-固色谱)等。 目前,化学键合相色谱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液-液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上,形成的固定相称为化学键合相,不易流失是其特点,一般认为有分配与吸附两种功能,常以分配作用为主。C18(ODS)为最常使用的化学键合相。 根据固定相与流动相极性的不同,液-液色谱法又可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当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正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当流动相

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反相色谱法,主要用于非极性物质或中等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 在中药制剂分析中,大多采用反相键合相色谱法。 系统组成: (一)高压输液系统 由贮液罐、脱气装置、高压输液泵、过滤器、梯度洗脱装置等组成。 1.贮液罐 由玻璃、不锈钢或氟塑料等耐腐蚀材料制成。贮液罐的放置位置要高于泵体,以保持输液静压差,使用过程应密闭,以防止因蒸发引起流动相组成改变,还可防止气体进入。2.流动相 流动相常用甲醇-水或乙腈-水为底剂的溶剂系统。 流动相在使用前必须脱气,否则很易在系统的低压部分逸出气泡,气泡的出现不仅影响柱分离效率,还会影响检测器的灵敏度甚至不能正常工作。脱气的方法有加热回流法、抽真空脱气法、超声脱气法和在线真空脱气法等。 3.高压输液泵 是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关键部件之一,用以完成流动相的输送任务。对泵的要求是:耐腐蚀、耐高压、无脉冲、输出流量范围宽、流速恒定,且泵体易于清洗和维修。高压输液泵可分为恒压泵和恒流泵两类,常使用恒流泵(其压力随系统阻力改变而流量不变)。 (二)进样系统 常用六通阀进样器进样,进样量由定量环确定。操作时先将进样器手柄置于采样位置(L OAD),此时进样口只与定量环接通,处于常压状态,用微量注射器(体积应大于定量环体积)注入样品溶液,样品停留在定量环中。然后转动手柄至进样位置(INJECT),使定量环接入输液管路,样品由高压流动相带入色谱柱中。 (三)色谱柱 由柱管和填充剂组成。柱管多用不锈钢制成。柱内填充剂有硅胶和化学键合固定相。在化学键合固定相中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又称ODS柱或C18柱)、辛烷基硅烷键合硅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科技的高度进步, 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开发出来并且被广泛使用。与此同时, 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所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屡见不鲜, 成为最近人们众说纷纭、持续关注的话题。现在以苯甲酸钠为例,对苯甲酸钠的定义、使用的相关要求以及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1、苯甲酸钠的定义及其相关性质 1.1苯甲酸钠的定义 苯甲酸钠(化学式:C6H5CO2Na),又名安息香酸钠,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易溶于水,为一种酸性防腐剂,是苯甲酸的钠盐。苯甲酸钠是很常用的食品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在世界各国均被广泛使用。然而近年来对其毒性的顾虑使得它的应用受限,有些国家如日本已经停止生产苯甲酸钠,并对它的使用作出限制。 1.2苯甲酸钠的性质 苯甲酸在常温下难溶于水,在空气(特别是热空气)中微挥发,有吸湿性,大约常温下0.34g/100ml;但溶于热水;也溶于乙醇、氯仿和非挥发性油。在使用中多选用苯甲酸钠;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性状和防腐性能都差不多。 苯甲酸钠大多为白色颗粒,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味微甜,有收敛性;易溶于水(常温)53.0g/100ml左右,PH在8左右;苯甲酸钠也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4.0,在PH5.0时5%的溶液杀菌效果也不是很好。苯甲酸钠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 缩合反应,从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 2、苯甲酸钠的防腐机理和作用 苯甲酸类防腐剂是以其未离解的分子发生作用的,未离解的苯甲酸亲油性强,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干扰霉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内的苯甲酸分子,酸化细胞内的储碱,抑制微生物细胞内的呼吸酶系的活性,从而起到防腐作用。苯甲酸是一种广谱抗微生物试剂,对酵母菌、霉菌、部分细菌作用效果很好,在允许最大使用范围内,在pH值4.5以下,对各种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主要如下: (一)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也用于制药物、染料等。 (二)用于医药工业和植物遗传研究,也用作染料中间体、杀菌剂和防腐剂。 (三)抗微生物剂。 (四)苯甲酸钠也是重要的酸型食品防腐剂。使用时转化为有效形式苯甲酸。此外,也可作为 饲料的防腐剂。 (五)该品用作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医药工业的杀菌剂、染料工业的媒染剂、塑料工业的 增塑剂,也用作香料等有机合成的中间体。 (六)用作血清胆红素试验的助溶剂、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医药工业的杀菌剂、染料工业 的媒染剂、塑料工业的增塑剂,也用作香料等有机合成的中间体。 3、苯甲酸钠的具体应用 苯甲酸钠是我国用量最大的食品防腐剂。主要用于酱油、醋、酱菜、碳酸饮料等产品的防腐防霉。我国人口众多, 调味品及酱菜类的消费量很大。 3.1 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仪简介 系统组成、工作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系统由储液器、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 内, 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 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 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 解吸的分配过程, 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 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 通过检测器时, 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 高效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也叫高压液相色谱(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速液相色谱(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分离度液相色谱(high reso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等。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色谱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由流动相储液体瓶、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记录器组成,其整体组成类似于气相色谱,但是针对其流动相为液体的特点作出很多调整。HPLC的输液泵要求输液量恒定平稳;进样系统要求进样便利切换严密;由于液体流动相粘度远远高于气体,为了减低柱压高效液相色谱的色谱柱一般比较粗,长度也远小于气相色谱柱。HPLC应用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定量定性分析的各个领域。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时,液体待检测物被注入色谱柱,通过压力在固定相中移动,由于被测物种不同物质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不同,不同的物质顺序离开色谱柱,通过检测器得到不同的峰信号,最后通过分析比对这些信号来判断待侧物所含有的物质。高效液相色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的应用于化学和生化分析中。高效液相色谱从原理上与经典的液相色谱没有本质的差别,它的特点是采用了高压输液泵、高灵敏度检测器和高效微粒固定相,适于分析高沸点不易挥发、分子量大、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 发展历史

苯甲酸钠

学年论文防腐剂之苯甲酸钠

论文提要

近日,零度可口可乐原液涉嫌防腐剂超标事件,不得不引起众人对相关碳酸饮料内禁止的物质渗入的忧虑,尤其是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食物中的防腐剂。同时,今年6月20日国家新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正式施行,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一些食品添加剂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中一种常见的添加剂——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

摘要:苯甲酸钠是一种防腐剂,但它也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影响人体的蛋白质的正常的生理机理。本文从苯甲酸钠的理化性质等方面想大家介绍了苯甲酸钠这种物质。 关键词:防腐剂苯甲酸钠理化性质安全性危害用途。 一、苯甲酸钠的简介 苯甲酸钠,英文名Sodium Benzoate,化学式C6H5CO2Na.相对分子质量为144.00.别名“安息香酸钠”。 苯甲酸钠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 是2.5-4.0,在PH5.0时5%的溶液杀菌效果也不是很好。苯甲酸钠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物化性质(1.含量:≥99.5% 2.外观:合格3.水不溶物:0.01 4.碱度:合格5.氯化物:0.01 6.硫酸盐:0.005;7.铁:0.0005 8.重金属(以Pb计):0.0005 )苯甲酸钠是用于内服液体药剂的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用量过多会对人体肝脏产生危害,甚至致癌。根据GB2760—1996国家卫生标准规定,在肉制食中不得使用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和苯甲酸的性状和防腐性能都差不多。在酸性食品中能部分转化为有火星的苯甲酸,防腐机理同苯甲酸。由于比苯甲酸更易溶于水,而且在空气中稳定,抑制酵母菌和细菌的作用强,因此比苯甲酸更常用。 二、理化性质及来源 1、物理性质:苯甲酸钠大多为白色颗粒状或结晶粉末,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 味微甜,有收敛性;易溶于水(常温)53.0g/100ml左右,PH在8左右。2、化学性质: 酸性防腐剂 3、来源: 工业生产苯甲酸钠是将苯甲酸和碳酸氢钠、碳酸钠或氢氧化钠反应而制得。 三、苯甲酸钠的用途、相关标准及应用现状 苯甲酸钠在食品中的酸性条件下(PH2. 5^-4. 0 )能转化为苯甲酸,但溶解度远远大于苯甲酸〔", 1870年,H. Fleck在寻求一种酸来代替以熟知的水杨酸时,第一次描述了苯甲酸的防腐作用,他确立了这种物质的防腐作用。但苯甲酸与水杨酸不同,在开始时它不能用合成法大量生产。因此,直到本世纪初才首次用于食品防腐。此后,它就大量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多的防腐剂之一,因为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价格低廉。 苯甲酸钠对多种细菌、霉菌和酵母菌都有抑制作用,故广泛应用于保藏高酸性水果、浆果、果汁、果冻、果酱、饮料、人造奶油、餐用油橄榄、糖浆、咸菜及其它酸性食品,同时还用作医药、化妆品的防腐剂、汽车的防冻液、钢铁的防锈剂以及塑料。

测定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含量

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实验日期]:年月日——月日[实验操作人]: [实验地点]: [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双相滴定法进行饮料中苯甲酸钠的测定操作 2.学习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并将测定结果与双相滴定法进行比较。 3.体会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在低含量测定中的优缺点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双相滴定法测定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本实验选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并将结果与双相滴定法进行对照苯甲酸钠的测定可以使用HCl滴定,但因为生成的苯甲酸常温下溶解度很小,几乎不溶于水,由此造成滴定终点的pH突越不够明显,另外游离的苯甲酸附着在容器和液面表面会影响观察滴定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吸附少量的指示剂,不利于终点判断。而苯甲酸在常温下难溶于水(0.34g/100ml),在空气中微挥发,有吸湿性,溶于热水,也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苯甲酸钠常温易溶于水(53.0g/100ml,PH≈8)。综合考虑,在本实验中采用乙醚来吸收水相中的游离苯甲酸,将苯甲酸提取入乙醇溶液中,之后在乙醇溶液中使用0.01mol/L的标准NaOH溶液以PP为指示剂滴定碳酸饮料样品至显粉红色,根据滴定消耗的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1注:选作部分相关内容见后。 [实验仪器]: 50ml酸式滴定管,50ml碱式滴定管,250ml锥形瓶×3,500ml分液漏斗,1000ml 1 根据最新GB2760- 2003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允许最大使用量为0.2g/kg。

烧杯,250ml容量瓶×n,25ml移液管,10ml量筒,100ml量筒,玻璃棒,表面皿,带橡胶塞的细口瓶×2,50ml具塞量筒×2,2ml吸量管,10ml移液管。 电子分析天平(0.0001g),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水浴锅(室温+5℃~99℃)。[实验试剂]: HCl溶液(1+1),40%NaOH溶液,草酸/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试剂,苯甲酸基准试剂,PP,无水硫酸钠(分析纯),乙醚(分析纯),NaCl(分析纯),乙醇(分析纯)。 雪碧碳酸饮料一瓶(备用样品:美年达碳酸饮料一瓶)。 [实验内容]: (一)实验预准备: (1)准备除去CO2的去离子水:在1000ml烧杯中加入800ml去离子水并加热至沸腾,沸腾3~5min,冷却至室温备用。注意在加热过程中,在去离子 水沸腾前加盖表面皿,以减少热量损失并缩短加热时间,加热刚开始时 烧杯外侧凝结的水滴要及时用滤纸片擦掉,以免受热不均烧杯炸裂。加 热至近沸时注意防止暴沸,可以从烧杯尖嘴处深入玻璃棒轻轻搅动。 (2)准备4%的NaCl溶液:1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4.0gNaCl固体,溶解摇匀。 (3)准备HCl溶液(1+1):按照体积比1:1的比例将25ml浓盐酸和25ml去离子水混合,摇匀。 (二)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配置NaOH标准溶液:在10ml量筒中量取2.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20mol/L),用500ml水稀释,置于橡胶塞细口瓶中振荡摇匀,使用25ml 移液管量取上述溶液于2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转 移至带橡胶塞的磨口细口瓶中备用。

苯甲酸钠

西安文理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的用途及其测定方法 姓名刘丹 学号0902110119 专业年级11级应用化学1班 指导教师段淑娥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日

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的用途及其测定 刘丹 (西安文理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 摘要苯甲酸钠(化学式:C6H5CO2Na),E编号E211,是苯甲酸的钠盐。苯甲酸钠是很常用的食品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在世界各国均被广泛使用。然而近年来对其毒性的顾虑使得它的应用受限,有些国家如日本已经停止生产苯甲酸钠,并对它的使用作出限制。所以本文详细介绍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的2种检测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酸碱中和滴定法。 关键字苯甲酸钠,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 引言 [1]苯甲酸钠(化学式:C6H5CO2Na),本文主要介绍了苯甲酸钠的物理性质及其它的提取过程和它主要的用途及作用。 一、苯甲酸钠的物理性质生产方式及其用途 (一)、苯甲酸钠的物理性质:苯甲酸钠大多为白色颗粒,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味微甜,有收敛性;易溶于水(常温)53.0g/100ml左右,PH在8左右;苯甲酸钠也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4.0,在PH5.0时5%的溶液杀菌效果也不是很好。苯甲酸钠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缩合反应,从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性质描述: 苯甲酸为鳞片状或针状结晶,具有苯或甲醛的气味,易燃。相对密度1.2659。熔点122.4℃,沸点249℃,折射率1.504。蒸气易挥发。闪点(闭杯)121-123℃。微溶于水,溶于乙醇、甲醇、乙醚、氯仿、苯、甲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和松节油。 (二)、生产方法: 最初由安息香胶干馏或用碱水水解制得,亦可由马尿酸水解制得。苯甲酸的工业生产方法有甲苯液相空气氧化法、次苄基三氯水解法及苯酐脱羧法三种,而以甲苯液相空气氧化法最普遍。甲苯和空气通入盛有环烷酸钴催化剂的反应器中,在反应

实验四__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实验四 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的原理和操作 二、实验原理 苯甲酸钠为有机酸的碱金属盐,显碱性,可用盐酸标准液滴定。 C O O N a + HCl COOH + NaCl 在水溶液中滴定时,由于碱性较弱(Pk b =9.80)突跃不明显,故加入与水不相溶混的溶剂乙醚提除反应生成物苯甲酸,使反应定量完成,同时也避免了苯甲酸在瓶中析出影响终点的观察。含量(%)%100???=m F T V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分液漏斗、容量瓶、移液管、具塞锥形瓶、酸式滴定管、分析天平、烧杯、量筒、 2. 试剂: 苯甲酸钠、乙醚、甲基橙、盐酸(0.5mol/L)、蒸馏水 四、实验内容 取本品1.5g ,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约25ml ,乙醚50ml 与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 (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 洗涤,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 ,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即得,每1ml 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72.06mg 的C 7H 5O 2Na 。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C 7H 5O 2Na 不得少于99.0%。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六、注意事项 1、滴定时应充分振摇,使生成的苯甲酸转入乙醚层。 2、在振摇和分取水层时,应避免样品的损失,滴定前,应用乙醚检查分液漏斗是否严密。 七、思考题 1.乙醚为什么要分两次加入?第一次滴定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时,是否已达终点?为什么? 2.分取水层后乙醚层用5ml水洗涤的目的是什么?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食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食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和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结构,学习UV2550的操作。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甲酸钠的吸收光谱图。 3.掌握标准曲线法测定样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为了防止食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腐蚀、变质,常在食品中添加少量防腐剂。防腐剂使用的品种和用量在食品卫生标准中都有严格的规定,苯甲酸及其钠盐、钾盐是食品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主要防腐剂之一,其使用量一般在0.1%左右。 苯甲酸具有芳香结构,在波长225nm和272nm处有K吸收带和B吸收带。根据苯甲酸(钠)在225nm处有最大吸收,测得其吸光度即可用标准曲线法求出样品中苯甲酸的含量。 三、仪器和试剂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550(日本岛津),1.0cm石英比色皿,50ml容量瓶。 2.NaOH溶液(0.1mol/L) 3.苯甲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 (1)苯甲酸钠标准贮备液(1.000g/L):准确称量经过干燥的苯甲酸钠1.000g(105℃干燥处 理2h)于1000mL容量瓶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该贮备液可置于冰箱保存一段时间。 (2)苯甲酸钠标准溶液(100.0mg/L):准确移取苯甲酸钠储备液10.00mL于100mL容量瓶中, 加入蒸馏水稀释定容。 (3)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分别准确移取苯甲酸钠标准溶液1.00mL、2.00mL、3.00mL、4.00mL 和5.00mL于6个50mL容量瓶中,各加入0.1mol/LNaOH溶液1.00mL后,用蒸馏水稀释定容。得到浓度分别为2.0 mg/L、4.0mg/L、6.0mg/L、8.0mg/L和10.0mg/L的苯甲酸钠系列标准溶液。 4.市售饮料的配制 准确移取市售饮料0.5ml于50mL容量瓶中,用超声脱气5min驱赶二氧化碳后,加入0.1mol/LNaOH溶液1.00mL,用蒸馏水稀释定容。 5.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开机 (1)打开计算机,打印机。 (2)打开主机开关,双击软件图标UVProbe,点击“Connect”与仪器联机,仪器开始自检, 通过后按“OK”。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为液相色谱法。用常压输送流动相的方法为经典液相色谱法,这种色谱法的柱效能低、分离周期长。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简称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色谱方法。与经典的液相色谱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下列主要优点:①应用了颗粒极细(一般为10µm以下)、规则均匀的固定相,传质阻抗小,柱效高,分离效率高;②采用高压输液泵输送流动相,流速快,一般试样的分析需数分钟,复杂试样分析在数十分钟内即可完成;③广泛使用了高灵敏检测器,大大提高了灵敏度。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不同的固定相,有多种不同的分离模式,使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下面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有关知识,新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一、分类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理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吸附色谱法(adsorptionchromatography) 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色谱方法称为吸附色谱法。使用最多的吸附色谱固定相是硅胶,流动相一般使用一种或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在吸附色谱中,不同的组分因和固定相吸附力的不同而被分离。组分的极性越大、固定相的吸附力越强,则保留时间越长。流动相的极性越大,洗脱力越强,则组分的保留时间越短。 (二)液-液分配色谱法(liquid-liquidchromatography) 液-液分配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分离时,组分溶入两相,不同的组分因分配系数(K)的不同而被分离。目前广泛使用的化学键合固定相是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上而制成的,使用化学键合固定相的色谱方法(简称键合相色谱法)可以用分配色谱的原理加以解释。键合相色谱法在HPLC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应用最广的色谱法。 按照固定相和流动相极性的不同,分配色谱法又可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两类。 1.正相色谱法(normalphasechromatography) 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极性的分配色谱法称为正相分配色谱法,简称为正相色谱法。氰基键合硅胶、氨基键合硅胶等极性的化学键合固定相是正相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正相色谱的流动相一般为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在正相色谱中,极性小的组分由于K值较小先流出,极性较大的组分后流出。正相色谱法用于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的分离。 2.反相色谱法(reversedphasechromatography) 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分配色谱法称为反相分配色谱法,简称为反相色谱法。反相色谱法使用非极性固定相,最常用的非极性固定相是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还有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等。流动相常用水与甲醇、乙腈或四氢呋喃的混合溶剂。在反相色谱中极大的组分因K值较小先流出色谱柱,极性较小的组分后流出。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比例增加,流动相极性减小,洗脱力增强。反相色谱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 离子对交换色谱法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的色谱方法,组分因和离子交换剂亲和力的不同而被分离。柱填料含有极性可离子化的基团,如羧酸、磺酸或季铵离子,在合适的PH值下,这些基团将解离,吸引相反电荷的物质。由于离子型物质能与柱填料反应,所以可被分离。样品中不同的组分因离子交换平衡常数的不同而分离。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一般为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有时也加入少量的有机溶剂,如乙醇、四氢呋喃、乙腈等,以增大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流动相的PH值影响离子交换剂的交换容量。对弱酸或弱碱性的被分离组分,流动相的PH值还会影响其电离状况,流动相的PH值必须使待分离组分处于离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