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触发大岩崩滑坡-碎屑流特征与运动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8 - 2 7 2 4 . 2 0 1 3 . o 4 . 0 0 2
芦 山地 震 触 发 大 岩 崩 滑 坡 一 碎 屑 流 特 征 与 运 动 过 程
胡 卸文 , 顾成壮 , 牛彦博 , 梁敬轩 , 潘 聪 , 吴建利 , 林晋辉 , 陈定 材
( 1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 q环境工程学 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3 1 ; 2 .西南交通大学抗震工程技术 四川省重点实 验室 ,四川 成都 6 1 0 0 3 1 ; 3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成都地质调查所 ,四川 成都 6 1 0 2 0 3 ) 摘 要: “ 4・ 2 0 ” 芦 山强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以崩 塌 、 落石 为主 , 滑 坡较不 发育 , 且规模 小. 但 在天全 县老场 乡大
庙村大岩崩却形成 了地震灾 区 唯一 一处 大规 模 滑坡 : 在地 震作 用 下 , 沿 大岩 崩单 薄 山脊 两侧 各 约 3 5 . 2万 和 4 2 . 0万 m 的强风 化 白云质 灰 岩岩体 高位 、 高速 滑 出, 分 别沿 两侧 高速 运 动 , 左、 右侧 沿途分 别 滑行 约 5 0 4和 7 4 0 I T I 后 与各 自主沟道形成撞击爬坡 , 在春尖窝 沟左 岸和干沟头主沟右岸爬高分别约 3 5和 2 6 m. 随后 又各 自顺 沟而下( 沿春尖窝沟滑行 7 6 3 I n , 沿 干沟头沟滑行 4 0 9 n 1 ) , 并在干沟头 沟撞击点下 游 4 0 9 i n处交汇 , 交汇后 由于 坡道较缓运动约 2 2 3 m后停止 , 在 主沟和春尖窝沟各形 成 8 0 0 0和 6 0 0 m 的小堰塞湖 , 沿沟 因无保护对象 而未 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 在对滑坡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 的基础上 , 结合现 场测绘 、 勘探 等手段 , 对 大岩崩滑 坡体 的基本特征进行 了较深入 的研 究 , 对滑坡发生及成灾原 因进行 了初步 分析. 结果表 明 , 滑源区陡峭单薄 山脊 的地 形条件 、 风化破碎的 白云质灰岩岩体和有利 的结构 面组 合是滑坡 发生 的基本 条件 ; 芦山 7 . 0级地 震对滑 源区 的
Abs t r a c t: T he s e c o n d a r y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t r i g g e r e d b y “ 4・ 2 0’ ’L us ha n s t r o n g e a  ̄h q ua k e we r e d o mi n a t e d b y r o c k f a l l s r a t h e r t ha n l a n d s l i d e s,a n d t he i r s c a l e s we r e n o t l a r g e . Ho we v e r ,t h e r e wa s a
震 动效应是 滑坡 发生的直接诱因. 关键 词 : “ 4 ・ 2 0 ” 芦 山地震 ; 大岩崩滑坡 ; 远程 滑坡 一 碎屑流 ; 运动机理
中图分类号 : P 6 4 2 . 2 2 ; P 6 4 2 . 2 3 文献标志码 : A
De b r i s Fl o w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o v e me n t P r o c e s s o f Da y a n b e n g La n d s l i d e i n Ti a n q u a n Co u n t y
P A N C o n g , WU J i a n l i , L I N J i n h u i , C HE N Di n g c a i
( 1 .S c h o o l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o u t h w e s t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e n g d u 6 1 0 0 3 1 , C h i n a ; 2 .
As e i s m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e,S o u t h w e s t J i a o t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C h e n g d u 61 0 0 3 1,
第4 8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西
南
交
通百度文库
大
学
学
报
Vo 1 . 48 No . 4 Au g.201 3
J OUR NAL OF S OU T HW ES T J I AOT ONG UNI VE RS I T Y
文章编号 : 0 2 5 8 - 2 7 2 4 ( 2 0 1 3 ) 0 4 4 3 5 9 0 - 0 9
Tr i g g e r e d by “ 4・ 2 0’ ’Lu s ha n Ea r t hq ua ke
HU X i e w e n , G U C h e n g z h u a n g , N I U Y a n b o , L I A NG J i n g x u a n ,
C h i n a ; 3 .C h e n g d u G e o —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i c h u a n Me t a l l u r y g G e o — e x p l o r a t i o n B u r e a u , C h e n g d u 6 1 0 2 0 3 , C h i n a )