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

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著作 有《荀子》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中 () 规 輮()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牙 蟹()螯()蛇鳝() 洞穴() 靛()青蓼()蓝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参考答案跟踪训练一、夯实基础1. A (B项“跂”读qì,“省”读xǐng;C项“跬”读kuǐ;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2. A (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3. B4. A5. D(分别表并列关系、修饰关系。

A项介词“比”;B项助词,表句中停顿,“者……也”表判断;C项助词,句中语气停顿。

)6. 况荀卿孙卿儒二、理解鉴赏1.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2. (1)表修饰,例:终日而思。

(2)表转折,倒: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 假,借助,利用。

“假公济私”的“假”为“借用”。

假仁假义,假,虚假。

4. 君子的本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物罢了。

5. 可以从成功的要素角度分析。

三、教材回扣(已:动词,停止。

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于:介词,从。

于:介词,比。

为:动词,形成。

中:符合。

)(有:通“又”。

槁:枯。

暴:晒。

然:这样。

就:接近,靠近。

)(博学:广泛地学习。

乎:相当于“于”。

知:通“智”。

)(尝:曾经。

而:连词,表修饰。

须臾:片刻。

跂:踮起脚后跟。

)(见者远:别人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

疾:强,指音量大。

彰:显明,清晰。

假:借助。

致:达到。

)(能水:会游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绝:横渡。

生:通“性”,指天性,禀赋。

)“于此”。

填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焉:兼词,(翻译:因此,没有一步一步的积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不积聚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海。

十驾:马拉车走一天叫“一驾”,十驾指十天的路程。

)(填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句式:定语后置。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一:专一。

寄托:寄身,托身。

躁:浮躁,不专一。

)。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 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 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荀子劝学,勤奋将青出于蓝; 庖丁解牛,久练则技进乎道。
《劝学》复习 学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劝学》选自《荀子》,作者是 , 荀子 战国 名况,字卿, 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古代的 思想,反对 、 唯物主义 的迷信之 天命 鬼神 说;提出了 论的思想,强调教 性恶 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三、文言翻译(注意句式和活用词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 成车轮,它的弧度可以符合于圆规(画出的圆)。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 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 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 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1、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但是 而见者远 ∕而闻者彰 连词,表修饰,不译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鳌 连词,表并列,并且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而且
4、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不译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或表因果,因而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连词,表假设,如果
二、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动词,接近,靠近 1、金就砺则利 2、连辟公府不就 动词,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 动词,成功,完成 4、荆轲遂就车而去 动词,登上,乘 5、若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走向,走上 6、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副词,接近 7、已股落动词,断,断绝 动词,停,止 2、余音袅袅,不绝于缕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 4、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动词,断绝 5、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动词,断绝,绝交 绝 6、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动词,终结,绝命 动词,超过 7、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动词,达到极点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隔绝的,封闭的 10、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极,最,非常 11、绝无仅有 副词,完全,绝对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 (又 )、暴(曝)、生(性)、輮 (煣)、知 (智)、乎 (于)”等。

2.能力目标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认识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拥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一定“累积” “坚韧不拔”“全神贯注”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有关链接文学文化知识1.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以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以后最有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期间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问渊博,重实践,拥有必定的朴实唯心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 32 篇。

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应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辟、语言朴素、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率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半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说为“劝止”,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断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发展才能,培育崇高的道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说明、工具书,联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而后经过课堂点拨、达成课后“思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确实掌握。

2.学生应存心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参()省()须臾()跂()望磨砺()镂( )刻跬()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够已 (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声非加疾也().非能水也().锲而舍之 ().3.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直中绳().金就砺则利 ().( )吾尝跂而望矣 ( ).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蚓无帮凶之利 ()..虽有槁暴 ( )( )君子生非异也()4.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 )..蛟龙生焉()专心一也()..非利足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而神明自得 ()..5.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 ).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 ().专心一也 ().6.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 (无标记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获得)2.倒装句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之”定语后置的标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10《劝学》导学案 +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10《劝学》导学案 +答案

必修一·第六单元11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论点设置、论证方法运用、论证结构安排的艺术。

3.了解荀子的“性恶论”,探究“学习与修身”的关系,理解读书学习对品德修养的作用。

二、助学资料2.文体知识:三、挖空练习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句式:)。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句式:),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句式:)。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同步训练1.选出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A.非能水.也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 用心一.也D. 金就砺则利.2.选出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金.就砺则利C. 蚓无爪牙..之利 D. 蟹六跪.而二螯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輮以为轮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C.虽有槁暴D.君子生非异也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A.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 而绝.江河绝:断绝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雕刻5.下列对有关特殊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句)D.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省略句)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A.荀子(约前313—约前238),名况,字卿,时人称“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编号017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矢文言知识。

2. 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知识导学】(一)作者情况: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i吾》、《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成i吾积累: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禊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荀子名言: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文学文化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 篇。

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 ) 望镂( ) 刻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已.参( ) 省( )磨砺( )跬( ) 步须臾( )( )( )虽有.槁暴( ” ) 砺则利.(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而望矣( ) 声非加疾.也( ) 者( ) 非能水.也木直中.绳金就假舟楫( )河( ) 锲.而舍之( )牙.之利( )3. 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 蛟龙生焉虽有槁暴( )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 )而绝.江蚓无爪用心一.也非利足也 ( ) 无过矣 ( ) 金.就砺则利 ( )5. 异义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声非加疾.也( ) • 假.舆马者 ( ) 蟹六跪.而二螯 ( ) 金.就砺则利 ( ) 用.心一也 ( )6. 活用词 (1) 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 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登高而招 () 掌握句式1. 判断句 不复挺者, 假舟楫者, 假舆马者,輮使之然也( 者, 也,表判断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 非利足也( ..... 者, .... 也,表判断) 则知明.而行而神明.自得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②积善成德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 青,取之于蓝 (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 2. 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绝、疾、假、望”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能翻译全文,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理解文章内容及了解设喻的特点。

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3.第三课时解决学案《拓展提升》《巩固提升》P28 29【知识导学】1.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见《南方新课堂》P482.关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一.完成《南方新课堂》P48-49 基础练习。

二.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1.名句默写填空。

(1)(2009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2.荒于嬉,;毁于随。

白首方悔读书迟。

不扶而直。

与之俱黑。

一.劝,勉励。

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劝勉人们要不懈地努力,不停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己,弥补不足,发展才智,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1明确:学习不可以停止2明确:关键在于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怎样的人。

学生会说是“君子”,由是引入思考“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以“君子”为标准来理解荀子的学习观。

3明确:共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

2课时二.1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2.明确:荀子由一系列的比喻推论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四明确图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正面设喻学习方法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和态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反面设喻对比(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对比(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比积累坚持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专心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对比(专心)3课时答案译文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

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二1.. 专心;潜心;恒心;积累;技能。

三练习BAD。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编制编审班级小组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能够基本辨别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探讨论证效果。

【知识导学】、【基础演练】参见《卓越新方案》44-45页内容,完成相关内容。

【知识链接】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全文,疏通文意,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喻证法的使用。

【合作探究】一、熟读全文,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学不可以已”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意义说明道理,运用五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从学习的作用说明道理,运用六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第四段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明道理,运用十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积累、恒心、专心。

二、鉴赏技巧,融会贯通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劝学走近荀子,聆听哲人的教诲,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走近荀子,感悟哲人的思想,茅塞顿开,柳暗花明;走近荀子,你便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你便坚定了“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决心。

学习本文,我们要通过不断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古代散文的音韵之美。

荀况(约前313—前238),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

著有《荀子》一书,现存32篇。

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对后世影响很大。

1.注字音譸.以为轮(“譸”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3.解多义4.辨活用(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譸: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5.分古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2)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3)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本文特指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4)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此处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6.明句式(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其曲中规(省略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譸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5)用心一也(“……也”表判断)(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有时候是特别辛苦的,但辛苦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而学,其次才是怎么学。

《荀子》的《劝学(节选)》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了解作者,走近文章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时人又尊称为荀卿,因荀、孙音近,故又称“孙卿”。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汉书·艺文志》载其赋十篇。

今《荀子·赋篇》中存有《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颇类谜语。

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文学文化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

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 ) 参( )省( ) 须臾( ) 跂( )望磨砺( ) 镂( )刻跬( )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已.( ) 木直中.绳( )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 )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 而绝.江河( )锲.而舍之( ) 蚓无爪牙..之利( )3. 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君子生非异也( )4. 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 骐骥一.跃( )蛟龙生.焉( ) 用心一.也( )非利足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金.就砺则利( ) 而神明.自得( )5. 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 )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 )用.心一也( )6. 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 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2. 倒装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3. 省略句冰,水之为,而寒于水(“而寒于水”是“而冰寒于水”的省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十步”是“不能跨越十步”的省略)4、积累成语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背诵名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课堂探究【学习安排】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学习要点1.解释作者并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学习步骤1.导人新课从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

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基础知识积累对照预习提纲,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

5.读课文,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并讨论解答。

第1段,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第2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3段:从哪一角度阐释论点?第4段,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6.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

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7.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学习要点1.以《劝学》为例,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学习《劝学》的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1.检查复习:学生回答预习提纲,教师讲释。

2.你认为《劝学》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从中能收获到收获?作者的说理力度表现在哪里?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4.布置作业:(1)作文(任选一题)谈学习试论“锲而不舍”温馨提示: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知识拓展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颜真卿《劝学》)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金缕衣》)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跟踪训练一、夯实基础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 槁暴.(pù) 磨砺.(lì) 輮.以为轮(róu)B.须臾.(.yú) 跂.(qí)望靛.(diàn)青参省.乎己(shěng)C.跬.步(guī)蓼.蓝(liǎo)骐骥.(jì) 生.非异也(xìng)D.驽.马(nú) 蛟.龙(jiāo)镂.刻(lǒu)锲.而不舍(qì)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暴.(晒) ②.輮.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秉赋) ⑥非利足.也(走路)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 (显著)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C.君子博学..者..而日参省乎己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5. 荀子,名,时人尊之,称他,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是先秦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二、理解鉴赏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声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 不超过10字概括本节的内容:2. 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

3. 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还能再举几个带“假”字的成语吗?并比较其用法。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1.识记字音Zhòng cān xǐng yúqìlìlòu kuǐ.2. 重点词停止合乎通“又变得锋利明达抬起脚后跟强借助游泳横渡雕刻爪子和牙齿3. 通假字“輮”通“煣”“有”通“又”,“暴”通“曝”“知”通“智”“生”通“性”4. 多义词通“性”,资质,禀赋,名词一,数词生长,动词专一,形容词敏捷,快,形容词智慧,名词锐利,锋利,形容词明达,形容词5. 异义词古义“检查”,今义“参考”古义“强”,今义“疾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6. 活用词日:每日上:向下;下:向下水:游泳高:高处善:善行课堂探究答案第一课时5第1段,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从哪一角度阐释论点?从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

第4段,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

第二课时2学生自组答案,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

3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