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

建设规划

学校名称:(盖章)

联系部门:

联系人:(签字)

联系电话:

编制日期: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制

一、学校现状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于1999年由广东交通学校(创办于1959年)和广东省航运学校(创办于1960年)合并组建,隶属广东省教育厅,是一所交通行业特色鲜明、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2004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通过广东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首批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验收。

学校现有48个招生专业,在校生近15000人,拥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9个、省级示范性专业6个;拥有一支高素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高级职称教师15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教师200多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院级教学名师10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5人;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

学校设有学校政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广东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等校企合作发展平台,联合行业企业建有“广东高校轮机自动化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高校船舶自动化系统集成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及7个院级工程技术应用中心。这为学校开展校内、外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二)协同机制创新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协同机制创新改革工作,制定了《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方案》(下简称《方案》),预算资金600万。

《方案》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问题,充分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科技服务运行、教育培训、人事管理制度、教学团队培育、校园文化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三)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布局初步形成,但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需进一步明确。学校经过专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公路、水路、城轨类” 专业为主体、以“财经商贸类”和“电子信息

类”专业为两翼的专业布局。但各专业发展内动力不足,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尚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 教学科研平台初步建立,但运行机制不太灵活。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初步建立了集科研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统等系统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但各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系统之间尚缺乏有效衔接、运行机制尚不灵活,一站式服务中心对于教学及科研的服务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通过创新强效工程建设,推进平台协同运行机制,整合各平台资源,使其作用充分发挥。

3.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创新,但多样化、系统化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学校积极开展了包括“订单式”、“顶岗实习预就业”、中高职衔接等校企、校际协同培育人才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限于专业群与产业对接发展定位有待厘清,资源共享局限在部分校外实习资源,企业全程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未落实到专业层面,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系统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在校际协同方面,限于国家和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构建的具体措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环节的运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协商与落实,中高职、高本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仍在探索之中,具有高职特色、符合专业实际情况,系统化、多样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

4.“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初见成效,但辐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量、质仍需双提升。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示范、特色专业22个,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门,初步形成了质量工程项目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布局。但辐射效应尚不明显,尤其慕课、微课等新兴课程发展较滞后。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与同级兄弟院校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学校通过“项目导向、校企人员双向轮岗”、“重点专业双带头人制”、“外送培养和校本培训并重促双师素质提升”等师资培养机制,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优化了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但仍存在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在行业内有话语权的教学团队、科技服务团队缺乏等问题,需要以创新强校工程、强师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 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了地区、国际交流与合作,但合作主体尚显单一、合作层次有待推进。学校利用地缘优势,开展港澳项目合作、学生赴台研习、赴韩交流学习、

赴台专升本等交流合作项目,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关注度较欠缺,合作对象有待丰富,合作层次、深度、合作渠道有待进一步发展。

7. 科技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但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科研项目承接能力有待增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承担科技项目94项,年均科技服务到款额达610多万元,具备了一定的科技服务能力。但这些合作多以单独的、零散的合作项目为主,项目团队在协同创新方面缺乏具长远、系统规划,创新活力不足,能力有限重大科研项目承接能力较弱。

二、指导思想

(一)指导方针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粤府〔2013〕1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教高函〔2014〕8号)等文件精神,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主动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广东新时期发展的新战略,积极应对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要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紧密联系区域需求, 实施协同创新强校工程。

(二)战略思想

1.破除壁垒,加强统筹,汇聚资源。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学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广东省职业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部署,统筹学校协同创新要素及教育资源,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特色发展、分层分类建设、全面提升。立足交通、“三路引领,两翼发展”、彰显行业办学特色,挖掘学院发展潜力,按照“扶需、扶特、扶优”原则加强分类指导与支持,分国家、省、学院三级开展建设,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管理。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制约自身内涵发展的关键问题,汇聚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在重点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全面带动学院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引入校内项目竞争机制,注重项目建设实际效果,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