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建设工程作为一种特殊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工作等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工程一旦发生质量事故,特别是重大坍塌事故,将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必须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可靠。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同时伴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发实施,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步入了依法质监的快车道。
但是,十几年来形成的基础、主体、竣工三步到位等级核定与巡回抽查相结合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积淀了诸多影响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因此,对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创新与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影响工程质量的五方面因素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勘察选址、图纸设计,还是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影响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个方面工程质量管理,重点做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质量和法律意识淡薄。现阶段,一些施工技术人员,作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素质较低,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盲目追求效益,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比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经过调查就发现了有的房屋因为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而导致倒塌,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再比如现阶段一些不法钢筋加工点钢筋“瘦身”问题,追求利润忽视质量,把钢筋“硬”拉长,超过了冷拉率,钢筋脆性提高,直接影响构件受力。市场准入把关不严。一些地方和部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疏漏,在施工企业中出现无资质挂靠和层层转包等不正常现象,或存在无证施工、超越资质范围承包,必然对建设工程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从而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必须切实强化企业管理,重点是加强企业的资质管理,必须坚决制止无资质施工队和低资质施工企业与较高资质施工企业之间乱挂乱靠的现象。要切实推行工程总承包制。总包单位必须对工程质量负有全部责任,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杜绝包而不管和管而不力、管而不严的现象。施工企业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加强技术培训,严
格执行管理人员、各工种作业和施工规范要求施工。树立创优意识和为用户着想的思想,严格管理,精心施工,坚决消除工程质量通病。必须有效控制建设单位行为,禁止不合理压价和垫资或变相垫资施工,禁止肢解工程和层层转包工程。加强原材料检测工作,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要严格实行质量双控,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检测合格报告单,要实行建设单位监理有见证的材料送检制度,要加强现场抽查制度。加强图纸会审制度,要提高工程方案会审和施工图纸会审质量,把工程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未进行图纸会审先开工的行为,同时也要防止图纸会审走过场的现象。
在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转变思想管理观念,更要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以取得管理创新的实效。我认为,应从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强化管理,具体如下:
1、对内强化管理,规范制度建设,提高监督执法水平。谁主管的
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或出现用户质量投诉,由谁负责处理解决,并根据发生工程质量问题情节的轻重,对相关人员提出批评教育或追究责任。每周将解决的问题,质量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工程停、复工情况等,用“工程质量信息”进行内部通报。
2、对外应严格质量监督,提高监管效率,推进工程质量的全面提
升。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施工过程监理。要提高质量监督的覆盖率,必须把建筑工程项目都纳入政府质量监督范围。通过监督检查推动施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从而全面
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壮大,只有坚持依法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力度,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