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主义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对立结构探析

作品评析吴聪敏[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不朽名作,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被学者和读者公认为美国现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着重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这一角度分析小说中主题以及人物中存在的二元对立结构,从而让读者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表现出作者对于“爵士时代”表面的繁华心存忧患。
[关 键 词]二元对立;美国梦;爵士时代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s)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比如好/坏,对/错等。
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语言视为一个符号系统,提出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概念: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历时(Diachronic)与共时(Synchronic);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句段(Syntagmatic)与联想(Associative)等。
此后,二元对立开始进入语言学领域,成为其基本理论之一。
著名语言学家、诗学家、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提出了用二元对立理论作为诗歌分析的方法,创立了语言学领域之一部分的诗学 (poetics)。
此后,许多文学批评家运用二元对立理论分析和阐释文本分析,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深化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以20 世纪20年代一战后的美国“爵士时代”为背景创作的一部中长篇小说,分析小说中主题以及人物中存在的二元对立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一、作品主题中的二元对立(一) 美国梦自身存在的二元对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最重要也最广受讨论的主题便是美国梦。
美国自建国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不论你的出身如何,只要坚持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提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每个人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从解构主义剖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二元对立

从解构主义剖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二元对立作者:黄净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摘要: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视角,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解读,发现小说作者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颠覆了几个主要的二元对立概念,如浮华的年代与堕落的人性、璀璨的爱情与破碎的美梦。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解构主义;二元对立[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02解构主义批评是一种极具破坏力和革命性的批评思潮。
它以大胆的怀疑精神,坚持反传统和反权威,旨在摧毁西方的形而上学机器。
解构批评推崇变化,它不会走向虚无主义,而是要揭示万物在自我结构中的延续和变换,是万物在变化中共存而不是泯灭。
它认为二元的真正关系是互补中的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你我又是有差异的。
以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解读,发现小说作者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颠覆了两个主要的二元对立概念,即浮华的年代与堕落的人性、璀璨的爱情与破碎的美梦。
解构主义颠覆文本中不对称的二元对立概念或价值上的等级秩序,但这种颠覆是阐明作为对前项的否定、边缘和补充的第二项是第一项可能存在的先决条件,并不是简单地以被压抑的后者替代前者的本源地位。
“爱情”“梦想”是单纯美好的事物,值得歌颂;而“堕落”“破碎”则是鞭笞唾骂的对象,值得反省。
一、浮华的年代与堕落的人性1922年,整个纽约城市都弥漫着名利与金钱的味道,典型的物欲横流、纸醉金迷。
尼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在华尔街工作的年轻人,面对满街的华府不禁做起了一夜暴富的“美国梦”。
黛西是尼克的表妹,长得分外美丽,美国“富二代” 汤姆娶了她。
他们住的是豪华庄园,临近大海,而隔海相望的却是尼克寒酸的小屋。
黛西虽然住这样奢华的豪宅里,生活无比富裕,但是感觉不到一丝快乐。
黛西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迷人气质,柔弱不乏坚忍,快乐中略含悲伤,着实让人怜悯疼爱,仿佛天上宫阙中的绝色仙女,虽处美轮美奂之境,可却异常空虚寂寞难耐。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构主义解读

三、西部与东部
很多评论家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西部的故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全都来自中西部地区,他们因 各种不同的原因来到东部的大都市纽约。在尼克的眼里,西部是纯洁的,是淳朴美德的榜样,代表着传统的力 量:东部是罪恶的,是世故腐化的都市,是堕落的象征。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人们最终往往“从代表着文明、老 年、知识、理智和都市的东部迁徒到与边疆、天真、青春、情感、荒野相关联的西部,希望返老还童,重获天真, 企图回到尚未堕落的时代成为所谓美国式的亚当”嗍。“美好的西部”几乎成了人们长久以来的心灵寄托,西部 故事也成了作家们笔耕不辍的文学母题。然而,在该小说中东部与西部的对立并不是单纯的地理位置的对立。 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一大城市,但是小说暗示它和东部城市一样的堕落颓废。西部和东部也不是乡村和城市 的对立,因为尼克、戴茜和乔丹他们都在西部城市度过了纯真的年轻时光。既然西部和东部并不是纯粹的地理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2):247—250
Jo岫al
0f Shenyang
A嘶cultuml University(S0cial
sciences
Edition),2009一03,11(2):247—250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构主义解读
童晓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菲茨杰拉德思想艺术技巧最成熟的作品。借用 解构主义策略,通过文本的细致阅读发现菲茨杰拉德有意无意解构了几组二元对立的概念——过去与现在、纯真与堕落、西部与东 部.进而发现他在创作“抨击现代腐朽堕落和缅怀过去美好纯真”这一主题所具有的缺陷.最终获得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新的 理解。 关键词: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解构主义;二元对立;模糊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题和写作风格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题和写作风格
【最新版】
目录
1.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
2.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风格
正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该小说的主题和写作风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是关于美国梦的幻灭。
小说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美国梦的虚伪和幻灭。
盖茨比为了追求财富和地位,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小说通过盖茨比的命运,向读者展示了美国梦的虚幻和不可实现性。
同时,小说还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道德沦丧、物质主义泛滥等社会问题,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社会的阴暗面。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风格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具有以下特点:
1.象征主义:小说中使用了大量象征主义手法,如盖茨比对绿灯的追求、黛西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等,这些象征物深刻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愿望和困境。
2.语言优美:菲茨杰拉德的语言极具韵律感和美感,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3.结构紧凑:小说的情节紧凑,结构严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方式,将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
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梅朵悲剧的成因分析

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下《了不起的盖茨比》
中梅朵悲剧的成因分析
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梅朵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
以下是对梅朵悲剧的成因的讨论:
文化冲突和社会结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展现了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繁
荣和动荡。
梅朵作为一个中产阶级人物,面临着文化冲突和社会结
构中的困境。
她既被贫困艺术家劳尔仰慕,又被富有的盖茨比所吸引。
这种文化冲突和社会分层使得梅朵在感情选择上犹豫不决,最
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刻板印象和社会期待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绘了当时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社会期待,这对梅朵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期待她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但
她却渴望自由和个人发展。
这种社会压力和期待使得梅朵感到迷茫
和无力应对,最终导致了她在人生选择上的失败和悲剧。
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也是梅朵悲剧
的一个重要成因。
社会中的道德偏差和虚荣心使得梅朵接触到各种
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她被迫参与一些虚伪的社交圈子,并受
到诱惑和背叛。
这些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最终导致了梅朵的堕落和
悲剧。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梅朵悲剧的成因可以追溯到文化冲突和社会结构、刻板印象和社
会期待,以及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
终导致了梅朵的人生失败和悲剧。
读书心得——解构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读书心得——解构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 引言菲茨杰拉德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菲茨杰拉德的著名代表作,同时也被视为其思想艺术技巧最成熟的作品。
文本中的盖茨比是悲剧的化身,该角色的创设得益于菲茨杰拉德的生活。
菲茨杰拉德把他对资本主义的情感态度贯穿于他的作品创作中,真切地表露出“迷惘的一代”的内在本质。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不满现状的盖茨比为改变出身,奋力跻身上层社会,身怀梦想从一无所有到成为世界首富,在追逐爱情和名利的途中屡遭现实的碰壁,梦想最终破碎的悲惨故事。
故事内容虽简单,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发人深省。
文本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叙述方式(双重叙述视角),将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淋漓尽致地呈现到读者面前,反映了在纸醉金迷的繁荣表象下现实生活的堕落腐朽及价值观念的支离破碎,进一步揭露了“美国梦”终将破碎的本质。
《了不起的盖茨比》自发表就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成了展现一个时代的经典。
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虽说是千姿百态、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其论述基调多少都是基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秉持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研究主张。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弥补了结构主义所具有的不足,从解构的视角出发来探究作者在文本创设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忽视与主题意义相冲突的对立组,对文本的内在矛盾和差异进行再研究,从新的解读视角对对立组所承载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进而来加深理解文本内容。
《了不起的盖茨本》对美国“爵士时代”这一社会价值的批判主要基于三个密切联系的二元对立:过去与现在、东部和西部、梦想与现实。
本文将基于二元对立概念,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及主题的理解。
2 解构批评自柏拉图以来,西方传统文化信奉“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控制力,一个原则和一个结构。
“逻各斯中心主义”有着多组二元对立概念,如过去与现在,纯真与堕落。
二元对立概念本身就具有优劣等级差,前者优于后者,对后者起着一定的支配和控制作用。
_了不起的盖茨比_的解构主义解读

100 MZXS 4 /2008
M534A ISSN 1006- 0189
名作 欣赏
外国文学
可见, 小说中的西部和东部分别代表着传统的社会 准则和理想与现代的道德颓废和玩世不恭。尼克在 小说第九章中对他讲述的故事所作的分析显示了他 对这一对立的敏感性: 虽然故事的背景是东部, 但 它“归根到底是一个西部的故事”, 因为它讲述的是 起初来自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人 ( 如所有主要人 物) 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反应。
一 种 从 文 本 自 身 中 分 析 其 差 异 特 征 的 阅 读 方 法 。”③ 文学文本中的差异往往表现为其意识形态框架的局 限性和由此产生的自相矛盾之处。为了发现这个意 识形态框架, 了解它的局限性, 解构式阅读在文本 中寻找同主题相冲突的意义, 集中于文本似乎没有 意识到的自相矛盾之处。行之有效的第一步通常是 发现文本中构建主题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是一种 等级体系, 其中对立之一方对另一方拥有特权, 因 此, 发现这种二元对立并确认对立的哪一方占有优 越的地位就可以发现作品所宣扬的意识形态。解构 主义解读会进而显示出文本包含着相反的暗示, 从 而推翻这种等级。用这种方法解读 《盖茨比》 可以 清楚地看到, 文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被文 本自身所暴露出的矛盾所削弱。
尤其发人深省的是, 小说对下层阶级的代表乔 治·威 尔 逊 的 刻 画 几 乎 颠 覆 了 天 真 和 堕 落 的 对 立 , 违背了小说的创作宗旨, 表现出意识形态在文本中 的自身否定。乔治是小说中唯一真正天真的人物和 无辜的受害者。他从不伤害人, 对谁都信任, 像孩 子一样单纯。虽然他和盖茨比一样也是个梦想家, 但他安分守法, 惨淡经营, 被迫生活在灰土谷中。 然而在这部痛惜失去的天真的作品中, 对唯一真正 天真的人物的刻画却是否定性的。威尔逊被描写成 一个无知、毫无个性的可怜虫。这同小说对富人绘 声绘色、极尽语言之华美的描写形成鲜明对照。这 样, 小说不仅否定了不甘堕落的天真, 而且掩盖了 压迫下层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结构关系分析

摘要: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艺术研究已有很多,但鲜有触及该作品的叙述结构关系。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叙述结构关系的分析,包括顺序、间隔、反差和比例,试图从叙述学的形式要素方面来对小说的叙述艺术进行研究,指出菲茨杰拉德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超前性。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结构关系;顺序;间隔;IL差;比例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小说叙述艺术,尤其是“人物视角叙述”等已被研究得很多,本文试图从叙述学的形式要素方面来分析其叙述艺术,且再将这所谓的“形式要素”范围缩小,便成为叙述结构关系分析。
叙述的结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顺序、间隔、反差和比例。
下面试图从这四个方面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下文全部以《了》代替)进行细致分析。
一、顺序顺序是指事件与事件之间位置的前后次序。
《了》的叙述顺序主要是时问顺序和空间顺序。
首先是时间顺序。
事件之间的时间拉长、延伸甚至错置在《了》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整部小说贯穿尼克对有关东部两年生活的回忆,而其东部之行历经春夏秋冬,恰恰是一个四季周期的循环。
同时,在文本中,作者有效地调整了时间的速度,拉长某一季节(如夏季)、某一天(如茉莱尔事故发生当天),甚至某一时刻。
但有时候也把时间无限地缩短,比如盖茨比的一生便是在尼克与盖茨比或者尼克与乔丹的谈话过程中展现出来的。
而叙述者尼克所给予的只是一些生活片段而已,几个夜晚、几次宴会、几次午餐、几次拜访、几次冲突,便将盖茨比、黛西、汤姆以及乔丹、茉莱尔这些主要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出来。
小说的前两章仅仅是提到当前的盖茨比(1922年);第三章,人们议论盖茨比,多是流言蜚语,涉及到盖茨比在一战期间的经历(1918年),同时,叙述者尼克第一次见到并结交盖茨比,交代了盖茨比1917年的一些经历;第四章,乔丹讲述五年前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故事(1917年);第五章,1922的盖茨比;第六章,盖茨比向尼克讲述自己与黛西的恋爱细节,更重要的是交代了盖茨比的奋斗史,大致是1910年到1917年之间的经历;第七章,1922年的盖茨比;第八章,讲述盖茨比战前和战争中的一些事情;第九章,盖茨比的父亲出场,讲述盖茨比小时候的事情以及其年轻时的奋斗经历等等。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构艺术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构艺术马晓慧【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迷惘一代作家代表人物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这部小说以美国20年代白人中层社会为背景,充分展现了美国白人中层社会的思想和生活.这部小说在结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采用了线型结构、平行线结构和马赛克结构,线型结构是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结构,主要谈"我"在盖茨比的生活交往中的所感所想.平行线结构也是对称结构,主要是汤姆与盖茨比之间生活的平行,以及人生足迹的平行;而马赛克结构是指这部小说中四个故事构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叙事结构,故事之间彼此交叉,导致在阅读的时候有时候抓不到故事的发展,而不经意之间又会发现故事的线索.【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12【总页数】2页(P44-45)【关键词】结构艺术;线型机构;盖茨比【作者】马晓慧【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爵士乐时代反叛文化的文学代言人之一菲茨杰拉德,也是美国历史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对20世纪美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创作于1925年,小说在结构设计上非常新颖,具有鲜明的特点。
因此,在研究当中从细节安排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结构特点,以此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学习这部小说的内容。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小说的主线就是主人公尼克,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引出故事的内容,在结构上是根据时间发展安排的,呈现出一个典型的线型结构。
在小说创作当中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争,核心是作者是不能能够最大程度的消失于小说之中,保持创作的客观性。
实际上,到了20世纪小说创作基本上已经认可了最大程度离开作品的观点,菲茨杰拉德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遵循了这一基本原则。
小说虽然是以第一人称开始的,但是在叙事的时候可以发现却采用了客观叙事法,作者是以“尼克”为视角进行叙述的,整部小说可以说就是他的回忆,形成的线型结构,让读者能够不自觉的跟随者他的诉说来倾听故事的发展,从而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新特点

关键词 :《 了不起 的盖 茨比》 ;结构主 义叙 事学;“ 符号矩 阵”理论 《 了不起 的盖 茨比》描述 了出生在美 国中西部小 镇 的贫 穷青年 盖茨 比在纽 约爱 上了黛西这位漂亮而富有 的贵族小姐 ,但最 后死于一个 秋天 的阴谋里 。这本小说看起来就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但 它的背后却 真实反 映 了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 ,美 国经济蓬勃发展 ,人们 的物质生活 空前繁 荣 。其 实 ,《 了不起 的盖茨 比》 在叙事上 有更深层 的意 义。本文将 以结 构主义叙事 学为切入点 ,寻找其叙事新特点 ,探究作 品的 内在 含义 ,了 解盖茨 比的悲剧和 2 0世纪 2 0 、3 O年代美 国社会 的本 质 ,以期获 得更加
普遍而广泛 的意义。 “ 符号 矩 阵 ” 格 雷马斯 是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 ,他 的文学符号 学理论 中最著名 的是关 于深层 结构模式的 “ 符号矩阵” 。 四个方位分别代表结构发展 的、 四个不 同阶段 ,它们之间的主义关 系可按 照形式逻辑 的对立 、矛盾 、包 涵等关 系来解 释。“ 符号矩阵” 结构理论可 以看作是 对普 罗普最初 构想 的一种 发展 和改进 ,它的主要 目的是通过情节结 构模式 的建立揭 示 出叙 事体深层结构 所显示的意义 。与普罗普不 同的是 他把故 事视为类 似句子 的语义结构 ,注重的是功能之间 的关 系而不是单个 功能。 在 格 雷 马 斯 看 来 ,文 学 故 事 起 源 于 x 和 反 x 之 间 的对 立 ,但 在 故 事进程 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 ,从而 又有 了非 x和非反 x,当这些 方面 因 素都得 以展开时 ,故事也就完成 了。如 以下语 义方阵 :
一
、
反 x
j # 反 x
本 文接下来将这一模式运用 到 《 了不起 的盖茨 比》 中以求更加 全面 地对 文本进行分析 。首 先确定 x为盖 茨 比,那 么 ,反 x就是 汤姆 。黛 西 的位子很妙 ,她在文 中的确是 真心爱 过盖茨 比的,属于非 x,但是她 的爱却 也是软弱的 、虚荣 的,即属 于非 反 x。 二 、结 构 分 析 首先 ,讨论盖茨 比、汤姆 、黛西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横 向来看 ,盖 茨比从本质上说 ,其实是一个第 三者 ,插足汤姆和黛西 的婚 姻。汤姆 就 是 “ 反盖茨 比”,他理所当然要捍卫 自己的婚姻 。横 向来看 黛西 ,她 就 是盖茨 比的 “ 帮助者” 又是 “ 反对者” ,她给 了盖茨 比希 望 ,但又 背叛 了他 ,回到汤姆身边 ,把 盖茨比推向死亡 ,可以说黛西是一 个天使 与魔 鬼的结合 。盖茨 比对黛西 的感情 是实心实意的 ,几年不见之 后的相 遇依 然能使他面红心跳 。整整 五年时光 ,一点一滴的数算 ,盖茨 比对黛 西的 感情 建立在真爱基 础之 上 的。我们 看黛 西对 待盖 茨 比 ,她 也是 有真情 的。虽说黛西最后选择 了汤姆 ,但是黛西在盖茨 比战争期 间也 曾经 等候 过他 ,想念他 ;在五年 以后 ,黛西也亲 口承认她爱过盖茨 比。我们 不能 否认 她对盖茨 比也付 出了真心 。而汤姆 和黛西 之间更 多 的是 利益共 享 , 黛西和汤姆都属于 上流社会 ,他们是属于同一阵营的 。她所 处的位 置可 以看 出他们 的婚姻是 建立 在物质 、名誉 、地位等利益基础 之上 。从 深层 结构方面分析 ,从横 向来 看 ,盖茨 比本质上只是一个穷小 子靠不正 当手
分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独特结构

分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独特结构作者:王淑敏王敏王丽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以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结构为核心,从线型结构、平行线结构、马赛克结构等角度入手,明确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结构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线型结构;叙事中心;艺术内涵;独特结构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淑敏(1996.3-),女,辽宁省朝阳市人,汉,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第二作者王敏(1997.4-),女,辽宁省朝阳市人,汉,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第三作者王丽华(1997.5-),女,辽宁省大连市人,汉,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为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站在有产者分析家的角度上描绘美国“轰鸣的20年代”,语言细腻而形象,独树一帜,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
菲茨杰拉德青年时代在美国中部,之后辗转到美国东部与欧洲地区,并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也正菲茨杰拉德丰富的生活经历,练就了菲茨杰拉德具备美国中西部人的简单纯真和古老欧洲人的世故复杂。
《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所以成功,除了菲茨杰拉德的写作才能之外,还在于这部小说精湛独特的结构安排,站在不同角度上可以得到不同的特点。
下面本文逐一分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结构:一、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线型结构在小说中,故事主人公“尼克”站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上概述亲身经历,这一经历叙述按照时间顺序形成一条线,即为小说的线型结构。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塑造一位客观的观察者,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事情的整个过程,这样可以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站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上,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1]。
故事中尼克和汤姆、黛西、乔丹、盖茨比之间的交往,按照时间顺序形成一条线,追寻尼克的脚步,找到故事主要人物,并了解和掌握小说中讲述的主要事件。
破碎的美国梦——解构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Hale Waihona Puke 汽 车是 美 国人 富有 的象 征 ,那 么 文本 中反 映 出 的 二 十 世 纪 初 的美 国 富人 是 如 何 使 用 这 种 “ 富 ” 呢 ? 第 三 章叙 述 者 财 的 尼克 ・ 卡拉 韦 第 一 次 参 加 盖 茨 比的 派 对 接 近 尾 声 时 ,他 发 现 “ 大 门 五 十英 尺 的地 方 . 几 盏 汽 车 头 灯 映照 出一 个 奇 怪 混 离 十 乱 的 场面 。在 路 边 的 水 沟 里 , 一辆 新 的 双 门 轿 车 横 卧 在 那 里 , 右侧 向上 , 一 个 轮 子 被 撞 掉 了” 菲 茨 杰 拉 德 ,o 4 4 ) 开 但 ( 20 :8 。 车 的 人 因严 重 醉 酒 爬 下 车 后 还 以 为车 子 只是 没 油 了 尼 克 很 快无 奈 地 转 身 离 开 表达 了他 对 此 的反 感 。 同样 在 第 三 章 , 克 尼 谴责乔丹 ・ 贝克 开 车 太 过 粗 心 。 把 一 个 工 人 外 衣 上 的 纽 扣 蹭 “ 掉 了 ”5 )她 却 不 以 为然 , 为 只要 别人 开 车小 心 就 行 了 。 (2 , 认 乔 丹是 当时 打 高 尔 夫 球 的 明 星 ,她 无 视 别 人 生 命 安 全 的态 度 或 许 能 代 表 不 少 上 流 社会 的人 的 心 态 。 最 后 小 说 主 人 公 盖 茨 比 惨 死 在 威 尔 逊 的枪 下也 是 黛 西 的 疯 狂 驾 驶 导 致 的 。作 为 富家 女儿和富家太太 , 开车撞人后把责任推到盖茨 比身上 , 她 自己 却 与 丈 夫 悄悄 地逃 离 了 是 非 之 地 。 这 些 再 三 发 生 的交 通 事 故 说 明 人 们 对 待生 活 十 分放 纵 ,一 种精 神 空 虚 的 人 特 有 的 行 为 方式 。 除 了重 复 发生 的危 险驾 驶 之 外 .盖 茨 比豪 宅 里 经 常 突 然
破碎的美国梦——解构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小说线索中如果说意象是这根线上的珍珠,那么词语 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那根线,是最不可或缺的因素。重复使用 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单词是为了显示小说的意义指向。正 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爵t乐时代人们的精神处在混乱不 堪中.内心世界的安宁在物质世界的喧嚣中无处可寻。在创作 中,菲氏在描述小说中各个主要人物时频繁使用了“不安”(原 文为“restless”)以及它的近义表达:尼克由于经历一战,回家 后“久久不能平静”(4);布坎南夫妇曾经一度“来回游荡,居无 定所”(7);汤姆说话时眼神不安地向四周闪烁(10);黛西因丈
比》的主题是美国梦的枯萎”(kbdge,1968:37)加上了一个
问号。
本对作家大脑意识或者其它文本的再现.我们不妨通过比较 菲氏自己的生活图景,以及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两位同时代作 家约瑟夫・康拉德和T.S.艾略特的作品与小说文本之间的相似 性和差别,来揭示《盖茨比》多元异质性的一面。 一个事物的名称与事物本身之间是有间隙的,用解构主 义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不能等同的。符号学 理论家保罗・德曼认为命名和概念化是概念形成的两个主要 环节。其中所谓命名,就是给事物一个称号。或者说用事物的 名称替代事物(转引自肖锦龙.2008:85)。在命名的过程中。 首先,事物转换成人的大脑图像是一个发生变异的过程.人 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些方面而非所有方面:其次.大脑图 像转换成词语符合也是变异的过程.同一种大脑图像可以有 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同一个表达方式又可以表述不同的意 义,它们之间也不是对等的关系。这样命名的结果跟现实事 物就相差甚远了。在《盖茨比》中,“黛西”这个名字首先替代 的应该是菲氏自己的心上人姬尔达.小说中盖茨比对黛两的 一往情深重复着现实中菲氏对姬尔达的迷恋.又皆因为自己 的出身微寒而被后者拒绝过。但是黛西不只是姬尔达的投 影,她们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前者在盖茨比离开 之际嫁给了富家公子汤姆,而后者在菲氏发迹之后迅速与他 成婚。此外.黛两的英文单iffJDaisy意思为“雏菊”或喻指“一流 的人物”,她的姓氏Fav又有“仙女”和“妖精”两重意义.这些 意义是词语本身负载的,与黛西在作品中的形象不完全一 致。在小说中黛西既是菲氏心目中完美的“大家闺秀“(125)。 又是“话音里充满了金钱”(102)的势利小人;既是引盖茨比 爬向上流社会的“一盏绿色的灯”(22)。又是她攀登人生更高 境界去“吮吸生命的浆液,大口吞下那无与伦比神奇的琼浆 玉液”(94)的障碍物。这样看来,“黛西”有着丰富且变动不居 的含义。一般观点把她解释为代表着盖茨比所追寻的美国梦 的化身太简单化,而单单把她的自私肤浅的一面放大为美国 梦的虚幻性也未免偏颇。 德里达存他的《双重部分》中提出了文学模仿论观点,借 用西方当代学者吉姆・鲍威尔的总结:文学“是一个模仿的过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结构关系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结构关系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经典卡通片,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启发着的故事。
整部影片的叙述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引入、冲突、发展和结局。
一、引入:故事主要围绕斯坦利·盖茨比展开,描述他的生活背景与生活经历,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个英雄人物。
影片从斯坦利·盖茨比的幼儿时期风趣的活动开始,借此引出他之后的成长与历程。
二、冲突:故事发展向前,斯坦利和母亲一路回到拯救前叔叔之处,准备与那
些掠夺淳化老爷爷财产的人对抗。
在这段旅程中,斯坦利与维多利亚(乡村妹妹)共同经历了各种困境,个人内心的冲突也渐渐显现。
三、发展:影片发展到这里,斯坦利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反击,他的勇敢与智慧
得到了充分展示,并有效地平息了暴力冲突,而他也收获了朋友们的赞赏。
由于斯坦利的勇敢与实力,他也成功奠定了英雄人物的地位。
四、结局:影片结尾,斯坦利不仅完成了拯救前叔叔的伟大任务,更赢得了家
人和朋友们的掌声,获得了最大的赤子之心的安慰。
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是,斯坦利收获的不仅是他对朋友们的敬仰,更是对他人的真诚友情。
分析看,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结构具有连贯性,从斯坦利的童年起,他的处境以及努力以及心理上的转变几乎都一一展开,内容涵盖从勇气到理想,唤起每个人心中真诚友情与热情爱心。
影片还作为一种现实社会教育,对善与恶进行了有力的宣扬,可以说极大地凝聚了人们对美好故事的良好期待。
结构主义在文体分析中的应用及发展——试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浅析

— —
试以 《 了不起的盖茨 比》为例浅析
甘 肃 兰州 70 0 ) 30 0
。 文/ 康双娟 (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 院
【 摘要 本 文力图评 述结构主 义思 想影响 下的现 代文体 学的发展 历程 ,并结合 对 菲茨杰拉德 的 《 了不 起 的 盖 茨 比》 的 文体 分 析 ,来 阐释 结 构 主 义思 想 在 现 代 文体 学 中 的应 用和 发展 。 【 关键 词】 索绪 尔 结构主 义 文体 分析 二元对立 《 了不起 的盖 茨比》
欧 洲 最 早 的 文 体 分 析 实 践 可 追 溯 到 法 , 以此 指 出语 言 学 研 究 焦 点 应 由对 言 语 个 宏 大 的 叙 事 结 构 , 最 后 用 它 来 解 释 现 古希腊 ,罗马时期 出现 的修 辞学研 究,而 ( 人 们 在 日常 生 活 中 语 言 使 用 的 行 为 和 存 的 任 意 故 事 。 ( )索 绪 尔 从 能 指 和 所 指 二 且 早在公 元 1 0 O 年前 就 已出版 了德米 里厄 这 种行 为 所 产 生 的 结 果 ,它 具有 个 别 性 ) 指 的 区 分 中 引 出注 重 对 系 统 内 部 关 系 的 斯 的 《 文 体 》 ,这 本 探 讨 文 体 问题 的 论 的研 究转 向对语 言 ( 论 指整个符 号系统的总 分 析。在他看来 ,一个语 言符 号由能指和 著 。然 而尽 管 文 体 分 析 有着 悠 久 的历 史 , 称 )的研究 。先前 语言学家们 因受到进化 所 指 组 成 。 能 指 是 音 响 形 象 , 即 语 言 符 但 它 的发 展 还 是 依 附于 修 辞 学 、 文 学 、 语 论 影 响 ,研 究 工 作 总 是 侧 重 于孜 孜 不 倦 地 号 的 外 观 如 声 音 , 笔 画 结 构 ,拼 写 方式 。 法 分 析 研 究 的 发 展 而 发 展 , 始 终 未 成 为 一 收 集 各 类 具 体 的 语 言 标 本 以 便 于 辨 析 古 所 指 指 语言 符 号 的概 念 、含 义 。语 言 符 门 相 对 独 立 的 学 科 。 然 而 在 2 世 纪 初 , 字 ,考 查 词 源 , 比较 各 类 语 言 的演 化 , 变 号 与 它 表 示 的含 义 之 间 没 有 必 然 的逻 辑 联 0 随着瑞 士语 言学家 索绪尔 ( 8 7 1 1 ) 异 ,故 而 传 统 语 言 学 研 究 的 是 具 体 的 在 历 系 。 ( 见索绪 尔著,高 明凯译 1 8 ) 1 5 — 9 3 参 90 《 普通语 言学》的 问世 ,其 中所 阐述 的标 史 中 不断 变 化 的 “ 语 ” 。而索 绪 尔 认 索绪尔 还认为 ,字 的含义 不是 由它 同现 实 言 榜科学精神 ,提 倡系统分析 的语 言学理论 为 ,语 言学研究应聚焦 于语言而非 言语。 中某 个 实体 的 关系 决 定 的 ,而是 由语 言 从 根 本 上 动 摇 了 人 们 对 传 统 语 言 学 研 究 的 因 为 言 语 犹 如 每 一 局 棋 , 语 言 则 如 同 下 系 统 本 身所 决 定 的 , 语 言 是 一 个 自给 自足 信 心 。也 就 是在 这 种 历 史 背 景下 , 文 体 学 棋 时 所 遵 循 的 规 则 。 ( 见 南 帆 2 0 : 的封 闭 系 统 。对 一 个 特 定 词 的 真 正 理 解 , 参 0 3 研 究 的先 驱 们 也 顺 势 吸 收 了 索绪 尔 结 构 主 3 3 因 此 索 绪 尔 认 为 语 言研 究 应 寻 求 一 必 须 把 它 置 于 它 所 在 的语 言 系 统 中 ,参 照 2) 义 语 言 学 的精 华 , 并 将 它 用 在 文 体 分 析 实 切 语 言 中永 恒 , 普 遍 起 作 用 的 力 量 。 ( 参 它 与 其 他 词 的 关 系 ,在 纵 横 交 错 的 关 系 网 践 中 ,从 而 摆 脱 了 传 统 文 体 分 析 印 象 直 觉 见 索 绪 尔 著 ,高 明凯 译 18 ) 。 90 中得 以确 定 。如 “ ”如 果 失 去 了 “ ” 高 低 式 的 局 限 ,使 其 逐 渐 深 入 系 统 和 科 学 化 , 索 绪 尔 对 语 言 和 言 语 的 划 分 , 不 仅 的 参 照 ,它 的 意 义 也 就 不 存 在 。 索 绪 尔 从 为 将 文 体 学 发 展 为 语 言 学 的 一 门独 立 分 支 为 语 言 学 指 明 新 的 研 究 方 向 , 即 聚 焦 于 对 对 能 ,所 指 的 区 分 中 引 出注 重 对 系 统 内部 而 不 懈努 力 。本文 也 将顺 着 这 一历 史 轨 语 言的研究 ,同时为人们观 察分析事物提 关系 的分析 ,为语言学开辟 了一条从语言 迹 , 并 以 菲 茨 杰 拉 德 的 《 不 起 的 盖 茨 供 了 新 的方 法 论 ,即 可 对 研 究 对 象 进 行 整 系统 内部 寻找意义的新方 向。他认为 ,传 了 比 》为 例 , 探 讨 索 绪 尔 的 结 构 主 义 给 予 后 体 系统分析 ,将 其划分为表层 和深层两部 统 语 言 学 把 语 言 看 成 是 透 明 的 , 是 对 客 观 代 文体分析者在文体 分析发展为一 门独立 分 ,表 层 是 不 断 变 化 的具 体 现 象 ,深 层 是 事物的表述 ,语言的意义来 自于外在事物 科 学道 路 上 的 种 种 启 迪 。 索 绪 尔 创 立 了 一 恒 久 稳 定 且 具 有 内 在 秩 序 的抽 象 结 构 。语 的 规 定 。 因而 人 们 在 分 析 文 本 时 常 常 结 合 门属 于结构主义范畴 的语 言学理论 ,但 是 言 学研 究 的 终 极 目标 就 是 解 释 出 那 部 分 深 社 会 ,历 史 ,文 化 等 角 度 去 研 究语 言 。 索 结 构 主 义 ~ 词 , 并 不 是他 提 出 的 ,而 是在 层 的 内 在 秩 序 , 并将 其 形 式 化 , 能 作 为 公 绪 尔 通 过 对 能 ,所 指 的 区 分 改 变 了 这 一 方 12 年 由深 受 其 结 构 主义 理 论 影 响 的俄 国 式 演 绎 应 用 。这 一 方 法 论 给 予 文 体 分 析 的 向 ,开 辟 了一 条 从 语 言 系 统 内部 寻 找 意 义 99 语 言学 家罗曼 ・ 雅柯布森提 出的 。 《 普通 启 示 表 现 为 :如 研 究 者 可 把 单 个 作 品 看 作 的新方 向,故而文 体分析可 以不涉及 与作 语言学 》作 为索绪尔语 言学理论 的经 典著 文 学 的 表 述 , 即所 谓 言 语 。一 类 作 品 的 传 品 息 息 相 关 的 文 化 , 历 史 , 社 会 , 及 读 作 ,尽 管并 不 是 由本 人 撰 写 的 , 但 却 是 他 统 程 式 和 格 局 则 是 文 学 的 “ 言 ” 。 正 如 者 。 此 种 重 系 统 内部 分 析 的 方 法 论应 用 到 语 现存的语言理论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 离 开 整 个 语 言 符 号 系 统 , 孤 立 的词 句 就 无 后代 文体分析实 践表 现为 :如研究者可 将 语 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的核心 意 义 一 样 , 不 了解 文 学 的 “ 言 ” 。 任 何 整 个 文 本 看 作 一 个 完 整 的 句 子 ,所 有 人 物 作 品 也 就 不 可 能 被 真 正 理 解 , 因 而 结 构 等 同于主语 ,所有人物 的行为被看作是 谓 索 绪 尔 结 构 主 义 的 核 心 可 概 括 为 三 结 语 ,所 有 人 物 的 属 性 特 征 相 当 于 宾语 和 表 点 , 即 对 语 言和 言 语 的 区 分 、对 能 指 和 所 主 义 启 示 文 体 分 析 者 寻 找 这 样 一 个 “ 构 ” ,在 这 个 结 构 之 中可 以看 见 世 界 上 所 语 ,通 过 此 方 法 概 括 出全 文 主 旨 。 ( ) 三 指的区分以及 二元对 立思想。 ( )索 绪 尔 语 言学 研 究 首先 从 语 有的故事 。具体说来他 们想从每个 故事中 索 绪 尔 的结 构 主义 也 体现 了二元 对立 思 一 言 和 言 语 的 区分 中 引 出注 重 系 统 分 析 的 方 挖 掘 出一 个 模 式 ,然 后 将 此 模 式 综 合 成 ~ 维 。 即把 研 究 对 象 分 为若 干 成 分 ,并 从 中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Explanation of Great Gatsby in Structuralism 作者: 郭海霞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陇东学院学报
页码: 35-3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列维-斯特劳斯;格雷马斯
摘要:菲茨杰拉德是“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的主题、叙事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已经被深入地研究,但是以结构主义为出发点的研究尚欠深入探讨。
尝试从结构主义的视角,主要是从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结构解读和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以及行动模型的结构主义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结构,并清晰地揭示其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Structuralist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Abstract: Since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had his masterpiece The Great Gatsby published in 1925, it had won many favorable praises. Now people keep reading it and the researches on it are inexhaustible. This present thesis will offer a re-reading of The Great Gatsby from a 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is mainly composed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present u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a summary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eories about Structuralism. The second part is to analyze The Great Gatsby with binary oppositions which underlie its theme, setting, characters and the meaning of symbols: illusion and disillusionment in theme; ideal land and realistic world in setting; insiders and outsiders in characters; superficial meaning and implied meaning in symbols. In a word, this thesis intends to render us to appreciate The Great Gatsby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at is the 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Key words: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Structuralismbinary oppositionsIntroduction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was an American author of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whose works are the paradigm writings of the Jazz Age, a term he coined himself. He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Fitzgerald is considered a member of the "Lost Generation" of the 1920s. He finished four novels, This Side of Paradise, 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his most famous, The Great Gatsby. A fifth, unfinished novel, The Love of the Last Tycoon was published posthumously. Fitzgerald also wrote many short stories that treat themes of youth and promise along with despair and age.Undoubtedly, The Great Gatsby brought Fitzgerald great popularity. Many of Fitzgerald’ peers agreed T. S. Eliot, in a letter to Fitzgerald that the novel was called “the first step the American fiction has taken since Henry James.” (常耀信,1994:292) The basic plot was very simple. James Gatz, a poor boy living in the Middle West was driven to realize a dream of success and elegance. By that time America entered WW Ⅰ, James Gatz had become James Gatsby, met and loved Daisy Fay , the first “nice”girl, who was to embody all his dreams. But later he went to France and Daisy married to a man named Tom who was fabulously rich. After the war, Tom and Daisy were occupying a great house on the Long Island, leading a reckless and idle life, with Tom seeking excitement in his adulteries. Gatsby, now rich from underworld connections, and still obsessed with Daisy, took a house near Buchanan, near enough so that at night he could see the “green light” on Daisy’ dock. He began to hold wild parties, in order to attract Daisy’ attention, and finally he managed to persuade Daisy that she had never loved Tom. However, Daisy retreated to Tom soon after a short period of swaying. Unfortunately, Gatsby was shot to death by George who mistook Gatsby as the exact murderer of his wife. In fact, it was Daisy who ran down George’wife and killed her.Generally speaking, most of the criticism put this book The Great Gatsby in the case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factors for analysis, which are the factors outside the literary text. 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offer an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 thatwill be viewed from a 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 mainly in terms of the theory about binary oppositions.First of all, essential knowledge on structuralism must be introduced. Structuralism is one of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that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rises to its prominence in Franc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aussurian linguistics t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phenomena by the French anthropologist Claude Levis-Strauss. Structuralism argues that a specific domain of culture may be understood by means of a structure—modeled on language—that is distinct both from the organizations of reality and those of ideas or the imagination. Besides, it is Roman Jacobson who first bring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inary oppositions, which is the essential principal adopt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 For him, human mind naturally operates to oppositions and the binary oppositions in story’ structure reveal its meanings. Later, Greimas applies this principle in the narrative analysis. He observes that human beings make meaning by structuring the world in terms of two kinds of opposed pairs and he believes that this fundamental structure of binary oppositions shapes our language, our experience and the narratives through which we articulate our experience.1. Binary oppositions in The Great GatsbyThe Great Gatsby is historically a product of times, a typical war novel. With regard to the idea of The Great Gatsby, the novel attempts success in conventional terms: love, money and power. However, in terms of form, this novel is no doubt a good application of binary oppositions from the 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1.1Binary oppositions in themeThrough reading the whole novel, we will not fail to discover binary opposition in its theme, that is, the tension between illusion and disillusionment, pursuit and loss, dream and reality. As Fitzgerald saw it, the American dream was originally about discovery, individualism,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the 1920s depicted in thenovel, however, easy money and relaxed social values have corrupted this dream, especially on the East Coast. The main plotline of the novel reflects this assessment, as Gatsby’s dream o f loving Daisy is ruined by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respective social statuses, his resorting to crime to make enough money to impress her, and the rampant materialism that characterizes her lifestyle. Just as Americans have given America meaning through their dreams for their own lives, Gatsby instills Daisy with a kind of idealized perfection that she neither deserves nor possesses. Gatsby’s dream is ruined by the unworthiness of its object, just as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1920s is ruined by the unworthiness of its object—money and pleasure. Like 1920s Americans in general, fruitlessly seeking a bygone era in which their dreams had value, Gatsby longs to re-create a vanished past—his time in Louisville with Daisy—but is incapable of doing so. When his dream crumbles, all that is left for Gatsby to do is die; all Nick can do is move back to Minnesota, where American values have not decayed.1.2Binary oppositions in settingThe setting o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asons in which the novel is designed shows clearly the binary oppositions in the idealistic world and the realistic world, which at the same time serves as a foil to the novel’theme in effect. The novel begins with Nick coming to the east in the spring, reaches its climax in the heat of summer, and closes with the falling leaves of autumn. Spring is a season of hope and people are ready to seek for their happiness. As the story develops, struggles and conflicts explode in summer. Summer is usually endowed with romance, a symbol of successful quest, but failure looms and tragedy just comes around the corner. Autumn is the crown of a year, a time of fulfillment and enjoyment, while the great losses await the faithful seeker. Winter hides in the Nick’ intense nostalgia for the past and for the lost romance world Gatsby represents. The lyric description of the Christmas in the Midwest of his youth sets a melancholy air and a deep sigh to the world. And the tragedy sets in winter which symbolizes the cruelty of reality. Therefore, the story of Gatsby was laid out against a symbolic background of seasons, each corresponding to a phase of the culminating of his life.1.3Binary oppositions in charactersThe major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can be seen as both “insiders”and “outsiders” in respect of binary oppositions. Gatsby leads an affluent life but he insists upon the isolation from the world, devoting himself to the pursuit of his dream. He is an “insider”among the money-grubbing society, but he at the same time an “outsiders” of it. Gatsby wanted to create a new world of wealth and illusion, so he expelled himself from his parents and changed his name. Moreover, he held the faith that he could achieve his goals and win back his woman only through money, but he finally failed. He lacks of the maturity to realize that Daisy is unworthy of his ideal and she can not be obtained through wealth. Daisy though performs as central figure inside Gatsby’ dream, she is actually an “outsider” of it for she lacks the moral basis and the spiritual values appropriate to the dream.1.4Binary oppositions in symbolsThe Great Gatsby is rich in symbolism which functions in various ways. For instance, the color of gold and silver, white and green are endowed with deep meaning that go beyond the concerns of plot and characterization. Silver and gold are the most prominent colors in the novel,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irect displays of wealth. They are so shining in Gatsby’ parties and seem to make all things possible, but in fact it is just the illusion created by money. Besides, Daisy’ color is white, since she wears white dresses and recalls her white girlhood. In contrast to Daisy’ purpose, the meaning of purity and naivety the color white connotes is denied by the emptiness and sophistication which Daisy is characterized by. In addition, the color of green, is the symbol of hope and promise and ultimately the green light at the first chapter is made paralleled to the “green breast of the new world,”(1986,182)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hapter, uniting the hope and promise of Gatsby’s dream and that of America itself. But the sacred green light becomes nothing more that a burning bulb at Daisy’ dock, a symbol of corruption and depravity.ConclusionFrom the analysis above, it is obvious that binary oppositions can find its full application in the novel The Great Gatsby in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ism. In other words, the opposed ideas brought forth by the binary oppositions structure the novel’theme, setting, characters, and symbols.BibliographyCollier Books. The Great Gatsby.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胡经之,张首映.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 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1989.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A Structuralist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研究生学号:2010110392姓名:闫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