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中的第四课内容。前三课学生学习了“地球内部有什么”、“地震”、“火山”,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的成因,明确了地震和火山喷发使地球表面发生剧烈地质变化最主要自然力量;本节课通过以“做一块卵石”的活动为线索,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通过风化模拟实验进而推想大自然中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岩石的风化和水流的搬运是地球表面发生缓慢变化的自然之力。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通过语文课堂,他们对卵石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卵石就等同于漂亮的石头,卵石最多的地方就应该是在河边。但卵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他们却是一无所知。本节课以“做一块卵石”为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抱有很大的好奇心,看看究竟怎样才能做出一块卵石,因此,他们对本节课有极大兴趣,这也是我们上好这节课的最大优势。但本节课是通过“做一块卵石活动”和“岩石风化模拟实验”让学生推想大自然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对于五年级学生,通过活动与模拟实验中的体验来推测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过程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老师恰当的引导,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是极为关键。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用简单的材料做一块卵石,进行

大胆想象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通过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

2、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难点:猜想、推理、验证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卵石、砖块、锤子、有盖的大口瓶、水、酒精灯、烧杯、冷水、燃烧钳、页岩、火柴、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展示与交流:

1、请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石头在小组内进行相互欣赏与观察,在观察基础上交流评价,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漂亮的一块石头参加班级的评选。

2、将各小组评选的最漂亮的石头集中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和评选,通过交流讨论这些石头的形状、颜色等特点评选出全班最漂亮的那一块“美石”。

3、请推选人说出推选的理由

圆滑、无棱角、有花纹、很硬……

4、课件展示卵石图片:明确这些圆滑、无棱角的石头被称为----卵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先欣赏自己带来的卵石,进行观察交流,然后从教师的课件中认识各种卵石,容易激发探究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引入新课:

1、谈话:看到这些漂亮的卵石,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说吗?

师板书:卵石

学生提问题:(卵石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这么圆滑?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谁制作的卵石……)老师将这些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2、小结板书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说明我们非常喜欢卵石,并想进一步探究卵石。对吧?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自己动手做一块卵石,好吗?

师板书课题:做一块卵石

【设计意图:通过对卵石的欣赏与评选活动,关于卵石的形成学生肯定有许多问题,让学生及时的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为课题顺利引出和下一步“做一块卵石”活动做了很好铺垫,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实验活动一:做一块卵石

1、设计实验方案:首先用课件展示本次活动提供的实验活动材料:砖块(替代岩石)、锤子、有盖的大口瓶、水,请小组同学结合这些实验材料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各小组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老师评价、归类。

方案一:用锤子将砖块敲为碎砖,将碎砖的棱角在地上磨圆。

方案二:用锤子将砖块敲为碎砖,将碎砖放入大口瓶,加水、盖盖,用力摇动盖盖的大口瓶5—10分钟。

3、交流讨论上述两种方案,哪种方案更接近自然界中卵石的形成

(提示:结合语文课文中寻找雨花石地点特征。)

生:选择第二种方案因为卵石形成跟水有关

4、各小组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和第二种实验方案记录单,按方案二进行实验

5、投影展示各小组“做的最好卵石”以及学生实验记录单,简单评价。

充分利用学生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归纳卵石形成过程,并适时板书:破碎(锤子)、磨圆(碰撞、摩擦、冲刷)-----卵石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活动一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将岩石(砖块)敲碎、磨圆的一条主动思维线索,避免了学生因为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此活动失去了思维的兴趣。通过做一块卵石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了棱角分明的岩石在碰撞、摩擦和水的冲刷下棱角变圆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四)活动二:模拟岩石风化实验

1、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用砖块模拟了卵石的形成过程:破碎和磨圆,那么在自然界中形成卵石的石块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又是怎样被破碎和磨圆

的?(请学生参看课文插图和资料卡,小组交流讨论,大胆猜想,)

2、引导学生猜想:形成卵石的石头是从山上或岩石上掉落的;巨大的岩石,变成小块石头可能跟四季温度变化、风吹日晒、植物生长、水等有关。

3、质疑:温度变化真能使岩石破碎吗?

4、设计实验,验证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①课件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依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填入记录表中

②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投影展示并评价,(强调使用酒精灯方法和安全)

④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岩石出现裂缝、有碎屑掉入水中)

⑤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温度变化---热胀冷缩—岩石破裂

5、除温度外,植物、雨水、风等对岩石破碎有怎样影响作用呢?

播放关于植物生长、雨水、风等自然力量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视频短片,使学生更形象直观了解风化作用。

6、师生归纳什么是风化------像岩石受到温度、植物、水,还有风吹日晒的影响,遭到了破坏,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师板书:风化

【设计意图:高山上大岩石破裂变成小石块,让学生直接来猜想原因是有很大困难的,但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图片和资料卡后,再来猜想岩石破裂的原因就容易多了。但温度、植物、风、水是影响岩石破裂的直接原因对学生来说,是有很多疑问的。所以,设计一个验证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既能打消学生的疑问,又体现了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植物、风、水等自然因素对岩石有破坏作用的视频短片,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影响岩石风化除温度以外的其它因素,为学生建立“风化”的科学概念铺平了道路,也突破了本节课难难点。】

(五)活动三、交流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1、提出问题:在大自然中,被风化的岩石变成了小石块从上山滚落到山下的河道中,这些小石块又是怎样变成卵石的呢?

2、课件展示的下列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①河道上游的岩石通过什么被搬运到河道的中游和下游?(流水)

②这些岩石在搬运过程中,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碰撞、摩擦)

③你认为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大小和形状有何特点?

(上游岩石个头大、棱角分明;中游岩石个头小,比较圆滑,形成卵石;下游砂粒多。)

3、请学生结合问题思路和交流结果,完整地说一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4、学生说出卵石形成过程,教师注意提示和补充。

5、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山上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小石块脱落下来,在雨水的冲刷(板书:冲刷)和风的作用下,被搬运(板书:搬运)到河道,河道里的石块在水流的搬运过程中互相碰撞、摩擦(板书:碰撞、摩擦),经过长时间的水流冲刷、磨圆,棱角没有了,表面越来越光滑,最后变成了卵石。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一和二,学生对卵石形成有了粗浅认识,但要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来总结小石块如何变成卵石仍有一定困难,因此,通过程序性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在每一个问题探究清楚,有了明确答案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完整说出卵石形成过程,思路就很清楚,由此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请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都学到了那些知识?哪些是你最感兴趣的?你还想了解那些关于卵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探究活动,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性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将课堂中活动的方法与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通过此环节,也可大概评价本节课教学的实效性】

(七)拓展延伸,探究海滩上卵石的成因

1、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河滩上卵石的成因,请同学们看看课本中海滩上的卵石图,你能以此推理出海滩上卵石的成因吗?

2、学生举手回答:海滩上的卵石应该和河滩上的卵石成因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掉到海里,受到海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形成了卵石。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七、板书设计:

4、做一块卵石

1、风化:岩石受到温度、植物、风、水等自然因素影响下破碎现象。

2、卵石形成:岩石→(风化、破碎)→搬运(冲刷、碰撞、摩擦、磨圆)→卵石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环节中学生表现来进行评价的。

1、通过欣赏、评选卵石活动,通过学生表达自己评选卵石理由,描述卵石的形状特征来评价。

2、通过学生针对卵石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卵石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这么圆滑?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谁制作的卵石…)教学环节来评价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出“做一块卵石”模拟实验方案和“温度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模拟实验方案教学环节来进行评价。

4、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表现(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学生动手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记录、现象讨论)进行评价。

5、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结果、实验记录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6、通过课堂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都学到了那些知识?哪些是你最感兴趣的?你还想了解那些关于卵石的问题?)表现进行评价

7、通过学生在拓展延伸,探究海滩上卵石的成因环节中表现进行评价。

九、教学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学生动手做模拟实验为基础,以通过实验获得的经验知识进行类比推理为教学线索,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1、在教学第一环节展示与交流中,让学生之间相互观察收集的卵石,通过学生欣赏与评选最美石头的活动,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什么叫卵石,同时也使学生感受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卵石的欲望。

2、在“做一块卵石”的活动中,先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然后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进行卵石的制作,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亲历卵石的制作过程,初步明白卵石的成因,为学生突破下一环节的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恰当的引导与点拨,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模拟岩石风化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做卵石的模拟实验类比推理到自然界中岩石是怎样破碎与磨圆问题后,如果直接让学生猜想,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因他们的经验和阅历不够,在这个环节上有可能阻断他们的思维,打击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因此,及时为他们提供参考线索,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做出有疑惑的大胆猜测,然后利用他们的质疑设计温度变化对岩石破碎的作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符合学生实际。

4、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严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5、充分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有意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观察大自然,去探究,去思考,去推理,让他们自己寻求事物的答案,符合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记录表一:做一块卵

实验记录表一:岩石的风

2021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乐高教育以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的身上有着自然的爱好和本能,而发挥其本能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布满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中,主动往探究知识的奥秘。以下是 ___精心的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班乐高活动:灵活的小车 执教者朱翔 活动目标: 1、掌握方向盘、操纵杆的概念,拼搭能灵活转弯的小车,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通过设计、改造小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 乐高一盒,搭建好的小车,马路路线图一张,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 (放音乐《小汽车》)(幼儿在教师带领下,开小汽车形式入场,开到指定位置)“到站啦!我们找个位置站站好” “刚刚我们玩了开小车的游戏,正好前两天,我们也用乐高玩具也搭建了一辆小汽车呢,看,我们面前有一条宽宽的马路。让我们拿起小车,来玩一玩吧” (放音乐《小汽车》)(事先交代不同方向的小朋友往哪个方向开)(玩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 “把小车放在这里,请回到你们的位置上去吧”(幼儿在垫子上做好) 刚在我们玩得真开心,不过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啊?---撞车了,太挤了 很多小朋友的车挤在了一起,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当我们发现两车要相撞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某某小朋友你来试一试”(请小朋友来试一试,能不能避让开,提出要求,车轮不能离开地面。) “小车只能往前走,不能拐弯”“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的小车拐弯吗?” 二、出示小车,引入方向盘和操纵杆的概念 “我这有一辆车,你们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可以转动 “在这个小车里面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哦,想不想知道?”---想 “我们来看一看”(视频) “看明白没有?你们说说看”----方向盘转动,带动操纵杆车轮转动 “方向盘和车轮之间是什么连接的”---轴“这根轴就是操纵杆。” “这就是小车能够拐弯的秘密,老师的小车就是有了方向盘、操纵杆。当我转动方向盘的时候,车轮就跟着。。。” 三、展示PPT分解图

乐高教学设计

教会小朋友认识建筑房子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南实验小学林水祺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进行搭建,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2、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使用材料:常规积木、造型积木、ppt。 活动准备:幼儿积累建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联系 1、出示小朋友,以参观他家的位置为由,导入教学活动。 师:我叫小明,今天我带你们去我家那附近看一看,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在哪,准备好了吗? 2、音乐游戏《钻山洞》,让幼儿一个个通过钻过拱门,出示小明家附近的建筑ppt。 师:我家到了,请大家跟我一起走一走,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认不认识这些新奇有趣的建筑。 1)请幼儿观察图片,你们发现有哪些建筑呢? 提问:大家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有趣的建筑呢? 2)和幼儿一起分享不同建筑物的外形特征。 提问:谁能说说这些建筑像什么呢?由哪些图形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二、建构 1、让幼儿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乐高积木来搭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起建筑。

2、出示操作材料。 3、老师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按操作要求进行活动,孩子自由选择积木搭建,老师观察指导。 三、反思 1、请幼儿介绍自己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同伴交流一下,你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搭建的建筑?请个别搭建比较特别的幼儿出来示范讲解) 2、你搭的建筑物有什么特别之处,用来干什么的? 四、延续 1、分组合作,给小动物建一个动物园。 提问:我们搭建了这么多的建筑,把他们放在哪里好呢?幼儿回答。现在你们分成两组每组6人,每组搭建一个小区,把你们的建筑物放进小区里。 2、展示作品。 师:好了,现在你们的小区都搭建好了,可以把你们搭好的建筑物搬进去啦。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朵杏花》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分别是什么时间?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做一块卵石

做一块卵石 教学要求: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 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准备: 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卵石、碎砖块(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页岩、盒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组同学交换看一看这些卵石都是什么样子的? 你们是从什么地方找到这些卵石的? 你们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有卵石? 卵石的这些分布情况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当许多石头被水流冲起来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实验推理: 1.实验1: 老师组织学生按课本第41页实验1的要求进行实验:把一些棱角明显的碎砖块放进装有多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盖好瓶盖,用力摇晃。摇一会儿,把碎砖块取出来,观察它们的形状有 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哪个组先来谈一谈你们的实验情况? 这说明在水的作用下,这些碎砖块转动起来,相互碰撞和磨擦,表面和形状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自然的破坏和变化,我们把这种自然破坏叫做风化。 2.观察: 出示挂图:大河两岸的地貌图 (1)学生观察逐一描述河的上、中、下游岩石及水流的情况。 ( (3)小组活动,比较、整理观察所得到的事实。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

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3.推理: 引导学生研究事实,认识卵石的成因。 (1)小组研讨:河道下游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力量使山上的岩石逐步跑到了 河的下游? (2)学生描述岩石被流水搬运的过程。教师简要记录。 高山岩石(风化)上游(流水搬运)中游(流水搬运)下游卵石 (3)引导学生对磨圆作用进行推测。 师:在流水把岩石从上游搬运到中游、下游的过程中,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岩石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光滑圆溜? 学生结合实验1描述,教师完善前面的记录。 上游(磨圆)中游(磨圆)下游 (4)教师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河道的上游,流水又将这些岩石搬运到了中游和下游,在搬运过程中,岩石的棱角被逐渐磨圆。由于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搬运和磨圆,到达下游的岩石有的就变成了光滑的卵石。 4、想象卵石的将来。 学生研讨,交流。 师小结:不光是岩石、卵石,整个自然界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三、实验模拟: 生活还有哪些作用也可以对石头造成破坏?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开发一下大脑。 1.模拟实验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本第43页的实验2:用镊子夹住一块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把这块石头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块有什么变化?2.思考联想: 做了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要说的? 看来,温度对岩石也有破坏作用,这也是一种风化。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情况吗?小组充分讨论 3.总结认识: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流的冲击和相互摩擦碰撞,形成了卵石。 四、迁移延伸: 想想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做一块卵石 高山岩石(风化)上游(流水搬运)中游(流水搬运)下游卵石(磨圆)(磨圆)

乐高教学设计

乐高教学设计 ----《程序与程序设计》之旋转木马

马,调试程序,不断优 化。 学生分组活动和电机结构;常用测量工具准备。 Contemplate (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实践活动的成果) 思考与分析 通过让学生上台来讲解和演示所设计的机器人旋转木马,让学生自己反思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寻求解决的方案,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程序控制结构的理解;通过采取老师和同学提问,小组成员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的科学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资源及 环境师:同学们,布置给大家的任务都完成 了没有? 老师展示ppt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各个小组按照ppt 上面所列的问题,准备5分钟的发言, 待会儿依次上台来,讲解你们所设计的 系统,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老师给予掌声鼓励。 在学生演示完后,针对演示过程中,出 现的一些问题,老师进行提问。 在所有的小组完成了讲解和演示之后, 老师要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任务,大家都完成 得非常出色! 生:都完成了! 学生分小组,依次上台 讲解,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其他 小组同学给予掌声鼓 励。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回 答老师的疑问。 其他小组同学提问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答 疑 学生鼓掌 通过设置小组 成员上台讲解 和演示的活动, 让学生进行充 分的反思和总 结。 通过设置老师 提问和学生提 问的环节,让师 生之间、生生之 间进行思维的 碰撞,进一步促 进学生的反思。 老师通过在课 堂上肯定学生 的表现,进一步 激发学生课后 自主开展学习 的热情。 学生通过填写 课堂评价表,完 成对自己,以及 组员的评价,对 整堂课的表现 进行量化评价。 制作好 ppt课 件 演示的 同学和 其他小 组同学 都围在 旋转木 马两 旁,营 造一个 良好的 互动氛 围。 提前设 计好学 生的量 化评价 表。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朵杏花》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分别是什么时间?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五年级科学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做一块卵石》 一、前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卵石、页岩、酒精灯、镊子、水槽、水桶 学生准备材料:砖块、锤子、水、火柴、塑料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2、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现象。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及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法。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感知卵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地表是非常奇妙的,是么?而且自然的力量一直在改变着我们的地表。今天老师带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赏,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想?(展示光滑漂亮的卵石图片) 这些是什么图片?卵石(板书:卵石)它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回答,老师评价)同学们也带了卵石,用手摸一摸你的卵石,有什么感受?近似圆形,表面光滑就是卵石的特征。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 同学们想法真多,今天我们先做一块卵石,了解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做一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卵石的多种多样,通过欣赏卵石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卵石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感受的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二)探究实验 卵石一般集中在什么地方?(河里,海边)那么它的形成一定与水有关。 1、材料准备:小组讨论如何做一块卵石,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实验?(学生回答) 2、实验小贴士。实验之前,先看一下我们的实验小贴士: (1)想一想,要使石块变圆,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2)仔细观察实验前后石块有什么区别,注意观察棱角的变化。(3)使用锤子时,特别注意安全。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

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2】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朵杏花》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分别是什么时间?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

小学科学《做一块卵石》精品教案

《做一块卵石》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课件、卵石、页岩、酒精灯、镊子、水槽、水桶 学生准备材料:砖块、锤子、水、火柴、塑料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2、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现象。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及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法。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感知卵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地表是非常奇妙的,是么?而且自然的力量一直在改变着我们的地表。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赏,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想?(课件展示光滑漂亮的卵石图片) 这些是什么图片?卵石(板书:卵石)它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回答,老师评价)同学们也带来了卵石,用手摸一摸你的卵石,有什么感受?近似圆形,表面光滑就是卵石的特征。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 同学们想法真多,今天我们先来做一块卵石,了解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做一块)。(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卵石的多种多样,通过欣赏卵石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卵石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感受的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二)探究实验 卵石一般集中在什么地方?(河里,海边)那么它的形成一定与水有关。 1、材料准备:小组讨论如何做一块卵石,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实验?(学生回答) 2、实验小贴士。实验之前,先看一下我们的实验小贴士: (1)想一想,要使石块变圆,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2)仔细观察实验前后石块有什么区别,注意观察棱角的变化。 (3)使用锤子时,特别注意安全。 (4)实验完毕,填好实验报告,把器材放回原位,整理好实验桌。 3、学生分组实验,做一块卵石。 4、试验交流。 完成的小组,把水倒入前面水桶内。同学们基本完成了实验,有些小组效果非常明显,谁来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过程?本组同学还有要补充的么?同学们还有用其他方法的么?你们组得出了什么结论?哪种效果最明显?大家收获真大!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6、《一封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课),共有课文25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个常用字,写会250个生字。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主题,《一封信》写了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最好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露西真是个细心、体贴爸爸的好女儿。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完整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实用标准文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时发生的事,使“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 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文档大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校制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难点

做一块卵石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老师看同学们收集到很多卵石,谁能说一说,你的卵石是在哪里搜集到的?自然界里哪里最容易找到卵石? 生:交流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漂亮的卵石,看大屏幕。 【出示:漂亮的卵石图片】 师:看完后,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手中卵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交流共同点,师板书:光滑、无棱角 师:卵石的圆度不同,其中以椭圆形的最多,像鸟的卵,我们把这样的形状叫卵形。 没有棱角。 出示:石头和卵石 师:对比这块普通的石头和卵石,形状有何不同? 普通的石头有很多棱角,卵石棱角已经消失。 【出示:卵石共同点】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卵石具备以下共同点: 3提问题 师:对于卵石,你想了解哪些问题? 生:提问题,师副板书。 引课题 师:看来同学们最想知道卵石怎样形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做一块卵石,了解一下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板书课题。 二、初步探究,引导学生做一块卵石 1.师:同学们,想一想要做卵石首先需要什么做原材料? 生:应该选岩石做原材料。 师:对,做卵石按理说得用岩石做原材料,可是岩石太硬了, 想把这样一块坚硬的石头变成卵石恐怕要很长的时间,我们用砖块来模拟岩石,为什么用砖块?【砖块软】 师:除此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课件初始材】利用这些材料,你能想办法做一块卵石吗?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2.生:想办法。师:巡视,交代:砖块留两块,作对比;半瓶水、一半砖。 3.汇报办法。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谁来分享你们想到的办法? 生:汇报办法 师:放一块还是多块?多块,为了实验明显,大家可以放一小把。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做卵石的方法都很好,实验前老师有几点提示: 【出示温馨提示】1.小组分工合作,认真记录。 2.完成后,将水倒进烧杯,砖块倒在碟子上观察。 3.思考:是什么因素让砖块发生变化? 下面就用想到的办法做一块卵石,看谁的卵石做的又快又好,别忘了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开始吧!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意义是:阅读课上师生的基本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这一过程中,参与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体现新学科进展,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名作,主要写了作者站在海边观看日出的情景和经过,作者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简捷明快的笔墨,色彩鲜明的描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作者在四周清静的环境中,独自观赏日出美景,更显悠然尽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情趣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山、水、云霞相融的情怀,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动静相宜,很适合朗读、背诵,让我们在自然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课文中每一句就象画中勾勒的每一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就是无光十色的一个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文特点,我以朗读和描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让学生既在水天相融、霞光万道的晨曦画卷中去朗读书中语段来流放自己的感情,又在贴切生动的句、线、段、面的语言中感受朝晖霞彩的动静变化之美。充分发挥以朗读、描绘代替烦琐讲解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想、看、问、思、说聚合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 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四制新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拓展活动。活动准备:利用文字提示了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做好材料上的准备。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活动二:做一块卵石。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铺垫。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本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

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二个环节:教科书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进行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另一幅是高山上的岩石受到暴雨的袭击,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及图示皆说明:大自然中的岩石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碎块,造成了对岩石的破坏。第三个环节:教科书利用资料卡说明“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明确了风化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第四个环节:教科书利用卡通人物的语言“说说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并配上空白格,引导学生对卵石的形成进行概述。通过以上的推想、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这是本课知识方面的重点。拓展活动:教科书中展现了一个问题“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而言有很多的生活经验,譬如:卵石是椭圆形的、在海边能捡到卵石等等,对于卵石的形成,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本节课通过欣赏卵石、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座椅块卵石、推想自然界中卵石的形成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乐高教学设计案例

中小学乐高教育教学设计(小学案例) 基本信息 姓名林志仁 电子邮件 所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名称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学校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街二郎巷68号 邮政编码362000 联系电话 是否同意本教案用于乐高教育教学是√否 活动 设计概览 教学主题EV3小车的初步控制 涉及学科(领域)科学、数学、信息技术授课年级小学四年级 前需技能(学生在开本节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对EV3编程软件中的移动槽和移动转 始此单元前必须掌握的向模块有所了解,有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 知识或技能) 课程概述(概括地描知识目标:认识LEGO MINDSTORMS Education EV3软件;编程 述使用乐高教具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架构,约500字) 关键词控制EV3 机器人; 技能目标:自主搭建EV3机器人 情感目标:学会团队沟通与合作 在前一节课,学生们学习了EV3套装,并会让小车实现行走功能,这节课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块,实现小车按预定路线精确行驶,来体验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块的具体运用。 课堂将通过“EV3小车的初步控制”这一主题活动,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利用乐高教育器材EV3套装中的主控和大型马达搭建小车,通过编写程序让电动机的转速随着行走路线的需要来改变,体验电动机的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块的实际运用,能根据实际需要编写相应程序。并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尝试,不断地探究;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进行试验。科学EV3小车编程移动槽移动转向小组合作 教学或学习过程 乐高EV345544 Connect联系(联系学科内容和现实世界引入活动任务) 活动时 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工具与资源通过视频和PPT展示工作任 务的由来和要求。学生的任务是 搭建好小车模型,然后编写程序观看视频 8分钟教学PPT 解决问题,并能根据实际需要,接受任务 灵活运用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 块。 Construct建构(指导学生进行搭建作品、程序设计) 活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工具与资源

做一块卵石

4做一块卵石 课时:1课时课型:实验课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的磨圆模拟实验。在准备的材料中,页岩是用来模拟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页岩质地较软。用在卵石磨圆模拟实验中的碎砖块,应尽量选用些棱角明显的.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卵石 1.展示学生带来的各种卵石,让带来卵石的学生讲一讲都是从那儿找到的,自己卵石的特点。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会发现卵石的相同点:形状都近似圆形,表面光滑。 2.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卵石的形状、分布、形成原因等,教师确定本课研究的重点“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做一块卵石 1.让学生掌握有关卵石形成的事实,让学生带着“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来观察,使观察更有针对性。并且对比在河的上游、中游、下游石头大小、形状的逐步变化,以便让学生做出比较正确的推测。 2.进行风化作用和搬运磨圆作用的模拟实验,占有较多的教学时间。对于风化作用,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其中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由于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尽可能不要涉及。另外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并且经过很长时间的作用,才能使岩石风化、崩塌。 3.引导学生得出卵石成因的结论,注意综合性,既要体现岩石的风化作用,又要突出河水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三、拓展 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长岛月亮弯的卵石滩”课下探究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做一块卵石 温度 风化水 植物 课堂检测 1.填一填 温度、水、动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___________。它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式。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________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________过程中,受到______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 一、课文特点 《秋天》是著名作家何其芳写的。诗不长,仅三节。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情。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味诗歌意境美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难点突破方法:内联(已知的同类作品),外延(课后“研讨与练习”中他人的作品)然后,以此指导对个体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教会学生如何读诗,在读中如何感受语言美;过联想和想象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兴趣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讨论质疑法:在合作中共同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语文教学的终级目标正如叶圣陶所言:不待老生自能读文;不老师评点,学生自能作文。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将朗读课堂始终,让学生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会诗歌的情感美。 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据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多种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材料。的播放可以增强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A%.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引秋(2分钟) 1、图片展示,你看了有什么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