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第一节亚欧亚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1、两大世界的出现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社会生产最早出现的两种生产部门,这两种部门的生产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的需要——人的第一需要。但这两个部门的出现是有一个过程的,它们分别是在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经济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成的。
远古时代,原始人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和猎取动物未获取食物,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这时期,由于人类的智慧的限制和劳动工具的水平,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依靠对自然的索取。到距今一万年前左右,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已相对提高。这时候,人们不但向自然索取植物果实和猎取动物为食,而且开始自己生产食物,开始成为生产者。食物的生产有两种方式,或者说两条途径,以先前的采集为基础进而种植谷物,于是出现农耕;以先前的狩猎为基础进而驯养动物,于是出现游牧;这样便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这两种生产部门分别在亚欧不同的地区形成。于是便形成了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
农耕世界:从亚洲东端开始(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连接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这是一个偏南的弧形地带,这一地带属大河流域,气候温和水雨充足,宜于种植,便形成了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几乎平行的偏北地区,是水草丰盛的草原地带。这一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到欧洲里海北岸和喀尔巴纤山麓。这一地带适合放牧牲畜,便形成了游牧世界。
二、两大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
1、先进的农耕世界与落后的游牧世界
农耕世界:广泛使用铁器工具,农耕不断发展;手工业成就突出,纺织,冶金及金属加工,制陶,造船等已普遍,精神文化亦获相当成就;社会组织比较完备;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先进性;
游牧世界:仍处于原始闭塞状态,畜牧为主要生产部门,偶有农耕,几乎无手工业,所需农产品及手工产品多从农耕世界取得。比之农耕世界社会经济相对落后;
2、两大世界的交流与渗透
两大世界交流的方式:一是和平友好;二是暴力冲突;
和平友好:主流交往方式。南方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输入北方游牧民族,并带去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等。东西方各帝国还在边界地区建立治所或据点,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进化起着积极作用;同样,游牧民族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战车,舞乐等也输入南方农耕世界,对推动农耕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起了积极作用。
暴力冲突:指两大世界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侵略和征服等。农耕世界国家常以上国和优秀民族自居,鄙视游牧民族,常以“蛮人”、“蛮族”相称。中国古代称北方民族为蛮、夷、戎、狄即为此种态度。农业大国在强盛时常以武力掠取北方土地,役使北方民族,对其进行统治;北方游牧民族,亦常借机入侵南方,掳劫人口,财物等,因而相互战争不断。
3、两大世界交流的后果
总体结果:两大世界之间闭塞状况突破,人类文明地区不断扩大。以非洲、美洲与欧洲以及世界文明地区的交往说明后果的表现。
第三节欧洲民族大迁徒及其后果
一、罗马周边的蛮族
1、蛮族
希腊人,罗马人开化早,处于奴隶制时代。而罗马周边地区居住的游牧人却处于原始时代,生产处于低水平,不开化,因而被他们都称为“蛮族”或“野蛮人”。这些蛮人主要有这样几种人:克勒特人(高卢人),日尔曼人,斯拉夫人。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尔曼人。
2、日尔曼人
日尔曼人分为两大集团或两大支,即西日尔曼人和东日尔曼人。
西日尔曼人:主要从事农耕。这支又分几种人,即撒克逊人,苏淮汇人,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
东日尔曼人:主要从事游牧,居多脑河中游(潘诺尼亚平原)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带。这支又分几种人,即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德人。
3、哥特人:为东日尔曼人的主要一支,本身又分东西两部分。
(1)东哥特人;
(2)西哥特人。东哥特分布在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西哥特多集中于多脑河下游。
哥特人比其他日尔曼人社会先进,组织完善,由“王”统一领导。哥特人与罗马帝国交往频繁,其中有人已信奉基督教,并已有了哥特语的《圣经》译本。
二、日尔曼人的社会
1、社会阶段
对古日尔曼人的社会状况主要的了解源于《高卢战记》(凯撒)和《日尔曼人亚志》(塔西陀)。这两部著作的情况表明,日尔曼人在公元一世纪尚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
(1)已有农业,但农业不占主导地位,食物主要靠狩猎和畜产品。
(2)土地为共有,公社成员使用土地只限一年,然后输换;
(3)奴隶尚未出现,私有财产不多,交换少见。
(4)战时选出军事领袖,有亲兵队跟随左右共同战斗。
2、社会组织概况
《日尔曼尼亚志》描绘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日尔曼人的状况;身材魁梧、碧眼红发,好战好饮;住简陋屋,穿兽皮和麻织物,已有宗教崇拜,但尚无神庙。
此时社会组织处于军事民主时代,虽已有“王”,但王尚不具有国王权力。集团内实行民主制度,军事首领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其权以力有限,受民众大会限制,一切重大事项由民众大会决定。后来产生了贵族议事会起重要作用,成年男子参加民众大会要全副武装,对重大事项的决定以喝采表示赞成,以不悦之声表示反对。
发展的趋势,贵族议事会和军事首领掌握实权。
3、亲兵制度
成年男子参加军事行动,行动由首领带领。应召的男子须向首领效忠,而武器,给养则由首领供给,战争结束后,可分得战利品。由这样的关系组成的是亲兵队。这些兵就叫“亲兵”。罗马人称之为侍从兵。
战斗中亲兵是主力,而且是首领的护卫兵。关于首领与亲兵的关系,《日尔曼尼亚志》中作了这样的说明:“在战场上,酋帅的勇敢不如他人,是他的耻辱;侍从兵们的勇敢不如酋帅,也是他们的耻辱。假如自己的酋帅战死,而自己却从战场上生还,这就是毕生的羞辱了。保卫酋帅。甚至将自己的军功献归酋帅名下,这才是精忠的表现。酋帅们为胜利而战斗,侍从兵则为酋帅而战斗。”
日尔曼人的这种关系叫做亲兵制,这种制度直接影响到中世西欧封建君主与封臣的关系的形成。
三、蛮族入侵罗马帝国
1、4世纪前蛮族的缓慢渗透
4世纪前西罗马帝国的边境不断受到匈奴人,日尔曼人和斯拉夫人的侵扰。其中以日尔曼人最甚。其主要方向有:
不列巅:撒克逊人越海袭击不列巅海岸,对群岛产生威胁;
莱因河:法兰克人进占莱因河下游罗马边境两侧,后来以罗马“同盟者”的身分在这一带定居下来(为日后德意志民族的基础)
多脑河:日尔曼人进入多脑河上游,亦成为罗马“同盟者”,罗马利用蛮族为兵,充实边防兵力。先由罗马人指挥蛮人组成的军队,后蛮族出身的人当年官,甚而至高职,到西罗马末期,有的甚至任罗马军队的统帅(奥多雅克)。
2、4世纪后蛮族大迁徙
4世纪后蛮族大迁徙形成一股强大的浪潮,掀起浪潮的主要原因在于匈奴人的西侵。
匈奴人入侵:
372年匈奴人击败阿兰人,渡过顿河,侵入东哥特境内,其首领战败被杀,又与西哥特人交战,西哥特人败。获西罗马皇帝瓦伦斯许可,过多脑河,定居罗马境内,成为“同盟者”守护边境。后西哥特人因受不了罗马人压迫,起兵反抗罗马,罗马皇帝瓦伦斯率兵征讨,战死。罗马国境由是被打开第一个缺口。
西哥特人对意大利的进犯:
西哥特人对罗马的反抗因获得奴隶,平民的支持,一度声势浩大,但后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安抚。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